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普濟本事方》~ 卷第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7)

1. 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四兩,杵碎,綿裹),知母(一兩半),甘草(二兩半,炙),粳米(一合半),人參(半兩,去蘆)

白話文:

石膏(四兩,搗碎,用棉布包好),知母(一兩半),甘草(二兩半,經過炙烤),粳米(一合半),人參(半兩,去除蘆根)。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至八分,米熟為度,去滓溫服。(《局方》云食後服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

白話文:

將藥材搗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煮至八分,米飯煮熟了即可,濾渣去滓後,溫熱服用。(《局方》上說要在飯後服用此藥,從立夏到立秋之間可以服用,春天和立秋後以及血虛的體質都不可以服用)

有人病初嘔吐,俄為醫者下之,已七八日,而內外發熱。予診之曰:當用白虎加人參湯。或曰既吐復下,且重虛矣,白虎可用乎?予曰:仲景云: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加人參湯。此正相當也。蓋始吐者,熱在胃脘而脈實。今虛而大,三投湯而愈。

白話文:

某人一開始有嘔吐的症狀,醫生很快地給他吃了驅除體內寄生蟲的藥,但因為如此治療已經過了七八天了,可是內外卻都有發熱的現象。我診斷後說:「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有人說,都已經嘔吐又腹瀉了,而且很虛弱了,還能使用白虎湯嗎?我的回答是,仲景提到,如果嘔吐和腹瀉已經七、八天了還不見好轉,是表示體內有熱毒積聚著,內外都很熱,這時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這個病人的情況正是這樣。剛開始嘔吐的時候,熱在胃脘部,脈象很實。現在脈象虛弱且洪大,連續喝了三帖藥之後,病就好了。

仲景既稱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云: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又云: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國朝林億校正謂仲景於此表裡自瘥矣。予謂不然。大抵白虎能治傷寒中暍,表裡發熱,故前後二證,或云表裡俱熱,或云表熱裡寒,皆可服之。

白話文:

仲景說,傷寒如果吐瀉後七八天還沒有好轉,體內有熱,表裡都很熱的,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又說:傷寒病人脈浮,發熱不出汗,表證沒有解除的,不能服用白虎湯。又說:傷寒病人脈浮滑,這是因為表有熱、裡有寒。可以服用白虎湯。當代醫生林億校正說,仲景的這兩個方子足以治療表裡證了。我認為不然。總的來說,白虎湯能治療傷寒中暑,表裡發熱。因此前後兩個證,一個說表裡俱熱,一個說表熱裡寒,都可以服用。

中一證脈浮無汗,其表不解,全是麻黃與葛根證,安可行白虎也?林億見所稱表裡不同,便謂之差互,是亦不思之過也。

白話文:

證狀之一是脈象浮淺無汗,外在的病邪沒有去除,都是麻黃和葛根的證狀,哪能執行白虎湯的治療呢?林億看所說的表裡證不同,就說是錯亂,這也是不加思索的過失啊。

2. 肉豆蔻湯

治傷寒汗後吃噫。

肉豆蔻(一個),石蓮肉(去心,炒),茴香(各一分,炒),丁香(半分,不見火),枇杷葉(五片,拭去毛,炙),人參(半兩,去蘆)

上銼細,用水四盞,生薑十片,煎二盞,去滓,空心溫服,分二服。

白話文:

肉豆蔻(一個)、石蓮肉(去心並炒過)、茴香(各一分並炒過)、丁香(半分且不見火)、枇杷葉(五片、擦除毛後炙過)、人參(半兩並去蘆頭)

3. 良薑湯

橘皮(去白),良薑(切,炒),桂枝(去皮,不見火),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秤,各一分),麻黃(去節,百沸湯泡,去黃汁,焙乾,半兩),檳榔(三個別末),甘草(一分,炙),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白話文:

  • 橘皮(去除白色的內膜)

  • 良薑(切片,炒熟)

  • 桂枝(去除樹皮,不要經過火烤)

  • 當歸(洗淨,去除根鬚,切片,烘乾,稱重,各一分)

  • 麻黃(去除節點,用沸水浸泡一百次,去除黃色汁液,烘乾,半兩)

  • 檳榔(三個,不要研磨成末)

  • 甘草(一分,炙烤過)

  • 杏仁(二十枚,去除果皮和尖端)

上粗末,用水四盞,薑十片,棗三個,同煎至二盞,去滓,下檳榔末再煎三沸,通口服一盞。未已,再作一劑。龐老云:傷寒吃噫不止,是陰陽氣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胃氣上逆,為吃噫無休止。宜此方。

白話文:

將粗細糙米各四兩,加入四碗水、十片薑和三顆紅棗一起煎煮,直到剩下兩碗水,去渣,然後加入檳榔末再煮滾三次,過濾後服用一碗。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再做一劑。龐老先生說:傷寒一直打嗝不止,是因為陰陽之氣升降失調,想要發汗卻發不出來,想要下降卻降不下去,因此胃氣上逆,打嗝不停。適合使用這個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