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腫瘍主治法

腫瘍治法,先分表裡。外周之邪表病也,在證則惡風惡寒,拘急發熱,二便如常,在脈則浮緊、浮數、浮洪,在瘡則高焮紅腫而痛淺;內因之邪里病也,在證則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在脈則沉數、沉實,在瘡則堅硬平腫,不赤而痛深。以此二證,分認明白。

如看病人純是表證,用荊防敗毒散汗散之;如表而兼寒兼濕兼痰者,用萬靈丹;如表而兼虛,少食泄瀉,脈來浮而無力,用內托復煎散;如表邪輕,里證少,脈來虛,用四妙湯。此毒邪在表之治法也。

白話文:

腫瘤治法:表裡分明

治療腫瘤,首先要區分表裡。外來的邪氣侵犯肌表,屬於表病。症狀表現為怕風怕冷、身體拘緊發熱、大小便正常。脈象則浮緊、浮數、浮洪。瘡瘍則高聳紅腫,疼痛較淺。

內因的邪氣侵犯臟腑,屬於裡病。症狀表現為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脈象則沉數、沉實。瘡瘍則堅硬平坦,不紅而疼痛深沉。

根據以上兩類症狀,就能清楚分辨表裡。

治療方法:

  • 若病人純屬表證,可用荊防敗毒散發汗解毒。
  • 若表證兼有寒、濕、痰邪,可用萬靈丹治療。
  • 若表證兼虛,患者食慾不振、腹瀉,脈象浮弱無力,可用內托復煎散治療。
  • 若表邪較輕,裡證較少,脈象虛弱,可用四妙湯治療。

以上是針對毒邪在表時的治療方法。

如看病人純是里證,用內疏黃連湯。不應,加朴硝;如只是熱燥,大便如常,去大黃;如兼見大渴大汗,合白虎湯。此毒邪在裡之治法也。

若不惡風寒,二便如常,表裡之證俱不見,用當歸黃耆湯,此調和榮衛之法也。若惡風寒,二便秘,表裡之證互見,用衛生湯,此通解表裡之法也。如表裡之證雖見而微,蓋因氣血不和,兼痰兼郁,壅遏為瘡,用神仙活命飲,此疏通經絡之法也。如偶爾跌僕,因而腫硬,積久欲潰,用瓜蔞托裡湯,此破瘀和傷解毒之法也。

白話文:

如果診斷病人的病症主要為內部問題(裡證),可以使用「內疏黃連湯」進行治療。如果病情需要,可以添加「朴硝」。如果只是出現熱燥症狀,大便正常,則不需要使用「大黃」。如果同時出現嚴重口渴、大量流汗的症狀,可以與「白虎湯」結合使用。這是針對毒素和邪氣在體內的治療方法。

若病人沒有風寒症狀,二便正常,表明無表裏兩種病症的表現,可以使用「當歸黃耆湯」來調和體內的營養和衛生。如果病人有風寒症狀,二便不通暢,表裏病症都有表現,可以使用「衛生湯」來疏通表裏。如果表裏病症都存在但較輕微,可能是由於氣血不調和,伴有痰或鬱滯,導致堵塞成為瘡,可以使用「神仙活命飲」來疏通經絡。

對於偶爾跌倒導致的腫硬情況,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後想要潰瘍,可以使用「瓜蔞託裡湯」來破除瘀血,修復傷害並解毒。

如口渴便結,寒熱無汗,郁久熱深,表裡上下俱病,用復生散,此驅逐三焦內外熱邪之法也。若瘡腫外甚,恐毒邪內攻,用蠟礬丸,此護心護膜之法也。如表裡之證俱無,瘡頭不高不紅,不腫不痛,平塌僵頑,病人昏怠,脈來沉遲微細,用回陽三建湯,此溫補奪命之法也。

