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傷寒賦下篇
運氣加臨,歲時各異;六經傳變,旦暮不同。察色聞聲為先,切脈審證莫後。觀其形體,參決死生。青色為寒,兼主風痛之候;赤色屬熱,須防戴陽之虞;脾土色黃,有晦濕明熱之辨;肺金色白,主氣虛血脫之災;黑色為陰,主寒主痛。光明潤澤,青黑逢之亦可生;沉晦夭枯,紅黃見之亦有死。
相生者吉,相剋者凶。分部位而觀成敗,《靈樞》甚詳;別死生而論外榮,《內經》明悉。望色曰神,聞聲曰聖。口出無倫為譫語,無稽怒叫號狂言。外感有餘,出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不足,語言懶怯,且先重後輕;語不接續曰鄭聲;無人始言曰獨語。鼻塞身重,自屬傷風;聲啞唇瘡,定因狐惑;口噤攣搐,為痙症;鼻鼾語塞是風溫;錯語呢喃,出言不正,胸中汩汩,因有水;喉中漉漉,定為痰;症見前篇,不必再及。
脈因未悉,次第推求。表則浮而里則沉,中為少陽之候。遲則寒而數則熱,緩為胃氣之和。動、數、大、滑、浮為陽為熱,沉、澀、弱、微、弦為陰為寒。脈象先分四時順逆,方驗陰陽,急辨有力無力。須知陰證見陽脈者生,真陽來復之兆;陽證見陰脈者死,正氣衰微之機。
汗後脈安靜為痊,躁亂者不吉。溫後脈漸出為愈,歇止亦凶,大小疏數不常定為死。崇病進病退有別,證察陰陽,尺脈無力而虛汗下宜禁,寸口無力而弱吐之則亡。
六經之脈見於前,審形之法陳於後。凶者身重如山石,吉者身輕如轉丸。尋衣摸床,肝熱乘肺;冒心叉手,過汗陰虛。手足牽引曰風,頭重視深曰倒。揚手擲足,揭去衣被陽可知;倦臥神昏,引衣自蓋陰為的。鼻為肺竅,忌青黑而紅黃者佳;舌乃心苗,喜紅滑而黑刺者忌。中暑則板齒燥,脾熱則唇口焦。
唇口黑青,陰寒之故;唇口腫赤,熱極之徵。病愈目眥黃,睛黃者發黃之漸,病重目直視,稍動者痰飲之妨。喜陽證之目開,惡陰證之目閉。心胸滿悶察痞氣,而大小結胸,小腹脹膨分蓄血而大小便秘。疑似須別,活法宜精。
太陽有風有寒自汗無汗之故,陰證有虛有實傳經直中之分。傷風見寒則汗多,脈浮而緊;傷寒見風則汗閉,脈緩而浮。前經未盡而過經,表在者並病之例。三經不傳而齊病自利者,合病之條有。頭痛而發熱,脈沉,太陽脈似少陰而反重;無頭痛,而脈沉發熱,少陰證似太陽而反輕。
重為正氣衰微,乾薑、生附不可緩;輕為表邪浮淺,麻黃、附子正宜投。陰證似陽固多,陽證似陰間有脈沉、足冷,知身熱面赤之症非真,重按無根,識數大洪浮之脈是假。稀糞旁流而痛硬,必非陰寒;手足逆冷而乍溫,自知反化。陽狂莫作陰躁,紋跡勿認斑疹,發狂重於如狂,傳經輕於直中。
發黃有血濕之辨,傷寒有內外之名。夾氣夾痰幸節庵獨究,內傷外感按東垣始明,勞力傷寒似虛煩,夾食傷寒兼食積,從脈不從症莫疑,從症不從脈當曉。識病於未來,世人方羨;斷死生於現在,神鬼來通。
鼻孔燥干欲漱水者,衄之兆;頭上汗出,小便難者,黃之基;腹痛為自利之先鋒;自利而痛者,恐白膿之下;噁心為嘔吐之響導;不食而飢者,防蛔厥之憂;心慄為正不勝邪;倦臥而漸成寒逆;身戰為邪不勝正,汗出而預報安痊(心動為慄,身大動為戰,若身微動為振,振為正氣虛寒)。
足冷耳聾咳嘔悶煩,汗下不解斑將至;妄語悲嘆,煩躁少臥,神志不寧,狂欲興;痞積於腹中,動氣之本;氣動於臍下,奔豚之原;小便利者瀉將痊;汗自出者便必硬;微浮緩而不嘔,清便自安;肌表熱而大煩,作汗必解;邪氣欲傳,脈緊盛;未來之病,循經可推;邪氣不傳,脈靜和,病愈之期,屈指可弄。
