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傷寒賦上篇
人生疾苦莫重傷寒,岐伯陳傳變之經,《內經》具載。仲景詳方法之治,《金匱》斯明;補論方,晉·王叔和功大;加註釋,宋·成無己功多。自宋及元於今,為盛集大成,王肯堂之輩;摘精要,陶節庵之徒。考古而徵今,博學以說約。欲明其症,先正其名。霜降後為傷寒,若溫暖則有冬溫之異;春分後為溫病,倘暴寒則有寒疫之殊。
乃問時疫,因四時天令不正;既名熱病,由夏月暑熱方生;濕溫、暑暍宜分,類似傷寒有辨,將行三法(汗吐下),明察六經。太陽則發熱,惡寒,頭痛,項強,拘急體痛。陽明則頭額目痛,微寒身熱,鼻乾,不眠。少陽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太陰腹滿自利,尺寸沉而咽乾。
白話文:
人生病痛中,最可怕的是傷寒。岐伯在《內經》中詳細記載了傷寒的變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則詳盡闡述了治療方法。晉朝的王叔和完善了方劑,宋朝的成無己則加註了許多註釋。從宋朝到元朝,乃至今日,許多醫家如王肯堂等人,都對傷寒學說進行了整理和總結,精華部分由陶節庵等人提煉出來。我們要研究古代醫學,並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用精練的語言闡述精髓。想要了解疾病,首先要弄清楚疾病的名稱。霜降之後發生的疾病稱為傷寒,如果天氣溫暖則稱為冬溫。春分之後發生的疾病稱為溫病,如果突然遇寒則稱為寒疫。
疾病的流行,往往與四季氣候的異常有關。稱為熱病,是因為夏季暑熱剛開始的時候發病。濕溫、暑暍要區分開來,就像傷寒一樣,需要仔細辨證。治療傷寒要遵循三法(發汗、吐瀉、下瀉),並根據六經辨證。太陽病表現為發熱、畏寒、頭痛、項強、肌肉拘急疼痛。陽明病表現為頭額目痛、微寒發熱、鼻乾、失眠。少陽病表現為脅肋疼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且口苦。太陰病表現為腹脹、腹瀉、脈沉細、咽喉乾燥。
少陰之經,舌乾口燥。厥陰之症,煩滿囊卷。日傳一經,七日尋愈。若言兩感,六日再傳。麻黃、桂枝與五苓治太陽無汗、自汗及煩渴。葛根、白虎並承氣療陽明表證,里證與下攻。惟少陽有汗、吐、下之禁,三賴小柴胡以和解。至少陰有下溫補之證,亦看脈足便以收功(脈沉實有力便結宜下,脈沉細無力足冷宜溫補)。太陰有或下或溫之方,厥陰有急下急溫之例。
兩感之症,日傳二經,沖和、靈寶百全一二。(脈)浮緊宜汗,須看頭痛、發熱、惡寒;(脈)沉實宜攻,還須便結,繞臍硬痛;足冷而脈沉細,雖面赤、煩躁,可溫;胸滿而寸滑沉,或懊憹,冷厥,必吐;煩渴而小便不利,或飲水即吐,或發黃而利水是求;大熱而錯語呻吟,或乾嘔不眠,或汗渴而寒涼是用。隨證而治,乃為良醫。
白話文:
