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18)
卷之三 (18)
1. 產後傷寒
(在月內惡露未淨時從此而治,宜溫熱忌寒涼)
身發熱頭又疼,惡寒無汗表證成,脈來浮緊法當汗,產後又非一樣論。豆淋發表湯奇效,若得微汗即身輕。
豆淋發表紫蘇(川)芎,羌活茯苓白朮同,當歸蒲黃鬚炒黑,熟地姜灰甘草通,丹皮香附及陳(皮)(厚)樸,黑豆炒黑酒煎濃,生薑益母為引子,臨服童便入一盅。頭痛不愈加蔥白;冬月無汗麻黃攻(不可用多);傷風自汗紫蘇去,桂枝芍藥暫通融;嘔吐半夏蒼薑汁;腹痛延胡烏藥容。
示吉曰:產後榮衛俱虛,寒邪湊之即病。其症與平人相符,但其脈不宜浮緊有力。若診得微細,勿作陽病見陰脈論。蓋產後微細脈,固當如是耳。制方最忌寒涼,以血得寒則凝,恐停血為害,並非所以扶生生之意。丹溪云:產後毋得令虛,當大補氣血。雖有雜症,以未治之。
若大發熱,必用姜灰,輕者用茯苓淡滲其熱,一應苦寒發表之劑皆不可用。此言誠為至當。但產後寒熱、譫語、癇痓等症屬血虛、血實、飲食三者為多。如去血過多,胸脅少腹無痛處,或空痛手按則減,此血虛也;如敗血不行,惡露不散,腹中疼痛,手不可按,此血實也;如產後脾胃尚虛,飲食過度後,至胸腹飽悶,噁心作酸,惡聞食氣,此停食也。血虛宜補血,血實宜行血,停食宜健脾消食。
治詳女科本條下。切不可概認風寒而作外感治之。豆淋酒以黑豆炒焦黑,將黃酒乘熱淋之,入藥內同煎,發散風寒,生新去瘀,實產後之聖藥也。
白話文:
[產後感冒]
(在產後惡露未盡期間,應採用溫熱療法,避免寒涼治療方式)
身體發熱且頭痛,怕冷不出汗,這是表證的現象,通常需要發汗治療,但產後的狀況不能一概而論。豆淋發表湯有奇效,如果能微微出汗,身體就會感到輕鬆。
豆淋發表湯的成分包括紫蘇、川芎、羌活、茯苓、白朮、炒黑的當歸和蒲黃、熟地、姜灰、甘草、牡丹皮、香附、陳皮、厚樸以及炒黑的黑豆,使用酒濃煎。生薑和益母草作為輔料,服用前加入童便。如果頭痛更嚴重,可加入蔥白;冬天如果沒有出汗,可用少量麻黃(但不能過量);如果因風邪而自汗,可去掉紫蘇,用桂枝和芍藥暫時調和;如果嘔吐,可用半夏和薑汁;如果腹痛,可用延胡索和烏藥。
吉示說:產後的血氣和衛氣都很虛弱,一旦被寒邪侵襲就容易生病。其症狀可能和平常人相似,但脈搏不應該浮緊有力。如果診斷到脈搏微細,不要誤以為是陽病出現陰脈。產後脈搏微細,本就是正常的。開藥方最忌諱寒涼,因為血液遇冷會凝結,恐怕會導致血液停滯,這不是為了扶助生命的意思。丹溪說:產後不能讓身體虛弱,應大補氣血。即使有其他症狀,也應先治療這個。
如果高燒不退,必須使用姜灰,病情較輕的可以用茯苓來緩解熱度,所有苦寒的發汗藥物都不宜使用。這句話非常正確。但是,產後的發燒、囈語、癲癇、抽搐等症狀,大多是由血虛、血實、飲食過量引起的。如果失血過多,胸部和腹部沒有痛感,或者有空洞的痛感,按壓會減輕,這就是血虛;如果敗血不排,惡露不散,腹部疼痛,手不可按,這就是血實;如果產後脾胃虛弱,飲食過量後,會感到胸腹飽脹,噁心反酸,不願聞食物的氣味,這就是消化不良。血虛應補血,血實應行血,消化不良應健脾消食。
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閱婦科相關條目。千萬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風寒,而按照外感來治療。豆淋酒是將黑豆炒至焦黑,趁熱倒入黃酒,與藥物一起煎煮,可以驅散風寒,促進新血生成,去除瘀血,確實是產後的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