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外科賦

瘡瘍外症,歷代推詳。膏粱八風變病,本於《內經》;表裡三因治法,分乎先哲。

《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云:「諸癰腫筋攣骨痛者,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又云:「諸痛癢瘡,皆屬心火。」三因詳後。

火氣微甚,河間推痛癢之原。

河間曰:人近火者,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或癢痛如針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或疑瘡瘍皆屬火熱,而反腐出膿水者,何也?猶穀肉果菜熱極,則腐爛而為汙水,火熱過極,反兼水化也。

氣血少多,丹溪分經絡之異。

丹溪云:瘡之要害處、近虛處、怯薄處,前哲已論及之。惟分經之言。未之曾聞何則。諸經唯少陽厥陰經之瘍,理宜預防,以其氣多血少也。其血本少,肌肉難長;少陽更有相火,遽用驅毒之劑以伐陰血,禍不旋踵。訣曰:多血多氣君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包絡,膀胱小腸肝無異。記此則知氣血多少之異矣。

白話文:

瘡瘍外症的探討

瘡瘍外症,歷代醫家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膏粱厚味引起的疾病變化,源自《內經》的論述;表裡三因的治療方法,則由先賢們分門別類總結出來。

《內經》記載:「膏粱厚味過度,容易導致大疔的發生。」又說:「各種癰腫、筋攣、骨痛,都是寒氣入侵引起的腫脹,是八風邪氣的變化。」還說:「各種痛癢瘡,都屬於心火造成的。」三因的詳細解釋,將在下文闡述。

火氣的輕重,河間先生對痛癢的根源進行了推論:

河間先生說:人靠近火的時候,**微熱就會感到癢,熱度加劇就會感到痛,靠近火源還會被灼傷形成瘡,都是火力的作用。**有的癢痛像針輕輕刺一樣,如同火星飛濺灼傷的感覺;有些人可能認為所有瘡瘍都是火熱導致的,但為何會反過來腐爛出膿水呢?就像穀物、肉類、果蔬,熱度過高就會腐爛變成汙水一樣,火熱過度,也會反過來帶動水氣的變化。

氣血的多少,丹溪先生根據經絡的特性進行了區分:

丹溪先生說:瘡瘍的要害部位、虛弱部位、薄弱部位,前人已經論述過。**但是,關於經絡方面的論述,卻很少有人提及。**所有經絡之中,**少陽厥陰經的瘡瘍,理應格外預防,因為這兩條經絡的氣多血少。**由於血本來就少,肌肉難以癒合;少陽經又含有相火,如果貿然使用驅毒藥物來消滅陰血,就會導致迅速惡化的後果。**訣竅是:**多血多氣的經絡,要記住是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的經絡,共有六條,分別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多血少氣的經絡,是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厥陰肝經,這些經絡的氣血狀況大體相同。記住這些,就能明白氣血多少的差異。

《外科精要》五善七惡自明,《此事難知》九死地分宜識。《聖濟錄》名色固詳,朱李書論方斯驗,竇氏之徒擅針經之妙,毓仁之輩補思邈之方,熟味群言,勾述玄奧,欲明大旨,先分平病之人,要識安危,宜究陰陽之證。

示吉按:啟玄子曰:經脈一周於身,凡長一十六丈二尺計,人之息,共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平人一息脈行六寸,漏水下百刻,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正《難經》所謂一日一夜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共五十度周於身也。丹溪曰: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得寒則行遲而不及。

予按:行速,熱也,多兼實,陽證之所由生,若兼虛,後必陷為陰;行遲,寒也,多兼虛,陰證之所由生,若兼實,後必退為陽。陰陽二證詳後。

白話文:

外科精要的五善七惡法則顯而易見,《此事難知》也指出了九死地應如何辨別。聖濟錄對藥物性狀描述詳盡,朱丹溪和李杲的著作論述方劑有效,竇氏等精通針灸經絡,毓仁等人繼承了孫思邈的藥方。要熟練掌握這些醫學知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髓。首先要區分平時身體狀況,了解安危狀態,並研究陰陽證候。

經脈循環全身,全長約一十六丈二尺。人一生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正常人每次呼吸脈搏跳動六寸,水漏完百刻,氣血運行八百一十丈,這與《難經》所說的一晝夜內榮衛之氣運行二十五度陽經,再運行二十五度陰經,共計五十度循環全身的說法一致。

氣血運行速度與寒熱有關,熱則運行快速而過度,寒則運行緩慢而不足。快速運行屬於熱證,多伴隨實證,是陽證的表現,若伴隨虛證,後期可能會轉為陰證;運行緩慢屬於寒證,多伴隨虛證,是陰證的表現,若伴隨實證,後期可能會轉為陽證。陰陽二證的詳細分析將在後面講解。

內因之故,厚味熏蒸發熱,更兼七情內攻;外因之原,風寒暑濕傷人,亦為乘虛襲體;飢飽勞役失節,是名不內外因更有;冷熱不均,而至金石燒煉常服,是因藥毒內傷;外有痰鬱兼發而來。三因既明,部位宜審。督脈通乎背脊,背側二行太陽是其本經。

背分五行,中間系奇經督脈之道,兩旁四行,乃足太陽膀胱經之部分。

任脈行乎腹中,臍側兩旁,三陰是其所屬。

腹分七行,奇經任脈從前陰起,由臍中上咽喉至承漿而止。臍旁第一行,一寸足少陰腎經之部;第二行一寸,足陽明胃經之部;第三行一寸,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之部。乳根屬足陽明胃,乳旁乃手三陰經所起。

白話文:

內在原因可能是過度飲食、體內熱氣上升,加上情緒鬱結所致。外在因素則包含風寒暑濕等侵襲人體,趁虛而入。飲食失調、勞逸不均也是常見的原因。此外,長期服用寒熱不均的藥物,或過度使用金石類藥物,也會造成藥物中毒。再加上體內痰濕鬱結,就可能引發各種病症。

了解病因之後,還要審視病症所處的部位。督脈循行於背脊,背側兩行太陽經是其主要經絡。背部按照五行分佈,中間是奇經督脈,兩旁四行則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部分。

任脈位於腹中,臍側兩旁是三陰經所在。腹部分為七行,奇經任脈從前陰開始,沿著臍中上行至咽喉,最後止於承漿穴。臍旁第一行是足少陰腎經,第二行是足陽明胃經,第三行是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乳根屬於足陽明胃經,乳旁則是手三陰經的起始部位。

足少陽(膽經)循脅肋行身之側,足陽明(胃經)由乳中行身之前,頭為諸陽之會,面為三陽之交。手背為陽,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面;手心為陰,手之三陰從胸走至手;足之外跗為陽,足之三陽從足走至頭;足之內跗為陰,足之三陰從足走至腹。唇為脾竅,舌乃心苗,目集五臟之精華,鼻通肺家之呼吸,腎竅於耳。

足少陽(膽經)繞耳之旁,胃通於乳,足厥陰司乳之頭。跨馬囊癰肝家之部,喉癰、臍發任脈之司。

先明部分者,如毒見於背、見於腦,中屬督脈,旁屬足太陽經也。見於鬢,屬手足少陽經;見於眉,屬手足太陽少陽經;見於頤、見於髭,屬手足陽明經;見於腮頷,屬手陽明經;見於顴,屬手太陽經;見於穿襠,屬督衝任三經;見於腿外跗,屬足三陽;內跗屬足三陰;見於臂,從手背赤肉屬手三陽;從手心白肉,屬手三陰;見於乳內,屬陽明,外屬少陽,頭屬厥陰。逐部推求,治療自驗,用藥引經。

白話文:

膽經沿著肋骨兩側向上行進,胃經從乳房中間穿過,直達頭部。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臉部是三陽經交會之處。手背屬陽,手部三陽經從手部走向面部;手心屬陰,手部三陰經從胸部走向手部。腳的外側足跗屬陽,腳部三陽經從腳部走向頭部;腳的內側足跗屬陰,腳部三陰經從腳部走向腹部。嘴唇是脾經的竅穴,舌頭是心的苗,眼睛彙聚了五臟的精華,鼻子連通肺部的呼吸,腎氣通於耳朵。

膽經繞著耳朵旁邊,胃經通達乳房,肝經主導乳房上部。跨馬囊的癰疽是肝經的病變部位,喉嚨的癰疽、肚臍的病變是任脈所管轄。

要先明白一些部位的歸屬,例如毒素出現在背部、頭部,則屬於督脈和足太陽經;出現在鬢角,則屬於手足少陽經;出現在眉間,則屬於手足太陽少陽經;出現在下巴、鬍鬚部位,則屬於手足陽明經;出現在腮幫子,則屬於手陽明經;出現在顴骨,則屬於手太陽經;出現在大腿根部,則屬於督脈、衝脈、任脈三條經絡;出現在腿的外側足跗,則屬於足三陽經;出現在內側足跗,則屬於足三陰經;出現在手臂,從手背的紅肉部分,則屬於手三陽經;從手心的白肉部分,則屬於手三陰經;出現在乳房內部,則屬於陽明經,外部則屬於少陽經,頭部則屬於厥陰經。根據這些部位的歸屬,逐一推求病因,驗證治療方法,並運用藥物引導經絡治療。