少陰經的症狀是舌頭乾燥,口腔乾渴。厥陰的症狀是煩躁、腹部脹滿,以及尿道收縮。每天傳遞一個經絡,七天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同時受到兩個病徵的影響,那麼在六天後會再傳遞一個經絡。麻黃、桂枝和五苓可以治療太陽經無汗、自汗和口渴。葛根、白虎和承氣則可以治療陽明經的表徵和內臟疾病,以及需要通便的病症。只有少陽經的病人不能出汗、嘔吐或者下痢,他們需要依靠小柴胡湯來調和身體。最少陰經的病人可能需要溫暖補充,如果脈搏沈實有力且腹部結硬,則需要下藥;如果脈搏沈細無力且腳部寒冷,則需要溫暖補充。太陰經的病人可能需要下藥或溫暖,厥陰經的病人則需要急劇的下藥和溫暖。
兩種疾病的症狀會一天傳遞兩個經絡,使用沖和、靈寶百全等方法治療。脈搏浮緊時,需要使用發汗法,必須觀察是否有頭痛、發燒、畏寒的情況;脈搏沈實時,需要使用攻法,還需要觀察是否有便祕、腹部硬痛的情況;腳部冰冷且脈搏沈細時,即使臉色紅潤、煩躁,也應該使用溫暖補充的方法;胸部滿脹且脈搏寸處滑動且沈澱,或者有懊惱、冷厥、必會嘔吐;口渴且小便不通暢,或者飲水後即嘔吐,或者發黃且能排出尿液,這都是在尋求幫助;大熱且說話不清醒呻吟,或者乾嘔且無法入睡,或者口渴且畏寒,這都需要相應的治療。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纔是優秀的醫生。
治之失時,變證蜂起。失汗則面赤身癢,怫鬱而不知痛處,因而大煩;失下則口燥咽乾,熱結而津液內消,兼之痛硬,不利小便,如狂不除,不吐,懊憹鬱悶依舊;吐衄之後,小便利而大便黑,蓄血居多;頭汗已,形小便難,而渴飲漿,發黃;可待血有桃仁、犀角,黃宜茵陳五苓,陰躁陽狂有異,重斑輕疹亦殊。卒口噤,而背反張,剛柔二痓作;手足冷,而便通秘,寒熱二厥生。
呃或噦,遵陶氏之書;陰陽毒,從李氏之論。蛔厥手足冷,雖有熱而禁用寒涼;狐惑唇口瘡,辨上下,而急求湯劑,汗下禁。於動氣,隨臍之上下左右,而施苓桂泄,於奔豚,審氣從小腹衝心而治,過汗患不少。下早變尤多,表證顯惡寒,誤下則結胸、痞氣、懊憹之症作;發汗恐不徹,過多則肉瞤、肉苛、筋惕之病興。結胸有大小寒熱水之稱,痞氣惟痞滿,不疼痛之辨,大小湯丸任用,姜根熨法尤良。
白話文:
治療若失時機,各種轉變的病症會接踵而來。如果失掉了出汗的機會,臉色會紅潤,身體會發癢,心中煩擾卻不知痛楚所在,進而變得非常焦慮;如果失掉了下瀉的機會,口乾舌燥,熱氣聚結導致津液減少,伴有疼痛和硬結,小便不利,若精神狂亂,不吐,煩躁不寧的情況持續;吐血和鼻血後,小便變得頻繁,但大便呈黑色,這通常表示血液積聚在體內;頭部出汗後,形體出現困難的小便,口渴,並且出現黃疸。治療這種情況時,可以使用桃仁、犀角等藥物,黃芩、茵陳、五苓散等藥方也有助益。陰虛陽亢的情況有所不同,重病的皮疹與輕微的疹子也有所差別。突然口閉緊閉,背部反向弓起,可能是剛柔二痓所致;手腳寒冷,排便困難,可能是寒熱二厥的表現。
