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普濟本事方》~ 卷第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6)

1. 蔡太師所服香茸丸

鹿茸(酥炙黃,燎去毛),熟乾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乾,秤,各二兩),蓯蓉(酒浸,水洗,焙乾),破故紙(炒香),附子(炮,去皮臍),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秤,各一兩),麝香(一錢),沉香(半兩)

上為末,入麝研勻,煉蜜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鹽湯下。

又方

白話文:

鹿茸(用酥油炙至黃色,並用火燒去茸毛),熟乾地黃(用酒灑過,蒸九次,曬九次,焙乾,稱重,各二兩),蓯蓉(用酒浸泡,用清水洗淨,焙乾),破故紙(炒香),附子(用炮製法炮製,去掉皮和臍),當歸(洗去蘆頭,薄切,焙乾,稱重,各一兩),麝香(一錢),沉香(半兩)。

鹿茸(二兩,酥炙黃,燎去毛),沉香,白芍藥,人參(去蘆),熟乾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乾,秤),蓯蓉(酒浸,水洗,焙乾),牛膝(酒浸,水洗,焙乾),澤瀉,大附子(炮,去皮臍),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秤,各一兩),生乾地黃(一兩),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鹽湯下。

又方

白話文:

鹿茸(四百公克,將鹿茸用奶油炙烤後,去除毛髮)沉香、白芍藥、人參(去掉根部)、熟乾地黃(浸泡在酒中,經過九蒸九曬後,烘乾並秤量)、蓯蓉(浸泡在酒中,用水清洗後烘乾)、牛膝(浸泡在酒中,用水清洗後烘乾)、澤瀉、大附子(砲製後去除皮臍)、當歸(清洗去除根部,切片後烘乾,秤量,各二兩)、生乾地黃(二百公克)、麝香(二公克)。

熟乾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乾,秤,五兩),菟絲子(四兩,酒浸,曝乾,用紙條子同碾,別末),鹿茸(三兩,酥炙黃,燎去毛),附子(二兩,炮,去皮臍),沉香(一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半錢,煉蜜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鹽酒或鹽湯下。

白話文:

  • 熟乾地黃(用酒浸泡五次,蒸曬九次,再烘乾,稱量5兩)

  • 菟絲子(用4兩菟絲子浸泡在酒中,曬乾後與紙條一起研磨成粉末,分開保存)

  • 鹿茸(用3兩鹿茸經過酥炙黃處理,去除毛髮)

  • 附子(用2兩附子炮製,去除皮和臍)

  • 沉香(用1兩沉香)

2. 椒附散

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側。

大附子(一枚,六錢以上者,炮,去皮臍,末之)

白話文:

治療腎氣上衝,造成脖子和背部無法轉動的情況。

需要使用大附子(一顆,重量在六錢以上的,經過炮製,去掉皮和臍部,研磨成粉末)。

上每末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麵填滿,水一盞半,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通口空心服。一親患項筋痛,連及背胛不可轉,服諸風藥皆不效。予嘗憶千金髓有腎氣攻背項強一證,予處此方與之,兩服頓瘥。自爾與人皆有驗。蓋腎氣自腰夾脊上至曹谿穴,然後入泥丸宮。

白話文:

藥方:每副藥中,放二錢白麵,二十粒川椒,用白麵填滿川椒內,加一盞半水,七片生薑,一起煎煮至藥量剩下七分時,把川椒取出,放點鹽,空腹時服下。

有一位病患患有嚴重的頸部筋痛,痛到包括背部和肩胛,動彈不得,試過服用了各種風寒藥物都不見效。我偶然想起《千金髓》一書中記載的「腎氣攻背項強」的症狀,就給這位病患開了這個藥方,他服用兩劑後,症狀立即痊癒。之後,我也將這個藥方推薦給其他有類似症狀的患者,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腎臟的經絡從腰部沿著兩側脊椎向上,直到頭頂的「曹谿穴」,再進入「泥丸宮」。

曹谿一穴,非精於般運者不能透,今逆行至此不得通,用椒以引歸經則安矣。蕭氣上達,椒下達。詩言:椒聊且,貽我握椒。皆是此意也。

白話文:

曹谿穴,如果對針灸技術不精的人,無法刺穿此穴,即使將針倒過來逆行進行,也無法刺透,此時再用花椒引導氣血歸經,病人就會感到舒適了。蕭條之氣上升,花椒之氣下降。詩經中說:“椒聊且,貽我握椒。”也表達出這個道理。

曹谿穴,即風府穴是也,在項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治頭痛頸項急,不得回顧,針入三分,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音。道家般運有夾脊雙關圖,令精氣逆流,朝會於泥丸宮,泥丸即頂心是也,名百會穴,是第一。

白話文:

曹谿穴就是風府穴,在後頸髮際往上約一寸大筋內緣的凹陷處。主治頭痛、頸項僵硬、不能回頭看,用針刺入三分,不可灸,否則可能會使人失聲。道家修煉有一套「夾脊雙關圖」,可以使精氣逆流,在頭頂的泥丸宮(即百會穴)匯聚,泥丸宮是第一大穴。

3. 麋茸丸

治腎經虛,腰不能轉側。

麋茸(一兩,酥炙黃,燎去毛,無即以鹿茸代),舶上茴香(半兩,炒香),菟絲子(酒浸,曝乾,用紙條子同碾,取末,一兩)

白話文:

  • 麋茸(一兩,用酥油烤黃,把毛燒乾淨,沒有就用鹿茸代替)

  • 進口的茴香(半兩,炒香)

  • 菟絲子(用酒浸泡,曬乾,和紙條子一起碾末,取粉末,一兩)

上為末,以羊腎二對法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如梧子大,陰乾,如腎膏少,入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將中藥材打磨成粉末的形式,特別是羊腎需要先以法酒煮熟,然後將膜去除,再磨成泥狀,之後再與其他藥材混合成丸狀。丸的大小要如同梧桐樹的種子,之後曬乾,如果發現腎臟的劑量不夠,可以再加入少量的酒糊來輔助。每次服用時,大約是30到50丸,以溫熱的酒或是鹽湯送服。

戊戌年八月,淮南大水,城下浸灌者連月,予忽臟腑不調,腹中如水吼數日,調治得愈。自此腰痛不可屈折,雖頰面亦相妨,服遍藥不效,如是凡三月。予後思之,此必水氣陰盛,腎經感此而得,乃灸腎腧三七壯,服此藥瘥。

白話文:

戊戌年八月,淮南發生大水,城下被洪水浸泡了連續好幾個月,我突然感覺臟腑不舒服,肚子裡就像水在吼叫一樣,持續了好幾天,經過治療才痊癒。但從那以後,我的腰痛得無法彎曲,連臉頰都受到影響,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三個月。後來我仔細思考,這一定是水氣陰盛,腎經受到影響而引起的,於是我灸了腎腧穴三七壯,服用此藥後痊癒了。

腎腧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臟久冷,心腹膨脹,兩脅滿引,少腹急痛,目視䀮䀮,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陰中疼,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灸以年為壯。(《針灸經》云: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腎腧穴,位於第十四椎骨的下方,左右相距各一寸五分,與肚臍平行。用於治療虛勞消瘦、耳聾、腎虛、水臟久冷、心腹脹滿、兩脅飽脹、小腹急痛、視力模糊、氣短溺血、小便混濁、精液排出、陰部疼痛、五勞七傷導致的虛弱疲憊、腳膝關節拘急、足部寒冷如冰、頭重身熱、四肢麻木、消化不良、身體浮腫如水。灸壯以一年為壯。(《針灸經》說: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灸壯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