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小兒科卷之四 (3)
小兒科卷之四 (3)
1. 小兒百病歌
初生小兒宜珍攝,溫涼得體自和悅(初生小兒宜用老人舊衣改作衣衫,真氣相滋,令而有壽。夏月宜夾衣獨臥,冬月宜穿薄綿襖置大人懷中,以就暖氣。因小兒陽氣尚微,即著重裘其陽氣不能自暖,多致凍壞也。冬月初生黃連忌用,大寒故也)。
三朝內服化毒丹,名為開乳解胎熱,臍帶落後須炙乾,硃砂相和為細屑,最能稀痘更還元,胎毒胎熱從此絕(臍帶落後,置新瓦上,用炭火四圍燒至煙將盡,放地上用瓦盞蓋之,存性研末預用;透明硃砂末水飛過。如臍帶灰四分,硃砂末二分,和勻;煎生地、當歸濃汁少許,調和前二味,抹兒上齶間及乳母乳頭上,一日之內服盡。次日大便遺下穢物,終身無疾矣)。
滿月之後有變蒸,微寒微熱吐哯生,唇有白泡三日愈,若夾風寒逐樣尋(變者,異常;蒸者,發熱。小兒自此,氣血發榮,性情有異,一二日其熱自退。若夾他症而不愈,有食則消食,是風則行痰,有驚則安神可也。若變蒸而妄投藥餌,則誤人最大,慎之)。眼閉面赤名胎熱,焦啼煩躁熱不歇(口中氣熱),甘草(一錢)黑豆及燈心(七莖,豆二錢),竹葉(七葉)煎湯頻頻呷(乳母亦服)。
面色青白四肢寒,口冷腹痛胎寒說,當歸黃芩及桂心,細辛龍骨白芍訣,等分為末服一匙,乳汁調下寒能絕(此症兒大便青黑,身起寒慄,因母孕時受寒)。
臍帶斷後風濕傷,臍腫硬直臍風殃,臍有青筋衝心者,燈火急救始無妨(臍有青筋行肚,卻分兩岔,行至心者,必死。急用燈草蘸油燃火,自青筋頭並行盡處燎之,外再灸中脘三壯,內服小紅丸以泄胎毒)。五通膏貼功誠妙,生地生薑蔥白當,卜子田螺各等分,五件共搗搭臍旁(敷臍四旁一指厚,拘住一時有屁下泄,即愈。一用田螺入麝搗爛,敷腫上亦消)。
風邪入臍心脾熱,唇青舌強撮口訣,齒根上下粟米瘡,青布蘸水擦破截(小兒口撮,緊閉不吮乳,皆因齒根生小泡子,痛極也。青布蘸雪水擦破,自開口便安;甚者用牛黃一分為末,竹瀝調,滴入口中,即愈。一用龍骨為細末敷之)。
白話文:
對於剛出生的小孩,我們應當特別照顧,保持他們的溫度適中,他們就會感到舒適愉快。夏天,讓小孩單獨穿夾衣睡覺,冬天,讓他們穿上輕薄的棉衣,然後放在大人懷裡,這樣可以吸收大人的體溫。因為小孩子的身體陽氣尚未完全發展,如果穿得太厚重,他們自身的陽氣無法產生足夠的溫暖,反而容易被凍壞。此外,冬天出生的小孩,應避免使用黃連,因為它性質太寒。
在小孩出生三天內,應該服用化毒丹,這種藥物能幫助解開胎熱,促進消化。當臍帶自然脫落後,應將臍帶燒乾,磨成細粉,再與硃砂粉混合,這能有效防止痘疹,並清除胎毒和胎熱。將這些粉末調和生地、當歸濃汁,塗抹在小孩的口腔和乳母的乳頭上,一天內服完。隔天,小孩會排出一些污物,這樣一生就不會生病。
滿月後,小孩可能會出現所謂的「變蒸」現象,可能有輕微的寒熱、嘔吐或打嗝,嘴脣也可能出現白色的小泡,但通常三天內就能恢復。如果併發其他症狀,如風寒,就應針對不同情況處理,如消化不良就促進消化,感冒就祛痰,受到驚嚇就安神。若是在變蒸期間亂投藥,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必須謹慎。
如果小孩眼睛閉著,臉色潮紅,持續哭鬧,這可能是胎熱的表現,可用甘草、黑豆、燈心草、竹葉煎湯,頻頻飲用,同時乳母也需服用。
