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傷寒賦上篇
人生疾苦莫重傷寒,岐伯陳傳變之經,《內經》具載。仲景詳方法之治,《金匱》斯明;補論方,晉·王叔和功大;加註釋,宋·成無己功多。自宋及元於今,為盛集大成,王肯堂之輩;摘精要,陶節庵之徒。考古而徵今,博學以說約。欲明其症,先正其名。霜降後為傷寒,若溫暖則有冬溫之異;春分後為溫病,倘暴寒則有寒疫之殊。
乃問時疫,因四時天令不正;既名熱病,由夏月暑熱方生;濕溫、暑暍宜分,類似傷寒有辨,將行三法(汗吐下),明察六經。太陽則發熱,惡寒,頭痛,項強,拘急體痛。陽明則頭額目痛,微寒身熱,鼻乾,不眠。少陽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太陰腹滿自利,尺寸沉而咽乾。
少陰之經,舌乾口燥。厥陰之症,煩滿囊卷。日傳一經,七日尋愈。若言兩感,六日再傳。麻黃、桂枝與五苓治太陽無汗、自汗及煩渴。葛根、白虎並承氣療陽明表證,里證與下攻。惟少陽有汗、吐、下之禁,三賴小柴胡以和解。至少陰有下溫補之證,亦看脈足便以收功(脈沉實有力便結宜下,脈沉細無力足冷宜溫補)。太陰有或下或溫之方,厥陰有急下急溫之例。
兩感之症,日傳二經,沖和、靈寶百全一二。(脈)浮緊宜汗,須看頭痛、發熱、惡寒;(脈)沉實宜攻,還須便結,繞臍硬痛;足冷而脈沉細,雖面赤、煩躁,可溫;胸滿而寸滑沉,或懊憹,冷厥,必吐;煩渴而小便不利,或飲水即吐,或發黃而利水是求;大熱而錯語呻吟,或乾嘔不眠,或汗渴而寒涼是用。隨證而治,乃為良醫。
治之失時,變證蜂起。失汗則面赤身癢,怫鬱而不知痛處,因而大煩;失下則口燥咽乾,熱結而津液內消,兼之痛硬,不利小便,如狂不除,不吐,懊憹鬱悶依舊;吐衄之後,小便利而大便黑,蓄血居多;頭汗已,形小便難,而渴飲漿,發黃;可待血有桃仁、犀角,黃宜茵陳五苓,陰躁陽狂有異,重斑輕疹亦殊。卒口噤,而背反張,剛柔二痓作;手足冷,而便通秘,寒熱二厥生。
呃或噦,遵陶氏之書;陰陽毒,從李氏之論。蛔厥手足冷,雖有熱而禁用寒涼;狐惑唇口瘡,辨上下,而急求湯劑,汗下禁。於動氣,隨臍之上下左右,而施苓桂泄,於奔豚,審氣從小腹衝心而治,過汗患不少。下早變尤多,表證顯惡寒,誤下則結胸、痞氣、懊憹之症作;發汗恐不徹,過多則肉瞤、肉苛、筋惕之病興。結胸有大小寒熱水之稱,痞氣惟痞滿,不疼痛之辨,大小湯丸任用,姜根熨法尤良。
筋肉跳動為亡陽,肉苛者非溫補不愈。循衣摸床為死症,撮空者用升陽以求痊。便結如何?下攻亦可,雜症互見,隨病施方。嘔吐雖屬少陽,寒當溫,食當消,而火當解。呃忒雖為胃病,寒宜熱,痰宜化,而秘宜通。瀉利自利,協熱協寒之故。膿血自便,寒熱傷血之由。喘有表裡水飲之不同,喘(便)秘而不惡寒者,下之則愈。
白話文:
傷寒賦上篇
人生疾病中最嚴重的是傷寒,岐伯、陳無擇在《內經》中詳細闡述了傷寒的變化規律;張仲景則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詳盡地記載了治療方法;王叔和的《傷寒論補注》和成無己的《傷寒論註釋》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從宋元到現在,眾多醫家對傷寒學說進行了總結和完善,如王肯堂等人;陶節庵等人則精煉了其中的要義。學習傷寒,需融匯古今醫學知識,博覽群書,精煉總結。要弄清楚傷寒的症狀,首先要明確其名稱。霜降以後發病的稱為傷寒,若在溫暖季節發病則稱為溫病;春分以後發病的稱為溫病,若遇暴寒則稱為寒疫。