如太陽用防風、羌活,陽明白芷、升麻,少陽用柴胡,太陰用白芍、升麻,少陰只宜獨活,厥陰用青皮、柴胡,佐之以桂,庶藥力直攻患處也。

經絡已清,引經之法有驗,惡證須識,費人之謗不生。脫疽、井疽及腎疽、天疽、銳毒、醫之何濟?對心、雙發及對口、蓮子蜂窠,急治乃安。

白話文:

太陽經要用防風、羌活,陽明經要用白芷、升麻,少陽經要用柴胡,太陰經要用白芍、升麻,少陰經只適合用獨活,厥陰經要用青皮、柴胡,輔以桂枝,這樣藥力才能直達病灶。

經絡已經疏通,引導藥力的方法也奏效,但要識別惡性病症,才能免除他人指責。像脫疽、井疽、腎疽、天疽、銳毒,這些病症,醫治起來有什麼用呢?同樣地,心口疼痛、雙側發炎、口部潰瘍,這些也要馬上治療才能平安無事。

陳毓仁訣曰:發於心上出心經,五臟乖張事可明(名曰井疽,最重)。脾家積毒生背脊(發於肩下脊上屬脾,厚味發熱積毒所致。高腫鮮明,根不過肩者順),心經火毒對心臨(背上對心而發,形截督脈,又名毒剗君位,最易傷人),兩肩左右雙生髮,肺肝積毒不虛稱(左搭手屬肝,右搭手屬肺,俱生左右肩,骨以動之處為可治),蓮子蜂窠防毒陷(孔似蜂窠,實如蓮子,二發多生於背,與心相近,與脊中平。

輕者形長高腫,或偏半背;重者形斜平塌,兩脅俱傷),腰間腎俞發難生(生於兩腰內陷肉之間,或生兩腰中間椎上,毒從腎來,欲火消陰,十五日前後必死。若瘡形紅活,高腫為膿,急以人參養榮湯合地黃丸療救之),督脈經虛從項發,俗名對口治宜精(生於項後而對前口,故名對口。但有偏正之不同,正者屬督脈,易於起發治反易;偏者屬太陽經,瘡多平塌治反難。

白話文:

陳毓仁訣曰:

發於心上出心經,五臟乖張事可明(名曰井疽,最重)。 意思是說,如果病灶長在心臟附近,且從心經發出,就說明五臟功能失調,病情十分嚴重,這叫做井疽,是最危險的。

脾家積毒生背脊(發於肩下脊上屬脾,厚味發熱積毒所致。高腫鮮明,根不過肩者順), 如果病灶長在肩胛骨下方脊柱上,就說明脾臟積毒,多是由於過度食用肥甘厚味,導致體內積熱化毒所致。病灶會呈現高腫、顏色鮮明,如果病根不超過肩膀,病情就會比較順利。

心經火毒對心臨(背上對心而發,形截督脈,又名毒剗君位,最易傷人), 如果病灶長在背部正對心臟的位置,且橫截督脈,這叫做毒剗君位,因為它非常靠近心臟,所以最容易危及生命。

兩肩左右雙生髮,肺肝積毒不虛稱(左搭手屬肝,右搭手屬肺,俱生左右肩,骨以動之處為可治), 如果病灶長在左右兩肩,就說明肺臟或肝臟積毒,其中左肩靠近左手,屬於肝臟,右肩靠近右手,屬於肺臟。病灶通常長在肩關節活動的部位,這裡也是治療的重點。

蓮子蜂窠防毒陷(孔似蜂窠,實如蓮子,二發多生於背,與心相近,與脊中平。輕者形長高腫,或偏半背;重者形斜平塌,兩脅俱傷), 如果病灶長在背部,外觀像蜂窩,內部像蓮子,且靠近心臟和脊柱,就說明病灶已經深入臟腑,病情較為嚴重。輕症患者,病灶會呈現長形、高腫,或只長在半邊背部;重症患者,病灶會呈現斜形、扁平,且會傷及兩側肋骨。

腰間腎俞發難生(生於兩腰內陷肉之間,或生兩腰中間椎上,毒從腎來,欲火消陰,十五日前後必死。若瘡形紅活,高腫為膿,急以人參養榮湯合地黃丸療救之), 如果病灶長在腰部兩側凹陷處,或長在腰椎上,就說明是腎臟積毒,因為腎臟主水,火熱消損陰液,導致病情惡化,病人通常在15天左右就會死亡。如果瘡口紅潤、腫脹有膿,要立即用人參養榮湯和地黃丸治療。

督脈經虛從項發,俗名對口治宜精(生於項後而對前口,故名對口。但有偏正之不同,正者屬督脈,易於起發治反易;偏者屬太陽經,瘡多平塌治反難。) 如果病灶長在後頸,且正對著嘴巴,這叫做對口,屬督脈經虛。病灶的位置和治療方法會略有不同,如果長在正中央,屬督脈,病情比較容易治療;如果長在偏一邊,屬太陽經,瘡口會比較扁平,治療比較困難。

俗以正為重,偏為輕,庸說也)。何明耳後多生髮,天疽銳毒病非輕(左天疽,右銳毒,生耳後一寸三分陷中,是積鬱所致,毒從肝肺來,形多堅硬頭多,隱伏未潰先黑,臭穢易生,元氣易敗,多致不救)。又有脫疽生手足,或生口面命難存(此症如粟漸大,其色如得漸黑漸開漸大,黑如烏羽,不知痛癢,熱臭難聞。小兒多從積熱積毒,大人多因服石燥熱。

古人雖有割截之法,予見三人俱至七八日而死)。

示吉曰:諸症皆因瘡勢之浩大,積毒之最深,地分之險惡,故特拈出。然瘡之足以傷生者,不只於此也。背上有九處:人髮際為玉枕(又名古本)一也,頸項節二也,第三椎為崇骨三也,第四椎為玉藏四也,肺俞五也,脾肝俞六也,腎俞七也,後心對鳩尾(鳩尾即心蓋骨)八也,鳩尾骨穴,凡九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正當的事物較為重要,偏私的則較為輕微,這是常見的說法。何明耳朵後長出了多餘的毛髮,這是天疽銳毒病,病情嚴重。天疽和銳毒在耳朵後方一寸三分的凹陷處出現,這是由於積聚的毒素所導致,毒素源自肝肺。這種病症通常會表現出堅硬的形狀和多個頭部,隱藏在皮下未發炎之前就已呈現黑色,且容易產生惡臭,使身體的元氣快速衰弱,常導致無法救治的情況。

此外,還有脫疽這種病症發生在手腳或臉部,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這種病症會從像粟米般的小點逐漸擴大,顏色變得如烏鴉羽毛般的黑色,患者不會感到疼痛或癢感,且有著令人難受的熱氣和惡臭。小孩多因積熱和毒素所導致,成人則多半由於服用石類燥熱的藥物所引起。

古人雖然有切除病竈的方法,但我看到有三個人在數天內都因此死亡。

告訴吉說:各種病症都因傷害了體內的毒瘤和深層毒素,以及處於危險的身體部位,所以特別提到。然而,足以傷害生命的病症並非只有這些。背部有九個重要的穴位:額頭與頭髮交界處為「玉枕」(又稱「古本」),頸部和肩部的節點為第二個,第三節脊椎為「崇骨」,第四節脊椎為「玉藏」,肺部的穴位為第五個,脾和肝的穴位為第六個,腎部的穴位為第七個,背心對應的穴位為第八個,鳩尾骨穴,總共有九個。

正面六處:喉骨為垂骨一也,胸為神舍二也,心鳩尾三也,兩乳穴四也,臍中為神闕五也,臍下二寸為腸屈間六也。共十五處,俱忌生癰。外腦髭鬢頤迎香瞳子髎之間者,俱地分之所忌。然種種地分,背脈絡所會,內系腑臟,若病者調攝得宜,醫者補瀉無失,亦可起死回生。

苟不知此,將息失宜,治不對症,雖發於不死之地分,吾知其不免矣。

看病之深淺,分毒之臟腑。大而高起屬乎陽,癰也,六腑所發;平而內發屬乎陰,疽也,五臟所生。疽重而癰輕。最輕者,初起無寒無熱,是熱癤之浮於膚上。

凡瘡初起,不發寒熱,高腫於皮膚之間,淺而小,最大不過一二寸者曰癤。六腑積熱發於肌膚之間,高腫而痛,如碗如盆曰癰。五臟積熱,攻注肌膚,初發如粟,或如豆許,與肉俱平而不高腫,或作赤色,時作癢痛曰疽。

白話文:

人體正面六個部位:喉嚨骨頭、胸部、心窩、兩側乳房穴位、肚臍、肚臍下方兩寸的腸道彎曲處,共十五處,都忌諱生長癰疽。此外,頭部、臉頰、下巴、鼻樑、眼角等部位,也屬於地分所忌諱的地方。然而,這些地分部位是背部經絡匯聚的地方,內部連接著五臟六腑,如果生病時調養得當,醫生能精準地補瀉,也能起死回生。

如果不懂這些道理,日常生活不注意,治療方法也不對症,即使生病的地方不是致命部位,我也知道他必死無疑。

看病要根據病情的深淺,判斷毒素侵犯的臟腑。病灶高聳隆起,屬於陽性,是癰疽,源自六腑;病灶平坦內陷,屬於陰性,是疽,源自五臟。疽比較嚴重,癰比較輕。最輕的病症,初起時沒有寒熱症狀,只是皮膚表面出現熱瘡。

