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蛔厥

蛔厥證手足冷,誤投涼劑人必損,食即吐蛔不食飢,雖有熱證寒不穩。椒梅安蛔理中湯,酸苦辛辣蛔自隱(忌甘草甜物,蓋蛔得甘則動,得酸則靜,見苦則安,得辛辣則頭伏於下)。

安蛔理中湯(人)參(白)術,烏梅川椒炮姜入,白茯生薑用水煎。手足冷甚附子益,嘔加半夏及陳皮,臨服更加生薑汁,蛔吐不止苦楝根,黃連細辛亦相得,大便秘結加大黃,但得微利人安逸。

白話文:

蛔厥症患者手腳冰冷,若誤服涼性藥物,病人必受損害。病人吃東西就吐蛔蟲,不吃又餓,雖然有熱症,但寒氣不穩。可以用椒梅安蛔理中湯治療,酸苦辛辣能使蛔蟲隱藏。忌食甘草等甜物,因為蛔蟲得甘則動,得酸則靜,見苦則安,得辛辣則頭伏於下。

安蛔理中湯的藥方為:人參、白術、烏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薑用水煎服。手腳冰冷嚴重者可加附子。嘔吐者加半夏和陳皮,服藥前可加生薑汁。蛔蟲吐不止者可用苦楝根、黃連、細辛,大便秘結者加生黃,只要稍微通便,病人就能安穩。

2. 狐惑

狐惑症是蟲病,狐蟲食肛下唇瘡(兼聲啞),上唇有瘡惑蟲應(兼咽乾,是蟲食其臟),面色乍白乍黑赤,惡聞食氣眠默默,舌白齒晦甚殺人,黃連犀角湯為的。

黃連犀角共烏梅,加入苦參水煎食,桃仁槐子連艾葉,並治䘌症齒色黑。

白話文:

狐惑症是一種由蟲引起的疾病。狐蟲會侵蝕肛門和下唇,造成瘡口(並伴隨失聲);上唇也會長瘡,表示蟲正在侵蝕內臟(並伴隨咽喉乾燥),患者的面色會時白時黑時紅,厭惡食物的味道,沉默寡言,舌頭發白,牙齒晦暗,這種病症很危險。

治療方法是用黃連、犀角和烏梅一起煎煮,加入苦參水服用。桃仁、槐子、艾葉一起煎煮,可以治療狐惑症的伴隨症狀,如牙齒發黑。

3. 越經證

睡夢中忽言語,無病昏昏神不主,湯粥與之隨口吞,形如酒醉多不舉,心火剋金越經證,導赤各半湯急取。

導赤各半茯神(人)參,滑石黃連梔(子)(甘)草(黃)芩,麥冬知母同犀角,棗姜槌法入燈心。

白話文:

病人睡夢中突然說話,明明沒病卻昏昏沉沉,神志不清,只能勉強吞下湯粥,身體像喝醉酒一樣無力,這是心火克金導致的經絡症狀,趕緊服用導赤各半湯。

導赤各半湯的藥方是:茯苓、人參、滑石、黃連、梔子、甘草、黃芩、麥冬、知母、犀角,用大棗、生薑打碎後,再加入燈心草一起煎服。

4. 食積證

食積證類傷寒,發熱惡寒頭痛難,噁心嘔吐身無痛,加減調中飲可參。兀兀欲吐同霍亂,探吐之法即能安。

調中陳(皮)(厚)樸甘(草)(蒼)術(白)術,草果山楂(神)曲枳實,黃連乾薑引用姜,木香磨汁消其積。腹中疼痛加桃仁;熱結大黃能盪滌,減去白朮並山楂,草果乾姜亦無益;胸中飽悶加枳殼,莫用甘草及白朮。霍亂須將皂末(五分)鹽,和水(一碗)探吐為良策。

白話文:

如果出現食積症狀類似傷寒,伴隨發燒、畏寒、頭疼,噁心嘔吐,但身體沒有疼痛感,可以參考加減調中飲。若有想吐又吐不出來,就像霍亂一樣,可以用探吐的方法來改善。調中飲由陳皮、厚朴、甘草、蒼術、白朮、草果、山楂、神曲、枳實、黃連、乾薑、木香組成,其中木香要磨成汁服用以消積。如果肚子痛,可以加入桃仁;若出現熱結,可以用大黃來盪滌,並減少白朮和山楂的用量,草果和乾薑也無需再用;胸中飽悶可以加入枳殼,但不要用甘草和白朮。對於霍亂,可以用五分皂末和一碗水混合,探吐治療效果較好。

