《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卷二 (1)
1. 論證
凡《內經》有言飧泄者,有言濡泄者,皆泄瀉也;有言腸澼者,即下痢也。然痢之初作,必由於瀉。瀉與痢當分明白,不可言痢由瀉起。瀉由水穀不分,出於中焦;痢以脂血傷敗,病由下焦。若言痢以脂血傷敗,非也。往往膿血稠黏,後重逼迫,腹中作痛,用調氣和血,推蕩清熱而愈者甚多,焉有脂血傷敗而得生者乎?
一、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泄瀉當實脾利水;痢當調氣和血,推蕩清熱。治法不一,不宜混同立論。
白話文:
在《內經》中提及的「飧泄」和「濡泄」,其實都是指的「腹瀉」;而提到的「腸澼」,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下痢」。然而,下痢的開始,一定是從腹瀉轉變過來的。雖然我們要清楚區分腹瀉和下痢,但不能單純地認為下痢是由腹瀉引起的。腹瀉是因為食物和水分無法有效分離,問題出在消化系統的中段;而下痢則是因為脂肪和血液受損,其病因在消化系統的下段。但是,如果說下痢完全是因為脂肪和血液受損,這並不正確。下痢常伴有膿血稠黏,排便困難且腹部疼痛,但透過調節氣血,清除熱毒,很多人是可以痊癒的,這又怎麼能說是因為脂肪和血液受損而活下來的呢?
第一點,腹瀉的根本原因,無一例外都跟脾胃有關。治療腹瀉,應該要強化脾胃功能,幫助排除身體多餘的水分;而下痢,則應該要調理氣血,清除熱毒。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並不同,我們不應該混淆兩者的理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