外此則隨時令之寒溫,察地分之順逆,分經絡之虛實。身重脈緩濕勝者,除濕;身熱脈大心躁時腫乍來乍去者,清熱;諸病眩暈,動搖脈弦者,去風;氣澀氣滯,乾燥無津脈澀者,瀉氣補血。其大要始終調理脾胃為主。若脾胃不傷,臟腑各有所稟。氣血凝結者,得藥自散;膿瘀已成者,得藥自潰;肌肉欲死者,得藥自生;死肉已脫者,得藥自斂。若專攻於瘡,脾胃一虛,變證蜂起,而不可為矣。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口渴、大便困難、既有寒又有熱但不出汗的情況,長時間下去熱氣會更加深厚,影響到全身上下,這時候可以使用「復生散」,這是用來驅除三焦(身體內部和外部)熱邪的方法。如果出現皮膚腫脹特別嚴重,擔心是因為毒素深入內部,可以使用「蠟礬丸」,這是為了保護心臟和膜片的方法。如果表和裡的症狀都沒有,即瘡頭不高不紅,不腫也不痛,看起來平塌僵硬,病人昏倒,脈搏沈遲微細,可以使用「回陽三建湯」,這是用來溫暖和補充能量的方法。

除此之外,還需要根據季節的冷暖和地理環境的順序,以及經絡的虛實來進行調整。如果感到身體沈重、脈搏緩慢且濕氣旺盛,需要去除濕氣;如果感到身體熱、脈搏大、心中煩躁、偶爾腫脹,可以清熱;對於各種令人頭暈目眩、脈搏緊張的疾病,需要去風;如果氣息凝滯、乾燥缺乏津液、脈搏澀滯,則需要瀉氣補血。總的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始終調整和調理脾胃。

如果脾胃沒有受到傷害,身體的五臟六腑各自有它們自己的功能。氣血凝結的問題,通過藥物可以自行散開;已經形成的膿水淤積,藥物可以促使其自行破潰;肌肉接近死亡的情況,藥物可以讓其重生;已經脫落的死肉,藥物可以促使其收斂。但如果只專注於治療瘡口,而脾胃一旦虛弱,就可能出現許多不可預測的變化,這時候就難以治療了。

昔東垣翁,治表不云發汗,而曰托裡;治里不云攻下,而曰疏通;求經絡不曰疏通,而曰和榮衛。蓋欲保全元氣為主,而不專攻於瘡也。今之醫者以速愈為高,汗下峻攻,溫毒漫治,毒或速散,不知元氣傷而天年夭矣。予集諸方,攻補兼備,但用者有一可補之機則補之,有必不可不攻之勢則攻之,庶幾得古人好生之意也。

荊防敗毒散,治癰疽發背、乳癰等症初起,頭痛發熱,惡寒焮腫,高赤疼痛,脈浮緊、浮數,邪在表也。服者汗散。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甘草,金銀花,生薑

白話文:

過去李東垣先生治外感不強調發汗,而是說要托裡;治內傷不說攻下,而是說疏通;講經絡不說疏通,而是說調和營衛。這是因為他想要保護元氣為主要目的,不單單只針對病症下手。現在的醫生以快速治癒為追求目標,汗下峻攻,溫毒漫治,雖然毒素可能迅速消散,卻不知道元氣受損,最終會導致壽命短暫。我收集整理了許多方劑,兼具攻補之法,在用藥時,若有可以補益元氣的機會就補益,若有必須攻邪的必要就攻邪,希望能達到古人注重養生的本意。

荊防敗毒散用於治療癰疽發背、乳癰等疾病初期,患者出現頭痛發熱、惡寒腫脹、紅腫疼痛,脈浮緊或浮數,屬於外邪入侵的表現。服用此方後,患者可發汗散邪。

該方劑由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甘草、金銀花、生薑等藥材組成。

水二盅,煎八分。瘡在下,空心服;瘡在上,食後服;瘡在臂,加桂枝少許;瘡在腿膝,加木瓜。熱服取汗,用陳酒過口。

瘡發太陽經,倍羌活、防風;陽明經,加白芷、升麻;少陽經,倍柴胡;太陰經,加芍藥、升麻;少陰經,倍獨活;厥陰經,加青皮、柴胡,皆以肉桂佐之。

萬靈丹,治癰疽疔毒,對口發頤,一切瘡症初起,惡寒發熱,高焮腫赤,疼痛,脈來浮緩、浮緊。用此辛溫發表以散之,並治風濕、風溫、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風及中風癱瘓,氣血凝滯之症。

