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傷寒賦下篇

鼻孔燥干欲漱水者,衄之兆;頭上汗出,小便難者,黃之基;腹痛為自利之先鋒;自利而痛者,恐白膿之下;噁心為嘔吐之響導;不食而飢者,防蛔厥之憂;心慄為正不勝邪;倦臥而漸成寒逆;身戰為邪不勝正,汗出而預報安痊(心動為慄,身大動為戰,若身微動為振,振為正氣虛寒)。

足冷耳聾咳嘔悶煩,汗下不解斑將至;妄語悲嘆,煩躁少臥,神志不寧,狂欲興;痞積於腹中,動氣之本;氣動於臍下,奔豚之原;小便利者瀉將痊;汗自出者便必硬;微浮緩而不嘔,清便自安;肌表熱而大煩,作汗必解;邪氣欲傳,脈緊盛;未來之病,循經可推;邪氣不傳,脈靜和,病愈之期,屈指可弄。

未知死症,焉將全生?陰陽毒過七朝,兩感傷寒六日,黑斑不治,厥竭須亡,陰陽交及摸尋衣,唇吻青兮面燻黑,舌卷囊自縮,何堪耳聾遺屎並失尿,更添昏亂,咳逆不已,汗喘不休,結胸症具兼煩躁,臟結亦死。陰陽易病女勞復,吐舌真凶,二陽合病忌弦長,汗後脈疾名臟厥,重暍除中,口張目陷,如此之流,天命何咎?若欲奪命於萬一,求全之毀常來,必須審證於再三,百中之發有望。

說約歌

示吉曰:傷寒主方,陶節庵先生提綱舉領,共集四十,可謂約之極矣。包與堂編成歌括,以便學者,豈非先得吾心者乎?予更採名家之秘,並獨得之法,增補於後,同志者庶無遺珠憾也。

白話文:

鼻孔乾燥想漱口,是將要流鼻血的徵兆;頭上出汗,小便困難,是黃疸的開始;肚子痛是腹瀉的前兆;腹瀉且肚子痛,可能是排出白色膿液的徵兆;噁心是嘔吐的先兆;不吃東西卻覺得餓,要提防蛔蟲引起的厥逆;心裡發慌是正氣無法勝過邪氣;總是想躺著且逐漸覺得怕冷,是寒邪侵入的表現;身體發抖是邪氣無法勝過正氣,出汗的話,就預示病情即將好轉(心稍微顫動是發慌,身體大幅度顫動是發抖,如果身體輕微動是顫,顫是正氣虛弱怕冷)。

腳冰冷、耳鳴、咳嗽、想吐、胸悶煩躁,汗出或腹瀉都無法緩解,表示將要長斑疹;胡言亂語、悲傷嘆息、煩躁不安、睡不著、精神恍惚、想發狂,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腹部有痞塊積聚,是動氣的根本;氣在肚臍下亂竄,是奔豚的源頭;小便順暢表示腹瀉將要痊癒;自然出汗表示大便會變硬;脈象微浮緩和但不嘔吐,排便就會順暢;肌膚發熱且非常煩躁,出汗就能緩解;邪氣將要傳變,脈象會變得緊而盛;未發生的疾病,可以根據經絡推測;邪氣不傳變,脈象會平靜緩和,病癒的時間,屈指可數。

如果連死症都不知道,又怎能期待完全康復呢?陰毒病過了七天,兩感傷寒過了六天,出現黑斑就無法治療,厥逆衰竭就會死亡;陰陽交雜,病人會摸索衣服,嘴唇發青、臉色發黑,舌頭捲曲、陰囊內縮,情況已經很糟了,更何況耳聾、大小便失禁,還加上昏迷、咳逆不停、汗出氣喘不止、結胸症狀同時伴隨煩躁,內臟功能衰竭也會死亡。陰陽易病、女勞復病,吐出舌頭更是凶險的表現;二陽合病忌諱脈象弦長,汗出後脈象急促稱為臟厥,中暑復發、嘴巴張開、眼眶凹陷,像這種情況,是天命難違,沒什麼好埋怨的。如果想在萬分之一的機會中奪回性命,就不能一味求全而破壞常規,必須反覆仔細地診斷病情,這樣百次診治才有可能看到希望。