所有瘡瘍初起時,沒有寒熱症狀,皮膚表面高腫,病灶淺而小,最大不超過一兩寸的,叫做癤。六腑積熱發散到皮膚表面,高腫疼痛,像碗一樣、像盆一樣大的,叫做癰。五臟積熱,侵襲皮膚,初起時像小米粒,或者像豆子一樣,與肉平齊,不隆起,或者出現紅色,時而發癢疼痛,叫做疽。

陽善而陰惡,所慮者,其證半陰半陽,須司命之決於胸中,初起焮痛,頂如尖字,惡寒發熱陽可知,二七之期膿漸至。

《訣》曰:癰疽須分陰陽證,純陽初起必焮疼,微惡寒時身又熱,頂如尖字高突形,腫似彎弓根緊束(高腫氣足,根緊束血足也),二七之期膿漸侵(陽瘡以十四日為關,一七焮痛,二七膿成),二便如常口有味,腫消膿潰復精神,痛隨膿減生新肉(新肉紅色榴子者吉),腐皮將斂白星星,此屬純陽誠是善,隨時調治自功成。

初起僵頑,形如粟米,無熱不渴陰為逆,一七之後倦怠生。

《訣》曰:純陰之證症何如?初如粟米人不知,疙瘩僵頑不紅腫,無疼少熱不焮時,七日之後身倦怠,瘡根平大實難支(氣虛不能起發,則瘡頭平而不高;血虛不能束根,則瘡根漫腫而漸大)。頂不高尖根不活,色無光采腐膿遲,陷軟無膿空結聚,精神昏憒氣難舒,飲食少減身戰慄,瘡形紫色藥無施,舌強痰喘純陰證,總有靈丹不治之。

白話文:

陽氣旺盛則病症容易好轉,陰氣盛則病症難以治療。遇到病症兼具陰陽兩方面特徵的,必須依靠醫生的判斷。病症剛開始時,會出現灼痛,腫塊尖銳突出,伴隨畏寒發熱,這是陽氣盛的表現。十四天后膿液逐漸形成。

純陽性的癰疽,初期必然會出現灼痛,輕微畏寒但身體發熱,腫塊尖銳突出,形狀像彎弓,根部緊縮。十四天後膿液逐漸形成,大小便正常,有口氣,腫塊消退,膿液排出,精神恢復,疼痛隨膿液減少,長出新的肉芽組織。腐爛的皮膚將要收斂,出現白點,這是純陽性癰疽的良好預兆,只要及時治療,就會痊癒。

純陰性的癰疽,剛開始時堅硬如粟米,沒有發熱和口渴,這是陰氣逆行的表現。七天后會出現倦怠。

純陰性癰疽的症狀是:一開始就像粟米般大小,不易被人察覺,疙瘩堅硬,不紅腫,沒有疼痛和發熱,七天后會出現倦怠,瘡根平坦且大,難以支撐。腫塊不尖銳,根部不活躍,顏色暗淡,膿液形成緩慢,凹陷軟化,沒有膿液,形成空洞的結塊,精神昏沉,氣短難舒,飲食減少,身體發抖,瘡形呈紫色,藥物無法治療。舌頭僵硬,痰多喘息,這是純陰性的證狀,即使是靈丹妙藥也無法治療。

半陰半陽,死生難卜。脈數無力,形似半昏半爽半平高,食難消運,症見微寒微熱微赤腫,投方應病,方得陰轉為陽,腐去生新,亦可回生起死。

《訣》曰:陰陽相半死生交,善惡相兼細辨昭。微熱微寒微赤腫,半昏半爽半平高,脈來雖數多無力,飲食雖餐難運消,腫而不潰因脾弱,潰而不斂為膿饒,大便多溏小便數,上身有汗下身焦。五善雖兼有,七惡未全逃,口渴喜茶腸腹痛,面浮厭飲足心高,心煩不穩睡,神亂怕音焦,投方應病方為妙,陰轉為陽漸可調。

外症已審,脈法宜明,氣血沉澀,脈來緊,身有痛處,即發瘡疽之兆,身應發熱,脈浮數,人反惡寒,即為瘡疽之萌。

白話文:

病人的情況很複雜,生死難料。脈象雖然有力度,但虛弱無力,精神狀態介於昏迷、清醒和正常之間,飲食難以消化。症狀表現為輕微的寒熱、輕微的紅腫,應根據病人的情況用藥,使陰轉為陽,腐肉去除,新肉生成,或許還能起死回生。

《訣》中說,陰陽交替,生死相依,善惡並存,需要細細辨別。病人有輕微的寒熱、輕微的紅腫,精神狀態介於昏迷、清醒和正常之間,脈象雖然有力度,但虛弱無力,飲食難以消化,腫脹不破是因為脾臟虛弱,破潰不斂是因為膿液過多,大便稀溏,小便頻繁,上身出汗,下身發熱。雖然有五個好轉的跡象,但七個惡化的徵兆尚未完全消除,病人口渴喜歡喝茶,腸胃疼痛,臉部浮腫,厭惡喝水,腳心發熱,心煩意亂,睡眠不穩,神志不清,害怕聲音,應根據病人的情況用藥,使陰轉為陽,逐漸恢復健康。

從外觀症狀判斷,脈象也要仔細觀察。如果氣血沉滯,脈象緊澀,身體有疼痛部位,就預示著可能要長瘡或疽。如果身體發熱,脈象浮數,但病人反而畏寒,就表示瘡或疽已經開始萌發。

仲景曰:脈數不時見,則生惡瘡。又曰:肺脈俱數,即生瘡。

初起實大洪大為病進,已潰者為邪未退而留連;潰後沉實沉伏為餘毒,初起者主邪氣深伏而難痊。潰後脈芤澀遲緩,脈證相應無妨也,若短細則將變症(此六脈總不宜於初起)。初起脈浮大洪數,邪正相搏有餘也,若促結則非吉也(此六脈總不宜於潰後)。浮大浮數瘡必高腫,宜發表而忌攻利之方(高腫者,毒在表,《經》所謂「汗之則瘡已也」。誤下之,則誅伐無過反傷元氣)。

沉數沉實,邪必內藏(其外症,不焮腫高赤,及發熱、煩躁、大便秘),宜疏通而除發汗之劑。平塌漫腫,宜內補托而益其虛。不浮不沉,當和榮衛而解其勢。初起宜疼,不宜癢,潰後作癢,乃有長肉之功(潰後遍身作癢,風乘虛入,宜內托發散);潰後宜癢不宜疼,初起不疼,乃有純陰之咎。不痛、大痛非佳症,或麻或癢實難醫。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搏跳動頻繁且不規律,容易長出惡瘡。也說:肺脈和尺脈都跳動頻繁,就會生瘡。

瘡瘍初期脈象洪大有力,代表病情加重;瘡瘍已經潰破,代表邪氣未退,還在纏綿不去;潰破後脈象沉實沉伏,代表還有餘毒未清,初期則代表邪氣深入難以痊癒。潰破後脈象虛弱澀滯緩慢,脈症相符就沒問題,如果脈象短細,就要小心病情轉變(這六種脈象都不適合瘡瘍初期)。初期脈象浮大洪數,代表邪氣正氣相搏,邪氣較盛,如果脈象促結則不吉利(這六種脈象都不適合瘡瘍潰破後)。浮大浮數的脈象,瘡瘍必定高腫,要發散表邪,忌用攻利藥物(高腫代表毒素在表,經書上說「汗出則瘡已」,誤用下瀉藥,反而會傷元氣)。

沉數沉實的脈象,邪氣必定內藏(外在症狀,不紅腫、不高、不熱,以及發熱、煩躁、大便秘結),要疏通經絡,去除發汗藥物。平塌漫腫的脈象,要內補托,益氣補虛。脈象不浮不沉,要調和營衛,解開病情。初期應該疼痛,不應該瘙癢;潰破後瘙癢,代表有長肉的功效(潰破後全身瘙癢,是風邪乘虛而入,要內托發散);潰破後應該瘙癢不應該疼痛,初期不痛,則代表陽氣不足,純陰過盛。不痛、劇痛都不是好的症狀,或者麻木或者瘙癢,都很難醫治。

脈證初詳,善惡細辨。善不止於五,飲食知味,二便調,動息寧靜者吉;惡不止於七,嘔吐藥食,目上視,神氣昏沉者凶。善者,五臟未傷,善候並至則生;惡者,五臟已損,惡候並至則死。惡證忽有二三,宜當深懼;善候乍見一二,便可回生。

五善《訣》曰: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潤鮮,瘡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肝善身輕便,因煩自不煩,指頭紅活色,坐起覺平康。脾善唇滋潤,衾無穢氣藏,凡餐俱有味,膿厚更肥黃。肺善聲音響,無痰韻更長,皮膚多滑潤,大便自尋常。腎善誠為要,水升火降良,口和因不渴,小便利清長。

七惡《訣》曰:一惡神昏憒,心煩舌上干,瘡形多紫黑,言語自呢喃。二惡腰身強,目睛邪視人,瘡頭流血水,驚悸是肝逆。三惡形消瘦,膿清臭穢生,瘡形多軟陷,脾敗不知疼。四惡皮膚槁,聲嘶韻不長,痰多兼喘急,鼻動脈將亡。五惡成消渴,隨飲即隨干,形容多慘黑,囊縮腎凶端。

白話文:

