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普濟本事方》~ 卷第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4)

1. 柞木散

治諸般癰腫發背。

柞木葉(四兩干),乾荷葉,金嬰根(萱草也),甘草節,地榆(各一兩)

白話文:

取柞木葉四兩乾燥品,乾燥荷葉、金嬰根(即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一兩。

上同銼,搗為煮散,每服半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分兩服,早晚各一,並滓再煎一服。膿血者自干,未成者自消。忌飲食毒。

白話文:

  1. 將上列藥物全部研成細末,用作煮開的藥湯分次服用,每次服半兩,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下約一碗的量。

  2. 將藥湯分成兩次服用,早晚各服一次,並將藥渣再次煎煮一次。

  3. 服用此藥湯後,膿血會自行乾涸,尚未成形的膿血也會自行消散。

  4. 服藥期間應忌食有毒的食物。

2. 斂瘡內消方

黃明膠一兩,水半升消了,入黃丹一兩,再煮三五沸,又放溫冷。以雞毛掃在瘡口上。如未成即塗腫處,自消。

白話文:

黃明膠一兩,用水半升融化,加入黃丹一兩,再煮三到五沸,然後讓它冷卻。用雞毛刷塗抹在瘡口上。如果瘡口還沒形成,就塗抹在腫脹處,自然就會消退。

3. 拔毒七寶散

治癰疽止痛。

乾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計多少,為粗末。每用三匙,水二碗,漫火煎至一碗半,放溫淋洗揩乾,以太白膏敷。

白話文:

取乾燥的荷葉心,取其中心如同錢幣般大小的部位,不限定數量,但以粗糙的為佳。每次使用三匙荷葉心,加入兩碗水,以文火慢煎至剩下一碗半的水量,待其放溫後淋洗患處並擦拭乾,再敷上太白膏。

4. 沈遇明一方

荷葉一兩,藁本半兩,為末,如前用。

白話文:

荷葉一兩,藁本半兩,研成粉末,使用方法同前。

5. 太白膏

寒水石水飛過,用臘月豬脂調成膏,隨瘡大小,用薄紙攤貼之。

白話文:

將寒水石用研缽研磨成粉末,然後用臘月豬油調成膏狀。根據瘡口的尺寸,將膏藥塗抹在薄紙上,然後貼在瘡口。

6. 國老膏

橫紋甘草一斤,擘開椎碎,用水一斗,浸兩宿,夏浸一宿,挼細夾絹濾去滓,入銀石器內,漫火熬成膏,分作三服,每發以溫酒半升調下。更量年齒老少,分作數服。

白話文:

將一斤甘草切碎,加入一斗水,浸泡兩晚(夏季浸泡一夜),然後將甘草搓碎,通過細篩子去除渣滓,再放入銀石器皿中,用文火熬成膏。將膏分成三份,每次發作時用半升溫酒調服。根據年齡大小,調整服用的次數。

7. 黃耆散

令發背自潰。

綿黃耆(細者,洗,焙,一兩),甘草(炙,半兩),皂角刺(擇紅紫者,銼,麩炒黃,一兩)

白話文:

細小的綿毛黃耆(清洗、烘焙,一兩),烤過的甘草(半兩),選取紅紫色的皁角刺(切碎,麩炒至黃色,一兩)。

上細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溫服。加當歸、赤芍藥各半兩尤效速。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成七分去渣,溫服。加入當歸、赤芍藥各半兩,效果更快。

8. 生犀散

托裡排膿。

皂角刺(不計多少,粗大紫色者)

上藏瓶中,鹽泥固濟,炭火燒過存性,放冷,出碾為細末。每服一錢,薄酒微溫調下,暑月用陳米飲下。

白話文:

托里排膿。

將皂角刺(不限數量,選擇粗大且呈紫色的)放入瓶子中,用鹽泥密封好,然後用炭火燒至保留其本質,待冷卻後取出碾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稍微溫熱的薄酒調服,在炎熱的夏季則使用陳米湯來調服。

9. 黃耆丸

清心內固。

綿黃耆(蜜炙),人參(去蘆,各一兩)

白話文:

清心固本。

蜂蜜炮製的黃耆,去掉根部的人參(各一兩)

上細末,入真生龍腦一錢,研細,用生藕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溫熟水下。加至四十丸,日三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一錢重的真生龍腦,研磨至細膩,再用生的藕汁和丸,丸的大小要像綠豆,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熱的水送服。逐漸增加至四十丸,一天服用三次。

10. 內托散

治一切瘡毒。

綠豆粉(一兩,細研),通明乳香(一分,漫火於銀石器中炒,手指攪,使干可捻,急傾出在紙上,用扇扇冷,便研令極細用)

白話文:

綠豆粉(一兩,研磨細緻),通明的乳香(一分,用文火在銀石器中炒,用手指攪拌,使其乾燥到可以捻取,迅速倒出在紙上,用扇子扇涼,然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備用)。

上同研勻,凡一切惡瘡,難名癰腫,每用二錢至三錢,食後臨臥濃煎甘草湯調下。如打撲及諸般內損,用溫酒調下,食後空心服些少,即內消,大損則敗血從大便出矣。

白話文:

上述中藥研磨均勻,凡是各種惡瘡、難以形容的癰腫,每次使用二錢到三錢,在飯後臨睡前,用濃煎甘草湯送服。若是被打傷或各種內傷,用溫酒送服即可,飯後空腹服用少許,即可由內部消化,對身體損傷太大,那麼敗血就會從大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