如果小孩臉色青白,四肢冰冷,口脣冰涼,腹部疼痛,這可能是胎寒的症狀,可用當歸、黃芩、桂心、細辛、龍骨和白芍製成粉末,用母乳調和後服用,能解決胎寒問題。
如果臍帶脫落後,臍部受風濕影響,出現腫脹和硬化,這可能是臍風。如果臍部出現青筋,且延伸到心臟,應立即用燈火急救。臘腸膏也有很好的效果,主要成分包括生地、薑、蔥、卜子和田螺,將這些材料混合後敷在臍部周圍。
如果風邪入侵臍部,導致心脾熱,小孩的嘴脣可能變成青色,舌頭僵硬,這就是「撮口」的症狀,牙齦上下可能出現粟米大小的潰瘍,可用青布蘸冷水擦拭。如果情況嚴重,可用牛黃粉末,調和竹瀝,滴入小孩口中。
2. 急驚
小兒急症急驚風,緊閉牙關氣不通,壯熱涎潮目竄視,反張搐搦頰唇紅,二便閉結法當下,驅痰清火有神功(輕用小牛黃丸,重用小紅丸。若下後不止,夢中驚悸,宜玉樞丹)。驚定即當調胃氣,莫仍克伐與推攻。
白話文:
[急驚] 小孩突然發生急驚風這種緊急病症,會出現牙關緊閉、呼吸不順的症狀,同時伴有高燒、口吐泡沫、目光呆滯或斜視的情況,身體呈現反弓形抽搐,臉頰和嘴脣呈現紅色。如果大小便不通,治療應當先通便,排除體內的痰熱和火氣有著神奇的功效。(病情輕微時可用小牛黃丸,病情嚴重則使用小紅丸。如果通便後仍然持續驚悸,甚至在睡夢中也會出現,應該使用玉樞丹。)驚風平定後,應當調整胃部機能,不要再進行劇烈的治療或強力的推拿攻擊。
以上是對這段古文的現代化翻譯。
3. 慢驚
慢驚之症實非驚,吐瀉亡陽病後成,脾胃損傷肢體冷,虛痰泛上目無神,口鼻氣微時驚悸,手足瘈瘲命將傾。加減醒脾湯可治,人參白朮白茯苓,木香天麻並半夏,膽星甘草橘皮靈,倉米棗姜煎服效。殭蠶全蠍逐痰增,不愈六君加附子,暖回痰降自全生。
示吉曰:急驚者,內傷乳食,外感風寒,內熱痰壅,腹脹便秘,脈數有力,故宜瀉宜攻。慢驚者,久吐之後,名胃虛驚;久瀉之後,名慢脾驚。或服克伐過多,或投寒冷太甚,以致元氣衰憊,虛痰泛上,不投溫補,何以挽回元氣無何有之鄉耶?古人云:似風而無風可驅,似痰而無痰可逐,信然也。
白話文:
【慢驚】
慢驚這種病症實際上並不是因為驚嚇所導致,而是因嘔吐、腹瀉導致體內的陽氣喪失,在疾病後期形成。當脾胃受損,肢體會變得冰冷,虛弱的痰液往上湧,使眼睛顯得沒有精神。呼吸微弱,偶爾會感到驚懼,手腳抽搐,生命垂危。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加減醒脾湯來治療,其成分包括人參、白朮、白茯苓、木香、天麻、半夏、膽星、甘草和橘皮,加上倉米、大棗和薑一起煎煮服用,效果更佳。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附子,以溫暖身體,使痰液下降,從而恢復健康。
有人說:急驚的情況,是因為內部受到乳食的傷害,外部遭受風寒,內熱和痰液堵塞,腹部脹滿,排便困難,脈搏頻率高且有力,因此應採取瀉下和攻伐的療法。而慢驚則是在長期嘔吐後,被稱為胃虛驚;在長期腹瀉後,被稱為慢脾驚。或者因過度使用剋伐藥物,或者服用過於寒涼的藥物,導致元氣衰弱,虛弱的痰液往上湧,如果不採取溫補的方式,如何能挽回元氣呢?古人說:看似風卻無法驅散,看似痰卻無法清除,確實如此。
4. 疳疾