白話文:

藥材用水兩盅煎煮至八分。瘡瘍位於下半身,空腹服用;瘡瘍位於上半身,飯後服用。瘡瘍在手臂,加入少許桂枝;瘡瘍在腿膝,加入木瓜。服藥後發汗,用陳年酒漱口。

若瘡瘍發於太陽經,則倍加羌活、防風;發於陽明經,則加白芷、升麻;發於少陽經,則倍加柴胡;發於太陰經,則加芍藥、升麻;發於少陰經,則倍加獨活;發於厥陰經,則加青皮、柴胡,所有藥方皆以肉桂佐之。

萬靈丹用於治療癰疽、疔毒、對口發頤,以及一切瘡症初期,表現為惡寒發熱、高腫紅赤、疼痛,脈象浮緩或浮緊。此方辛溫解表,以散寒止痛,亦可治療風濕、風溫、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風及中風癱瘓、氣血凝滯等症。

蒼朮(八兩),全蠍,石斛,天麻,當歸,甘草(炙),川芎,羌活,荊芥,防風,麻黃,北細辛,川烏(湯泡去皮),草烏(湯泡去皮尖),何首烏(各一兩),明雄黃(六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用硃砂六錢研細為衣,磁罐收貯。老弱而病勢緩者,每服一丸;少壯而病勢急者,每服二丸。服法:用連須大蔥白九支,煎湯一茶盅,將藥乘熱化開,通口服盡,被蓋出汗為度。如服後汗遲,再用蔥白湯催之,後必汗如淋洗,漸漸退下所蓋衣被,汗自收而病如失矣。

白話文:

材料如下:

  1. 蒼朮 (八兩)
  2. 全蠍
  3. 石斛
  4. 天麻
  5. 當歸
  6. 甘草(炙)
  7. 川芎
  8. 羌活
  9. 荊芥
  10. 防風
  11. 麻黃
  12. 北細辛
  13. 川烏(湯泡去皮)
  14. 草烏(湯泡去皮尖)
  15. 何首烏(各一兩)
  16. 明雄黃(六錢)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加入煉製的蜂蜜做成藥丸,每個藥丸重量約為一錢。再用六錢的硃砂研磨成細粉作為藥丸的外衣。將這些藥丸存放在磁罐中。

對於年老體弱或病情緩慢的人,每次服用一丸;對於年輕力壯且病情急劇的人,每次服用二丸。

服用方法:使用帶根的大蔥九支,加水煮成一杯湯,趁熱時將藥丸溶化在湯裡,一次性飲盡。如果服藥後出汗較慢,可以再次使用蔥湯促進出汗,之後必會如淋浴般大量出汗,逐漸地掀開覆蓋的衣物,讓汗水自然收斂,病症也會因此消失。

若瘡已成膿者,即得高腫潰膿;若治諸疾無表證者,只用熱酒化服。

內托復煎湯,治瘡焮腫赤痛,根盤不深,寒熱形證在表,大便如常或泄瀉,脈浮數無力,恐邪外盛而內侵,此方主之。

黃耆,防風,地骨皮(各二錢),蒼朮(三錢),芍藥,黃芩,白朮,茯苓,人參,甘草,當歸(各一錢),防己,肉桂(各五分)

水三盅,煎至盅半,不拘時服。

四妙湯,治一切瘡瘍腫痛,微惡寒,時內熱,口中無味,大便如常,皆氣血內虛之故。此方益氣和血,解毒托裡之神方也。潰後用之,排膿去瘀,生肌長肉,逐餘毒,通經絡尤驗。

白話文:

