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本事方》~ 卷第三 (7)
卷第三 (7)
1. 枳殼散
治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
枳殼(去穰,銼,麩炒),白朮(各半兩),香附子(一兩,麩炒,舂去皮),檳榔(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候。(龐老方)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胸口下方有積聚、覺得悶脹不舒服,或者會疼痛,常常打嗝,以及像壞掉的雞蛋味道的氣體從口中發出的情況。
藥方組成是:枳殼(去除內膜,切細,用麩皮炒過),白朮(各約15克),香附子(約30克,用麩皮炒過,搗碎去除外皮),檳榔(約9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6克,用米湯調服,一天服用三次,服用時間不拘。(龐姓老人的方子)
2. 訶子丸
治伏積注氣,發則喘悶。
訶子(去核),白茯苓(去皮),桃仁(去皮尖,炒),枳殼(去穰,銼,麩炒),桂心(不見火),檳榔,桔梗(炒),白芍藥,川芎(洗),川烏(炮,去皮尖),人參(去蘆),橘紅,鱉甲(淡醋煮去裙膜,洗淨,酸醋炙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杵,丸如梧子大。酒下二十丸,熟水亦得。
白話文:
治療體內積滯的氣,發作時會出現喘氣和胸悶。
訶子(去除果核),白茯苓(去除外皮),桃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炒過),枳殼(去除內瓤,切碎,用麩皮炒過),桂心(不經過火烤),檳榔,桔梗(炒過),白芍藥,川芎(洗過),川烏(炮製過,去除外皮和尖端),人參(去除蘆頭),橘紅,鱉甲(用淡醋煮過,去除裙邊的膜,洗淨,再用酸醋炙烤至黃色,以上藥材皆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搗拌,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用酒送服二十丸,也可以用溫開水送服。
3. 硇砂丸
治一切積聚,有飲心痛。
硇砂(研),京三稜(銼末),乾薑(炮),白芷(不見火),巴豆(出油,各半兩),大黃(別末),乾漆(各一兩,銼,炒令煙盡),木香,青皮(去白),胡椒(各一分),檳榔,肉豆蔻(各一個)
上為細末,釅醋二升,煎巴豆五七沸,後下三稜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硇砂同煎成稀膏,稠稀得所,便入諸藥和勻杵,丸如綠豆大。年深氣塊,生薑湯下四五丸;食積熟水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血痢當歸湯,蔥酒亦得。
白話文:
硇砂丸
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體內積聚的腫塊,以及因為飲水造成的胸口疼痛。
藥材包含:硇砂(磨成粉)、京三稜(磨成末)、炮過的乾薑、不經過火處理的白芷、去除油脂的巴豆(以上各半兩),另外還有大黃(磨成粉)、炒到沒有煙的乾漆(以上各一兩),以及木香、去除內層白色部分的青皮、胡椒(以上各一分),最後是檳榔、肉豆蔻(以上各一個)。
將以上藥材全部磨成細末,用兩升濃醋煎煮巴豆五到七次,然後加入三稜和大黃末一起煎煮五到七次,接著放入硇砂一起煎煮成稀膏狀,濃稠度要適中。再把剩餘的藥粉加入攪拌均勻,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
對於多年積累的氣滯腫塊,可以用生薑湯送服四五顆藥丸;若是因為食物積滯,可以用熱開水送服;若是白痢,可以用乾薑湯送服;若是赤痢,可以用甘草湯送服;若是血痢,可以用當歸湯送服,也可以用蔥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