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普濟本事方》~ 卷第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4)

1. 柞木散

治諸般癰腫發背。

柞木葉(四兩干),乾荷葉,金嬰根(萱草也),甘草節,地榆(各一兩)

上同銼,搗為煮散,每服半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分兩服,早晚各一,並滓再煎一服。膿血者自干,未成者自消。忌飲食毒。

白話文:

[柞木散]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各種癰腫、瘡癤和背部發炎的。

藥材包含:乾燥的柞木葉(四兩),乾燥的荷葉,金櫻根(就是萱草的根),甘草節,地榆(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一起切碎,搗成粗末,用來煎煮。每次服用半兩的藥末,加入兩碗水,煎煮到剩下一碗。分兩次服用,早晚各一次,剩下的藥渣再煎一次服用。如果患處已經化膿流血,服用後會自然乾燥;如果還沒化膿,腫塊就會消散。服用期間要忌食有毒性的食物。

2. 斂瘡內消方

黃明膠一兩,水半升消了,入黃丹一兩,再煮三五沸,又放溫冷。以雞毛掃在瘡口上。如未成即塗腫處,自消。

白話文:

將黃明膠一兩,用水半升煮溶化,再加入黃丹一兩,再煮開三到五次,然後放涼。用雞毛掃把藥液塗在瘡口上。如果還沒形成瘡,就塗在紅腫的地方,腫就會自己消退。

3. 拔毒七寶散

治癰疽止痛。

乾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計多少,為粗末。每用三匙,水二碗,漫火煎至一碗半,放溫淋洗揩乾,以太白膏敷。

白話文:

治療癰疽,可以止痛。

取乾燥荷葉中心,像銅錢大小的片狀,不限數量,磨成粗粉。每次用三湯匙,加兩碗水,用小火慢慢煎煮到剩下一碗半的量,放溫後用來淋洗患處,擦乾後再敷上太白膏。

4. 沈遇明一方

荷葉一兩,藁本半兩,為末,如前用。

白話文:

將荷葉一兩、藁本半兩磨成粉末,用法和之前一樣。

5. 太白膏

寒水石水飛過,用臘月豬脂調成膏,隨瘡大小,用薄紙攤貼之。

白話文:

將寒水石研磨成細粉後,用水淘洗過濾,再用農曆十二月宰殺的豬所提煉的油脂調和成膏狀。依照瘡的大小,取適量藥膏塗抹在薄紙上,然後將薄紙敷貼在患處。

6. 國老膏

橫紋甘草一斤,擘開椎碎,用水一斗,浸兩宿,夏浸一宿,挼細夾絹濾去滓,入銀石器內,漫火熬成膏,分作三服,每發以溫酒半升調下。更量年齒老少,分作數服。

白話文:

將甘草一斤(約600克)切成橫斷面,並敲碎,用十斗水(約20公升)浸泡兩個晚上,夏天則浸泡一個晚上。然後將甘草揉搓細碎,用細絹布過濾去除殘渣,將濾出的液體倒入銀或石製的容器中,用小火慢慢熬煮成膏狀。將膏分成三份,每次發病時用溫熱的酒半升調和後服用。可以根據年紀大小,調整成數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