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普濟本事方》~ 卷第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4)

1. 灸中風十二穴

聽會,二穴,在耳微前陷者中,張口有穴耳前陷中動脈宛宛中,側臥張口取之。治耳聾,耳中狀如蟬聲,牙車脫臼,日可灸五壯至三七壯止,十日報灸即愈,忌動風、生冷、豬魚等物。(《灸經》云:日灸五壯至七壯止,可經十日許,還依前灸之。慎冷食)

白話文:

聽會穴:兩個穴位,在耳部微微陷進去的地方。張開嘴,在耳部下方凹陷的地方,能看到脈搏跳動,側臥並張開嘴可以找到它。此穴主治耳聾、耳中像蟬叫一樣的聲音、牙關脫臼。每天可以灸5壯到37壯,十天後就能治癒,但要注意避免接觸風寒、生冷、豬肉、魚類等食物。(《灸經》中說,每天灸5壯到7壯,連續十天,之後再按照之前的灸法治療。注意不要吃冷的食物。)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側臥張口取之。治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車疼痛,頷頰腫,頸強不得回顧,日灸七壯至七七壯止,灸如大麥,忌如常法。

白話文:

頰車穴有兩個,位於耳垂下方,臉頰轉折處的凹陷中,側躺張口即可找到。主要用於治療牙關緊閉,嘴巴不能張開,或者嘴巴閉緊無法說話、失音,牙齒和臉頰疼痛,腮部和臉頰腫脹,脖子僵硬無法轉動,每天灸七次,每次七七壯,一共灸到七七四十九壯為止。每壯大小如大麥粒,灸法與一般方法相同,但忌諱在月經期間灸。

地倉,二穴,俠口吻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微動,蹺脈手陽明之交。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治偏風口喎,目不得開,失音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不止,病左治右,病右治左,日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艾炷如粗敘腳大,若炷太大,口轉喎,卻灸承漿七七壯即愈。(面並熱食、房事等忌如常)

白話文:

地倉穴,兩個穴位,位於嘴脣旁邊四分的地方,靠近穴位的地方有脈搏微微跳動,這條脈是手陽明經與足太陽經交會的脈絡。如果長期患有中風,那麼這條脈絡也可能不動。地倉穴可以治療面部神經麻痺導致的嘴巴歪斜、眼睛睜不開、不能說話、飲食不能吞嚥、水和湯汁漏出來、眼皮一直在跳動等症狀。如果患病的部位在左側,就治療右側的地倉穴,如果患病的部位在右側,就治療左側的地倉穴。每天灸壯27次,病情嚴重的灸壯77次。艾炷的大小就像一個大拇指頭那麼粗。如果艾炷太大,嘴會歪斜,這時再灸承漿穴77次就可以治癒。(面部有發熱感、飲食、房事等忌諱和通常一樣)

百會穴,在頭頂中宛宛陷中。治小兒脫肛久不瘥,風癇,中風角弓反張,口吐涎沫,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頭頂皮膚淺薄,凡灸不過七七壯。

白話文:

百會穴,位於頭頂中央凹陷處。適用於治療小兒脫肛久治不癒,癲癇,中風角弓反張,口吐白沫,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灸七壯到七七壯,但頭頂皮膚薄,每次灸不過七七壯。

肩髃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治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痠疼,可七壯至二七壯,若偏風不遂,可七七壯止。

白話文:

肩髃穴,位於肩膀頂端兩塊骨頭中間凹陷的地方,舉起手臂就可以找到。肩髃穴可以治療偏癱半身不遂、熱風麻疹、手臂痙攣緊繃、抓握物品無力、拉弓無力、手臂細瘦無力、筋骨痠疼等疾病。可以用七壯到二十七壯來治療,如果是偏癱半身不遂,可以用七七四十九壯來治療。

曲池,二穴,臂相連處,以手拱胸取之,紋盡處是穴。治偏風半身不遂,刺風癮疹,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可灸三壯。(《針灸經》云: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且停,十餘日更下火,還至二百壯罷。云云)

白話文:

曲池,兩個穴位,位於手臂相連處,以手拱胸取穴,紋路盡頭就是穴位。主治偏頭痛、半身不遂,針灸治療風疹、筋脈鬆緩、捉拿物品不得、拉弓拉不開、伸屈困難,可灸三壯。(《針灸經》說:每天灸七壯,至二百壯後暫停,十餘天後繼續灸火,還至二百壯罷休。如此等等)

風市即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治寒氣客於分肉之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可灸五壯。

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舉足取之。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臭腸鳴,腹痛食不化,此穴諸病皆治,及療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䯒痠痛,目不明,五勞七傷,胸中瘀血,乳癰,可灸三壯,人年三十以上,皆宜灸此穴。(日灸七壯至一百壯止)

白話文: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小腿外側兩條肌肉之間的位置。找穴位的方法是:抬起腳,看到膝蓋下方出現的凹陷處,就是足三里穴了。

