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本事方》~ 卷第九 (5)
卷第九 (5)
1. 麻黃湯
治太陽陽明合病。(方在前)
有人病傷寒脈浮而長,喘而胸滿,身熱頭痛,腰脊強,鼻乾不得臥。予曰:太陽陽明合病證。仲景法中有三證,下利者葛根湯,不下利嘔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滿者麻黃也,治以麻黃得解。
白話文:
有人因傷寒疾病,脈象浮而長,呼吸急促且胸悶,身體發熱,頭痛,腰部和脊椎僵硬疼痛,鼻子發乾而無法入睡。我說:這是太陽陽明兩經合病的症狀。仲景的治療方法中有三種證型,下痢的用葛根湯,不下痢但有嘔吐症狀的,加上半夏,有喘息和胸悶症狀的,用麻黃湯,用麻黃可以解除這些症狀。
有人問傷寒傳入之序,自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所傳有次第,何哉?予曰:仲景本論無說,古今亦無言者,惟龐安常謂陽主生,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土傳足少陽木,為微邪。陰主殺,故足少陽木傳足太陰土,土傳足少陰水,水傳足厥陰木,為賊邪。予以為不然。足少陰水傳足厥陰木,安得為賊邪。
白話文:
有人詢問傷寒傳入的次序,從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傳入有次第,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說:仲景《傷寒論》沒有說明,古今也沒有人談論過,只有龐安常說,陽主生,所以太陽傳給足陽明,足陽明傳給足少陽,為微邪。陰主殺,所以足少陽傳給足太陰,足太陰傳給足少陰,足少陰傳給足厥陰,為賊邪。我認為不是這樣。足少陰傳給足厥陰,怎麼會是賊邪。
蓋牽強傅會,失之穿鑿。胡不觀《素問·陰陽離合論》云: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白話文:
硬要牽強附會,是失之於穿鑿。不妨看看《素問·陰陽離合論》中說:太陽之根起源於至陰,匯聚於命門,叫做「陰中之陽」。陽明之根起源於厲兌,叫做「陰中之陽」。少陽之根起源於竅陰,叫做「陰中之少陽」。太陰之根起源於隱白,叫做「陰中之陰」。少陰之根起源於湧泉,叫做「陰中之少陰」。厥陰之根起源於大敦,陰之絕陽,叫做「陰之絕陰」。
其次序正與此合。大抵傷寒始因中風寒,得之於陰,是以只傳足經者。皆陰中之陽,陰中之陰也,不特此也。以六氣在天者考之,厥陰為初之氣,少陰為二之氣,太陰為三之氣,少陽為四之氣,陽明為五之氣,太陽為終之氣。此順也。逆而言之,太陽而後陽明,陽明而後少陽,少陽而後太陰,太陰而後少陰,少陰而後厥陰。
傷寒為病,逆而非順,故以是為序也。
白話文:
這個次序與上述論述完全一致。一般說來,傷寒病的初始病因,是由於感受了風寒,是從陰分得病的,因此只傳播於足經的部位。這都是陰中之陽,陰中之陰的病證,不只如此。依據六氣在天上的分佈來考察,厥陰是初始之氣,少陰是第二之氣,太陰是第三之氣,少陽是第四之氣,陽明是第五之氣,太陽是終結之氣。這是順序。如果逆著說,就是太陽之後是陽明,陽明之後是少陽,少陽之後是太陰,太陰之後是少陰,少陰之後是厥陰。
2. 小承氣湯
大黃(一兩,去皮),厚朴(半兩,去皮,薑汁塗炙),枳實(二片,去穰,麩炒)
白話文:
大黃:一兩,去除外皮
厚朴:半兩,去除外皮,用薑汁塗抹並烤炙
枳實:二片,去除內穰,用麩皮炒過
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煮至三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初服須更衣者止後服,未利再服。(洗當先炒厚朴、枳實三大錢匕,水一盞半煮至一盞,又入大黃二錢,再煮一沸,去滓,熱服)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煮至只剩三分之一,去除渣滓,溫熱服用。服用後大便通暢為度。第一次服用時,如果需要更換衣服者,停止服用,直到大便通暢後再服用。若大便不通暢,可再次服用。(服用前,先將厚朴、枳實各三大錢炒熟,加水一杯半煮至一杯,再加入大黃二錢,煮沸一次,去渣,熱服)
有人病傷寒八九日,身熱無汗,時時譫語,時因下利,大便不通三日矣。非煩非躁,非寒非痛,終夜不得臥,但心中無曉會處,或時發一聲,如嘆息之狀。醫者不曉是何症。予診之曰:此懊憹怫鬱,二證俱作也。胃中有燥屎,宜承氣湯,下燥屎,二十餘枚,得利而解。仲景云:陽明病下之,心下懊憹微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
白話文:
有一位病人患傷寒病已經八九天了,身體很熱但不流汗,時時說些胡言亂語,有時還腹瀉,大便不通已經三天了。他既不煩躁也不焦慮,既不畏寒也不疼痛,整晚都無法入睡,只是心裡總覺得鬱悶不舒暢,有時發出一聲嘆息。醫生不知道他得了什麼病。我診斷說:這是懊憹和怫鬱這兩種證症同時發作。胃裡有燥屎,應該用承氣湯來排出燥屎,大約排出二十多枚燥屎,腹瀉後病情就會好轉。仲景說:陽明病應該用下法治療,心下懊憹煩悶,胃裡有燥屎的,可以攻下。
