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格陽證
陰格陽難辨詳,陰極發躁面戴陽,欲赴井中脈無力,急服回陽反本湯。
回陽反本用炮姜,甘草麥冬五味良,陳皮人參熟附子,臘茶蔥葉七莖強。五匙蜂蜜(黃)連少許,冷服更入泥水漿,無脈再加豬膽汁,嘔加姜(汁)半(夏)病無殃。
白話文:
病人陰陽虛實難以辨別,陰氣極度虛弱,表現為焦躁不安,面色發紅,想跳井自殺,但卻四肢無力。應急服回陽反本湯治療。
回陽反本湯以炮製過的生薑為主藥,輔以甘草、麥冬、陳皮、人參、熟附子、臘茶、蔥葉等藥物。用五匙蜂蜜,少量黃連,冷服,並用泥水調服。若病人無脈,再加入豬膽汁。若病人嘔吐,可加入姜汁和半夏。
2. 如狂證
初得病原無熱,狂言煩躁不安貼,熱結膀胱如狂證,若還誤下命當絕。太陽本病自經傳,桂苓飲是神仙訣。
桂苓飲是豬苓澤(瀉),(白)術桂(枝)紫蘇甘(草)知(母)(黃)柏,山梔滑石共生薑,服之微汗真奇特。
按:此方與逆結證相等,節庵另出名目者,以逆結從太陽經傳裡,熱結膀胱,故云溺閉結,口渴。如狂證,因邪熱直入膀胱而為病,故云初起表無熱如狂,均用利水藥也。然逆結治水為急,故用五苓加山梔、滑石;如狂治熱為先,故更用知柏,以治下焦蓄熱也。同經異病,方似法殊,用者細心思焉。包與堂復增紫蘇,亦取微汗之意也。
白話文:
剛開始生病時沒有發燒,病人神志不清、煩躁不安,就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熱氣阻塞膀胱所致。如果誤用瀉下藥物,病人性命堪憂。這屬於太陽經的病症,用桂苓飲治療,如同神仙妙方。
桂苓飲的藥方包括豬苓、澤瀉、白術、桂枝、紫蘇、甘草、知母、黃柏、山梔、滑石,以及生薑。服用後能微微出汗,效果奇特。
這個方子與逆結證的症狀類似,但節庵另起名目,是因為逆結症從太陽經傳入,熱氣阻塞膀胱,導致小便閉塞、口渴,且病人神志不清,就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邪熱直入膀胱所致,因此一開始沒有發燒卻神志不清,像發狂一樣。此方主要以利水藥物治療。
然而,逆結證以治療水腫為急務,因此使用五苓散加山梔、滑石;而神志不清則以清熱為主,因此加入知母、黃柏,用來治療下焦蓄積的熱氣。同經異病,方藥雖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用藥時需細心思考。包與堂在方子裡添加紫蘇,也是為了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
3. 過汗口渴證
身熱渴汗不松,經汗愈渴脈微洪,陽明裡熱消津液,全賴如神白虎功。
本方已見陽明證,心煩須用竹茹功,背寒去梔入花粉,無汗斯湯切莫逢。
白話文:
身體發燒口渴出汗不停,即使經過汗水排泄後反而更渴且脈搏微微強大。這是由於陽明經絡內有裏熱消耗了津液,完全依靠神奇的「白虎」療法才能痊癒。 這個方法已經適用於治療陽明經絡的病症,如果心中煩躁則需要用竹茹來發揮功效;背部寒冷時要去掉梔子並加入花粉;若沒有出汗的情況下就千萬不要服用這種藥湯。
4. 亡陽證
亡陽證因汗多,頭眩振振病不和,肉瞤筋惕虛之極,溫經益元莫蹉跎。
