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小兒科卷之四 (2)
小兒科卷之四 (2)
1. 虎口三關脈紋
示吉按:《水鏡》曰:寅關脈,初見易治;卯關脈,見病深;辰關脈,見者死。若三關通度,是為急驚。虎口脈紋亂者,主胃氣不和;若青,驚積發病。
三關脈色如何斷?紅黃隱隱是為常(非病脈也)。青色為驚人與獸,紅色傷寒咳嗽嗆(又主水驚),脾虛色黃乳不化(又主雷驚),紫色瀉痢熱多張,白色為疳黑中惡(黑主人驚),紅黑相兼痢不良(青多白痢,紅多赤痢),紋如線直青紅色,乳食傷脾驚熱償,左右一樣驚積發,三條四散肺風痰。
白話文:
【虎口三關脈紋】
示吉按照《水鏡》所說:在寅關出現的脈象,初現時較容易治療;如果在卯關出現脈象,則表示病情已較深;到了辰關出現脈象,看到的人可能面臨死亡。如果三關全部都出現脈象,這表示是急性的驚嚇或疾病。虎口處脈紋混亂,顯示胃氣不調和;如果是青色,可能是因為驚嚇或積食導致的病狀。
那麼三關脈色該如何判斷呢?紅黃色隱隱呈現,這是正常脈象(並非病態脈象)。青色脈紋,可能是受到驚嚇或野獸的驚嚇所致;紅色脈紋,可能是傷寒、咳嗽或嗆咳(也可能因水驚);脾虛的患者,脈紋呈黃色,可能是消化不良(也可能因雷驚);紫色脈紋,可能有瀉痢且體熱;白色脈紋,可能是疳疾;黑色脈紋,可能中毒或受到驚嚇(黑色脈紋通常表示人驚);紅黑相間的脈紋,表示痢疾情況不佳(青色脈紋多表示白痢,紅色脈紋多表示赤痢);脈紋像線一樣直而呈現青紅色,可能是飲食傷害了脾臟,並且伴有驚嚇和熱症;左右脈紋一樣,表示有驚嚇和積食的問題;如果有三條或四條分散的脈紋,可能有肺風或痰多的情況。
2. 小兒脈法
小兒三歲方切脈,一指三關定數息。一息七至號平和,加則為數熱是責,減則為遲冷病侵,浮則為風沉為積。左手人迎主外感,右手氣口主內疾。外候風寒暑濕傷,內候痰積停乳食。
浮緊無汗是傷寒,浮緩自汗傷風則,浮大多因風熱盛,沉緩原來乳食塞,沉緊腹中痛不休,弦緊喉間作氣急,促急驚風搐搦生,弦滑風癇人強直,大小不常鬼祟侵,二便秘時脈牢實,軟細之脈有疳蟲,上下失血脈芤悉,虛濡主氣兼慢驚,沉緩為冷泄瀉得,沉數骨蒸時內熱,客忤邪氣脈弦急,遲澀胃脘自不和,弦長肝膈有風入。以上脈訣出名家,再參紋色方無失。
薛立齋曰:小兒血氣未實,驚則氣散,氣散則脈亂,必當參三部五脈。三部者,面上氣色,虎口脈紋,寸口一指之脈;五脈者,上按額前,下診太衝,並前三部也。
白話文:
【小兒脈法】
在小兒三歲之後才能開始用切脈的方式來判斷病情,用一個手指在手腕上的三關部位(寸、關、尺)來測量呼吸與脈搏的比例。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七次是正常的狀態,如果脈搏跳動超過七次,表示身體過熱;若脈搏跳動少於七次,可能有受寒的狀況;脈象浮現代表可能有風邪;脈象沉下去可能是體內有積滯。
左手的脈象(人迎脈)主要反映外部感染,右手的脈象(氣口脈)則反應內在疾病。外部感染通常由風、寒、暑、濕等因素造成,而內部疾病多與痰、食物積滯有關。
如果脈象浮且緊,沒有出汗,可能有感冒;浮且緩,自發出汗,可能是風邪所致。脈象浮且大,可能因風熱旺盛;脈象沉且緩,可能是因為食物積滯。脈象沉且緊,腹部會持續疼痛;脈象弦且緊,可能有呼吸困難。脈象促且急,可能出現驚風抽搐;脈象弦且滑,可能有風癲,人會變得僵直。脈象大小不正常,可能有鬼神侵擾;二便不通,脈象會變得堅固。脈象軟且細,可能有寄生蟲;上下出血,脈象會變得空虛。脈象虛弱且緩慢,可能有氣虛和慢驚;脈象沉且緩,可能是寒性腹瀉;脈象沉且數,可能有內熱;脈象弦且急,可能有邪氣入侵;脈象遲且澀,可能是胃腸不和;脈象弦且長,可能有風邪進入肝膈。
以上的脈象判斷方法出自名家,結合面色和紋理的觀察,可以更準確地判斷病情。
薛立齋說:小兒的血氣尚未充實,容易受到驚嚇而導致氣散,氣散後脈象會混亂,所以必須要綜合參考面部、虎口、寸口的脈象以及額頭、太衝穴的脈象。面部氣色、虎口脈紋、寸口脈象為三部,額頭、太衝穴加上前三部為五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