如果傷口已經形成膿液,則會出現高腫並排出膿液;對於各種疾病但無表症的情況,只需使用熱酒調服。

內部托架再煎湯,用於治療傷口紅腫疼痛,病竈不深,有寒熱表徵,大便正常或腹瀉,脈搏浮數且力弱,擔心邪氣在外入侵體內,此方為主要治療方法。

黃耆、防風、地骨皮(各二錢)、蒼朮(三錢)、芍藥、黃芩、白朮、茯苓、人參、甘草、當歸(各一錢)、防己、肉桂(各五分)

用水三盅,煎煮至半盅,不分時間服用。

四妙湯,用於治療所有傷口腫痛,微感寒冷,時有內熱,口中無味,大便正常等因氣血內虛導致的狀況。這是增強氣血、解毒護裡的神奇方劑。在傷口痊癒後使用,可以排除膿液,清除瘀血,促進組織再生,逐出餘毒,特別是疏通經絡方面效果顯著。

黃耆(五錢),當歸(八錢二分),金銀花(五錢),甘草(一錢八分)

上銼一大劑,酒水各半煎服。寒熱脈浮,加防風、柴胡;腫瘍痛甚,加乳香、沒藥;腫處堅塊白色,加半夏、南星、土貝母;泄瀉,加蒼白朮;嘔噁心,加陳皮、半夏、蒼朮;惡寒,加桂皮;若膿成不潰,加防風,穿山甲;潰後膿少,膿多不斂,加牛皮膠五錢;飲食不思、不化,加白朮、陳皮;虛甚,加人參;肉赤口渴,脈數,加人參、麥冬、五味子;熱甚,加黃連、山梔;肉白、肉紫,手足冷,脈微細無力,或嘔,加人參、白朮、陳皮、肉桂、炮姜;寒甚,加熟附子。

白話文:

黃耆五錢、當歸八錢二分、金銀花五錢、甘草一錢八分,混合後磨成粉,用酒水各半煎煮服用。如果患者有寒熱症狀,脈搏浮動,則加防風、柴胡;如果腫脹疼痛嚴重,則加乳香、沒藥;如果腫脹處有堅硬的白色塊狀物,則加半夏、南星、土貝母;如果患者腹瀉,則加蒼白朮;如果患者嘔吐噁心,則加陳皮、半夏、蒼朮;如果患者怕冷,則加桂皮;如果膿包形成但未破,則加防風、穿山甲;如果膿包破裂後膿液少,或膿液多但難以癒合,則加牛皮膠五錢;如果患者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則加白朮、陳皮;如果患者虛弱,則加人參;如果患者肉色發紅、口渴、脈搏快速,則加人參、麥冬、五味子;如果患者發熱嚴重,則加黃連、山梔;如果患者肉色發白或發紫,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無力,或嘔吐,則加人參、白朮、陳皮、肉桂、炮姜;如果患者寒氣過重,則加熟附子。

內疏黃連湯,治癰疽、發背、對口、腿癰等症初起,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結,小便如淋,煩躁飲冷,心煩口苦,六脈沉實有力。此毒邪深伏在裡也,用此疏通臟腑,使毒邪不得傳變經絡。

黃連,黃芩,山梔,當歸,薄荷,木香,白芍,檳榔,桔梗,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大黃(二錢)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此方代黃連解毒湯、清涼飲、破棺丹等劑,苦寒攻下之品也。若病者大便如常,惟見煩躁作渴,飲冷譫語,脈洪數,此方徑去大黃與之可也。如不應,反加狂言、自汗、大渴,再加石膏、知母、竹葉、粳米。倘本病投之本方不應,倍大黃;如大便仍不通,反加狂言、大渴,非用芒硝不可。師古人方,不若師古人意,全在司命者之變通也。

白話文:

內疏黃連湯適用於癰疽、發背、對口、腿癰等病症初期,表現為腫塊堅硬、發熱、噁心、便秘、尿頻、烦躁、愛喝冷飲、心煩口苦,脈象沉實有力。這說明毒邪深藏於內,需要用黃連湯疏通臟腑,防止毒邪蔓延經絡。

黃連湯的組成包括:黃連、黃芩、山梔、當歸、薄荷、木香、白芍、檳榔、桔梗、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大黃二錢。

用兩盅水煎至八分,飯前服用。

黃連湯可代替黃連解毒湯、清涼飲、破棺丹等方劑,具有苦寒攻下的作用。如果患者大便正常,只表現為煩躁口渴、愛喝冷飲、神志不清,脈象洪數,可以去掉大黃。如果效果不佳,反而出現胡言亂語、自汗、口渴,可以再加石膏、知母、竹葉、粳米。如果使用黄連湯後病情沒有改善,可以加倍大黃;如果大便仍然不通,並且出現胡言亂語、口渴,就需要使用芒硝。古人傳授的方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古人的意圖,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灵活运用。

衛生湯,治癰疽、發背、腦疽、對口、丹瘤、瘰癧、惡毒疔瘡、濕痰、流注、一切瘡症。未成即消,已成即潰,在表即散,在裡即下,通解表裡之神方也。

羌活(八分),防風,白芷,山甲(土炒研),石決明(煅),沉香,紅花,連翹(各六分),金銀花,皂角刺,歸尾,甘草節,花粉(各一錢),乳香(五分),大黃(酒拌炒,二錢,脈虛,便利者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藥,隨後飲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飲酒一杯,隨後服藥。

白話文:

衛生湯

衛生湯用於治療癰疽、發背、腦疽、對口、丹瘤、瘰癧、惡毒疔瘡、濕痰、流注等各種瘡症。尚未成形的瘡可以消散,已成形的瘡可以潰破,表面的瘡可以散發,裡面的瘡可以下泄,是一味通解表裡的神奇藥方。

藥材:

  • 羌活(八分)
  • 防風
  • 白芷
  • 山甲(土炒研)
  • 石決明(煅)
  • 沉香
  • 紅花
  • 連翹(各六分)
  • 金銀花
  • 皂角刺
  • 歸尾
  • 甘草節
  • 花粉(各一錢)
  • 乳香(五分)
  • 大黃(酒拌炒,二錢,脈虛、便利者不用)

用法:

  • 水二碗,煎煮至八分。
  • 病在上部,先服用藥物,隨後飲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飲酒一杯,隨後服用藥物。

注:

  • 「分」為古代重量單位,八分約等於現代的 0.3 克。
  • 「錢」為古代重量單位,一錢約等於現代的 3.75 克。
  • 脈虛、便利者指脈搏虛弱、大便溏瀉的人,不用大黃。

當歸黃耆湯,治一切瘡瘍腫痛熱燥,但患者二便如常,飲食不減,腹中和,口知味,里無邪也;不惡風寒,脈不浮,表無邪也;表裡既和,宜調和榮衛,此湯主之。

當歸,黃耆,地黃,川芎,地骨皮

等分銼一劑,水煎服。升散,加升麻、白芷;發熱,加黃芩;煩躁,加山梔;嘔是濕氣侵胃,加白朮;脈虛甚煩躁、加人參、麥冬、五味、白朮、甘草,去骨皮,名托裡養榮湯,並治一切不足之症,不膿不潰,或潰後寒熱,肌肉消瘦,盜汗食少,睡臥不寧。

神仙活命飲,治一切瘡瘍表裡證互見,未成即消,已成即潰。初起止痛消毒神效,兼痰兼郁兼內傷瘀血者並治。

白話文:

【當歸黃耆湯】用於治療各種創傷、腫脹、熱毒和乾燥症狀。如果患者的排尿排便正常,飲食不減少,腹部舒適,能辨別味道,則表明體內無邪氣。若不畏風寒,脈搏不浮動,則表明表層無病邪。表裡皆和,應調和血液和衛氣,此湯藥為主要治療方法。