時疫的發生與四季天時不正有關;熱病的發生則與夏季暑熱有關;濕溫、暑蚚需與傷寒區別對待,但也要注意它們的相似之處,並根據汗、吐、下三法,仔細辨別六經證候。太陽經證候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肌肉拘急疼痛;陽明經證候表現為頭額目痛、輕微惡寒、身熱、鼻乾、失眠;少陽經證候表現為脅肋部疼痛、耳聾、寒熱往來、嘔吐且口苦;太陰經證候表現為腹脹滿、大便溏瀉、脈沉遲而咽喉乾燥;
少陰經證候表現為舌乾口燥;厥陰經證候表現為煩躁、腹部脹滿,如囊裹狀。一般情況下,疾病每天傳變一經,七天左右痊癒。如果感受了兩種邪氣,則六天傳變兩經。太陽經無汗、自汗、煩渴可用麻黃、桂枝、五苓散;陽明經表證、裡證可用葛根、白虎湯、承氣湯等治療;少陽經忌用汗、吐、下法,需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陰經可根據脈象、大便情況選擇溫補或下法治療(脈沉實有力,大便祕結者宜下;脈沉細無力,足冷者宜溫補);太陰經可選擇下法或溫法治療;厥陰經可選擇急下或急溫法治療。
感受兩種邪氣的疾病,每天傳變兩經,可參考沖和、靈寶百全等方劑。脈浮緊者宜發汗,需觀察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脈沉實者宜攻下,需觀察大便祕結、繞臍硬痛等症狀;足冷脈沉細,即使面紅煩躁也宜溫;胸滿,寸關脈滑數而沉,或懊憹,冷厥,則應吐;煩渴而小便不利,或飲水即吐,或發黃而小便不利,則應利水;大熱而胡言亂語、呻吟不止,或乾嘔不眠,或汗出而惡寒,則應寒涼解表。根據具體症狀施治,才是良醫。
治療不及時,則會出現各種變證。發汗過度則會出現面紅、皮膚瘙癢、煩躁不安,不知疼痛部位;攻下過度則會出現口乾咽燥、熱結,津液內耗,兼有腹部疼痛堅硬、小便不利,甚至出現如狂狀態,不吐,懊憹鬱悶依舊;吐血衄血後,小便通暢而大便黑,多為蓄血;頭汗出後,小便不利,而渴飲冷水,發黃;可根據情況使用桃仁、犀角等活血藥物,黃疸宜用茵陳蒿湯、五苓散;陰虛陽亢各有不同,重斑輕疹亦有區別。突然口噤,背部反張,則為剛柔二痓;手足冰冷,大便秘結或溏瀉,則為寒熱二厥。
呃逆或嘔吐,可參考陶氏(陶弘景)的著作;陰陽毒,可參考李氏(李時珍)的論述。蛔厥手足冰冷,雖有發熱,但忌用寒涼藥物;狐惑病,唇口瘡,應根據病情的輕重,及時使用湯劑治療,忌用汗下法。治療動氣,應根據氣機的傳變部位,使用苓桂劑洩瀉;治療奔豚病,應根據氣從小腹衝上胸脅的部位進行治療;發汗過多會引起許多不良後果。過早使用攻下之法,會導致很多變證,表證明顯惡寒,誤用下法則會導致結胸、痞氣、懊憹等症狀;發汗不足,則邪氣不去;發汗過度,則會出現肌肉震顫、抽搐等症狀。結胸有寒熱水飲的區別,痞氣則表現為痞滿不痛。可根據情況使用大小承氣湯、大小陷胸湯等,姜根熨法也十分有效。
肌肉跳動是亡陽之象,肉焦枯萎者非溫補不能治癒;循衣摸床是死症的徵兆,氣息微弱者需使用升陽藥物治療。大便秘結如何處理?攻下亦可,但需根據各種雜症的互相影響,而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案。嘔吐雖然屬於少陽經證候,但寒證需溫,食積需消,火熱需清解。呃逆雖然屬於胃病,但寒證宜溫,痰證宜化,便秘宜通。瀉痢是因寒熱失調所致;膿血便血是寒熱傷及血液所致;喘息有表裡、水飲的不同,喘息便秘而不惡寒者,下之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