診斷脈象和病症,要仔細區分吉凶。吉兆不止五種,包括飲食能嚐到味道、大小便正常、活動輕鬆、精神安寧等;凶兆不止七種,包括嘔吐藥物和食物、眼睛向上看、精神昏沉等。吉兆說明五臟未受損傷,多種吉兆出現則能痊癒;凶兆說明五臟已經受損,多種凶兆出現則會死亡。如果突然出現一兩個凶兆,就要小心謹慎;如果突然出現一兩個吉兆,就可能恢復健康。

五種吉兆訣竅:心臟健康,精神爽朗,說話清晰、舌頭濕潤光鮮,傷口疼痛但無口渴,睡眠醒來都很安穩。肝臟健康,身體輕便,煩躁卻不感到煩躁,手指紅潤有光澤,坐起來感覺平穩舒服。脾臟健康,嘴唇滋潤,被褥沒有異味,任何食物都有味道,膿液濃稠且發黃。肺臟健康,聲音洪亮,沒有痰,聲音更長,皮膚光滑潤澤,大便正常。腎臟健康,最重要的是水火平衡,腎氣上升、心火下降,嘴巴舒服、沒有口渴,小便清澈且量多。

七種凶兆訣竅:一、精神昏迷、心煩意亂、舌頭乾燥、傷口呈紫黑色、說話含糊不清。二、腰部疼痛、眼睛斜視,傷口流出血液和膿水、驚悸,這是肝氣逆亂。三、身形消瘦、膿液清澈並帶有臭味、傷口柔軟凹陷,脾臟衰敗,沒有痛覺。四、皮膚乾燥粗糙、聲音嘶啞、呼吸不暢、痰多且呼吸急促、鼻子不停動,這是生命垂危的徵兆。五、出現消渴症,喝多少水都覺得口渴,面色蒼白、身體消瘦,膀胱縮小,腎臟有凶險。

六惡身浮腫,腸鳴嘔呃頻,大便多滑泄,臟腑並將傾。七惡瘡倒陷,形如剝鱔同,四肢多冷逆,汙水自流通。

示吉曰:五善七惡,方書俱載,此《訣》尤備,故錄之。然亦不止於此也。如膿成不自出,失導引者死;膿成不針烙,反敷藥者死;熱痛正甚,失治則毒內攻者死;毒內攻後,不服藥反針烙者死;潰而至於透內膜者死;潰喉者死;未潰而陷,面青唇黑,便汙者死;陰入腹入囊者死;高腫不託里,反用下藥者死;漫腫不內托,反用寒涼攻利者死;潰後誤用寒涼,致瘡紫黑者死。故治者不可不早,亦不可不審也。

白話文:

六種惡性病症會導致身體浮腫、腸鳴、嘔吐頻繁、腹瀉,嚴重時會危及臟腑。七種惡性瘡瘍會導致瘡口塌陷,形狀像剝了皮的鱔魚,四肢冰冷,膿水不斷流出。

醫書中都有記載五種善症和七種惡症,這篇訣竅則更加詳盡,因此把它記錄下來。但實際上,致死原因不僅僅限於此。例如,膿腫形成卻無法自行排出,沒有及時引導膿液者會死亡;膿腫形成而不針灸或烙灼,反而使用藥膏者也會死亡;熱痛症狀嚴重,沒有及時治療,毒素就會侵入體內,導致死亡;毒素侵入體內後,不服用藥物反而針灸或烙灼者也會死亡;瘡瘍潰爛到穿透內膜者會死亡;潰爛到喉嚨者會死亡;未潰爛就塌陷,面色青灰,嘴唇發黑,大便稀爛者會死亡;毒素侵入腹腔或囊袋者會死亡;腫脹高起卻不向內收縮,反而使用瀉藥者會死亡;腫脹擴散卻不向內收縮,反而使用寒涼攻利的藥物者會死亡;瘡瘍潰爛後誤用寒涼藥物,導致瘡口發紫發黑者也會死亡。因此,治療疾病一定要及時,也要慎重考慮。

善惡明而生死自分,虛實辨而補瀉方得。氣實者,瘡頂高而突起,虛則平塌之可憂;血實者,瘡根束而鮮明,虛則漫腫之有咎。瘡之虛者,腫平膿稀軟漫;瘡之實者,腫起堅硬膿稠。瀉痢腸鳴,脈弱皮寒,飲食嘔而手足冷,臟腑之虛可知;胸腹滿脹,身熱脈大,飲食如故,二便調,臟腑之實有驗。

瘡口不合,膿稀肉冷,自汗色脫者,乃氣血之虛寒者;疼痛、高腫、色赤,膿厚肌熱者,乃氣血之實。上實則口渴飲冷,目赤頭痛,鼻不通;下實則小便如淋,腹中膨脹,大便結。下虛精滑泄瀉,脈沉足冷最為凶;上虛則目閉神昏,無熱不渴真為逆。邪氣甚則實,腫焮疼痛,日久不潰,大便秘而小便淋;真氣奪則虛,色敗音嘶,睛不了了,食無味而身體重。

白話文:

判斷疾病的虛實,就能決定治療的方向。外觀上,實症的瘡口高聳突起,虛症的瘡口則平坦凹陷;實症的瘡根緊實鮮豔,虛症的瘡根則腫脹鬆散。虛症的瘡腫平緩,膿液稀薄軟爛,而實症的瘡腫堅硬,膿液稠密。瀉痢腸鳴,脈搏微弱,皮膚冰冷,飲食嘔吐,手腳冰冷,這些都是臟腑虛弱的表現;胸腹飽脹,身體發熱,脈搏有力,飲食正常,大小便正常,則說明臟腑充實。

瘡口難以癒合,膿液稀薄,肉體冰冷,容易出汗,面色蒼白,這些都是氣血虛寒的表現;疼痛、腫脹、發紅,膿液濃厚,肌肉發熱,則說明氣血充實。上焦實症會出現口渴想喝冷飲,眼睛紅腫疼痛,鼻子不通的症狀;下焦實症會出現尿頻,腹部脹滿,大便秘結的症狀。下焦虛症會出現精液滑脫,瀉痢,脈搏沉細,腳冰冷,預後不良;上焦虛症則會出現眼睛閉合,神志昏迷,沒有發熱口渴,這也是凶險的徵兆。邪氣過盛則會導致實症,腫脹發熱疼痛,時間久了不潰爛,大便秘結,小便淋漓;真氣不足則會導致虛症,面色蒼白,聲音嘶啞,眼睛無神,食慾不振,身體沉重。

初起皮肉未破,其實也固然,一毫熱藥不敢用;潰後膿血出多,其虛也固宜,一毫冷藥何敢投。寒冷克伐過,故有反善為惡之弊,保元托裡常服,致補虛回陽之功。瀉實補虛得宜,次序投方自效。初起之後,七日之前,內治之法有三:托裡、疏通、和榮衛。

《機要》云:治瘡大要,須明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

毒邪在內則痛深,脈必沉實,外症發熱,煩躁,大便秘,瘡腫木悶,不焮赤,宜用寒劑,疏通臟腑。

毒邪在膚則痛淺,脈必浮數,外症焮腫作痛,二便調和,或惡寒發熱,拘急頭痛,恐邪氣外極而凶行,故先托裡散之。

白話文:

瘡瘍初起時,即使皮肉未破,也要謹慎用藥,不可輕易使用熱藥。潰破後膿血流出過多,說明身體虛弱,更要避免使用寒涼藥物。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會損傷陽氣,反而導致病情加重,因此應以補益元氣、溫暖臟腑的藥物為主。治療瘡瘍要根據實虛情況,適當使用瀉實補虛的藥物,才能取得療效。瘡瘍初起七日內,主要以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治療:毒邪入侵內臟,疼痛深劇,脈象沉實,伴隨發熱、煩躁、便秘等症狀,瘡腫堅硬不紅,宜用寒涼藥物疏通臟腑;毒邪停留在皮膚,疼痛較輕,脈象浮數,伴隨腫痛發熱,大小便正常,或伴隨惡寒發熱、頭痛等症狀,擔心毒邪外溢加重病情,宜先用托裡散。

毒邪在經絡中,外無焮惡之氣,內亦二便調和,食如常,口知味,不惡風寒,只於熱燥。其脈不浮不沉,知邪在經絡中也,宜調和榮衛。

外治之法不一,藥圍湯漬艾火攻。

示吉曰:凡瘡初起,不發寒熱,便高腫紅痛,癤也,其毒最輕。外用神應丹,四面圍之,中空一頭,或頭上點白降丹,一點即得消散;不消,或服神化丹,或神仙活命飲即愈。

若瘡初起,即發寒熱,癰疽也,其毒重,不論陰陽二證,俱用艾火灸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裡有毒邪停留在經絡中,表面沒有發熱發炎的症狀,內裡也排泄正常,吃飯也跟平常一樣,可以嚐到味道,也不怕風寒,只是感覺有點燥熱。摸脈搏時,脈象不浮不沉,這就說明毒邪確實停留在經絡裡,應該要調和營氣和衛氣。

治療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藥物包裹、熱水浸泡,或者用艾火灸灼。

如果瘡瘍剛開始長出來,沒有發熱發冷,但部位腫大、顏色發紅、疼痛,這就是癤,毒性比較輕。可以外用神應丹,圍在瘡瘍四周,中間留一個開口,或者在瘡瘍頂端點一些白降丹,只要點一點就能消散。如果沒有消散,可以服用神化丹或神仙活命飲,就能治癒。

