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本事方》~ 卷第一 (7)
卷第一 (7)
1. 養血地黃丸
治筋極。(春夏服之)
熟乾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乾,秤,十分),頑荊(一分),山茱萸(五分,連核),地膚子,黑狗脊(炙,去毛淨,焙,銼),白朮,乾漆(炒令煙出),蠐螬(乾炒),天雄(炮,去皮),車前子(各三分),萆薢,山芋,澤瀉,牛膝(酒浸,水洗,焙乾,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空心夜臥服。
白話文:
-
熟乾地黃:用酒灑,經過九次蒸煮、九次曝曬,然後焙乾,稱重,分成十分。
-
頑荊:取一部分。
-
山茱萸:取五分,連同果核一起使用。
-
地膚子、黑狗脊:將黑狗脊炙烤,去除毛髮,焙乾,然後切碎。
-
白朮、乾漆:將乾漆炒到冒煙為止。
-
蠐螬:將蠐螬乾炒。
-
天雄:將天雄炮製,去除外皮。
-
車前子:取各三分。
-
萆薢、山芋、澤瀉、牛膝:將牛膝用酒浸泡,然後用水清洗,焙乾,各取一兩。
2. 羚羊角湯
治筋痹肢節束痛。(秋服之)
羚羊角(鎊),肉桂(不見火),附子(炮,去皮臍),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秤,各一兩三錢半),白芍藥,防風(去釵股,炙),芎藭(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白話文:
羚羊角(切碎),肉桂(不接觸火烘乾),附子(切碎,去皮和肚臍),獨活(黃色的像鬼眼睛一樣的,去蘆葦,清洗,烘烤,稱重,各一兩三錢半),白芍藥,防風(去根莖,炙烤),芎藭(各一兩)
3. 烏頭湯
治寒冷濕痹,留於筋脈,攣縮不得轉側。(冬服之)
大烏頭(炮,去皮臍),細辛(去葉),川椒(去目併合口,微炒,地上出汗),甘草(炙),秦艽(洗,去蘆),附子(炮,去皮臍),官桂(不見火),白芍藥(各等分),乾薑(炮),白茯苓(去皮),防風(去釵股,炙),當歸(去蘆,薄切,焙乾,各一兩),川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秤,一兩三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二個,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
大烏頭(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肚臍)
-
細辛(去除葉子)
-
川椒(去除胡椒的籽,並且在微火下炒到表面出汗)
-
甘草(炙烤過的甘草)
-
秦艽(洗淨,去除蘆頭)
-
附子(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肚臍)
-
官桂(完全不加熱處理的桂枝)
-
白芍藥(每種各分等份)
-
乾薑(炮製過的生薑)
-
白茯苓(去除外皮)
-
防風(去除根部的分叉,並在微火下炙烤)
-
當歸(去除蘆頭,切成薄片,烘乾,每種一兩)
-
川獨活(黃色,像鬼的眼睛,去除蘆頭,洗淨,烘乾,稱重,一兩三錢半)
凡中風用續命排風風引竹瀝諸湯,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更加以灸,無不愈者。然此疾積習之久,非一日所能致,皆大劑久而取效。唐書載王太后中風,喑默不語,醫者蒸黃耆數斛以熏之得瘥,蓋此類也。今人服三五盞便求效,責醫也亦速矣。孟子曰:七年之病,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
白話文:
凡是中風使用續命湯、排風散、風引湯、竹瀝湯等治療,以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的藥物,再配合針灸治療,沒有一個不好轉的。但是這種疾病是長年累積下來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產生的,都要服用大量的藥物,經過很長時間才能見效。唐朝史書記載王太后中風,不能說話,醫生用蒸黃耆數斛來燻她,她才痊癒好了,這屬於這種類型的疾病。如今的人服用了三五次藥就要求見效,實在是對醫生要求太急切了。孟子說:「七年的疾病,用三年的艾草來灸它,時間長了以後才能知道效果。」
4. 小續命湯
小續命湯並增損法
附子(半兩,炮,去皮臍),防風(一兩半,去釵股),黃芩(去皮),麻黃(去根節)桂(去皮,生用),甘草(炙),人參(去蘆),防己,白芍藥,芎藭,杏仁(浸湯,去皮尖,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附子(半兩,炮製,去除皮和肚臍),防風(一兩半,去除根和節),黃芩(去除皮),麻黃(去除根和節),桂皮(去除皮,生用),甘草(炙炒),人參(去除鬚根),防己,白芍藥,芎藭,杏仁(浸泡在熱水中,去除皮和尖端,以上各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五片,煎一盞,去滓,非時溫服。若骨節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精神恍惚者,加茯苓、遠志各一兩;煩心多驚者,加犀角半兩;骨間冷痛者,倍用桂附;嘔逆腹脹者,倍人參,加半夏一兩;躁悶大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若臟寒下利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合前成一兩,加白朮一兩。
白話文:
上七味粗略研碎,每次取五錢,加水二碗,薑五片,熬煮至一碗,去渣,不拘時間溫服。若骨頭關節痠痛且有熱象者,去除附子,加倍用量芍藥;精神恍惚者,加入茯苓、遠志各一兩;煩躁不安、易受驚嚇者,加入犀角半兩;骨間寒痛者,加倍用量桂枝、附子;嘔吐、腹脹者,加倍用量人參,加入半夏一兩;心煩意亂、大便乾燥者,去除附子,加倍芍藥,加入竹瀝一杯熬服;若臟器虛寒、腹瀉者,去除防己、黃芩,將附子加倍與上方藥材合為一兩,加入白朮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