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1)

1. 泄瀉

(水穀為瀉)

泄瀉之原有六節,虛濕寒痰食與熱,五泄之名《內經》傳(溏、泄、利、滑、洞五泄),三虛之旨先賢說(飲食傷脾,脾虛不能運化;色欲傷腎,腎虛不能用藏;忿怒傷肝,肝虛木來剋土)。健脾利水是主方,燥濕升提不可缺,或用風藥或溫補,或因虛滑宜收澀,總用健脾滲濕方。

二術(伏龍肝炒)車前茯苓訣,厚朴豬苓與木通,澤瀉陳(皮)甘(草)木香列,煨姜三片少許鹽。酒積白蔻葛根截;濕泄泄水腹不痛,小便不利腸鳴動(倍二術加桂枝少許);食泄腹痛泄後減,噫酸臭腐食不用(加山楂、香附、枳實、砂仁、神麯、麥芽,後重加檳榔);寒泄脈遲穀不化,腹痛悠悠無休罷(加炮薑、肉蔻);火瀉腸鳴下黃赤,一陣痛來瀉可怖,肛門焦痛脈數急,(黃)芩(黃)連(薑汁炒)山梔真好許(去蒼朮);虛泄虛滿不思食,水穀食時完不化,脈來沉細久不痊,人參山藥砂仁掛。

痰泄泄痰浮水面(泄下沉者是積,浮者是痰),或多或少脈滑善,半夏南星法必添,吐出痰涎人更便。六證從容審問明,更分新久醫方驗,新者宜瀉宜消食,久者升提溫補益,泄久下陷用升提,升麻柴胡更有力,虛甚人參(白)芍山藥,虛寒炮姜肉果吃,腎虛送下四神丸(故紙酒浸炒四兩,吳萸炮炒一兩,肉果麵裹煨二兩,五味子二兩,為末,生薑半斤,同大棗一百枚煮爛,取棗肉為丸,每服一錢五分,鹽湯送下)。

防風羌活兼風入,暑月(香)薷滑(石)扁豆尋,冬天炮姜誠有得,虛泄久泄更有方,一匙黃土(炒為末)臨服食。

白話文:

[腹瀉]

腹瀉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六種:虛弱、濕氣、寒冷、痰濕、飲食不當與熱性。在古籍《內經》中記載了五種腹瀉類型:溏瀉、一般腹瀉、痢疾、滑瀉、洞瀉。而過去的醫學家們則提出了「三虛」的概念:飲食傷害脾胃,導致脾臟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過度性行為損傷腎臟,使腎臟虛弱失去儲存功能;情緒波動傷及肝臟,使肝臟虛弱,影響脾胃運作。

治療腹瀉的主要方法是強健脾胃並利尿。此外,去濕、升提也是必要的。或者使用風藥、溫補藥物,或者因虛弱滑瀉而使用收澀藥物。總之,主要會使用健脾利濕的藥方。

常用藥材包括:炒過的白朮、車前子、茯苓、厚朴、豬苓、木通、澤瀉、陳皮、甘草、木香、煨姜三片和少量鹽。酒醉引起的腹瀉可用白蔻、葛根。濕氣導致的腹瀉,腹部無疼痛感,小便不順暢,腸道響聲明顯,這時可增加白朮和桂枝的份量。飲食引起的腹瀉,腹部疼痛,排便後症狀緩解,噁心、嘔吐、食物腐臭,這時需加入山楂、香附、枳實、砂仁、神麯、麥芽,嚴重時可再加檳榔。寒涼導致的腹瀉,脈搏慢,食物無法消化,持續腹部疼痛,這時可加入炮薑、肉蔻。熱性導致的腹瀉,腸鳴,排泄物黃紅色,劇烈疼痛,肛門灼熱,脈搏急促,這時需使用黃芩、黃連、山梔。虛弱導致的腹瀉,腹部脹滿,食慾不振,食物無法消化,脈搏細弱,久久未能康復,這時需使用人參、山藥、砂仁。

痰濕導致的腹瀉,痰濕浮在表面,脈象滑潤,這時需使用半夏、南星。詢問病患詳細病情,瞭解是新發還是舊疾,新發病適用瀉藥或助消化藥物,舊疾則需使用升提、溫補藥物。長期腹瀉且有下陷感,需使用升提藥物,如升麻、柴胡。嚴重虛弱的人需使用人參、白芍、山藥。虛寒體質者需使用炮薑、肉果。腎虛者可服用四神丸。

若風邪入侵,需使用防風、羌活。夏季可使用香薷、滑石、扁豆。冬季可使用炮薑。虛弱且長期腹瀉者,可服用一匙炒過的黃土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