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傷寒賦下篇
運氣加臨,歲時各異;六經傳變,旦暮不同。察色聞聲為先,切脈審證莫後。觀其形體,參決死生。青色為寒,兼主風痛之候;赤色屬熱,須防戴陽之虞;脾土色黃,有晦濕明熱之辨;肺金色白,主氣虛血脫之災;黑色為陰,主寒主痛。光明潤澤,青黑逢之亦可生;沉晦夭枯,紅黃見之亦有死。
相生者吉,相剋者凶。分部位而觀成敗,《靈樞》甚詳;別死生而論外榮,《內經》明悉。望色曰神,聞聲曰聖。口出無倫為譫語,無稽怒叫號狂言。外感有餘,出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不足,語言懶怯,且先重後輕;語不接續曰鄭聲;無人始言曰獨語。鼻塞身重,自屬傷風;聲啞唇瘡,定因狐惑;口噤攣搐,為痙症;鼻鼾語塞是風溫;錯語呢喃,出言不正,胸中汩汩,因有水;喉中漉漉,定為痰;症見前篇,不必再及。
白話文:
運氣和年節季節各有差異,六經病狀也會隨時間變動。診斷疾病時,首先要觀察患者的面色和聽取聲音,然後再進行脈搏診斷以確認病情。觀察患者的體型,以此判斷生死。青色代表寒冷,也可能是風痛的徵兆;紅色代表熱度,需小心陽氣過盛的問題;脾土色為黃,可能表示濕氣或熱度;肺部色為白色,通常代表氣虛或血流失;黑色代表陰寒,也可能伴隨疼痛。
五行相生則吉,相剋則兇。根據身體部位觀察成敗,靈樞經有詳細的說明;區分生死,論述外在榮華,內經則有明確的理論。望色可以評價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聞聲則可判斷其智慧程度。口出無序的談話被認為是妄言,無根據的怒吼和狂言也被視為異常。外部感染導致的過度表現,會出現強烈的言語;內部傷害引發的不足表現,會使言語變得遲緩。語言不連貫稱為鄭聲;開頭就開始說話稱為獨語。鼻塞、體重增加,通常是感冒的症狀;聲音嘶啞、脣部長瘡,可能是狐惑病的表現;口緊閉抽搐,可能是痙症;鼻鼾、語塞可能是風溫病的表現;錯亂的語音、喃喃自語,胸部有堵塞感,可能與水有關;喉嚨有漉漉聲,很可能是痰的症狀。這些症狀若在前文中已經提到,則無需再次提及。
脈因未悉,次第推求。表則浮而里則沉,中為少陽之候。遲則寒而數則熱,緩為胃氣之和。動、數、大、滑、浮為陽為熱,沉、澀、弱、微、弦為陰為寒。脈象先分四時順逆,方驗陰陽,急辨有力無力。須知陰證見陽脈者生,真陽來復之兆;陽證見陰脈者死,正氣衰微之機。
汗後脈安靜為痊,躁亂者不吉。溫後脈漸出為愈,歇止亦凶,大小疏數不常定為死。崇病進病退有別,證察陰陽,尺脈無力而虛汗下宜禁,寸口無力而弱吐之則亡。
六經之脈見於前,審形之法陳於後。凶者身重如山石,吉者身輕如轉丸。尋衣摸床,肝熱乘肺;冒心叉手,過汗陰虛。手足牽引曰風,頭重視深曰倒。揚手擲足,揭去衣被陽可知;倦臥神昏,引衣自蓋陰為的。鼻為肺竅,忌青黑而紅黃者佳;舌乃心苗,喜紅滑而黑刺者忌。中暑則板齒燥,脾熱則唇口焦。
白話文:
脈象變化莫測,需要仔細觀察推斷。浮脈代表表證,沉脈代表裡證,而少陽證則表現為脈象介於浮沉之間。脈象遲緩代表寒證,脈象快速代表熱證,脈象緩慢則代表胃氣調和。動、數、大、滑、浮脈屬於陽脈,代表熱證;沉、澀、弱、微、弦脈屬於陰脈,代表寒證。
診脈時要先根據季節判斷脈象順逆,再辨別陰陽,最後判斷是否有力。陰證出現陽脈,代表陽氣回升,是好兆頭;而陽證出現陰脈,則代表正氣衰敗,是凶兆。