歌訣摘要

陶節庵先生整理的傷寒主要方劑,提綱挈領,共收集了四十個方子,可以說是非常精簡了。包與堂將它們編寫成歌訣,方便學者學習,這豈不是先掌握了我的想法嗎?我進一步採納了名家的秘方,並加入了自己獨到的方法,增補在後面,希望同志們不要有遺漏的遺憾。

2. 太陽經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

症不同方各異,四時傷寒各有例,惟有冬月正傷寒,不與春夏秋同治。發表實表兩妙方,用在三冬無別制。

正傷寒正傷風,表虛表實不相同。表虛自汗脈浮緩,疏邪實表有神功。表實無汗脈浮緊,升麻發表自然松。

背惡寒身發熱,頭痛脊強無休歇,俱屬太陽膀胱經,有汗無汗須分別,有汗表虛脈浮緩,無汗表實浮緊列。

正傷(寒霜降後春分前,天冷嚴寒,萬類深藏,觸犯其氣而即病者名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項脊強,無汗脈浮緊)

升麻發表(湯名,即麻黃湯加味)桂(枝)麻黃,升(麻)(白)芷川芎甘草羌(活),防(風)杏(仁)共咀槌法妙,(豆)豉加一撮引蔥姜。寒熱頭痛無汗喘,去升(麻)加(干)葛是奇方,發熱惡寒身體痛,除杏(仁)加芍(藥)又加蒼(術),身癢面赤小便數,減去(白)芷杏(仁)加柴(胡)(白)芍,頭悶寒熱胸飽悶,枳殼桔梗加投證,服之無汗病難痊,汗多又恐生別病。

示吉按:《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病人得汗熱除,猶天氣鬱熱,一雨而涼也。凡服此劑,外用厚被蓋覆,其身及手足取汗,汗出不可驟動,待汗乾方可揭開。凡口苦舌乾,或吐衄亡血,或淋瀝瀉痢,或臍旁動氣,或風溫濕溫中暑,或瘡痛,或產後,或經水適來適斷,或陰虛勞倦,或尺脈微弱,並不可汗,俱禁此湯。服此湯復熱,脈躁亂者死,汗出不至足者死。

正傷(風冬月嚴寒,水冰地凍,傷風即病自汗者名正傷風,即桂枝湯加味)

疏邪實表(湯名)桂枝(川)芎,赤芍羌(活)防(風)白朮同,甘草姜三和棗二,膠飴二匙共煎濃。加之柴(胡)杏(仁)能消喘,止汗黃耆腠理封,飽悶還須添枳(殼)桔(梗),玄機能有幾人通。

服此藥後,進熱米湯一碗,以助藥力。溫覆一時,遍身微汗者佳,切忌如水流漓,反生別病。一服病瘥,不必煎渣盡劑。病猶在,再煎服,蓋欲中病即止也。凡小便數者,善飲酒者,及春夏秋傷風,俱忌此湯。

春夏秋三時感冒

春夏秋另有方,通用羌活沖和湯。春溫夏熱秋治濕,隨時加減妙難量。病症與冬皆相似,淺深表里脈中詳。

脈有浮脈有沉,半浮半沉表裡尋。有力無力辨虛實,或溫或寒細酌斟。更有汗吐下三法,隨宜施治莫沉吟(脈浮為表證,脈沉為里證,有力為實宜寒宜瀉,無力為虛宜補宜溫。此傷寒感冒大概治法)。

羌活沖和羌(活)防風,甘(草)(黃)芩蒼(術)(白)芷(生)地(細)辛(川)芎,薑棗槌加蔥搗汁,三時發汗自然松。心胸飽悶除生地,宜加枳(殼)桔(梗)定寬中,(石)膏知(母)夏用名神術(湯名),不能發汗紫蘇攻。寒熱喘加柴胡杏(仁),汗後不解大黃通。

白話文:

[太陽經]

(足太陽膀胱經開始於眼睛的內角,往下延伸到後頸部,連結風府穴,沿著背部下行)