足三里穴可以治療胃中寒涼、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到食物就覺得噁心腸鳴、腹痛、食物不能消化等胃腸疾病。同時,足三里穴也能治療水腫、食物積滯、蠱毒疾病、四肢腫脹、膝蓋疼痛、眼睛看不清楚、五勞七傷、胸中瘀血、乳腺炎等疾病。用艾灸的方法灸足三里穴,每次灸三壯,對於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人來說,灸足三里穴是非常有益的。(每天艾灸足三里穴七壯,一直灸到一百壯就可以了。)

絕骨,一穴,在足外踝上四寸。治風痹不仁,膝䯒酸,可灸三壯。

髮際,即神庭穴,在直鼻上額入髮際五分。治癲疾風癇,戴目上下不識人,及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驚悸不得安寢,可灸二壯至七七壯止,凡療風灸多即傷,惟宜七壯至三七壯,針即發狂。

白話文:

髮際,就是神庭穴,位於鼻樑上額進入髮際五分的地方。治療癲癇、抽搐,戴目上下不識人,以及頭痛、頭暈,鼻涕不止,驚悸不安,無法入睡,可以灸二壯至七七壯止,所有治療風灸的通常很容易受傷,惟獨宜七壯至三七壯,針灸會立即發瘋。

大椎,一穴,在項後第一椎上陷中。治五勞七傷,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灸以年為壯。(或曰日灸七壯至七七壯)

白話文:

大椎穴,位於頸後第一椎骨的凹陷處。可以治療五勞七傷、頸項強硬無法回頭、風勞食氣等疾病。可以用艾灸治療,每年灸壯七次便能強壯身體。(還有人說,每天灸壯七次,灸到七七四十九壯)

風池,二穴,在腦後入髮際陷中。治頸項痛不得回顧,腰佝僂引項,筋無力不收,可灸七壯。

元符中一宗人得疾,逾年不瘥,謁醫於王思和繹,思和具脈狀云,病因驚恐,肝臟為邪,邪來乘陽明之經,即胃是也,邪盛不畏勝我者,又來乘肺,肺緣久病氣弱,金勝無能,受肝凌侮,其病時復頭眩,瘛瘲搐掣,心胞伏涎,久之,則害脾氣,要當平肝氣使歸經,則脾不受克,脾為中州土,主四肢一體之事,脾氣正則土生金,金旺則肺安矣,今疾欲作時,覺氣上衝者,是肝侮肺,肺不受侮,故有此上衝,肝勝則復受金克,故搐搦也,以熱藥治之,則風愈甚,以冷藥治之,則氣已虛,肺屬金,金為清化,便覺臟腑不調,今用中和溫藥,抑肝補脾,漸可安愈,今心忪,非心忪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絡胸膈及兩乳間,虛而有痰則動,更須時發一陣熱者,是其候也,服下三方,一月而愈,思和名醫。寓儀真時,人少知者,後至都下,聲名籍甚,為醫官,政和中度為黃冠,終蕊珠侍宸。

白話文:

元符年間,有一位宗親生了病,一年多都沒好轉,於是去拜訪名醫王思和,王思和詳細地把脈後說,這個病是因驚嚇過度,導致肝臟受到邪氣侵犯,邪氣乘著陽明經的虛弱,又侵入了胃,邪氣太盛,已經不怕比它強的,又乘虛侵入了肺,肺因為長期患病,氣已經很弱了,金氣難以戰勝邪氣,受到肝邪的欺侮,所以這個病人時常感到頭暈,身體抽搐痙攣,心臟和肺部有痰,時間久了,就會損害脾氣,要治療這個病,必須平息肝氣,使它歸經,那麼脾氣就不會受到侵犯,脾是中州之土,主宰著四肢百骸的功能,脾氣正常,就能生出金氣,金氣旺盛,肺就能安寧了。現在這個病,在發作的時候,會感到氣往上衝,這是因為肝氣侵犯肺,肺不甘受欺侮,所以有這種往上衝的現象,肝氣過於旺盛,又會受到金氣的剋制,所以會抽搐痙攣。用熱藥來治療,風邪就會更加嚴重,用寒藥來治療,氣就會更虛,肺屬金,金具有清化的作用,所以會覺得臟腑不調,現在用中和溫和的藥物,來抑制肝氣,補益脾氣,病情就可以逐漸好轉,痊癒。現在這個病人,心悸,其實不是心悸,而是胃的大絡脈,被稱作虛裏,這條絡脈通向胸隔和兩乳之間,虛裏如果有痰,就會引起動作,還需要時常發出一陣熱,這就是這種病的徵兆。病人服用了三種藥方,一個月後就痊癒了,王思和是一位著名的大夫,他在儀真居住時,很少有人知道他,後來到了京城,名聲才大振,被朝廷任命為醫官,政和年間,他出家做了道士,最後官至蕊珠侍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