出汗後脈象安靜代表痊癒,躁亂不安則預示不吉。溫病後脈象逐漸恢復代表病情好轉,脈象停止則預示凶兆。脈象大小疏數不穩定,代表病情危重。
病情發展有進退之別,要根據證候辨別陰陽。尺脈無力,伴隨虛汗,應該禁食;寸口脈無力,伴隨虛弱嘔吐,則預示死亡。
六經的脈象都可以在前文中找到,而根據外形診病的方法則記載在後文中。身體沉重如山石,預示凶兆;身體輕盈如彈丸,則預示吉兆。病人喜歡摸衣摸床,代表肝熱乘肺;病人捂住胸口叉手,並且出汗過多,代表陰虛。手足抽搐,代表風證;頭重昏沉,代表頭部疾病。病人喜歡舉手抬腳,揭開衣服被子,代表陽氣充足;病人倦怠昏沉,喜歡拉著衣服蓋住自己,則代表陰氣過盛。鼻子是肺的門戶,忌諱青黑色,紅色或黃色則為吉兆;舌頭是心的苗頭,喜歡紅色光滑,黑色或有刺則為忌諱。中暑則表現為牙關緊閉口乾,脾熱則表現為嘴唇乾裂。
唇口黑青,陰寒之故;唇口腫赤,熱極之徵。病愈目眥黃,睛黃者發黃之漸,病重目直視,稍動者痰飲之妨。喜陽證之目開,惡陰證之目閉。心胸滿悶察痞氣,而大小結胸,小腹脹膨分蓄血而大小便秘。疑似須別,活法宜精。
太陽有風有寒自汗無汗之故,陰證有虛有實傳經直中之分。傷風見寒則汗多,脈浮而緊;傷寒見風則汗閉,脈緩而浮。前經未盡而過經,表在者並病之例。三經不傳而齊病自利者,合病之條有。頭痛而發熱,脈沉,太陽脈似少陰而反重;無頭痛,而脈沉發熱,少陰證似太陽而反輕。
重為正氣衰微,乾薑、生附不可緩;輕為表邪浮淺,麻黃、附子正宜投。陰證似陽固多,陽證似陰間有脈沉、足冷,知身熱面赤之症非真,重按無根,識數大洪浮之脈是假。稀糞旁流而痛硬,必非陰寒;手足逆冷而乍溫,自知反化。陽狂莫作陰躁,紋跡勿認斑疹,發狂重於如狂,傳經輕於直中。
白話文:
嘴唇發黑發青是陰寒所致,嘴唇腫脹發紅則是熱極的徵兆。病癒後眼角發黃,眼白泛黃是將要發黃的徵兆,病情嚴重時眼睛直視,稍微動一下就喘不過氣,這是痰飲所致。喜歡陽光照射的症狀,眼睛睜開;不喜歡陽光照射的症狀,眼睛閉合。心胸滿悶,觀察是否有痞氣,如果有大小結胸,小腹脹大,則是積蓄了血液,導致大小便不通。疑似病症需要區分,治療方法要精準。
太陽病有風寒,有自汗無汗的原因,陰證則有虛實之分,傳經直中各有不同。傷風見寒則出汗多,脈象浮緊;傷寒見風則汗閉,脈象緩浮。前經尚未結束就出現過經,外表的症狀與內在的病症是一起的。三經不傳遞而同時發病,自行排泄者,屬於合病的條例。頭痛發熱,脈象沉,太陽脈象像少陰脈而反倒沉重;沒有頭痛,但脈象沉,發熱,少陰證像太陽證而反倒輕微。
病情嚴重是正氣衰微,乾薑、生附子不可遲疑;病情輕微是表邪浮淺,麻黃、附子正適合使用。陰證像陽證的情況很多,陽證像陰證的情況,偶爾會出現脈象沉、足部冰冷,但知道身體發熱臉頰發紅的症狀不是真的,重按無根,識別一下洪大浮起的脈象是假的。稀便如水而疼痛堅硬,一定不是陰寒;手腳冰冷卻突然變暖,自己就知道病情好轉了。陽狂不要誤認為陰躁,紋跡不要誤認斑疹,發狂比像發狂更嚴重,傳經比直中更輕微。
發黃有血濕之辨,傷寒有內外之名。夾氣夾痰幸節庵獨究,內傷外感按東垣始明,勞力傷寒似虛煩,夾食傷寒兼食積,從脈不從症莫疑,從症不從脈當曉。識病於未來,世人方羨;斷死生於現在,神鬼來通。
鼻孔燥干欲漱水者,衄之兆;頭上汗出,小便難者,黃之基;腹痛為自利之先鋒;自利而痛者,恐白膿之下;噁心為嘔吐之響導;不食而飢者,防蛔厥之憂;心慄為正不勝邪;倦臥而漸成寒逆;身戰為邪不勝正,汗出而預報安痊(心動為慄,身大動為戰,若身微動為振,振為正氣虛寒)。