如果瘡瘍剛開始長出來,就發熱發冷,這就是癰疽,毒性比較重,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都可以用艾火灸灼治療。

瘡腫初生,古人用藥湯淋射。蓋氣血凝滯,則為癰腫,得熱則腠理通,經絡暢,誠至理也。其法以藥煎濃湯,瘡在四肢者,則塌漬之;在腰腹者,則淋之;下部者,則浴漬之,仍以淨布蘸水,塌其患處,水涼再換。

寒熱頭痛脈浮數,托裡散邪發其表。

《經》云:「汗之則瘡已」。東垣云:瘡熱奮然高起,結硬而痛,色赫赤微帶黯色,其邪在血脈之上,皮膚之間,急發其汗,則毒隨汗散矣。宜荊防敗毒散,冬月萬靈丹。脈虛者,四妙湯、內托復煎湯。

示吉按:仲景云:「瘡家,雖身疼體痛,不可發汗,汗之則發痓。此為瘡家復傷寒者說也。若瘡初起,七日之內,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瘡高腫,身無汗,二便如常,脈來浮緊浮數,表證居多,非汗不愈。若汗藥誤投之,於已潰之後,或表邪俱去之時,其禍亦不只發痓而已也。

白話文:

當出現腫塊初生的情況時,古人會使用藥湯進行淋洗或噴射治療。這是因為氣血凝滯會導致腫塊形成,而熱力能夠使毛孔開闢,經絡暢通,這是一種符合道理的療法。具體做法是先將藥材煎煮出濃湯,對於四肢的腫塊,可以浸泡;腰部和腹部的腫塊,則可淋洗;下部的腫塊,則可用熱湯浸泡,接著以乾淨的布蘸取熱湯,塗抹於患處,若湯水冷卻,則需重新加熱。

對於寒熱頭痛且脈象浮數的症狀,會使用託裡散邪的方法來發散表邪。

經書中提到:「出汗後,腫塊就能痊癒」。李東垣指出,如果腫塊熱烈地高起,表面結實且疼痛,顏色鮮紅略帶暗沈,那麼這表明邪氣位於血液脈絡之上,皮膚之間,急需發汗,這樣可以讓毒素隨汗液排出。適合使用的方劑有荊防敗毒散和冬月萬靈丹。對於脈象虛弱的患者,可以使用四妙湯或者內託復煎湯。

提醒:張仲景曾說:「對於患腫塊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因為發汗會導致肌肉抽搐。這是對腫塊患者再次感染風寒的描述。如果腫塊剛開始出現,七天之內,出現畏寒發熱、頭痛身痛、腫塊高起、身上無汗、大小便正常、脈象浮緊或浮數,那麼表證較多,需要發汗才能痊癒。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的藥物,可能會在腫塊已經破損後,或是表邪完全消散的時候,導致更嚴重的問題,不只是肌肉抽搐而已。」

煩熱便閉脈沉實,疏通臟腑絕其源。

張潔古云:有里者下之。陳實功云:大便秘燥,通利相宜。陳文治云:脈沉實,發熱煩躁,外不焮腫赤痛,乃邪氣深伏在裡,宜先疏通,宜衛生湯;熱結甚者,內疏黃連湯。

示吉曰:據東垣之意,瘡瘍面赤,雖伏火熱鬱,不得攻裡。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以去之。雖大便數日不見,亦宜多攻其表,發散陽氣,少加潤燥藥以潤之。薛立齋云: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如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若此則大黃之難用也明矣。而丹溪又云:大黃治癰症之要藥,豈諸名家亦相矛盾乎?蓋癰疽初起,有六經表證者,大便如常者,脈浮緊浮數者,邪氣在表,斷不可下。

白話文:

患者感到烦躁发热,大便不通,脉象沉实,这表明邪气深入脏腑,需要疏通脏腑,消除病根。张洁古说,有里热者就应该泻下。陈实功说,大便干燥便秘,通利是合适的。陈文治说,脉象沉实,发热烦躁,没有外在的红肿热痛,说明邪气深藏在里,应该先疏通脏腑,可以使用“卫生汤”。如果热结很严重,可以用“内疏黄连汤”。

示吉说,根据李东垣的观点,疮疡表面发红,虽然是伏火热郁,但不能攻里。这是因为阳气郁结,邪气在经络,应该发汗解表驱散邪气。即使大便几天没有排泄,也应该多攻表发散阳气,少量加入润燥药以润肠。薛立斋说,肿疡内外都阻塞,应该以托里表散为主,不能轻易使用大黄。由此可见大黄的使用难度。然而丹溪又说,大黄是治疗痈症的重要药物,难道各位名家意见都互相矛盾吗?其实,痈疽初期,有六经表证,大便正常,脉象浮紧或浮数,说明邪气在表,绝对不能泻下。

若表證不現,大便燥結,口渴引飲,脈浮、沉實、沉數、瘡頭堅硬不起,若不用大黃將何以宣通臟腑邪?初虞世云:癰疽初作,須以大黃等藥急轉利之,勿以困苦為念,此亦一偏之說。不辨表裡,胡為可訓!

總之,真知其實而瀉利,真知其虛而補益。浮露而淺者,則外消;藏伏而深者,則內托,庶無弊也。

外無風寒之病形,內無便溺之阻塞,腹中和,舌知味,病在經絡,先和榮衛。

通用神仙活命飲、當歸黃耆湯、四妙湯。

火攻之法宜施早。

凡瘡初起,不論陰陽,俱用艾火灸之,是開門逐賊法也。其法先以濕紙覆瘡上,立視其紙先干處,乃瘡結頭處也。用獨蒜頭切片如三錢厚,貼瘡頭上,以艾在蒜片上灸之。每三壯一易蒜片。不痛者,灸令知痛;痛者,灸令不痛為度。如瘡大者,以蒜搗爛鋪瘡上,亦鋪艾蒜上灸之。

白話文:

如果表面的症狀不顯著,但大便乾結,口渴想要喝水,脈象有浮、沈實、沈數的特徵,且腫塊硬結不動,如果不使用大黃,怎麼能夠疏通五臟六腑的邪氣呢?初虞世曾提到,疔毒剛發作時,必須迅速使用大黃等藥物使其通便,不要顧慮患者痛苦,這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如果不分辨病情的表裡,怎麼能正確指導?

總而言之,真正瞭解病情後進行通便,真正瞭解病情虛弱後進行補充。對於表露在外、淺層的病情,可以通過外部治療來消除;對於隱藏在內部、深入的病情,則需要內部支持來承擔,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問題。

如果外部沒有風寒的表現,內部沒有排便困難,腹部舒適,舌頭能感知味道,病情在經絡中,應先調和榮衛(即血液和氣)。

可以使用通用神仙活命飲、當歸黃耆湯、四妙湯等方子。

火攻療法應該及早施行。

對於任何初期的腫塊,無論是陰性還是陽性,都應該使用艾火灸治,這是開放門戶驅除敵人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先在腫塊上方覆蓋濕紙,觀察哪個地方的紙先乾,那裡就是腫塊的中心。然後取大蒜頭切成三錢厚的片貼在腫塊上,再將艾草放在大蒜片上灸治。每灸三壯後更換一次大蒜片。如果腫塊不痛,灸到腫塊開始感到疼痛;如果腫塊已痛,灸到不再感到疼痛為止。對於腫塊大的情況,可以將大蒜搗爛鋪在腫塊上,再在大蒜上鋪上艾草進行灸治。

一二日初發時,灸可立愈;三四日,十愈六七;若過七日之關,膿將成而不可灸矣。古人蠐螬蟲去兩頭,隔艾灸法;豆豉為末,唾津作餅灸法;取淨土水和作餅灸法;秘方用南星、半夏為末,薑汁調成餅灸法。其灸法俱與蒜灸同,各隨其便也。

示吉曰:考之方書,頭上瘡,面疔毒,腎俞發,俱禁艾火,以頭為純陽之位生,瘡則熱亢極,面疔為陽毒,腎俞發為亢陽爍陰,灸之恐以火濟火也。此言甚善。然又見此症,因灸後而愈者。如元好問:「腦疽東垣灸之百壯而愈」。陳文治曰:「疔毒藥力不能速到,非艾火不解。

」此又當酌量,艾之大小,壯之多少而行矣。然灸之不穩,不如再行他法。病人元氣素虛,肢體倦怠,精神昏憒,瘡形平塌,脈來微散空虛,及素畏艾火者,俱不可灸。灸之恐生昏暈,且無真氣抵當火力,有損無益,亦陳實功之至言也。凡遇此症,急用白降丹點頭上,拔其毒氣,內用四妙湯托之。

白話文:

在最初發病的一兩天,使用針灸可以立即痊癒;到了三四天,大約有六七成的可能性會痊癒;如果超過第七天,膿液已經形成,針灸就不再適用了。古人會用去掉兩頭的螞蟻蟲,隔著艾草進行針灸;或者用豆豉磨成粉,加上唾液做成餅狀進行針灸;還有的是取乾淨的土地加水混合後做成餅狀進行針灸;祕傳的方法是使用南星和半夏磨成粉,加上薑汁調和成餅進行針灸。這些針灸方法都類似於大蒜針灸,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告訴你,根據古籍記載,頭部的傷口,面部的疔毒,以及腎俞穴的發炎,都需要避免使用艾火,因為頭部是純陽的位置,傷口會產生過度的熱量,面部的疔毒是陽性的毒素,腎俞穴的發炎是過度的陽氣燒灼陰部,使用艾火可能導致火上加油。這句話說得非常好。然而,也有看到針灸後病情痊癒的例子,例如元好問提到「腦疽」用東垣的針灸法治療後痊癒了一百壯。陳文治認為「疔毒」藥物無法迅速到達,只有艾火才能解決。

