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普濟本事方》~ 卷第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1)

1. 鹿屑湯

治妊娠熱病,胎死腹中。

鹿角屑一兩,水一碗,蔥白五莖,豆豉半合,同煎至六分,去滓,溫,分二服。

治婦人生產數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方。

用蓖麻子七粒去殼,研如泥,塗足心,才下便急洗去。此崔元亮《海上方》,人但未知耳。政和中一鄉人內子,產二日不下。予令漫試之,一塗俄頃便下。自後常用極驗。

白話文:

鹿屑湯

治療孕婦罹患熱病,導致胎兒死在腹中的情況。

使用鹿角屑一兩,加入一碗水,以及蔥白五根,豆豉半合,一同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將藥液溫熱後,分兩次服用。

另外,這個方子也可用於治療婦人生產數日後胎盤無法排出,或是死胎滯留體內無法排出的情況。

方法是取蓖麻子七粒,去除外殼,研磨成泥狀,塗抹於腳底中心,一旦胎盤或死胎排出,便要立即洗淨。這是出自崔元亮《海上方》的記載,只是人們不清楚這個方法。政和年間,有一位同鄉的妻子,生產兩天後胎盤仍未排出,我便讓他們試用這個方法,塗抹後不久便順利排出。自此之後,我經常使用此法,效果非常好。

2. 小兒病

凡候小兒脈當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為平和,十至為發熱,五至為內寒。脈緊為風癇,沉緩為傷食,促急為虛驚,弦急為氣不和,沉細為冷,浮為風,大小不勻為惡候,為鬼祟,浮大數為風為熱,伏結為物聚,單細為疳勞。凡腹痛多喘嘔而脈洪者,為有蟲。浮而遲潮熱者,胃寒也,溫之則愈。

予嘗作歌以記之。歌曰:小兒脈緊風癇候,沉緩食傷多吐嘔。弦急因知氣不和,急促虛驚神不守。冷則沉細風則浮,牢實大便應秘久。腹痛之候緊而弦,脈亂不治安可救。變蒸之時脈必變,不治自然無過繆。單細疳勞洪有蟲,大小不勻為惡候。脈浮而遲有潮熱,此必胃寒來內寇。

瀉利浮大不可醫,仔細斟量宜審究。凡嬰兒未可脈辨者,俗醫多看虎口中紋顏色,與四肢冷熱驗之,亦有可取。予亦以二歌記之,虎口色歌曰:紫風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時因中惡,黃即困脾端。冷熱症歌曰:鼻冷定知是瘡疹,耳冷應知風熱症。通身皆熱是傷寒,上熱下冷傷食病。

若能以色脈參佐驗之,所得亦過半矣。

白話文:

診斷小孩的脈象,要用大拇指按壓寸、關、尺三個部位。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六到七次是正常,十次代表發燒,五次代表體內寒冷。脈象緊張代表風癇,脈象沉而緩代表消化不良,脈象快而急代表虛驚,脈象弦而急代表氣不順,脈象沉而細代表寒冷,脈象浮代表風邪,脈象大小不均代表病情嚴重,甚至可能是鬼神作祟。脈象浮大而數代表風熱,脈象伏結代表有東西積聚在體內,脈象單細代表疳積或勞損。凡是腹痛、呼吸急促、嘔吐而且脈象洪大的,通常是有寄生蟲。脈象浮而遲而且有潮熱的,是胃寒,用溫熱藥治療就會好。

我曾經作歌來記錄這些。歌訣是:小孩脈象緊張是風癇,脈象沉緩是消化不良多嘔吐。脈象弦急是氣不順,脈象快而急是虛驚心神不寧。脈象沉細是寒冷,脈象浮是風邪,脈象牢實是便秘很久。腹痛的脈象是緊張且弦,脈象紊亂難以治療。變蒸時期脈象一定會改變,不治療也會自然好轉,不會有什麼過錯。脈象單細是疳積勞損,脈象洪大是有寄生蟲,脈象大小不均是病情嚴重。脈象浮而遲而且有潮熱,一定是胃寒引起的內在問題。

腹瀉且脈象浮大是無法醫治的,要仔細衡量並審慎研究。如果嬰兒無法診斷脈象,一般庸醫多半看虎口處的紋路顏色,以及四肢的冷熱來判斷,也有些參考價值。我也用兩首歌來記錄,虎口顏色歌是:紫色代表風邪,紅色代表傷寒,青色代表驚嚇,白色代表疳積,黑色代表中邪,黃色代表脾胃虛弱。冷熱症狀歌是:鼻尖冷通常是出疹子,耳朵冷通常是風熱,全身發熱是傷寒,上熱下冷是消化不良。

如果能將脈象和顏色互相參照來診斷,就能有一半以上的準確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