溫經益元(人)參(白)芍(當)歸,地黃甘草附(子)須煨,白朮茯苓同肉桂,棗姜糯米法依槌。飽悶(生)地除加枳殼;瘦人去芍法真垂;有熱即當除附子;自利不止(白)術升(麻)追,更加壁土除歸地,止痢神功在補脾;姜炒半夏能除嘔,渴用天花法更希;汗後惡風表虛甚,除去(肉)桂附(子)地黃奇,加入桂枝膠飴妙,衛虛亡陽汗可醫。
白話文:
陽氣衰竭的病人,常因出汗過多而頭昏眼花,身體虛弱無力,肌肉抽搐,筋骨痠痛,這是陽氣虛損到了極點的表現,此時要及時溫補陽氣,不可延誤。
可用人參、白芍、當歸、地黃、甘草、附子(煨)、白朮、茯苓、肉桂、大棗、生薑、糯米等藥材組成方劑,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加減。如果患者飽脹不適,可加枳殼;如果患者體瘦,可去白芍;如果患者有熱,要減附子;如果患者腹瀉不止,可加白朮、升麻;如果患者腹瀉不止且脾虛,可去當歸、地黃,並加入白朮以補脾止瀉;如果患者噁心嘔吐,可用薑炒半夏;如果患者口渴,可用天花粉;如果患者出汗後怕風,表明表虛,可去肉桂、附子、地黃,加入桂枝、膠飴,以補虛固表,治療亡陽證。
5. 無陽證
無陽證細詳定,頭痛發熱惡寒甚,不能作汗系陽虛,愚蒙又不辨時令,妄用麻黃必害人,再造飲治須臾定。
再造甘(草)(白)芍(肉)桂(黃)耆(人)參,熟附羌(活)防(風)(川)芎細辛,煨姜三片和棗二,更加童便氣和勻。夏天附子細辛去,加入(黃)芩(石)膏知母靈(冬月不必加)。
白話文:
如果患者沒有明顯的陽證,卻出現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且無法出汗,這就屬於陽虛。如果醫生不了解時令,胡亂使用麻黃,就可能傷人。應該使用再造湯來治療,效果很快。
再造湯的組成是甘草、白芍、肉桂、黃芪、人參、熟附子、羌活、防風、川芎、細辛、煨姜三片、大棗二枚,再加入童便調和。夏季的時候,附子和細辛要去掉,加入黃芩、石膏、知母(冬天則不必加知母)。
6. 戴陽證
身微熱頭不痛,無寒不煩面赤騂,躁悶飲水不入口,虛火炎炎勢若焚,只因汗下傷元氣(誤投涼劑必死),益元湯服必安寧。
益元(人)參附(子)(五)味乾薑,甘草麥冬芍藥強,黃連茯苓並知母,生薑大棗水煎嘗,三匙童便蔥白二,槌法頓冷服為良。
白話文:
身體微微發熱,頭部卻不痛,也沒有寒症,但感到煩躁,臉色泛紅,胸口悶熱,喝水也難以下嚥,明顯是虛火旺盛,像是要燃燒起來一樣,這是因為汗出過多傷了元氣,如果誤用寒涼藥物,性命堪憂。服用益元湯後,就能恢復安寧。
益元湯的配方為:人參、附子、乾薑、甘草、麥冬、芍藥、黃連、茯苓、知母、生薑、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另外,可以加三匙童便和兩根蔥白,用槌子敲打後,趁熱服用,效果更佳。
7. 撮空證
撮空證仔細詳,休投風劑把人傷,叉手當胸言語亂,昏憒循衣並摸床,只因肝熱來乘肺,升陽散火即安康。
升陽散火(白)芍(當)歸(人)參,甘草茯神柴(胡)(白)術(黃)芩,陳皮麥冬薑棗入,水煎槌法煮真金。痰加薑汁炒半夏,泄瀉升麻炒(白)術靈,大便燥實譫語渴,流通必定用將軍。
白話文:
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千萬別亂投風寒藥,以免傷了病人。病人叉手抱胸,言語胡亂,昏昏沉沉,抓著衣服,摸著床鋪,這是因為肝火太旺,上衝肺部導致的。服用升陽散就能消除火氣,恢復健康。升陽散的藥方是白芍、當歸、人參、甘草、茯神、柴胡、白術、黃芩、陳皮、麥冬、薑、棗,水煎後服用。如果病人痰多,可以用薑汁炒半夏;如果病人腹瀉,用升麻炒白術;如果病人大便乾燥、神志不清、口渴,就要用將軍。
