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一 (3)
卷之一 (3)
1. 暑病
暑天病熱名暑證,腹痛吐瀉冒暑病;頭痛身熱躁不寧,身如針刺傷暑應;寒熱自汗出不止,咳嗽倦怠為中暑(脈虛身熱為暑證)。動而得之病屬陽,加味香薷湯可止,香蕾麥(冬)(五)味茯(苓)甘(草)陳(皮),(厚)樸(扁)豆木瓜次第尋,黃連燈心(生)姜(大)棗服。
氣虛(人)參(白)術共(黃)耆靈,寒熱柴(胡)(黃)芩為要藥,嘔吐藿(香)半(夏)法為精,瀉合澤(瀉)豬(苓)真妙訣(去麥味)渴用知(母)(花)粉藥如神,綿綿腹痛傷冰冷,乾薑滑石法從心(去連、麥、味),小水不利或短赤,澤瀉山梔並滑石,搐搦加羌(活)號暑風,胸滿(枳)實檳(榔)消食積,自汗不止用參耆,水瀉(白)術(木)通澤(瀉)有益,頭痛川芎並石膏,痰悶瓜蔞及枳實(以上陽證治法)。若居涼館善風涼,頭痛惡寒頭項強,身形拘急熱無汗,靜而得之陰寒傷(此因暑致病)。
宜服羌活並蒼朮,厚朴乾葛及藿香,紫蘇等分姜三片,水煎熱服號升陽(湯名),兼食神麯滑石妙,內傷冰冷用炮姜。
示吉曰:夏至一陰生,人內寒而外熱。若過食冰冷及連薷益元寒涼之劑,遂至寒積於中而成內傷寒證。凡吐瀉而腹痛無休歇,脈來遲緩者是也,治宜理中湯合平胃散溫之,寒甚加附子,如誤投香薷飲則危矣。
白話文:
[暑病]在炎熱的夏季,因高溫所引發的疾病被稱為暑症。若是出現腹痛、嘔吐、腹瀉,這可能是因為受了暑熱所導致的疾病。若頭痛、身體發熱、焦躁不安,或是感覺全身像被針扎一樣,這也是暑熱造成的影響。若出現冷熱交替、不停出汗、咳嗽疲倦,這就是中暑的徵兆(脈搏虛弱、身體發熱,同樣是暑症的特徵)。
若因活動而感染此病,屬於陽性暑症,可以使用加味香薷湯來治療,配方包含香薷、麥冬、五味子、茯苓、甘草、陳皮、厚樸、扁豆和木瓜,按順序加入。再加入黃連、燈心、生薑、大棗服用。
對於氣虛者,可以使用人參、白朮、黃耆。對於有冷熱交替症狀的患者,柴胡和黃芩是重要的藥物。對於嘔吐的患者,藿香和半夏的使用是關鍵。對於腹瀉的患者,可以使用澤瀉和豬苓。去除麥冬和五味子後,口渴時可以使用知母和天花粉,其效果如同神藥。若腹部持續疼痛,可能是因食用冰冷食物所致,可用乾薑和滑石來治療。若小便不暢或尿色偏紅,可以使用澤瀉、山梔和滑石。若出現抽搐,可以加入羌活,這種情況被稱為暑風。對於胸悶的患者,可以使用檳榔和枳實來消食。對於不停出汗的患者,可以使用人參和黃耆。對於水瀉的患者,白朮、木通和澤瀉會有所幫助。對於頭痛的患者,可以使用川芎和石膏。對於有痰的患者,可以使用瓜蔞和枳實(以上是陽性暑症的治療方法)。
然而,若是在涼爽的地方,且有良好的通風,但還是出現頭痛、畏寒、頭頸僵硬、身體緊繃、高熱不出汗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陰寒所傷(這是因為暑熱引起的疾病)。
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羌活、蒼朮、厚樸、乾葛和藿香,以及等量的紫蘇和三片薑,用水煎煮後熱服,這種藥方被稱為升陽湯。同時,可以使用神麯和滑石來輔助治療,對於因食用冰冷食物而受傷的患者,可以使用炮製過的薑。
示吉說:自夏至開始,人體內寒外熱。若過度食用冰冷食物,或服用過多的連薷益元寒涼藥物,將導致體內寒氣堆積,形成內傷寒症。對於那些持續嘔吐、腹瀉和腹痛,且脈搏緩慢的患者,應使用理中湯和溫胃散來治療,對於嚴重的寒症,可以加入附子。若誤用香薷飲,則可能導致危險。
2. 注夏