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根據艾草的大小和壯數來調整。然而,如果針灸不穩定,不如試試其他方法。對身體原本就虛弱、四肢疲勞、精神混亂、傷口平塌、脈搏微弱、空虛,或平時就害怕艾火的人來說,都不適合使用針灸。針灸可能會導致頭暈,而且沒有真正的元氣抵擋火力,這樣反而有害無益。這是陳實功的至理名言。遇到這種症狀時,應急用白降丹點在頭部,拔出毒氣,並內服四妙湯來托住病情。

藥圍之方隨症投。

示吉曰:瘡之外見雖同,而毒之內因各異。有因微熱外攻而發於皮膚之上,高腫熱痛,俗所謂熱癤者,用大黃、朴硝為末,調醋敷可也;有因氣血不和,留滯發於肌膚之間,堅硬疼痛者,宜用辛散攻托之品,如神應丹是也;有因氣鬱痰生,發於頸項皮膚之間,腫硬白色,不甚疼痛,用南星、半夏為末,薑汁調敷可也(星半為末,薑汁和為餅,隔艾灸尤妙);有因陽極而發,高焮疼痛,書所謂癰者,宜用清涼之品,抑陽散是也(花粉三兩,薑黃、白芷、赤芍各一兩,為末,茶湯調搽患處);有因陰極而發,平腫不紅,書所謂疽者,宜溫熱之品,抑陰散是也(用草烏、白芷、赤芍、南星各二兩,肉桂五錢,為末,蔥湯調塗,熱酒調敷亦可);有因潰後氣血虛而漫腫者,宜用收澀之品,鐵桶膏是也(詳後)。種種不同,俗以一二種藥概治,諸病其能愈乎?丹溪云:敷貼之藥,只可應酬輕小熱症耳。

白話文:

藥圍之方隨症投。

示吉曰: 瘡的外觀雖然看起來相同,但內在的毒因卻各不相同。

  • 有的是因為微熱外侵,導致發於皮膚表面,腫脹發熱疼痛,俗稱熱癤者,可以用大黃、朴硝研成粉末,用醋調和敷在患處即可。
  • 有的是因為氣血不和,停滯在肌膚之間,摸起來堅硬且疼痛,宜用辛散攻托的藥物,例如神應丹。
  • 有的是因為氣鬱痰生,發於頸項的皮膚之間,腫脹堅硬且呈白色,不怎麼疼痛,可以用南星、半夏研成粉末,用薑汁調和敷在患處即可。(也可以將南星、半夏研成粉末,用薑汁調和成餅狀,隔著艾草灸效果更佳。)
  • 有的是因為陽氣過盛而發病,腫脹很高且疼痛,古書中稱之為癰,宜用清涼的藥物來抑制陽氣,例如抑陽散。(花粉三兩,薑黃、白芷、赤芍各一兩,研成粉末,用茶湯調和塗在患處。)
  • 有的是因為陰氣過盛而發病,腫脹平坦且不發紅,古書中稱之為疽,宜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陰氣,例如抑陰散。(草烏、白芷、赤芍、南星各二兩,肉桂五錢,研成粉末,用蔥湯調和塗在患處,也可以用熱酒調和敷在患處。)
  • 有的是因為潰爛之後,氣血虛弱而導致腫脹蔓延,宜用收斂固澀的藥物,例如鐵桶膏。(詳細內容請參閱後文。)

種種病因不同,若僅用一兩種藥物概括治療,各種病症又如何能痊癒呢?

丹溪先生說:敷貼的藥物,只能應付輕微的熱症而已。

若不辨其陰陽所由分,妄敷涼藥,其禍不小。此誠不易之諭。然即對證調治,只可圍瘡之四旁,中空瘡頭,用白降丹點上,以拔其毒,自無倒陷之誤。

降丹有拔毒之能,藥湯有疏通之妙。

秘方白降丹是陳珍如先生所傳。珍如幼患惡瘡,危在旦夕,遇異人傳授此方,降煉點上,其毒立愈。此丹點瘡頭上,初起者即消,有膿者即潰,頑肉即化,拔毒去腐,功難盡述。方附後。

溻腫湯用木香、犀角、大黃、升麻、黃芩、黃連、射干、黃柏、白蘞、甘草、朴硝、檀香、梔子、生地、羚羊角各一兩,和勻。每用五兩以水一斗煎七升,入麝香一錢,淨綿蘸藥,熱溻腫上,一日兩三度,冷即再換。

白話文:

如果不能分辨病症的陰陽屬性就胡亂使用涼性藥物,後果不堪設想。這確實是不可違背的道理。但是,如果能根據病症對症下藥,只可以在瘡瘍周圍塗抹,瘡瘍中心則用白降丹點上,以拔除毒素,就不會出現潰爛加重的錯誤。

白降丹有拔毒的功效,藥湯則有疏通的作用。

秘方白降丹是陳珍如先生傳授的。珍如先生年輕時患有惡瘡,病危時遇見異人傳授此方,煉製後點上,毒素立刻消失。這種丹藥點在瘡瘍上,初期就能消退,有膿的就會潰爛,頑固的肉芽也會化掉,拔除毒素,去除腐肉,功效難以盡述。配方如下:

溻腫湯:木香、犀角、大黃、升麻、黃芩、黃連、射干、黃柏、白蘞、甘草、朴硝、檀香、梔子、生地、羚羊角各一兩,混合均勻。每次用五兩,以水一斗煎煮至七升,加入麝香一錢,用乾淨棉花蘸藥,熱敷在腫脹處,一天兩到三次,冷了就換。

火毒方熾,辛熱溫劑休嘗;膿血將成,寒涼敷藥莫遏。

寒涼敷藥,其患最大。氣脈得寒則不行,瘀血得寒則不散,瘀肉得寒則不潰,新肉得寒則不生。

七日之後,將已成膿,瘡頭已見黃色,外宜拔而內宜托,燈照甚佳。

七日之後,瘡頭見黃色,竟用白降丹點上,升頭拔毒,上用太乙膏罨之,以防風邪外入。每日用蔥艾煎湯洗淨,再換膏藥。大約在十一日前後,膿出痛定,是陽瘡之順候也。內服四妙湯、黃耆當歸湯托之。若八九日後,瘡勢已定,毒氣已聚,尚未成膿,須用神燈照法。

白話文:

如果傷口有火毒,就不要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但如果傷口快要化膿了,也不要用寒涼的藥物敷在上面,這樣會阻礙傷口癒合。

使用寒涼的藥物敷傷口,危害最大。氣血循環受寒就會停滯,瘀血就會散不開,壞死的肉組織就會潰爛不了,新肉也長不出來。

七天之後,傷口已經化膿,瘡口出現黃色,這時應該用拔毒的方法把膿引出來,並用藥物推動膿液排出,可以用燈光照射來幫助排膿。

七天之後,瘡口出現黃色,可以使用白降丹塗抹在瘡口,拔毒消腫,然後用太乙膏敷在傷口,防止外邪入侵。每天用蔥艾煎湯清洗傷口,再換藥。大約十一天左右,膿液就會排出來,疼痛也會消失,這是陽瘡順利癒合的表現。內服四妙湯、黃耆當歸湯,幫助排膿。如果八九天之後,傷口狀況穩定,毒氣已經積聚,但還沒有化膿,就要用神燈照射的方法。

二七之期,定行穿穴,瘡中大流膿水,外宜升而內宜補,洗法亦妙。

凡瘡潰後,輕者痛隨膿減,先用蔥艾煎湯洗淨,敷上紅升丹,拔毒呼膿,外用膏貼,以防風襲,內服托裡湯、十全大補湯,剋日自愈。若瘡勢浩大,須用豬蹄湯洗法。

護心護膜蠟礬丸有妙用,補血補氣八珍湯有神功。若仍堅硬而難潰,原須披針之點頭,反生煩躁而昏沉,不免藥筒之拔毒。

凡瘡十日之後,是膿腐之期。若仍堅硬,須用披針當頭點入寸許,開竅發泄,是開門逐賊之法也。若雖不作膿,形尚紅活,焮熱腫痛,不必用針,竟用白降丹點頭上,內服補托之劑。如瘡過半月,仍不膿潰,反生煩躁,重如負石,恐毒內陷攻心,急用披針品字樣當原頂寸許點開。三孔隨瘡之淺深一寸二寸皆可,入針不痛,針深不妨,針後隨用藥筒拔毒法。

白話文:

二十七天后,脓疮就会自然破裂流脓,此时需要外用升散之药,内服补气补血之药,洗疮的方法也十分讲究。

疮口溃烂后,轻微的疼痛会随着脓液减少而减轻,先用葱艾煎汤清洗干净,再敷上红升丹拔毒引流,外用膏药保护,防止风邪入侵,内服托里汤、十全大补汤,按时服药,就能逐渐痊愈。如果疮势严重,则需要用猪蹄汤清洗。