【當歸 黃耆 地黃 川芎 地骨皮】各等份研磨成一劑,用水煎煮後服用。若需升散作用,可加入升麻、白芷;若出現發熱現象,可添加黃芩;若感到焦慮煩躁,可加入山梔;若出現噁心,可能是濕氣侵入胃部,可添加白朮;若脈搏虛弱且煩躁,可添加人參、麥冬、五味子、白朮、甘草,去除地骨皮,名為「託裡養榮湯」,適用於治療一切不足之症,包括未形成膿包或已經潰爛的情況,以及潰爛後出現寒熱、肌肉消瘦、盜汗、飲食減少、睡眠不安的症狀。

【神仙活命飲】用於治療各種創傷,無論表層或內部有無病症,尚未形成膿包的可以消退,已經形成的可以潰爛。初期使用此方能有效止痛、消毒,對於痰、鬱、內傷瘀血等綜合症狀都有療效。

穿山甲(炒研),白芷,防風,赤芍藥,甘草,歸尾,花粉,貝母,角刺,金銀花,陳皮(各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味另研為末)

水酒各半煎成,去渣,入乳沒末和服。

瓜蔞托裡湯,治跌僕傷損腫痛,積久欲潰,或血氣鬱結,痰留血壅,致成瘡瘍。未成消,已成潰,生肌解毒良驗。

瓜蔞(一個),忍冬草,乳香(各一兩),蘇木(五錢),沒藥(三錢),甘草(二錢)

酒煎,分三服,一日服盡。粗為細末,酒糊丸彈子大,當歸酒化下。

白話文:

穿山甲白芷散治跌打損傷

藥方:

  • 穿山甲(炒研)、白芷、防風、赤芍藥、甘草、歸尾、花粉、貝母、角刺、金銀花、陳皮(各一錢)
  • 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味另研為末)

用法:

  1. 將上述藥材用水酒各半煎煮,去渣後,加入研磨好的乳香、沒藥末,一同服用。

功效:

本方主治跌打損傷、腫痛、久潰不愈、血氣鬱結、痰留血壅所致瘡瘍。無論是未成瘡或已成潰,皆可生肌解毒,療效顯著。

瓜蔞托裡湯治跌打損傷

藥方:

  • 瓜蔞(一個)
  • 忍冬草、乳香(各一兩)
  • 蘇木(五錢)
  • 沒藥(三錢)
  • 甘草(二錢)

用法:

  1. 將藥材用酒煎煮,分三次服用,一日服完。
  2. 將藥渣研磨成細末,用酒糊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當歸酒送服。

功效:

本方專治跌打損傷,功效與穿山甲白芷散相似。

復生散,治諸般瘡疹、丹瘤、膿疥、頭面疳火,口舌熱瘡,及癰疽、發背等症初起,憎寒、壯熱、口乾、大小便秘。用此通解表裡,古人防風通聖散之遺意也。

荊芥,防風,川芎,白芍,甘草(各五分),薄荷,山梔,當歸,連翹,滑石,金銀花,羌活,人參,白朮(各八分),麻黃(冬春五分,秋三分,夏不用加紫蘇一錢),大黃,芒硝(二味人壯氣實,大便七八日不行各二錢,人老氣虛各一錢,虛弱煩熱,二便如常各五分)

水二碗煎。表證甚者,姜三片,蔥頭二莖;里證甚者,臨服加生蜜三匙和服。

白話文:

復生散方劑說明:

主治: 各種瘡疹、丹毒、膿瘡、頭面部疳火、口舌熱瘡,以及癰疽、發背等疾病初期,伴隨畏寒、發熱、口乾、大小便不通。

功效: 通解表裡,與古方防風通聖散的用意相同。

組成:

  • 荊芥、防風、川芎、白芍、甘草(各五分)
  • 薄荷、山梔、當歸、連翹、滑石、金銀花、羌活、人參、白朮(各八分)
  • 麻黃(冬春五分,秋三分,夏不用加紫蘇一錢)
  • 大黃、芒硝(二味針對壯氣實者,大便七、八日不行者各二錢;老人氣虛者各一錢;虛弱煩熱、二便如常者各五分)

用法: 水煎服,兩碗水煎成一碗。

  • 表證明顯者,加入薑三片、蔥頭兩根。
  • 里證明顯者,服用前加生蜜三匙調服。

蠟礬丸,治癰疽發背已成未膿之際,恐毒不能外出,反而內攻。服此護膜護心,並治腸癰及下部癰腫,未成即消,痔漏腫硬亦效。蓋礬解百毒,無堅不散;蠟性難化,能達下焦也。

白礬(研極細,三兩),黃蠟(二兩),硃砂(另研極細末,三錢)

先用白蜜五錢,銅勺內溶化後,入黃蠟同化清,離火入礬末和勻,眾手急丸,丸如桐子大,如藥硬,火微烘,丸就用硃砂末為衣。每服三四十丸,白湯送下。病甚者,日二服。

回陽三建湯,治陰疽、發背初起,不疼不腫,不熱不紅,硬若牛皮,堅如頑石,十日外,脈細身涼,肢體倦怠,皮如鱉甲,色似土朱,粟頂多生孔,孔留血,根腳平散,軟陷無膿,又皮不作腐,手熱足涼者,俱急服之。

白話文:

蠟礬丸主治癰疽發背初期,尚未化膿但擔心毒素無法排出而內攻的情況。服用此藥能保護心肺,同時也能治療腸癰和下部癰腫,未成形者可使其消散,痔漏腫硬亦有療效。白礬具有解百毒的功效,無堅不摧;黃蠟不易融化,能到達下焦。

藥方:白礬研磨成極細粉末三兩,黃蠟二兩,硃砂研磨成極細粉末三錢。

製作方法:先用白蜜五錢,用銅勺溶化後,加入黃蠟一同融化,離火後加入白礬粉末充分混合,多人合力迅速搓丸,丸藥大小如桐子,堅硬後用微火烘烤,最後用硃砂粉末包裹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三十至四十丸,溫白湯送服。病情嚴重者,每日服用兩次。

回陽三建湯用於治療陰疽、發背初期,無痛無腫,不熱不紅,堅硬如牛皮,如頑石,持續十天以上,脈細體寒,四肢無力,皮膚如鱉甲,顏色像土朱,粟粒大小的孔洞增多,孔洞中流血,病灶平散軟陷無膿,且皮膚不腐爛,手熱足涼者,皆需緊急服用。

附子,人參,黃耆,當歸,川芎,茯苓,枸杞,陳皮,萸肉(各一錢),木香,甘草,紫草,厚朴,蒼朮,紅花,獨活(各五分)

煨姜三片,皂角樹根皮二錢,水兩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用綿帛蓋暖,瘡上頂不得大開瘡孔,走泄元氣。服藥後,手足溫暖,瘡便發熱,漸作焮腫,復生疼痛,色暗得活,堅硬得腐,胃氣得回。此是藥之驗也。在三服中,應之則生,外兼照法,接則回陽為妙。

白話文:

準備附子、人參、黃耆、當歸、川芎、茯苓、枸杞、陳皮、萸肉各一錢,木香、甘草、紫草、厚朴、蒼朮、紅花、獨活各五分,再加上煨姜三片、皂角樹根皮二錢。將這些藥材用兩碗水煎煮,煮到剩下八分,加入一杯酒,根據病情調整藥量,飯前或飯後服用。服用後要用棉布蓋住患處,避免瘡口過大而泄漏元氣。服藥後,手腳會感到溫暖,瘡口會發熱,逐漸腫脹,並伴隨疼痛,顏色變暗,硬塊會慢慢腐爛,胃氣也會恢復。這就是藥效的驗證。在三次服用藥物期間,如果身體有反應,就代表有起色,配合其他治療方法,就能回陽生氣,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