對於呃逆或噦聲,應遵循陶氏的理論;對於陰陽毒,應按照李氏的論述進行治療。對於蛔蟲引起的寒熱,雖然可能有熱象,但仍需避免使用寒涼藥物;對於狐惑病(一種口腔潰爛的疾病),要分辨其上部或下部的表現,並迅速使用湯劑進行治療,避免使用發汗和下瀉的方法。對於動氣,應根據腹部的上下左右位置來使用苓桂洩等藥物進行治療;對於奔豚(一種上沖心臟的病症),應審視其由小腹上衝心臟的特徵來進行治療,過度發汗可能會引起多種問題。過早的下瀉也會引發許多變化,當表證表現為畏寒時,錯誤地使用下瀉方法可能會導致結胸、痞氣、煩躁等症狀;過量發汗可能會導致肌肉顫抖、肌肉萎縮和筋肉緊張等病症。結胸可以分為大小、寒熱、水質的差異,痞氣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無疼痛,大小湯丸和姜根熨法都是很好的治療選擇。
筋肉跳動為亡陽,肉苛者非溫補不愈。循衣摸床為死症,撮空者用升陽以求痊。便結如何?下攻亦可,雜症互見,隨病施方。嘔吐雖屬少陽,寒當溫,食當消,而火當解。呃忒雖為胃病,寒宜熱,痰宜化,而秘宜通。瀉利自利,協熱協寒之故。膿血自便,寒熱傷血之由。喘有表裡水飲之不同,喘(便)秘而不惡寒者,下之則愈。
痛有寒熱燥實之不一,重按而痛漸減者,補之則安。頭搖屬風,有痛宜察,心悸、停水,氣虛亦然。寒熱為少陽之邪,便秘者可下;潮熱主陽明之燥,未結者可和。擾亂為煩,心熱之諦;憤怒為躁,腎熱之徵,汗下溫涼不同,陰虛陽實有別。脈遲厥利,不能食反能食者曰除中;下利臍痛引陰筋,食如故者名臟結(二症俱死)。
白話文:
肌肉跳動代表陽氣衰竭,肌肉萎縮則必須溫補才能治癒。沿著衣服摸床是死症的徵兆,手腳冰冷則需要升陽來治療。便秘怎麼辦?可以用瀉藥,但要根據其他症狀配合用藥。嘔吐雖然是少陽病症,但要根據是寒症、食積症還是火症來對症下藥。呃逆是胃病,要根據是寒症、痰症還是便秘來對症下藥。拉肚子本身就是病症,要根據是寒症還是熱症來治療。膿血便則是寒熱傷血導致。喘氣有表症、裡症和水飲症的區別,喘氣且便秘但沒有怕冷症狀的,瀉藥就能治癒。
疼痛有寒症、熱症、燥症和實症的區別,按壓疼痛部位後疼痛減輕的,補藥就能緩解。頭暈目眩是風症,如果有疼痛就要仔細觀察。心悸、水腫、氣虛也是類似情況。寒熱是少陽病邪,便秘的可以瀉藥;潮熱是陽明病燥熱,未形成便秘的可以用和解藥。煩躁是心熱的表現,憤怒是腎熱的徵兆。出汗有溫熱和涼冷的不同,陰虛和陽實也有區別。脈搏遲緩、手足厥冷、吃不下飯卻又可以吃東西的叫做「除中」,拉肚子、臍腹疼痛、牽連陰部、食慾正常但瘦弱的叫做「臟結」,這兩種病都屬於不治之症。
多眠神復兆,向壁臥,有陰寒之虞;衄血紅汗名,動陰血為厥竭之禁。不得臥,有數種,陽明是其大端。越經症不只一方,導赤乃其最效。膀胱有冷熱之結,咽痛有寒熱之攻。漱水者,血症與陰寒;瘈瘲者,風熱及痰飲;小腹脹滿,蓄血與溺澀宜分;大便不通,陽結與陰結宜審;動搖身振,筋骨不榮;驚悸怔忡,氣虛停飲。三物、金沸療咳嗽,而湯異功同;白虎、五苓治口渴,而同功異法。
舌苔分乎表裡,表則白滑,里生黑黃;體痛介乎陰陽,陽則煩疼,陰如被杖。汗出不止曰漏,大汗後亡陽所生;頭旋眼花曰眩,汗下後陽虛所致。項強為表證,結胸如痓者,宜陷胸丸。頭痛者,屬三陽;嘔吐涎沫者,為厥陰痛。鬱冒,直視,非佳兆;喑啞不言,豈易為?遺尿有熱有寒,寒則死,而熱可治。
白話文:
睡眠過多,若側身而臥,有著陰寒的顧慮;鼻血和紅汗,表示陰血已盡,不能繼續供應。無法安睡的症狀有很多種,其中陽明是主要的原因。越過經絡的症狀並非只有一種,導赤方是其中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膀胱有冷熱的結聚,咽喉疼痛有寒熱的攻擊。漱口水,可能代表血液問題或是陰寒;抽搐,可能是風熱或痰飲所致。小腹脹滿,需分辨是否由於蓄積的血液或尿液阻塞;大便不通,需分辨是陽性結腸還是陰性結腸。身體搖晃,表明筋骨未得到養分。心悸不安,可能是由於氣虛或停滯的飲食。三物湯和金沸湯都可用來治療咳嗽,但使用方法不同;白虎湯和五苓散都可用來治療口渴,但使用的方法不同。
舌苔能反映體內的表裡狀態,表面白色且滑潤,內部則可能出現黑色或黃色。身體疼痛可以區分為陰性和陽性,陽性疼痛可能感到煩熱,陰性疼痛可能感覺如同被鞭打。不斷流汗稱為「漏」,大汗後可能導致陽氣喪失;頭暈眼花稱為「眩」,可能是因為出汗或下痢後陽氣不足。項部僵硬為表徵,如果出現結胸如癢,應使用陷胸丸。頭痛通常歸屬於三陽,嘔吐涎沫則是厥陰的痛。鬱冒、直視,不是好徵兆;聲音沙啞、無法說話,難以治療。遺尿有熱有寒,寒性遺尿可能導致死亡,而熱性遺尿則可以治療。
譫語者,有虛有實,實則下,而虛難醫。舌卷囊縮,厥陰亦辨陰陽。手足搐攣,汗出,又逢風露,曠日持久,變證有三,汗吐下後,仍不痊,壞病,方投鱉甲飲。行住坐臥皆不定,百合,須求百合湯。前熱未除復感寒,寒熱往來號溫瘧,如何治療?原用柴胡,前症已明。瘥後宜謹,發頤、豌豆何今日之毒有餘?錯語昏沉,咎當初之汗不徹。
勞復、食復尤可恕,調中、鱉甲先嚐;女勞、易病悔誰知?逍遙、燒褌有驗。浮腫因嫌脾氣弱,水濕不流;喜唾方知胃有寒,津液不納。飲酒必然將病復,虛弱知前汗下傷。
白話文:
病人胡言亂語,有虛有實,實證好治,虛證難醫。舌頭捲縮,是厥陰虛實的表現。手腳抽搐,出汗,又遇到風寒,病症持續很久,會出現三種變化:出汗、嘔吐、瀉下後,仍然不痊癒,病情加重,就要用鱉甲飲。病人行走、站立、坐臥都不安寧,要用百合湯。先前熱症未除,又感受寒邪,寒熱交替,稱為溫瘧,怎麼治療呢?原先用柴胡,已經見效。病癒後要謹慎,口角流涎、豌豆大小的腫物,說明現在毒素未清。胡言亂語、昏昏沉沉,是當初汗出不徹底的後果。
勞累後復發、飲食後復發,都還可以理解,要用調中、鱉甲湯。女人體質虛弱,容易生病,後悔也無濟於事,要用逍遙散,像燒掉褲子一樣,才能見效。浮腫是脾氣虛弱,水濕停滯;喜歡吐口水,說明胃寒,津液不能納入。喝酒必然會使病情加重,虛弱的人說明之前汗出過多傷了身體。
類傷寒症有五:治食積於平胃,化痰飲於二陳,補中益氣治虛煩,加減續命醫腳氣,惟有桃仁承氣兼治瘀血損傷。再且傷風、暑濕、多眠、身重、風溫,可用葳蕤;多汗妄言濕溫,原需朮附;中暑,中暍之症,香薷飲宜投;傷濕、風濕之流,羌活湯有效;普濟消毒飲專療大頭;六神、通解方能司晚發,內外有別,男女須分。發寒熱而天癸適來,知晝明而夜譫語,服寒涼而經水適斷,防蓄血而腹滿疼。