5. 腳氣症

腳氣症類傷寒,頭痛惡寒身熱攻,腳膝軟疼難轉動,嘔逆身痛便不通,暑中三陽患必熱,寒中三陰患冷同。風浮濕弱脈中辨,補劑淋洗禁不用。病起腳膝名腳氣,加減續命湯保安。

加減續命羌(活)防(風)(白)芍,麻(黃)桂(枝)甘(草)(川)芎二(蒼、白)術著,防己燈心二十莖,棗姜薑汁依槌法。脈數去桂(枝)與麻黃,(黃)芩(黃)柏柴胡熱可卻,寒中脈遲加附子,牛膝木瓜濕脈弱,風浮加獨(活)虛加(人)參,便秘大黃立能脫。

白話文:

腳氣症類似傷寒,患者會頭痛、畏寒、發燒、腳膝疼痛難以轉動,還可能出現嘔吐、腹痛、便秘等症狀。夏天發病屬於三陽經受熱,冬天發病屬於三陰經受寒。根據脈象判斷,若是浮、弱、濕脈,就要考慮風、濕、虛證。治療腳氣時,補氣藥物、淋洗方法都不宜使用。腳膝疼痛為腳氣病的主要症狀,可以用加減續命湯治療。加減續命湯由羌活、防風、白芍、麻黃、桂枝、甘草、川芎、蒼術、白術、防己、燈心、大棗、生薑等藥物組成,根據患者的脈象調整藥物。脈數就減去桂枝和麻黃,加入黃芩、黃柏、柴胡以清熱;脈遲就加附子以溫陽;濕脈弱就加牛膝、木瓜以祛濕;風浮就加獨活以散風;虛弱就加人參以補氣;便秘就加大黃以通便。

6. 挾痰證

挾痰證類傷寒,身熱昏迷頭又眩,涎出口中氣上喘,七情內損病之緣,神出舍空言語亂,加味導痰湯可痊。

加味導痰湯半(夏)陳(皮),甘(草)(瓜)蔞枳(實)桔(梗)茯苓(黃)芩,白朮南星薑棗引,竹瀝薑汁入和吞,痰飲似祟功誠妙,年壯氣盛吐法行。

白話文:

患上類似傷寒的挾痰症,會出現發燒昏迷、頭昏眼花,口水流出、呼吸急促等症狀,通常是情緒內傷導致。患者神志不清、說話語無倫次。可以用加味導痰湯治療。

加味導痰湯由半夏、陳皮、甘草、瓜蔞、枳實、桔梗、茯苓、黃芩、白朮、南星、生薑、大棗等藥材組成,加入竹瀝和薑汁服用。此方可有效治療痰飲,尤其適用於年輕體壯者,可配合吐法治療。

7. 勞力感寒證

虛煩證類傷寒,莫與傷寒一例看,頭痛寒熱口微渴,兩腿痠疼舉步難,濈濈汗出身作痛,浮虛無力脈中看。若誤汗之輕變重,切記臨時仔細觀,氣血內傷寒外感,調榮養衛是神丹。

調榮養衛參(黃)耆定,生地(川)芎陳(皮)白朮並,柴(胡)(細)辛甘草(當)歸羌(活)防(風),槌法入蔥薑棗應。元氣不足略加升;口渴天花知母進;煩熱竹茹與山梔;喘嗽去辛還用杏(仁);汗多桂(枝)(白)芍減升辛;乾嘔薑汁半夏正,減去(生)地甘(草)少耆朮;飽悶消除枳(殼)桔(梗)勝;咳嗽(細)辛防(風)宜減之;瓜蔞貝母消痰盛;腹中痛疼去耆朮,乾薑芍藥方投證;血瘀內疼大便黑,桃仁紅花滌其病,減羌芍術防耆辛,痛甚大黃瘀血盡。

白話文:

虛煩症狀類似傷寒,但不可與一般傷寒混為一談。患者通常會出現頭痛、寒熱、口微渴、兩腿痠痛、行走困難,以及自汗出,伴隨疼痛,脈象浮虛無力。如果誤把輕症當作重症,容易加重病情,需謹慎觀察。此病症多因氣血內傷,寒邪外感所致,應以調補氣血、溫養衛氣為主要治療方向。

治療方法主要以參(黃)耆定,生地(川)芎陳(皮)白朮並,柴(胡)(細)辛甘草(當)歸羌(活)防(風)等藥材組成,並加入蔥薑棗等輔料。若患者元氣不足,可適當增加補氣藥材;口渴者可加入知母;煩熱者可加入竹茹與山梔;喘嗽者可去除辛辣藥材,改用杏(仁);汗多者可加入桂(枝)(白)芍,減少辛辣藥材;乾嘔者可加入薑汁半夏,並減少(生)地甘(草)少耆朮;飽悶者可加入枳(殼)桔(梗);咳嗽者可減少(細)辛防(風);瓜蔞貝母可治療痰盛;腹中疼痛者可去除耆朮,加入乾薑芍藥;血瘀內疼、大便黑色者,可用桃仁紅花治療,並減少羌芍術防耆辛,疼痛嚴重者可加入大黃去除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