又云: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怫鬱不得臥者,有燥屎也。承氣湯主之。《素問》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此夜所以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堅者,必譫語,此所以有時譫語也。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所謂心中懊憹也。聲如嘆息而時發一聲,所謂外氣怫鬱也。
燥屎得除,大便通利,胃中安和,故其病悉去也。
白話文:
還有說法是:患者小便不利,大便忽難忽易,有時微熱,煩躁鬱結不能入睡,是因燥屎所致。這時使用承氣湯為主治之方。《素問》說:胃部不和難以安睡,所以患者夜晚睡不著。仲景說:胃中燥熱,大便堅硬的人,一定會說胡話,所以患者有時會說胡話。既不煩躁也不惱怒,既不寒冷也不疼痛,所謂心裡煩悶。聲音像嘆息一樣,有時會發出一聲,這就是所謂的外氣鬱結。
又有人病傷寒,大便不利,日晡發潮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直視喘急,更數醫矣,見之皆走。予曰:此誠惡候。得之者十中九死。仲景雖有證而無治法,但云脈弦者生,澀者死。已經吐下,難於用藥,漫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脈弦者,庶可治也。與小承氣湯一服,而大便利,諸疾漸退,脈且微弦,半月愈。
白話文:
另外有人得了傷寒病,大便不通暢,到了下午發出潮熱,用手沿著衣縫兩手抓空,直視喘急,已經換了好幾位醫生了,看了病以後都嚇得逃走了。我說:這真是嚴重的症狀啊。得了這種病的人,十個中有九個都會死。仲景雖然有對應的證狀,但沒有治療方法,只說脈搏弦的人能活,脈搏澀的人會死。病人已經吐過瀉過了,很難再用藥,姑且先搶救一下吧。如果大便通暢,脈搏弦的人,還有治癒的希望。給了他一服小承氣湯,大便通暢了,各種症狀逐漸消退,脈搏也稍微有弦脈的樣子了,半個月後病就好了。
或人問曰:下之而脈弦者生,此何意也?予曰:《金匱玉函》云: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承氣湯主之。予嘗觀《錢仲陽小兒直訣》云:手尋衣領及捻物者。肝熱也。此證在《玉函》列於陽明部,蓋陽明胃也。肝有熱邪,淫於胃經,故以承氣瀉之。
白話文:
有人問我:腹瀉但脈搏弦緊者能活命,這是什麼意思?我說:《金匱玉函》中說:患者總是拉扯衣領、心神不寧,微微喘息、目光直視,脈搏弦緊者能活,脈搏澀緩者死亡,脈搏微弱者僅有發熱、譫語的症狀。用承氣湯治療。我曾經看過《錢仲陽小兒直訣》中說:用手尋找衣領且不停捻動東西。這是肝臟有熱的徵兆。這種病症在《玉函》中被歸類於陽明部,因為陽明就是胃。肝臟有熱邪,侵犯胃經,所以用承氣湯瀉熱。
且得弦脈,則肝平而胃不受克。此所以有生之理。讀《仲景論》不能博通諸醫書,以發明其隱奧,專守一書者,吾未見其能也。
白話文:
如果能得到弦脈,那麼肝臟平穩而胃不受傷害。這就是有生命存在的道理。閱讀《仲景論》,如果不博覽羣書,以闡明其隱晦難懂的地方,只專守一書的人,我沒見過他有本領的。
又記有人病傷寒下利,身熱神昏多困,譫語不得眠,或者見下利,便以譫語為鄭聲,為陰虛證。予曰:此小承氣證。眾駭然曰:下利而服小承氣,仲景之法乎?予曰:此仲景之法也。仲景云:下利而譫語者,有燥屎也,屬小承氣湯而得解。予嘗讀《素問》云: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白話文:
又有人得了傷寒,有腹瀉的症狀,全身發熱,精神昏沉,嗜睡,胡言亂語,不能入睡。或者見有腹瀉,就以為胡言亂語是因為感到心煩,是陰虛證。我說,這是小承氣的症狀。眾人聽了都大吃一驚,說:腹瀉還服小承氣湯,這是仲景的方法嗎?我說,這正是仲景的方法。仲景說:腹瀉而胡言亂語的,是腸中有宿便,服小承氣湯就能解決。我曾經讀過《素問》中說:病情較輕的要採取相反的方法治療,病情較重的要順著病情發展來治療,相反的方法是針對病因治療,順著病情發展來治療是反過來治療,病情輕的從小處著手,病情重的從多處著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
帝曰:何謂反治?岐伯曰: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王冰注云:大熱內結,注瀉不止,熱宜寒療,結復未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此通因通用也。正合於此。
白話文:
皇帝問道:「什麼叫做反治?」岐伯回答:「堵塞的原因就要堵塞它的作用,疏通原因就要疏通它的作用。」王冰註解說:「大熱在體內凝聚,注瀉不止,熱症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但結熱尚未消除,就用寒涼的藥物來下瀉。這樣就能夠消除結熱,利尿止瀉。這就是疏通原因就要疏通它的作用,正好符合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