未知死症,焉將全生?陰陽毒過七朝,兩感傷寒六日,黑斑不治,厥竭須亡,陰陽交及摸尋衣,唇吻青兮面燻黑,舌卷囊自縮,何堪耳聾遺屎並失尿,更添昏亂,咳逆不已,汗喘不休,結胸症具兼煩躁,臟結亦死。陰陽易病女勞復,吐舌真凶,二陽合病忌弦長,汗後脈疾名臟厥,重暍除中,口張目陷,如此之流,天命何咎?若欲奪命於萬一,求全之毀常來,必須審證於再三,百中之發有望。
說約歌
示吉曰:傷寒主方,陶節庵先生提綱舉領,共集四十,可謂約之極矣。包與堂編成歌括,以便學者,豈非先得吾心者乎?予更採名家之秘,並獨得之法,增補於後,同志者庶無遺珠憾也。
2. 太陽經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
症不同方各異,四時傷寒各有例,惟有冬月正傷寒,不與春夏秋同治。發表實表兩妙方,用在三冬無別制。
正傷寒正傷風,表虛表實不相同。表虛自汗脈浮緩,疏邪實表有神功。表實無汗脈浮緊,升麻發表自然松。
背惡寒身發熱,頭痛脊強無休歇,俱屬太陽膀胱經,有汗無汗須分別,有汗表虛脈浮緩,無汗表實浮緊列。
正傷(寒霜降後春分前,天冷嚴寒,萬類深藏,觸犯其氣而即病者名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項脊強,無汗脈浮緊)
升麻發表(湯名,即麻黃湯加味)桂(枝)麻黃,升(麻)(白)芷川芎甘草羌(活),防(風)杏(仁)共咀槌法妙,(豆)豉加一撮引蔥姜。寒熱頭痛無汗喘,去升(麻)加(干)葛是奇方,發熱惡寒身體痛,除杏(仁)加芍(藥)又加蒼(術),身癢面赤小便數,減去(白)芷杏(仁)加柴(胡)(白)芍,頭悶寒熱胸飽悶,枳殼桔梗加投證,服之無汗病難痊,汗多又恐生別病。
示吉按:《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病人得汗熱除,猶天氣鬱熱,一雨而涼也。凡服此劑,外用厚被蓋覆,其身及手足取汗,汗出不可驟動,待汗乾方可揭開。凡口苦舌乾,或吐衄亡血,或淋瀝瀉痢,或臍旁動氣,或風溫濕溫中暑,或瘡痛,或產後,或經水適來適斷,或陰虛勞倦,或尺脈微弱,並不可汗,俱禁此湯。服此湯復熱,脈躁亂者死,汗出不至足者死。
正傷(風冬月嚴寒,水冰地凍,傷風即病自汗者名正傷風,即桂枝湯加味)
疏邪實表(湯名)桂枝(川)芎,赤芍羌(活)防(風)白朮同,甘草姜三和棗二,膠飴二匙共煎濃。加之柴(胡)杏(仁)能消喘,止汗黃耆腠理封,飽悶還須添枳(殼)桔(梗),玄機能有幾人通。
服此藥後,進熱米湯一碗,以助藥力。溫覆一時,遍身微汗者佳,切忌如水流漓,反生別病。一服病瘥,不必煎渣盡劑。病猶在,再煎服,蓋欲中病即止也。凡小便數者,善飲酒者,及春夏秋傷風,俱忌此湯。
春夏秋三時感冒
春夏秋另有方,通用羌活沖和湯。春溫夏熱秋治濕,隨時加減妙難量。病症與冬皆相似,淺深表里脈中詳。
脈有浮脈有沉,半浮半沉表裡尋。有力無力辨虛實,或溫或寒細酌斟。更有汗吐下三法,隨宜施治莫沉吟(脈浮為表證,脈沉為里證,有力為實宜寒宜瀉,無力為虛宜補宜溫。此傷寒感冒大概治法)。
羌活沖和羌(活)防風,甘(草)(黃)芩蒼(術)(白)芷(生)地(細)辛(川)芎,薑棗槌加蔥搗汁,三時發汗自然松。心胸飽悶除生地,宜加枳(殼)桔(梗)定寬中,(石)膏知(母)夏用名神術(湯名),不能發汗紫蘇攻。寒熱喘加柴胡杏(仁),汗後不解大黃通。
噁心半夏並薑汁,夾食砂仁厚朴同(去生地、黃芩,瀉亦去)。三時自汗脈浮緩,寒熱頭痛即傷風,實表去蒼加白朮,黃耆止汗卻收功(自汗去蔥),此名加減沖和劑,雜症還當一掃空。自汗不止用桂(枝)(白)芍,小柴合用是良工。