护心护膜的蜡矾丸有奇效,补血补气的八珍汤有神功。如果疮口仍然坚硬难以溃烂,就要用披针在疮口顶端刺入,否则会感到烦躁昏沉,甚至需要用药筒拔毒。

凡是疮口十天后,就是脓腐期。如果疮口仍然坚硬,就需要用披针在疮口顶端刺入一寸,开通窍道,排出毒素,这是开门逐贼之法。如果疮口虽然没有化脓,但仍然红肿热痛,则无需用针,直接用白降丹点在疮口顶端,并服用补托之药。如果疮口超过半月仍然没有化脓溃烂,反而感到烦躁,沉重如负石,可能是毒素内陷攻心,要立即用披针在疮口顶端刺入一寸,形成品字形三孔,孔深浅根据疮口深浅而定,一寸或二寸皆可,刺入针时不会疼痛,针深也无妨,刺针后立即用药筒拔毒。

其法用新鮮嫩竹一段,徑口一寸二三分,長七寸,一頭留節。用刀切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杉木條塞緊;外用羌活、獨活、紫蘇、蘄艾、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錢,連須蔥二兩,共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緊;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住,勿令浮起,用清水十大碗;淹筒煮數滾,約筒內藥濃熟為度,用大磁缽連湯盛貯。

患者榻前針後,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口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再看筒中拔出何物,如鮮明紅黃膿血相黏者吉,如敗血氣穢紫黑稀水者死。

白話文:

取一段新鮮嫩竹,直径一寸二三分,长七寸,留一端竹节。用刀切去竹子外层青皮,保留内层白色部分,厚度约一分左右,在靠近竹节处钻一个小孔,塞入杉木条。然后将羌活、独活、紫苏、蕲艾、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以及带须葱二两,一起放入竹筒内,用葱将筒口塞紧。将竹筒横放在锅里,用重物压住,防止它浮起来,倒入清水十大碗,煮沸数次,直到筒内药材煮熟浓香为止。将药汤连同竹筒一起倒入大磁钵内。

患者卧床针灸后,将竹筒内的药倒出,趁热将竹筒口对准疮口盖上,用手按紧,竹筒会自然吸住。等待片刻,竹筒变温后,拔出塞孔的木条,竹筒就会自动脱落。观察竹筒中拔出的东西,如果是鲜明红黄脓血粘在一起,预示着病情会好转;如果是败血气秽紫黑稀水,则预示着病人会死亡。

內服之品,切戒克伐寒涼,外治之方,正宜箍根長肉。

潰後若根腳漸開,紅腫不散,惡症也,宜鐵箍膏箍之。

過此之後,去腐生新,膿潰腫消,痛隨膿減,新肉已生紅燦燦,腐皮將斂白漫漫,剋日功成,夫復何慮?若榮衛衰弱,潰瘍之變無窮,倘調治謬差,惡候之來難免。膿熟自潰易斂為吉。

癰疽膿熟勢盈欲溢,用白降丹點上,半日自潰。

不潰宜開,針烙各異。皮薄腫高毒淺,癰也,宜針;皮厚腫堅毒深,疽也,宜烙。

癰疽輕按即痛者,膿之淺也;重按方痛者,膿之深也;按之不起者,膿未成也;按之復起者,膿已成也。膿已成,而皮厚肉深難潰,不用針烙使腐肉挾毒熟之氣,久留肉腠間將好肉亦化為膿血,此烙法所以有功於潰瘍也。使根淺皮薄者,又何必假此以賣弄乎?由此觀之,皮薄者用白降丹可也,皮稍厚則用針,皮極厚而毒附骨者。非烙不可。

白話文:

內服的藥物,絕對要避免使用過度的寒涼藥材,外用的療法,應該要注重固本長肉。如果潰瘍後的根部漸漸擴大,出現紅腫不退的情況,這可能是惡性病變的徵兆,此時應使用鐵箍膏來固定和治療。

在潰瘍癒合的過程中,去除腐爛組織,新生組織開始形成,膿液和腫脹逐漸消失,疼痛隨著膿液減少,新的肉芽組織開始呈現鮮紅色,腐爛的皮膚逐漸收縮呈現白色,預計不久就能痊癒,無需再擔心。但若身體的營養和免疫系統衰弱,潰瘍可能會不斷變化,若治療方法錯誤,惡性症狀就無法避免。膿液自然排出且容易收斂,這是個好兆頭。

對於已經成熟且充盈、隨時可能爆發的癰或疽,可以使用白降丹點塗,這樣可以促使其自行潰破。如果潰瘍未自行破開,則需要進行手術開刀,針灸或烙療法各有不同應用。對於皮膚薄、腫脹程度較低、毒害較淺的,可以使用針灸;皮膚厚、腫脹堅實、毒害較深的,則需要使用烙療法。

對於膿液輕按即痛的,表示膿液較淺;重按才感到疼痛的,表示膿液較深;按壓時皮膚不起來的,表示還未形成膿液;按壓後皮膚再次抬起的,則表示已經形成膿液。一旦膿液形成,皮膚厚、肉質深,難以自行潰破,不應使用針灸或烙療法來強迫腐爛組織和毒素成熟,以免毒素長期存留在肉層間,最終導致好肉轉變為膿血。因此,烙療法對治療潰瘍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於皮膚較薄的患者,使用白降丹即可;對於皮膚稍厚的,則可選擇針灸療法;對於皮膚極厚且毒素附著在骨頭上的情況,則必須使用烙療法。

其法看瘡頭之最大者,即是膿竅。用熟鐵大長針於麻油燈火上燒,令其透量瘡淺深及所生之處虛實,插入一寸或至二寸(針約五六寸,針下半截用竹筋劈開挾針在內,以意消息用半寸,露針頭半寸於外,用一寸露針頭,一寸於外用線縛緊,恐淺深有誤也)。若未有膿,暫以紙捻紝入,候次日取出,膿色黃白即愈,赤黑防出鮮血。

若在虛處及筋脈骨節處,不得亂行針烙。針烙之入猶宜稍斜,恐透膜也。烙遲固為不佳。太早亦生變症。膿深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瘡淺針深,內膿雖出,好肉受傷。此用針烙之難也。

膿流毒泄,氣血俱虧。膿出反痛虛之故,膿多不斂弱之因(二症宜大劑參耆歸地芎藥術苓補之)。飲食不化則脾虛,飲食不思皆胃弱(宜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肉黯陽虛而屬寒(大補湯加熟附子),肉赤血虛而兼熱(脈數者,四物湯加連翹、黃連、山梔之類)。肉死不潰因脾困(大補湯倍參朮),肉白不斂為陽孤(大補湯加炮姜,寒甚加熟附子)。

白話文:

觀察瘡頭,最大的那個就是膿竅。用熟鐵長針在麻油燈火上燒熱,可以探測瘡的深淺和所在位置的虛實,插入一寸或兩寸(針長約五六寸,下半截用竹筋劈開夾住針,以便控制深度,露出半寸針頭,或一寸針頭,或用線綁緊,防止深度誤差)。如果沒有膿,暫時用紙捻塞進去,第二天取出,膿色黃白就快好了,赤黑則容易出血。

如果是在虛弱的地方或筋脈骨節處,不能亂用針烙。針烙的插入方向最好稍微傾斜,以免刺破膜。烙的時間過晚不好,過早也會引起併發症。膿深針淺,膿出不來,反而會流出外血;瘡淺針深,膿雖然出來了,但好肉會受傷。這就是用針烙的難點。

膿流毒泄,氣血都會虧損。膿出後疼痛,是因為虛弱,膿多不收斂,是因為體質虛弱(這兩種情況需要用參、耆、歸、地、芎、藥、術、苓等藥材大劑量補益)。飲食不消化,則脾虛,不想吃東西,則胃弱(需要服用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肉色暗淡,屬於陽虛寒症(大補湯加熟附子),肉色發紅,屬於血虛兼熱(脈搏數的,四物湯加連翹、黃連、山梔等藥)。肉腐爛不潰,是因為脾虛(大補湯加倍參朮),肉白不收斂,屬於陽氣不足(大補湯加炮姜,寒症嚴重者加熟附子)。

膿少色赤不斂血虛也,穢氣觸而亦然(穢觸者,乳香、沒藥之類和之)。瘀腐膿流疼痛,筋膈也,針挑引而不妨(膿潰猶疼,必有筋膈住,內膿不得出,用針挑引出之)。根腳赤暈口不收,蓋緣餘毒未退,膿少肉白肉不長,只因停住寒邪(餘毒未退,四妙湯加白芷、防風、花粉、連翹消毒藥;寒邪凝滯,大補湯加防風、桂枝,外用蔥艾湯洗)。

破後瘡口堅硬曰風(外用白降丹,水調少許,雞翎掃上,太乙膏蓋之;內服托裡疏風藥),潰後肉長色紫曰毒(以紅升丹掃上,太乙膏貼之,肉即紅活)。破傷風皆因風襲破傷,濕亦為濕侵(四妙湯治風加防風、羌活、桂枝之類,濕加蒼朮、白朮、防風之類,虛甚加人參)。膿出肉長毒未平,生肌藥且宜緩用(毒氣未盡,切勿用生肌收斂藥敷之,後必復腫復潰。

白話文:

膿液顏色偏紅,但不易止血,這是因為血虛所導致的。如果碰到污濁的氣息,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所謂「穢觸」,指的是使用如乳香、沒藥等類似物質來觸碰)。膿液流出時伴有疼痛感,這通常表示有筋絡或膈膜阻塞,可以使用針灸引導膿液排出,但不會對此造成妨礙。如果膿液不多,肉色偏白,肉長得較慢,可能是因為寒邪停留所導致(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四妙湯加白芷、防風、花粉、連翹等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果是寒邪凝滯,則可以使用大補湯加防風、桂枝,並配合蔥艾湯進行外洗)。