胎產之間,毫釐千里。胎前之治,安胎是真四物;沖和治太陽,不如蔥蘇飲為穩當;紫蘇大黃下秘結,不如外導法為萬全;少陽陽明,柴葛雙解;小腹外護,青黛井泥(方見後);直中真寒,妊娠患之絕少,附子薑桂炒制用之不妨;溫毒發斑,升(麻)(連)翹加於四物;自汗口渴,白虎倍用人參;月滿既生,治法又異。診脈偏喜沉細,若浮緊反為不佳,制方切忌寒涼,雖身熱,還須禁用。
白話文:
類似於傷寒的病症有五種:用平胃散來治療食積,用二陳湯來化痰,用補中益氣湯來補中益氣以治療虛煩,用加減續命湯來治療腳氣,還有桃仁承氣湯可以兼治瘀血損傷。對於傷風、暑濕、多眠、身體沈重、風溫,可以用葳蕤來治療;如果有多汗、妄言、濕溫的情況,則需要使用術附;中暑或中暍時,香薷飲是適當的選擇;對於傷濕或風濕,羌活湯有療效;普濟消毒飲專門用於治療大頭病;六神丸和通解方適合在晚上發病時使用,注意區分內科和外科的治療,男女患者也應分別對待。如果發寒熱而天癸(女性生理週期)正好來臨,知道在白天清醒而在夜晚出現神智不清的情況,服用寒涼藥物時要注意,以免經水停止。
在產前和產後之間,即使是微小的差異也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產前治療的重點在於安胎,真正的四物湯是有效的選擇。對於太陽經的治療,蔥蘇飲可能是更穩定的選擇。紫蘇與大黃一起使用可以解決便祕問題,但外導法則是更全面的方法。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疾病,可用柴葛雙解湯來治療。對於小腹的保護,青黛井泥(後面會提到)是一個專門的方劑。真正寒性的疾病,如懷孕期間,使用附子、薑桂等熱性藥物通常沒有問題。對於溫毒發斑的情況,可以使用升麻、連翹加於四物湯中。自汗口渴時,白虎湯加人參的用量可以加倍。當月經來臨後,治療方法可能會有所不同。診脈時,偏好沈細的脈象,如果出現浮緊的脈象則不是好徵兆。在制方時要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即使有身熱的情況,也要避免使用寒涼藥物。
欲發表之劑加羌(活)(紫)蘇蔥於黑神;攻大便之方添酒大黃於產寶:剛柔二痓,五積入麝成功;自噤中風《聖惠》愈風乃效;喘急參蘇飲(人參、蘇木二味煎服);眩暈二四湯(二陳四物合用);寒熱宜補宜消,譫語血虛血實,未治雜症,丹溪有言。勿拘風寒,前哲有論。
大綱細目,幸此篇之備陳,心要秘傳,容後章之再布。
白話文:
想讓藥方發揮作用,就加羌活、紫蘇和蔥到藥方中;想要通便,就在藥方中加入酒和大黃。剛柔兩種風寒,五積病加入麝香就能有效治療;自噤中風,參考《聖惠》治風方就能奏效;呼吸急促可以用人參蘇木煎服;頭暈可以用二陳湯加四物湯一起服用。寒熱症狀要根據情況選擇補益或消散之法,譫語有血虛和血實之分,未經診斷就治療雜症,丹溪先生曾說過不要妄加治療。不要拘泥於風寒之症,前輩們都曾有過論述。
以上只是大綱,詳細內容請參考後面的章節,一些重要的心法秘訣,也將在後面的章節中逐一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