足冷耳聾咳嘔悶煩,汗下不解斑將至;妄語悲嘆,煩躁少臥,神志不寧,狂欲興;痞積於腹中,動氣之本;氣動於臍下,奔豚之原;小便利者瀉將痊;汗自出者便必硬;微浮緩而不嘔,清便自安;肌表熱而大煩,作汗必解;邪氣欲傳,脈緊盛;未來之病,循經可推;邪氣不傳,脈靜和,病愈之期,屈指可弄。
白話文:
發黃有血濕的辨別,傷寒有內在與外在的名稱。夾氣夾痰的問題,節庵先生獨自深入研究,內傷外感則由東垣開始明確區分,勞力所導致的傷寒看似虛弱且煩躁,夾食的傷寒還伴隨著食積的問題。在診斷時應以脈象為主,而不是症狀,反之亦然。能預見疾病,讓人羨慕;能判斷生死,連神鬼都能通曉。
鼻子乾燥,想喝水,是出血的前兆;頭部冒汗,排尿困難,是黃疸的基礎;腹部疼痛是腹瀉的前兆;腹瀉且伴有腹痛,可能是白膿的出現;噁心是嘔吐的先兆;不餓卻感到饑餓,要提防蛔蟲引起的麻痺;心中悸動是正氣不能勝邪的表現;疲倦嗜睡,會逐漸引起寒邪的入侵;身體戰抖是邪氣不能勝過正氣,而出汗則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心中悸動是寒冷,身體大動是戰抖,如果身體輕微動搖則是振,振代表正氣虛寒)。
腳冷、耳朵聽不清楚、咳嗽、嘔吐、煩躁,汗與藥物治療都無法改善,黃疸將要出現;胡言亂語、悲嘆、煩躁、睡眠減少,神智不清,狂妄的慾望;腹部有積聚,是氣動的根源;腹部下方的氣動,是奔豚的起因;小便頻繁,表示瀉瀉將要痊癒;自己出汗,大便一定會硬;微浮緩脈,沒有嘔吐,大便自然安穩;皮膚熱而大煩,出汗後必然解開;邪氣想要傳播,脈搏緊張或強大;未來的疾病,可以沿著經絡推測;邪氣不傳播,脈搏平和,病癒的時間,可以輕易計算。
未知死症,焉將全生?陰陽毒過七朝,兩感傷寒六日,黑斑不治,厥竭須亡,陰陽交及摸尋衣,唇吻青兮面燻黑,舌卷囊自縮,何堪耳聾遺屎並失尿,更添昏亂,咳逆不已,汗喘不休,結胸症具兼煩躁,臟結亦死。陰陽易病女勞復,吐舌真凶,二陽合病忌弦長,汗後脈疾名臟厥,重暍除中,口張目陷,如此之流,天命何咎?若欲奪命於萬一,求全之毀常來,必須審證於再三,百中之發有望。
說約歌
示吉曰:傷寒主方,陶節庵先生提綱舉領,共集四十,可謂約之極矣。包與堂編成歌括,以便學者,豈非先得吾心者乎?予更採名家之秘,並獨得之法,增補於後,同志者庶無遺珠憾也。
白話文:
不知道病症的根本,怎麼能期望完全治癒?陰陽毒氣超過七天,兩種傷寒病症持續六天,出現黑斑就無藥可救,四肢厥冷即將死亡。陰陽交感,患者摸索衣服,嘴唇發青,臉色發黑,舌頭捲縮,耳朵失聰,大小便失禁,更加昏迷,咳嗽不止,汗出喘息,胸部脹痛,煩躁不安,內臟衰竭,必死無疑。陰陽交替容易生病,婦女勞累更加虛弱,吐出舌頭就是不祥之兆。兩陽合病忌用弦脈,汗後脈搏急促稱為臟厥,重度中暑去除病邪,嘴巴張開,眼睛凹陷,如此種種,都是天命使然,無法挽回。如果想要在萬一的情況下奪回生命,求全之策通常會帶來毀滅,必須反覆審慎地確認病情,才能有一線生機。
2. 太陽經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
症不同方各異,四時傷寒各有例,惟有冬月正傷寒,不與春夏秋同治。發表實表兩妙方,用在三冬無別制。
正傷寒正傷風,表虛表實不相同。表虛自汗脈浮緩,疏邪實表有神功。表實無汗脈浮緊,升麻發表自然松。
背惡寒身發熱,頭痛脊強無休歇,俱屬太陽膀胱經,有汗無汗須分別,有汗表虛脈浮緩,無汗表實浮緊列。
正傷(寒霜降後春分前,天冷嚴寒,萬類深藏,觸犯其氣而即病者名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項脊強,無汗脈浮緊)