小兒疳疾從食起,乳母寒熱失調理,肥甘過度喜怒偏,生冷油膩不得體。或因久瀉及痢瘧,或熱或嗽病不已。以致脾胃中氣傷,溺如泔色又不長,皮黃肌瘦發更直,肚大青筋腹痛殃,好食泥炭並茶米,諸蟲作痛藥須嘗,先服珍珠丹一服(或用小牛黃丸),追蟲取積最為良,連薈肥兒後調理,蒸餅礬丸細酌量(並治丁奚疳症)。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兒童的疳疾,病因常來自飲食問題。可能是哺乳母親的身體調理失當,比如冷熱不均,或是孩子自身對甜食、油膩食物攝入過多,情緒波動太大。有的孩子可能因為長期腹瀉、痢疾或瘧疾,或持續發燒、咳嗽而無法痊癮。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尿液顏色異常,身體發育遲緩。
具體表現為皮膚泛黃,肌肉消瘦,頭髮變得乾枯無光澤,腹部腫大,甚至可以看到青筋暴露,經常感到腹痛。孩子可能出現異食癖,喜歡吃泥土、木炭、茶葉和米粒等非食物。如果腸胃中有寄生蟲,會引發疼痛,需服用藥物治療。
初步治療可使用珍珠丹(或小牛黃丸)來驅蟲和清除體內積聚的廢物,效果不錯。之後再用連薙肥兒方進行調理,可以使用蒸餅礬丸,但需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劑量,同樣適用於丁奚疳症的治療。
5. 發熱
小兒發熱病不一,傷寒無汗惡寒極,手足梢冷麵色青(兼不舒暢),左額青紋可認識。傷風惡風且自汗,手足梢溫面光赤(二證宜通神散)。傷食胸膈又飽悶,吐瀉腹痛面黃色。右額青紋目胞腫,夜熱晝涼無定跡(便秘小牛黃丸,瀉沉香末子)。驚風發熱山根青,手心有汗時警惕(小紅丸、抱龍丸、紫金錠選用)。
疳積發熱是骨蒸,背熱不止盜汗生(有積先服小牛黃丸,後服乾蟾肥兒丸)。唇有白泡變蒸熱,耳冷微汗又虛驚,腹痛啼叫或吐哯,周歲之後無此形(不須服藥)。諸熱表熱(手背熱,遍身發熱)通神散,內熱化毒自能平(內熱手心熱,口乾唇紅便結)。
白話文:
[發燒]
小孩發燒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是因為感受了寒氣導致的發燒,會沒有汗出,感覺非常的寒冷,甚至手腳尖都是冷的,臉色會呈現青色,看起來不太舒服,這時候可以觀察他的左額頭是否出現青色的紋路來確認。若是因為感受了風邪而發燒,則會怕風而且自己出汗,手腳尖溫暖,臉色紅潤,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通神散。
如果因為飲食過量而胸悶且飽脹,甚至嘔吐、腹瀉、腹痛,臉色會偏黃,右額頭可能出現青色紋路,眼睛周圍會腫脹,晚上熱、白天涼,這種情況沒有一定的規律,這時候可以使用便祕小牛黃丸或是瀉沉香末子。
如果是因為驚嚇導致的發燒,山根部位會呈現青色,手掌心會出汗,需時刻保持警惕,可以選擇使用小紅丸、抱龍丸或是紫金錠。
若因長期營養不良而發燒,背部會持續發熱並伴隨盜汗,這時先服用小牛黃丸,再服用乾蟾肥兒丸。
若是因為口腔內有白泡,且有微微的驚嚇反應,耳朵感覺冷,偶爾有虛汗,腹部疼痛並啼哭,或有嘔吐,但這些症狀在一歲後就不會出現,通常不需要特別服藥。
所有外感的發燒,如手背熱、全身發熱,都可以使用通神散;若是體內的熱氣,表現為手心熱、口乾舌燥、嘴脣紅潤、大便乾硬,則要化毒才能平息體內的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