溫熱蒸人夏日長,氣虛體弱熱因傷,胸中氣促四肢倦,心煩食少不如常,好臥口乾或泄瀉,治用清暑益氣湯。黃耆升麻與蒼朮(各一錢),(人)參(白)術陳(皮)(神)曲澤瀉(黃)柏(酒炒),麥冬青皮及當歸,乾葛三分(各三分)(五)味九粒,甘草水煎引薑棗,盜汗還加浮小麥,便赤滑石並山梔,渴甚天花(粉)烏梅食(去蒼朮),頭痛川芎石膏好,嗽加(石)膏杏(仁)升(麻)蒼(術)出,木香砂仁胸不寬,瀉加肉蔻茯苓的(去麥、歸)。
白話文:
【注夏】
在炎熱的夏季,天氣酷熱漫長,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容易受到熱氣的傷害。會出現胸悶、呼吸急促、四肢無力疲倦的情況,心情煩躁,食慾不振,身體狀況比平時差。可能會特別想躺著休息,口渴舌燥,甚至有腹瀉的現象。治療上,可使用清暑益氣湯。
這個藥方中包含黃耆、升麻、蒼朮各一錢,人參、白朮、陳皮、神曲、澤瀉、黃柏(需酒炒)、麥冬、青皮、當歸,以及乾葛三分各三分,還有五味子九粒。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加入薑和棗做為引子。
如果出現盜汗的情況,可以在藥方中添加浮小麥。若是尿液顏色偏紅,可以加入滑石和山梔。如果口渴非常嚴重,可以去掉蒼朮,加入天花粉和烏梅。若伴有頭痛,可用川芎和石膏。若有咳嗽,則加入石膏、杏仁、升麻、蒼朮。若胸悶不舒適,可以加入木香和砂仁。若是有腹瀉,可以去掉麥冬和當歸,加入肉蔻和茯苓。
以上就是對於夏季氣虛體弱,受到熱氣影響的一種調理方法。
3. 濕
東南之地恆多濕,居民感受病非一,或行涉水雨露蒸,或過飲冷因而得,小便短赤身體重,骨肉痠麻行不疾,漸加浮腫及身黃,燥土滲濕湯可識。茯苓香附半(夏)陳皮,厚朴澤(瀉)豬(苓)蒼白朮,引用砂仁並薑棗,臨服半匙鹽可入。外濕寒熱身腫痛,羌(活)防(風)木通加有益;內濕胸滿兼嘔吐,喘脹腹膨用枳實,黃連山楂炒卜子,溺閉木通車前力,濕熱發黃仗茵陳,山梔車前兼滑石。
示吉曰:治濕大法,在表在上者開鬼門,用麻黃、防風輩微汗是也;在裡在下者潔淨府,用五苓輩利小便是也。丹溪云濕得燥則豁然而收,用蒼朮是也。濕從風散,用羌獨活類是也;濕久則生熱,用黃連、山梔是也。從此而變通之,諒能活人,但麻黃只可用二三分,蓋汗多恐生變症耳。
白話文:
標題: [濕]
內容: 東南地區常有濕氣,當地居民因濕氣而產生的疾病種類繁多。有的人因為行走時涉水,或是受到雨露蒸騰影響,有的則是過度飲用冷飲而導致疾病。患者會出現小便色深且量少,身體沉重,肌肉關節痠痛,行動緩慢。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出現全身浮腫和皮膚黃疸。對於這類濕氣過重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燥土滲濕湯來治療。藥方包括茯苓、香附、半夏、陳皮、厚朴、澤瀉、豬苓、蒼朮和白朮,還會加入砂仁和薑棗作為輔助,服用時可加入少量鹽。
若是由外界環境引起的濕氣,伴有寒熱、身體腫痛的症狀,可以加上羌活、防風和木通以增加療效;若是體內濕氣過重,伴有胸悶、嘔吐,以及呼吸困難、腹部膨脹的情況,則使用枳實、黃連、山楂、炒卜子等藥物。對於小便不暢的問題,木通和車前草可以幫助解決;濕熱引發黃疸,茵陳、山梔、車前草和滑石等草藥可以協助治療。
示吉說:處理濕氣的主要原則是,對於表面和上部的濕氣,應開啟「鬼門」,使用如麻黃和防風等藥材,使其微微出汗;對於內部和下部的濕氣,則需清潔泌尿系統,使用五苓散等藥物以利尿。丹溪認為,濕氣遇到乾燥環境就會迅速消退,所以使用蒼朮可以達到此效果。濕氣會隨著風散去,所以使用羌活、獨活等藥物也有幫助;濕氣久積易生熱,這時使用黃連和山梔等涼性藥物可以有效控制。以上原則可以靈活運用,相信能夠對症下藥,但使用麻黃時應注意劑量,一般僅使用二到三分,以免出汗過多引發其他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