升麻發表(湯名,即麻黃加味)桂(枝)麻黃,升(麻)(白)芷川芎甘草羌(活),防(風)杏(仁)共咀槌法妙,(豆)豉加一撮引蔥姜。寒熱頭痛無汗喘,去升(麻)加(干)葛是奇方,發熱惡寒身體痛,除杏(仁)加芍(藥)又加蒼(術),身癢面赤小便數,減去(白)芷杏(仁)加柴(胡)(白)芍,頭悶寒熱胸飽悶,枳殼桔梗加投證,服之無汗病難痊,汗多又恐生別病。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從眼角內側開始,經過頭部後側、風府穴,沿著背部往下走。
不同的病症要用不同的藥方治療,一年四季傷寒的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唯獨冬天的正傷寒,和春夏秋的治療方法不同。針對表證的治療,無論是實表還是虛表,都有兩個妙方,在冬天都可以使用。
正傷寒和正傷風,表虛和表實的症狀不同。表虛的人會自汗,脈象浮緩,疏散邪氣的藥方對實表有效。表實的人沒有汗,脈象浮緊,升麻能發表,讓症狀自然緩解。
背部發冷、身體發熱、頭痛、頸項僵硬,這些症狀都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需要根據有沒有汗來區別治療。有汗的人是表虛,脈象浮緩;沒有汗的人是表實,脈象浮緊。
正傷寒發生在寒露之後、春分之前,天氣寒冷,萬物都藏起來了,人體如果受到寒氣侵襲就會得病。症狀是頭痛發熱,怕冷,頸項僵硬,沒有汗,脈象浮緊。
升麻發表湯,就是麻黃加味湯。麻黃、升麻、白芷、川芎、甘草、羌活、防風、杏仁,這些藥材要一起研磨,再加入豆豉和蔥姜,一起煎服。如果患者寒熱頭痛、沒有汗、喘不過氣,可以去掉升麻,加入葛根,這就是一個奇方。如果患者發熱怕冷、全身疼痛,可以去掉杏仁,加入芍藥和蒼朮。如果患者皮膚癢、臉紅、小便次數多,可以去掉白芷和杏仁,加入柴胡和白芍。如果患者頭昏腦脹、寒熱交替、胸悶,可以加枳殼和桔梗。如果服藥後沒有出汗,病情很難痊癒;出汗太多,又擔心會導致其他病症。
示吉按:《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病人得汗熱除,猶天氣鬱熱,一雨而涼也。凡服此劑,外用厚被蓋覆,其身及手足取汗,汗出不可驟動,待汗乾方可揭開。凡口苦舌乾,或吐衄亡血,或淋瀝瀉痢,或臍旁動氣,或風溫濕溫中暑,或瘡痛,或產後,或經水適來適斷,或陰虛勞倦,或尺脈微弱,並不可汗,俱禁此湯。服此湯復熱,脈躁亂者死,汗出不至足者死。
正傷(風冬月嚴寒,水冰地凍,傷風即病自汗者名正傷風,即桂枝加味)
疏邪實表(湯名)桂枝(川)芎,赤芍羌(活)防(風)白朮同,甘草姜三和棗二,膠飴二匙共煎濃。加之柴(胡)杏(仁)能消喘,止汗黃耆腠理封,飽悶還須添枳(殼)桔(梗),玄機能有幾人通。
白話文:
古人說:「陽氣的汗,用天地的雨來比喻。」病人出汗退熱,就像天氣悶熱,下一場雨就涼快了。服用此藥,要用厚被蓋住,讓身體和手腳出汗,出汗後不要馬上動,等汗乾了再揭開。口苦舌乾,或吐血鼻血,或尿頻便溏,或臍周疼痛,或風溫濕溫中暑,或瘡傷疼痛,或產後,或月經來去不定,或陰虛勞倦,或脈搏微弱,這些情況都不適合出汗,都禁止服用此湯藥。服用此湯藥後,如果再次發熱,脈搏急躁亂跳,就會死;如果出汗不足,也會死。
患上正傷風寒,指的是嚴寒冬季,水結成冰,地凍結冰,受風寒而發病,並伴隨自汗,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桂枝加味湯治療。