如果傷口癒合後變得堅硬,這被稱為風毒(此時可外用白降丹,用水調製少量,再用雞翎掃上,然後覆蓋太乙膏;若需內服,則可服用能託裡疏風的藥物)。如果傷口已經痊癒,但肉色呈現紫色,這表示仍然存在毒素(此時可用紅升丹掃上,再貼上太乙膏,肉色會變得紅潤活絡)。傷風或傷裂都可能由風邪或濕邪入侵引起(對於傷風,可以使用四妙湯加防風、羌活、桂枝等清風散寒的藥物;若是濕邪入侵,則需加入蒼朮、白朮、防風等祛濕的藥物;若病情嚴重,還需加入人參以補虛)。如果傷口癒合後,仍存在毒素未消,應暫緩使用生肌收斂的藥物(在毒素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切忌使用生肌收斂藥物敷用,否則後期可能會出現復腫復潰的情況)。

若瘡口大癢,以細茶蔥鹽煎湯熱洗)。瘡口既收,皮薄嫩,太乙膏未可便除發熱,宜究邪正之虛(午前熱主於補氣,午後熱主於補血。脈浮數,邪在表,宜散;脈沉數,邪在裡,宜下)。惡寒仍別虛寒之故(陽虛則惡寒,宜四君湯加桂或炮薑、大料、黃耆與之)。寒涼非生肌所喜,若肉赤而久不收口,脈數者,梔連之品亦投(同四物湯用);發散非潰後所宜,倘將斂而遍身作癢,脈浮者,消風之劑亦用(消風散與托裡散同服)。

內虛極而敗症作,毒內陷而惡候生,潰後痛疼,膿色敗臭者,胃虛之火宜識(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喘粗氣短,恍惚嗜臥者,脾肺之弱當救(變證加麥冬、五味)。脾胃將傾,則飲食作嘔而難化(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不應加附子);脾胃已損,則肩背不便而重沉(補中益氣湯加山萸、山藥、五味)。

白話文:

如果傷口很癢,就用細茶葉、蔥和鹽煎湯熱敷。傷口癒合後,皮膚薄嫩,太乙膏還不能馬上停用,要觀察身體虛實狀況。如果上午發熱,要補氣;下午發熱,要補血。脈象浮數,邪氣在表,要散邪;脈象沉數,邪氣在裡,要攻下。如果還畏寒,要辨別是哪種虛寒(陽虛畏寒,可以用四君湯加上桂枝或炮薑、大料、黃芪);寒涼對生肌不利,如果肉色發紅但很久不癒合,脈象數的,可以用梔子、連翹等藥物(與四物湯一起服用);發散也不適合潰瘍後使用,如果要收斂,卻全身發癢,脈象浮的,可以用消風類的藥物(消風散與托裡散一起服用)。

如果內虛極度嚴重,出現敗症,毒素內陷出現惡兆,潰瘍後疼痛,膿液敗壞有臭味,要認識到是胃虛火盛(大補湯加上麥冬、五味);如果呼吸粗重氣短,神志恍惚嗜睡,是脾肺虛弱需要救治(變證加上麥冬、五味)。脾胃衰敗,就會飲食作嘔難以消化(六君子湯加上木香、砂仁,不能加附子);脾胃已經損傷,就會肩背沉重不適(補中益氣湯加上山萸肉、山藥、五味)。

肝腎陰虛,目系急而瞳子上視(黑睛緊小,白睛青赤者,六味地黃丸料加炒山梔、麥冬、五味)。脾肺氣短,肢體腫而色敗聲嘶(唇鼻青赤,面目俱浮者,六君子湯加炮姜,不應大補湯加炮薑、熟附子)。衣厚仍寒,孤陰無濟(陽虛極,宜溫補);衣薄仍熱,孤陽獨存(陰虛極,宜益腎滋陰)。

寒氣內淫,腹痛吐瀉,手足冷而人昏憒(或咳嗽呃逆,腹鳴不食,陽氣虛乏,惡證,宜托裡溫中湯,後用六君湯);虛極傳變,驚悸怔忡,牙關緊而臥不寧(或發熱惡寒,作渴,自盜汗,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俱惡證)。腰背反張,頸項強直,為變痓之兆。口噤作冷,寒戰咬牙,斯絕命之期,惡證並見,托裡溫中功莫緩,變證蜂起,十全大補力宜施(加炮薑、熟附救之,間有可生者)。補陽補陰不同,虛火虛寒當察。

白話文:

肝腎陰虛的人,眼睛容易乾澀,瞳孔往上看,眼白泛青紅色,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並加入炒山梔、麥冬、五味子。脾肺氣虛的人,呼吸短促,四肢腫脹,臉色蒼白,聲音嘶啞,嘴唇和鼻子呈青紅色,臉部浮腫,可以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炮薑。如果陽氣虛弱,即使穿厚衣服仍然感到寒冷,要溫補陽氣;如果陰氣虛弱,即使穿薄衣服仍然感到燥熱,要滋補腎陰。

寒氣入侵体内,導致腹痛、腹瀉,手腳冰冷,神志不清,甚至伴隨咳嗽、呃逆、腹鳴、不思飲食,是陽氣不足的惡兆,需要溫中補陽,可以服用溫中湯,之後再服用六君子湯。如果虛弱到極點,就會出現心悸、心慌、牙關緊閉、睡不安穩等症狀,甚至發熱、怕冷、口渴、盜汗、手抖、發燒,脈象洪大但按之無力,都是惡兆。腰背反弓,脖子僵硬,是病情加重的徵兆。嘴巴緊閉、發冷、寒戰、咬牙,則是死亡的徵兆。遇到這些惡兆,要立即溫中補陽,並積極治療。如果病情變化迅速,需要服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入炮薑、熟附子,或許能挽回性命。補陽和補陰方法不同,要根據是虛火還是虛寒來判斷。

此固先哲之常試,亦貴當局之變通。智者緣異以求同,愚者泥活而昧意。

潰瘍外治,更有奇方。膿不盡而腐不脫,紅升丹之妙無窮;腐已盡而新不生,八寶丹之功尤大。瘡口紫黑而堅硬,桑枝灸甚佳(用蔥艾湯洗後,將桑枝燃火吹息,稍近肉取火氣灸患片時,日三五次;新肉生遲,宜灸四畔);新肉淡白而生遲,桃紅散絕妙;白降丹治死肉不去,何須巴豆灰硇?太素膏司肉長不平,不羨丹香龍竭治療細陳。

白話文:

這些是古人智慧的常規測試,也體現了當權者應變的能力。聰明的人從不同中尋找共通點,愚蠢的人只拘泥於現狀,看不清未來。

對於創傷的外部治療,有著奇特的方劑。如果膿未排乾淨或者腐肉未脫落,使用紅升丹可以發揮無窮的妙處;如果腐肉已經清除完畢但新生肉未生長,八寶丹的療效尤其顯著。如果傷口呈紫色或黑色且堅硬,使用桑枝灸療法很有效(在用蔥艾湯清洗後,將桑枝燃燒,吹熄火焰,靠近肉面取熱力灸數分鐘,每天三次至五次;如果新生肉生成速度慢,則可灸傷口周圍)。如果新生肉呈淡白色且生成緩慢,使用桃紅散效果極佳;使用白降丹來處理無法去除的死肉,又何必使用巴豆灰硇呢?太素膏用於調理肉組織生長不均勻的情況,其療效堪比丹香龍竭,詳細的治療過程在此不再一一述說。

調攝宜審,溫床暖實,偏宜冬月嚴寒(冬月發背,須穿有袖綿背褡一件,服下不合縫合,取其易於揭看也。且要預生炭火,使暖逼盡余寒,然後揭開用藥);潔淨臥房,有便夏天暑熱(熱則穢氣易生故也);明窗淨几,當防蟲毒之傷(夏天發背,緊防蜈蚣等蟲);草紙柏煙,庶解穢氣之觸(穢氣觸則變證起,用草紙柏香烘煙解之);保全胃氣,厚味與生冷皆除;勿冒風寒,大熱與大寒皆避;多言多動,不免真氣之有傷;久坐久行,皆致起居之不適;寡思節欲,尤戒恚怒悲憂;湯粥適時,更宜清虛恬靜。調攝無失,自能保命於萬全;治療隨宜,無怪活人於百中。

白話文:

養生之道需細心調護,冬天要溫暖床鋪,尤其是在嚴寒的冬月,若患有發背,應穿著有袖的棉背心,且衣領要鬆散好方便查看傷口。還需預備炭火,讓溫暖驅散餘寒,然後才能揭開傷口用藥。夏天則要保持臥室清潔,因為暑熱容易滋生穢氣。窗户要明亮乾淨,避免蚊蟲叮咬。可以用草紙和柏樹枝燃燒熏香,以去除穢氣。平時要保養胃氣,避免食用厚味和生冷的食物。要避免風寒,過於炎熱或寒冷都要注意。不可過度說話和活動,以免損傷真氣。久坐久行都會影響身體舒適。要少思寡慾,更要戒除怒氣、悲傷、憂慮等情緒。飲食要適時,清淡飲食更能有助於養生。保持良好的養生習慣,才能確保生命安全;對症治療,才能有效醫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