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普濟本事方》~ 卷第九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7)

1. 退陰散

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進三服。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內同煎,入鹽一捻。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便止。

川烏(炮去皮臍),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粗末,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半盞,去滓溫服。

2. 五勝散

治傷寒頭痛壯熱,骨節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飲食。兼治傷寒夾冷氣並慢陰毒神效方

白朮甘草(炙),五味子(揀),石膏(各四兩),乾薑(三兩半,炮)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八分盞,入鹽少許,同煎至六分,通口服。如冷氣相夾入薑棗煎。或治陰毒病,入艾少許同煎。

3. 陰毒漸深候

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以來。有此證者,速宜於氣海或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以手足和暖為效。仍服金液丹來蘇丹玉女散還陽散退陰散

4. 玉女散

治陰毒氣攻上腹痛。四肢逆冷惡候並治之。

川烏去皮臍,冷水浸七日後,薄切曝乾,紙袋盛。有患者,取碾末一大錢,入鹽一小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通口服。壓下陰毒。所往如豬血相似。未已,良久再進一服。

5. 還陽散

治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用硫黃末新汲水調下二錢,良久,或寒一起,或熱一起,更看緊慢,再服,汗出瘥。

6. 陰毒沉困候

沉困之候。與前漸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數也。至此,則藥餌難為功矣,但於臍中灼艾,如半棗大,三百壯以來。手足不和暖者,不可治也。偶復和暖,則以前硫黃及熱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來,即漸減熱藥而和治之,以取瘥矣。

7. 辨少陰脈緊證

記有人患傷寒六七日,心煩昏睡多吐,小便白色,自汗。予診之,寸口尺中俱緊。予曰:寒中少陰之經,是以脈緊。仲景云:病人脈緊而汗出者,亡陽也,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下利。蓋謂此也。有難之曰:脈訣緊脈屬七表。仲景以緊脈屬少陰,緊脈屬陽耶?屬陰耶?予曰:仲景云:寸口脈俱緊者,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又云: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

又云:緊則為寒。又云:諸緊為寒。又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云:假令已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假令下利以胃虛,故令脈緊。又云: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由是觀之。則寒邪之氣,入人經絡所致,皆虛寒之脈也。

其在陽經則浮而緊,在陰經則沉而緊。故仲景云:浮緊者名為傷寒。又曰陽明脈浮而緊者,必潮熱。此在陽則浮而緊也,在陰則沉而緊。故仲景云: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則陰常在,絕不見陽。又云:少陰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欲解也,此在陰則沉而緊也。仲景云: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欲知表裡臟腑,先以浮沉遲數為定,然後兼於脈而別陰陽也。故論傷寒當以仲景脈法為準。傷寒必本仲景,猶兵家之本孫吳,葬書之本郭氏,三命之本珞琭,壬課之本心鏡。舍之而之他,是猶舍規矩而求方圓,舍律呂而合五音,必乖繆矣。予嘗作《傷寒歌百篇》,其《首篇》曰:《傷寒脈證總論篇第一》。

皆本仲景。今謾錄於後。

大浮數動滑陽脈,陰病見陽生可得,沉澀弦微弱屬陰,陽病見陰終死厄。

仲景云: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陰陽交互最難明,輕重斟量當別白。

脈雖有陰陽,須看輕重,以分表裡。

輕手脈浮為在表,表實浮而兼有力,但浮無力表中虛,自汗惡風常淅淅。

傷寒先要辨表裡虛實,此四者為急。仲景浮為在表,沉為在裡。然表症有虛有實。浮而有力者,表實也,故無汗不惡風。浮而無力者,表虛也,故自汗惡風。

重手脈沉為在裡,裡實脈沉來亦實,重手無力大而虛,此是裡虛宜審的。

里症亦有虛實。脈沉而有力者,裡實也,故腹滿大便不通。沉而無力者,裡虛也,或泄利,或陰症之類。以上八句,辨表裡虛實盡矣。

風則虛浮寒牢堅,水停水滀必沉潛。動則為痛數為熱,支飲應須脈急弦。太過之脈為可怪,不及之脈亦如然。

仲景云:風則虛浮,寒則牢堅,沉潛水滀,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

榮衛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綱。榮衛微時名惵卑,惵卑相搏損名揚。榮衛既和名緩遲,緩遲名沉此最良。九種脈中辨疾症,長沙之訣妙難量。

仲景云: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搏,名曰沉,大抵仲景論傷寒症候,自是一家。

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脈定知陽氣微。縈縈來如蛛絲細,卻是體中陰氣衰。脈如瀉漆之絕者,病人亡血更何疑。

仲景云: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蛛絲細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血也。陽氣衰。《千金》作陰氣衰。

陽結藹藹如車蓋,陰結循竿亦象之。

仲景云:藹藹如車蓋者,陽結也。累累如循竿者,陰結也。

陽盛則促來一止,陰盛則結緩而遲。

此謂促結二脈也。仲景云:脈來緩時一止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縱橫逆順宜審察,殘賊災怪要須知。

仲景云: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又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又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答曰:舊時服藥,今乃發作為災怪。

脈靜人病內虛故,人安脈病曰行屍。

仲景云:脈病人不病曰行屍,以無主氣,卒僕不知人。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右手氣口當主氣,主血人迎左其位。氣口緊盛食必傷,人迎緊盛寒邪熾。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

數為在腑遲為臟,浮為在表沉在裡。

仲景云: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脈浮而緩風傷衛,浮緊堅澀寒傷榮,脈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猶防虛且細。

仲景云: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

沉微氣弱汗為難,三者要須當審記。

孫用和云:陰虛脈沉微而氣弱者,不可汗。汗下吐三候脈有不可行者,切當審之。

陽加於陰有汗證,左手沉微卻應未。

《素問》云:陽加於陰謂之汗。

趺陽胃脈定死生。

《仲景論》言趺陽脈者,十有八九。

太谿腎脈為根蒂。

傷寒必診太谿趺陽者,謂人以腎脈胃脈為主。仲景譏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

脈來六至或七至,邪氣漸深須用意。浮大晝加病屬陽,沉細夜加分陰位。九至以上來短促,狀若湧泉無入氣。更加懸絕漸無根,命絕天真當死矣。

孫用和云:脈及六至七至以上,浮大晝加病,沉細夜加病。更及八至,精氣消,神氣亂,必有散脫精神之候,須切急為治療。又加之九至十至,雖和扁亦難治。如八至九至,加以懸絕,懸絕者無根也,如泉之湧,脈無入氣,天真絕而必死矣。

病人三部脈調勻,大小浮沉遲數類,此是陰陽氣已和,勿藥自然應有喜。

仲景云: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此脈已和,為必愈。

發熱惡寒,近似傷寒者,有五種。脈浮而數,其人發熱而惡寒者,傷寒之候也。脈浮而緊,其人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欲為癰疽也。脈浮按之反澀,其人發熱而惡寒,或膈實而嘔吐,此是傷食也。脈浮而滑,其人發熱而背寒,或頭眩而嘔吐,此是風痰之證也。脈浮而弦,其人發熱而惡寒,或思飲食,此是欲作瘧證也。能辨其脈,又驗其證,斯無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