疏邪實表湯,由桂枝、川芎、赤芍、羌活、防風、白朮、甘草、生姜、大棗、膠飴等藥材組成,煎煮濃湯服用。加入柴胡和杏仁可以消喘止汗,黃芪可以封閉腠理,如果覺得飽脹悶痛,還可以加枳殼和桔梗。只有懂得玄機的人才能完全理解此方。
服此藥後,進熱米湯一碗,以助藥力。溫覆一時,遍身微汗者佳,切忌如水流漓,反生別病。一服病瘥,不必煎渣盡劑。病猶在,再煎服,蓋欲中病即止也。凡小便數者,善飲酒者,及春夏秋傷風,俱忌此湯。
春夏秋三時感冒
春夏秋另有方,通用羌活沖和湯。春溫夏熱秋治濕,隨時加減妙難量。病症與冬皆相似,淺深表里脈中詳。
脈有浮脈有沉,半浮半沉表裡尋。有力無力辨虛實,或溫或寒細酌斟。更有汗吐下三法,隨宜施治莫沉吟(脈浮為表證,脈沉為里證,有力為實宜寒宜瀉,無力為虛宜補宜溫。此傷寒感冒大概治法)。
白話文:
服用此藥後,喝一碗熱米湯,有助於藥力發揮。溫暖覆蓋一會兒,全身微微出汗最好,切忌汗流不止,反而會引起其他病症。如果服藥後病情痊癒,就不必把藥渣熬到最後一口。如果病情未癒,可以再次煎藥服用,因為目的是要及時止住病症。患有頻繁小便、嗜酒、或是在春夏秋三季受涼感冒的人,都禁忌服用此湯。
春夏秋三季感冒另有方劑,通用羌活沖和湯。春天溫熱,夏天炎熱,秋天主治濕氣,根據季節變化加減藥物,妙不可言。病症與冬季相似,需要仔細觀察表裡深淺,以及脈象。
脈象有浮脈和沉脈,半浮半沉代表表裡症狀。脈象有力或無力代表病情虛實,或溫或寒則需要細心斟酌。此外還有汗法、吐法、下法等三種治療方法,需要根據情況選擇,不可猶豫。
羌活沖和羌(活)防風,甘(草)(黃)芩蒼(術)(白)芷(生)地(細)辛(川)芎,薑棗槌加蔥搗汁,三時發汗自然松。心胸飽悶除生地,宜加枳(殼)桔(梗)定寬中,(石)膏知(母)夏用名神術(湯名),不能發汗紫蘇攻。寒熱喘加柴胡杏(仁),汗後不解大黃通。
噁心半夏並薑汁,夾食砂仁厚朴同(去生地、黃芩,瀉亦去)。三時自汗脈浮緩,寒熱頭痛即傷風,實表去蒼加白朮,黃耆止汗卻收功(自汗去蔥),此名加減沖和劑,雜症還當一掃空。自汗不止用桂(枝)(白)芍,小柴合用是良工。
白話文:
羌活、防風、甘草、黃芩、蒼術、白芷、生地、細辛、川芎,加入薑棗,用蔥搗汁,三餐服用,可促進發汗,自然舒緩。若心胸飽悶,則去除生地,加入枳殼、桔梗,以開胸寬中;若用石膏知母,則為夏日名方神術湯,不能發汗則以紫蘇攻之。若寒熱喘息,則加入柴胡、杏仁;若發汗後仍不解,則用大黃通便。噁心則用半夏、薑汁,若夾食則加砂仁、厚朴,去除生地、黃芩,瀉下亦去之。若三餐自汗,脈浮緩,寒熱頭痛,則為傷風,實表則去除蒼術,加入白朮,黃耆止汗,收功。此方名為加減沖和劑,可治各種雜症。若自汗不止,則用桂枝、白芍,小柴胡合用,效果顯著。
此湯治春夏秋,不分有汗無汗,太陽證在者,用此解利可代麻黃、桂枝、青龍、各半等湯。元氣本虛,及勞力冒寒,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用之皆效。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春夏秋季節中的太陽經症狀,不論是否有出汗的情況,都可以使用它來解除病症。如果原本就身體虛弱或是因為過度勞累而受到寒冷侵襲的人,以及感冒時遇到冷風或受涼後又接觸到寒冷環境的人都可以用這款藥方,效果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