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本事方》~ 卷第三 (6)
卷第三 (6)
1. 紫蘇散
治肺感風寒作嗽。
紫蘇葉,桑白皮(洗淨,蜜塗,炙黃),青皮(去白),五味子(揀),杏仁(去皮尖,炒),麻黃(去節),甘草(炙,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白話文:
治療因肺部感受風寒引起的咳嗽。
藥材:紫蘇葉、桑白皮(洗淨後塗上蜂蜜,再用火烤至黃色)、青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五味子(挑選好的)、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炒過)、麻黃(去除莖節)、甘草(烤過),各藥材的份量相等。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溫熱服用。
2. 訶子飲
利膈去涎,思食止嗽。
訶子(煨去核),青皮(去白),麥門冬(水浥去心,各半兩),檳榔(四個),半夏(三分,湯浸七次),甘草(一分,炙)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二三服。
白話文:
此藥方能疏通胸膈、去除痰涎,使人產生食慾並止咳。
藥材包含:煨過的訶子(去除核),青皮(去除白色部分),麥門冬(用水浸泡後去除中心),各半兩;檳榔四個;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三分;甘草(烤過),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兩碗,生薑七片,一起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每日服用二至三次。
3. 貝母湯
治諸嗽久不瘥。
貝母(一兩,去心,薑製半日,焙),黃芩(生去皮),乾薑(生,各一兩),陳皮(去白),五味子(各一兩,揀),桑白皮(洗淨,蜜炙黃),半夏(湯浸七次),柴胡(去苗,淨洗),桂心(不見火,各半兩),木香(一分),甘草(一分,炙)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杏仁七個,去皮尖碎之,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黃師文云:戊申冬有姓蔣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瘥。以此治諸嗽,悉皆愈。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各種久咳不癒的。
藥材包含:貝母(一兩,去除中心,用薑汁浸泡半天後烘乾)、黃芩(一兩,新鮮的去皮)、乾薑(一兩,新鮮的)、陳皮(一兩,去除白色內膜)、五味子(一兩,挑選好的)、桑白皮(洗淨,用蜂蜜炙烤至黃色)、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柴胡(半兩,去除莖苗,洗淨)、桂心(半兩,不經火烤)、木香(一分)、甘草(一分,炙烤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加入去皮尖的杏仁七個(搗碎),生薑七片,一起煎煮至剩下七分時,去除藥渣趁熱服用。黃師文說:戊申年冬天,有個姓蔣的人,他妻子咳嗽多年,我把這個方子給他,服用一次就好了。用這個方子治療各種咳嗽,都能痊癒。
4. 積聚凝滯五噎膈氣
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櫱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許嗣宗所謂譬猶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
須是認得分明,是何積聚,然後增加用藥。不爾,反有所損,嗣宗自謂不著書,在臨時變通也。
白話文:
基本上,治療身體內的積聚,有時候可以用病人厭惡的東西來攻克它,或者用病人喜歡的東西來引導它,這樣就容易治好。例如:用硇砂、水銀來治療肉類積聚;用神麯、麥芽來治療酒類積聚;用水蛭、虻蟲來治療血塊積聚;用木香、檳榔來治療氣滯積聚;用牽牛、甘遂來治療水液積聚;用雄黃、膩粉來治療痰涎積聚;用礞石、巴豆來治療食物積聚,各種積聚都應該使用對應類別的藥物來治療。如果使用一大堆藥物,分散藥力反而難以見效。許嗣宗所說的,就像打獵不知道兔子在哪裡,就廣泛地在原野上佈網,希望有一個人能抓到,這種方法實在是太疏忽了。
必須要清楚地分辨出是哪一種積聚,然後針對性地增加藥物的用量。不然的話,反而會對身體造成損害。許嗣宗自己認為不寫書,是因為要根據臨場情況來隨機應變。
5. 纏金丹
治五種積氣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飲。
木香,丁香,沉香,檳榔,官桂(去粗皮,不見火),胡椒,硇砂(研),白丁香(各一錢)肉豆蔻,飛礬(各一分),馬兜鈴(炒),南星(炮),五靈脂(揀如鼠屎者,淘去沙石,日乾)栝蔞根,半夏(湯洗七次,各半兩),硃砂(三分,水飛,留半為衣)
上為細末,入二味研藥和勻,生薑汁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生薑湯下,或干嚼蘿蔔下。
白話文:
此藥方用於治療五種因氣滯造成的疾病和五種噎嗝,能改善胸悶不適、停滯的痰液和宿積的飲水。
藥材包含:木香、丁香、沉香、檳榔、官桂(去除粗皮,避免火烤)、胡椒、硇砂(研磨)、白丁香(各一錢)、肉豆蔻、飛礬(各一分)、馬兜鈴(炒過)、南星(炮製過)、五靈脂(挑選像鼠屎的,淘洗去除砂石,曬乾)、栝蔞根、半夏(用熱水洗七次,各半兩)、硃砂(三分,水飛過,留一半作外衣)。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加入研磨好的硇砂和飛礬攪拌均勻,用生薑汁煮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用生薑湯送服,也可以乾嚼後用蘿蔔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