此湯治春夏秋,不分有汗無汗,太陽證在者,用此解利可代麻黃、桂枝、青龍、各半等湯。元氣本虛,及勞力冒寒,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用之皆效。
白話文:
[太陽經]
(足太陽膀胱經開始於眼睛的內角,往下延伸到後頸部,連結風府穴,沿著背部下行)
疾病的不同,治療方式也會相異,四季中的感冒都有各自的特性,只有冬天的真正感冒,不能與春夏秋季的感冒同樣處理。發汗和固表,這兩種方法都很巧妙,適用於冬季,沒有特別限制。
真正的感冒,可能是由寒風引起,表虛和表實狀況不同。表虛會出現自汗,脈象浮緩,這種情況下,疏邪固表的方法效果顯著。表實則不出汗,脈象浮緊,使用升麻來發汗,病情會自然舒緩。
背後感覺寒冷,身體發熱,頭痛且脊椎僵硬,這是太陽膀胱經的症狀,必須分辨是否有汗。有汗代表表虛,脈象浮緩;無汗則表示表實,脈象浮緊。
真正的感冒發生在秋末至初春,天氣寒冷,萬物隱藏,觸碰到寒冷的氣候而立即生病,稱為正傷寒。症狀包括頭痛、發熱、畏寒、頸部和脊椎僵硬,不出汗,脈象浮緊。
治療正傷寒,升麻發汗湯是常用選擇,成分包含麻黃、桂枝、升麻、白芷、川芎、甘草、羌活、防風、杏仁、豆豉,再加上蔥和薑。若病人同時有發燒、怕冷、身體疼痛,可以去除杏仁,加入白芍和蒼術。如果皮膚癢、臉紅、頻尿,則去掉白芷和杏仁,加入柴胡和白芍。若頭昏、胸悶、寒熱交錯,可以加入枳殼和桔梗。服用後若不出汗,病情可能難以好轉;但汗太多,又可能引發其他問題。
對於口苦、舌乾、嘔血、尿血、腹瀉、肚臍周圍有氣動、風濕、中暑、產後、經期、陰虛、疲倦、脈象微弱等情況,不宜發汗,應避免服用此湯。服用後若病情持續加重,脈象紊亂,或汗出不到腳部,都可能導致死亡。
真正的風寒,發生在寒冬,天寒地凍,受到風邪侵襲,立刻出汗的,稱為正傷風。治療正傷風,使用桂枝湯作為基礎,添加川芎、赤芍、羌活、防風、白朮、甘草、薑和棗。若飽脹、噁心,可以加入柴胡和杏仁;若出汗過多,黃耆能幫助固表;若胸悶,則需要加入枳殼和桔梗。
服用藥物後,應喝一碗熱米湯,以增強藥效。保暖一段時間,直到全身微微出汗,但要避免汗流浹背,以免產生其他問題。若一劑藥就痊癒,不必再煎第二次。若病情未解,再煎服,直到病情得到控制。
對於容易頻尿、嗜酒、春夏秋季受風的人,應避免服用此湯。
春夏秋季的感冒,有不同的處方,通常使用羌活沖和湯。根據季節特性,如春溫、夏熱、秋濕,調整藥方。症狀與冬天相似,但需根據脈象詳細判斷表裡。
脈象可分為浮脈和沉脈,半浮半沉脈表示病在表裡之間。有力無力脈象有助於辨識虛實。根據病情,可能需要使用發汗、催吐、瀉下等方法。
羌活沖和湯包含羌活、防風、甘草、黃芩、蒼術、白芷、生地、細辛、川芎。加入薑、棗、蔥搗汁,適用於春夏秋季的發汗。若胸悶,可以去掉生地,加入枳殼和桔梗。夏天使用石膏和知母,若無法發汗,則使用紫蘇。若寒熱交錯、呼吸困難,可以加入柴胡和杏仁。若汗後症狀未解,則使用大黃。
對於噁心,可以使用半夏和薑汁,若是消化不良,可以加入砂仁和厚朴。
春夏秋季的自汗,脈象浮緩,寒熱頭痛,即為風寒。固表時,去掉蒼術,加入白朮;黃耆能止汗。這種加減沖和劑,能治療多種症狀。對於自汗不止,使用桂枝和白芍,小柴湯也能發揮作用。
此湯適用於春夏秋季,不分有汗無汗,只要太陽證存在,可用此湯替代麻黃湯、桂枝湯、青龍湯、各半湯等。對於體質虛弱、勞力過度、受寒、風寒交錯的情況,此湯都能發揮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