8. 懊憹證
懊憹證尾虛煩,心中鬱悶不舒散,反復顛倒無眠睡,懊懊憹憹病非凡。皆緣誤下陽邪陷,梔子豉湯探吐安。
梔子豉湯梔子豉,先煎梔子後豆豉,服後得吐心中暢,不吐再服不可遲。下後心煩並腹滿,再添(厚)樸(枳)實又何辭?氣少原加炙甘草,嘔吐薑汁足所司。
按:表證誤下,陽邪陷於心胸之間,輕則懊憹,重則結胸、痞氣,總之心中不安。欲吐不吐者,本方吐之,或以手探吐。
白話文:
在治療「懊憹」症狀時,我們會發現患者的心中充滿了鬱悶與不舒適,整夜無法安眠,這種情況非同尋常。問題的根源通常來自於誤用了溫熱性藥物,導致原本應該在體表的陽邪之氣深入到心胸部位。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可以使用「梔子豉湯」進行治療。
「梔子豉湯」是由「梔子」和「豆豉」兩味藥材組成,其中應先煎煮「梔子」,待其成分充分釋放後再加入「豆豉」。服用此湯後,若能引發嘔吐,則能幫助患者感到舒暢;若未見嘔吐,則需再次服用,但切記不可拖延。
如果在使用湯劑後出現心煩意亂或腹部脹滿的症狀,則可考慮添加「厚樸」和「枳實」來進一步調節。為了補充體內因治療而消耗的能量,可以適當加入炙製的「甘草」。如果患者出現嘔吐現象,請準備好薑汁以緩解症狀。
總結而言,當體表的寒邪被誤用溫熱藥物引至心胸時,患者會出現心神不安、懊憹等症狀。使用「梔子豉湯」進行治療時,根據不同症狀可能還需配合其他藥材,如出現嘔吐或心煩意亂的情況,應當及時對症處理。
9. 下膿血
身發熱痢膿血,莫作陰寒漏底說,溫熱積中成下痢,黃連阿膠湯可絕。
黃連阿膠(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烏梅隨,甘草地榆水煎服,京墨磨汁病可追,身熱柴胡渴乾葛,脈弱人參白朮推。
示吉曰:陰寒腹痛病後必下膿血,服桃花湯,用赤石脂、炒粳米、炮姜,水姜煎服。昔年毛方來兄,忽患真寒證,腹痛自汗,四肢厥冷,脈絕。諸醫束手,予用回陽急救而痊。於時,吳石虹尚在,曰:「此證暫愈,後必下膿血,則危矣。」數日後,果下痢如魚腦,全無臭氣,投之參附則不應,忽思三物桃花湯,仲景豈欺我哉?以三物為丸,與之三四服,愈矣。
白話文:
身體發熱、腹瀉並伴有膿血,不要誤認為是陰寒漏氣導致的,這是溫熱之邪積聚在內臟,導致下痢。黃連阿膠湯可以徹底治愈。
黃連、阿膠、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烏梅、甘草、地榆水煎服,可以用京墨磨汁追趕病邪。如果身體發熱、口渴,可以用柴胡、乾葛,如果脈象虛弱,可以用人參、白朮。
吉先生說:陰寒腹痛之後,必定會下膿血,服用桃花湯,用赤石脂、炒粳米、炮姜,用水姜煎服。以前毛方來兄突然患上真寒證,腹痛、自汗、四肢厥冷、脈搏微弱,諸位醫生束手無策,我用回陽急救的方法治癒了。當時,吳石虹還在,他說:「這種情況暫時治癒,之後必定會下膿血,那就危險了。」過了幾天,果然出現了像魚腦一樣的腹瀉,完全沒有臭味,使用參附湯卻沒有效果,突然想起三物桃花湯,難道仲景欺騙我嗎?用三種藥材製成丸藥,給他服用三四劑,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