疾病的不同,治療方式也會相異,四季中的感冒都有各自的特性,只有冬天的真正感冒,不能與春夏秋季的感冒同樣處理。發汗和固表,這兩種方法都很巧妙,適用於冬季,沒有特別限制。

真正的感冒,可能是由寒風引起,表虛和表實狀況不同。表虛會出現自汗,脈象浮緩,這種情況下,疏邪固表的方法效果顯著。表實則不出汗,脈象浮緊,使用升麻來發汗,病情會自然舒緩。

背後感覺寒冷,身體發熱,頭痛且脊椎僵硬,這是太陽膀胱經的症狀,必須分辨是否有汗。有汗代表表虛,脈象浮緩;無汗則表示表實,脈象浮緊。

真正的感冒發生在秋末至初春,天氣寒冷,萬物隱藏,觸碰到寒冷的氣候而立即生病,稱為正傷寒。症狀包括頭痛、發熱、畏寒、頸部和脊椎僵硬,不出汗,脈象浮緊。

治療正傷寒,升麻發汗湯是常用選擇,成分包含麻黃、桂枝、升麻、白芷、川芎、甘草、羌活、防風、杏仁、豆豉,再加上蔥和薑。若病人同時有發燒、怕冷、身體疼痛,可以去除杏仁,加入白芍和蒼術。如果皮膚癢、臉紅、頻尿,則去掉白芷和杏仁,加入柴胡和白芍。若頭昏、胸悶、寒熱交錯,可以加入枳殼和桔梗。服用後若不出汗,病情可能難以好轉;但汗太多,又可能引發其他問題。

對於口苦、舌乾、嘔血、尿血、腹瀉、肚臍周圍有氣動、風濕、中暑、產後、經期、陰虛、疲倦、脈象微弱等情況,不宜發汗,應避免服用此湯。服用後若病情持續加重,脈象紊亂,或汗出不到腳部,都可能導致死亡。

真正的風寒,發生在寒冬,天寒地凍,受到風邪侵襲,立刻出汗的,稱為正傷風。治療正傷風,使用桂枝湯作為基礎,添加川芎、赤芍、羌活、防風、白朮、甘草、薑和棗。若飽脹、噁心,可以加入柴胡和杏仁;若出汗過多,黃耆能幫助固表;若胸悶,則需要加入枳殼和桔梗。

服用藥物後,應喝一碗熱米湯,以增強藥效。保暖一段時間,直到全身微微出汗,但要避免汗流浹背,以免產生其他問題。若一劑藥就痊癒,不必再煎第二次。若病情未解,再煎服,直到病情得到控制。

對於容易頻尿、嗜酒、春夏秋季受風的人,應避免服用此湯。

春夏秋季的感冒,有不同的處方,通常使用羌活沖和湯。根據季節特性,如春溫、夏熱、秋濕,調整藥方。症狀與冬天相似,但需根據脈象詳細判斷表裡。

脈象可分為浮脈和沉脈,半浮半沉脈表示病在表裡之間。有力無力脈象有助於辨識虛實。根據病情,可能需要使用發汗、催吐、瀉下等方法。

羌活沖和湯包含羌活、防風、甘草、黃芩、蒼術、白芷、生地、細辛、川芎。加入薑、棗、蔥搗汁,適用於春夏秋季的發汗。若胸悶,可以去掉生地,加入枳殼和桔梗。夏天使用石膏和知母,若無法發汗,則使用紫蘇。若寒熱交錯、呼吸困難,可以加入柴胡和杏仁。若汗後症狀未解,則使用大黃。

對於噁心,可以使用半夏和薑汁,若是消化不良,可以加入砂仁和厚朴。

春夏秋季的自汗,脈象浮緩,寒熱頭痛,即為風寒。固表時,去掉蒼術,加入白朮;黃耆能止汗。這種加減沖和劑,能治療多種症狀。對於自汗不止,使用桂枝和白芍,小柴湯也能發揮作用。

此湯適用於春夏秋季,不分有汗無汗,只要太陽證存在,可用此湯替代麻黃湯、桂枝湯、青龍湯、各半湯等。對於體質虛弱、勞力過度、受寒、風寒交錯的情況,此湯都能發揮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