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二 (4)
卷之二 (4)
1. 麻木
麻病如繩縛初放,全無痛癢木之狀(總是皮膚不仁),濕痰死血木病成,氣虛麻症方來當。開痰活血治木方,川芎茯苓當歸幢,陳皮生地半(夏)芍(藥)添(各一錢),白芥桃仁紅花望(各八分),甘草生薑一併煎,竹瀝薑汁臨服放,臂上桂枝不可無,牛膝靈仙下部蕩,南星二術治濕痰,寒壅經絡川烏壯。
白話文:
麻痺病就像繩子剛解開一樣,完全沒有疼痛或搔癢,就像木頭一樣(意思是皮膚完全失去知覺)。這是因為濕痰、瘀血和寒邪交織在一起,造成麻痺,而氣虛也導致了麻痺的出現。
治療方法是要開痰、活血、祛寒。方劑如下:川芎、茯苓、當歸各一錢,陳皮、生地、半夏、芍藥各一錢,白芥、桃仁、紅花各八分,甘草、生薑各一錢,煎煮後加入竹瀝和薑汁服用。手臂上一定要加入桂枝,牛膝和靈仙用來治療下肢麻痺。南星、二術用來治療濕痰,寒邪阻礙經絡則可以用川烏來溫通。
麻症治法又如何?益氣行氣功最多,補中益氣湯為主(參耆歸術陳甘升柴),木香香附川芎徒,青皮桂枝加少許,棗姜煎服定除疴。茯苓半夏有痰用(脈來滑),羌活秦艽夾風送(脈浮者是),身重脈濡蒼朮增(夾濕),瘦人脈數(黃)芩(黃)連頌(夾火芩、連酒炒),肥人附子可引經,醫須便制少許用。
白話文:
麻症要怎麼治呢?最重要的是益氣行氣,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藥材包括人參、黃芪、當歸、白朮、陳皮、甘草、升麻和柴胡;輔以木香、香附、川芎,青皮、桂枝各少許,紅棗、生薑煎服,就能一定能治好麻症。如果有痰,可以用茯苓和半夏(脈象滑的病人);如果夾雜風邪,可用羌活和秦艽(脈象浮的病人);如果身體沉重,脈象濡弱,則可以用蒼朮(夾雜濕氣的病人);如果體型消瘦,脈象數且舌苔發黃,則可以用黃芩和黃連(夾雜熱氣的病人,黃芩、黃連要酒炒);體型肥胖的病人則可以用附子引經,但用量要少。醫生要根據病人情況靈活運用藥物。
2. 痹證
痹證有五原歸一(骨痹、皮痹、筋痹、脈痹、肌痹),其原總屬風寒濕,風能走注寒善痛,濕多重著脈來澀(或浮或緊,故有痛痹、行痹、著痹之名),以致麻木皮不仁,不能行功但能食。舒經湯用好薑黃(四兩,洗去灰土),當歸赤芍共白朮(各二兩),甘草(炙)羌活(各一兩)海桐皮(二兩),為末三錢生薑入,盞半水來煎八分,去渣磨入沉香汁。
白話文:
痹證的病因可以歸納為五種,但歸根結底都源於風寒濕邪。
這五種痹證分別是:骨痹、皮痹、筋痹、脈痹、肌痹。
其中,風邪能迅速侵入經絡,寒邪易於致痛,濕邪則容易停滯,導致經脈不通暢,感覺麻木。
因此,痹證的表現可能是疼痛、行動不便,或是肢體麻木、失去知覺,但一般還能正常進食。
治療痹證可以用舒經湯,方劑組成如下:
- 姜黃四兩,洗淨去灰塵。
- 當歸、赤芍、白朮各二兩。
- 甘草一兩,炙制。
- 羌活一兩。
- 海桐皮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少許,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後加入沉香汁,服用即可。
3. 痿症
四肢軟弱名痿症,但能飲食行難任,五臟五痿出經書(脈痿筋縱,筋痿筋攣,肉痿則渴,骨痿腰膝不舉,氣痿肺鳴,皮毛枯槁),獨取陽明脾肺病(陽明脾肺之府),皆由酒色真氣傷,清心補腎病自定。參歸養榮(湯名)用人參,熟地當歸白茯苓,陳皮白朮兼芍藥,(黃)柏知(母)故紙酒炒行,牛膝杜仲(姜酒炒)等分用,甘草減半水煎吞。
白話文:
四肢疲倦無力被稱為痿症,但是還能夠進食和行走卻感到困難重重。根據古籍中的描述,有五種不同的痿症:脈痿、筋痿、肉痿和骨痿以及氣痿。其中,脈痿是指肌肉鬆弛,筋痿是指筋膜伸縮能力下降,肉痿會口渴,而骨痿是腰部和膝蓋無法支撐身體重量,氣痿則表現為呼吸急促且聲音微弱。此外,皮膚乾燥脫落也是這種疾病的特徵之一。
治療痿症時應特別關注脾胃和肺部的功能是否正常,因為這兩個器官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造成痿症的原因可能是過度酗酒或性生活不節制導致元氣受損。
為了恢復健康,可以服用一些有助於滋陰降火、強健肝腎的草藥配方。這些方劑包括人參、熟地、當歸、白茯苓、陳皮、白朮、芍藥、黃柏、知母、桑葉、牛膝、杜仲等成分。使用前需先用水煮沸後再加入適量的米酒進行調味即可食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服藥期間要減少糖份攝入以免影響療效。
肥人有痰加(瓜)蔞半(夏);瘦人多火用(山)梔(黃)芩(酒炒);若挾瘀血脈澀弱,桃仁紅花宜所增;食積妨礙亦成痿,食積條中加減論。
示吉曰:痹、痿俱能食而不能行,症相同也。但痹多實,痿多虛;痹多寒,痿多熱;痹為濕,痿為濕熱。苟不明辨,調治自差。其要在有痛無痛中分,有實為實,痹也;不痛為虛,痿也。此為異同者辨。至於用藥,又當隨其所挾。看其所急。
譬之,痿症雖虛,若二便秘結,熱燥腸胃,能不用大黃以潤之乎?痹症雖實,若因勞役內傷,懶言倦怠,脈來無力,能不用甘溫以補之乎?東垣治痿以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為佐,而無一定之方,蓋欲學者隨其所挾而用藥也。
白話文:
肥胖的人有痰,可以加瓜蔞半夏;瘦弱的人多火,可以用山梔黃芩(酒炒);如果伴隨瘀血,脈絡澀弱,就應該增加桃仁和紅花;如果食積阻礙也會導致痿症,可以根據食積條中加減用藥。
要提醒的是,痹症和痿症都能導致吃得下卻不能行走,症狀相同。但痹症多屬實證,痿症多屬虛證;痹症多寒,痿症多熱;痹症由濕邪引起,痿症由濕熱引起。如果不仔細辨別,治療就會失誤。關鍵是要根據是否有疼痛來區分,有疼痛是實證,就是痹症;沒有疼痛是虛證,就是痿症。這是辨別痹症和痿症異同的關鍵。至於用藥,則要根據所伴隨的證狀,看哪方面最急迫。
舉例來說,痿症雖然是虛證,但如果大便不通,腸胃燥熱,難道不用大黃來潤腸嗎?痹症雖然是實證,但如果勞累過度,內傷導致懶言倦怠,脈象無力,難道不用甘溫藥物來補益嗎?東垣先生治療痿症以黃柏為主藥,以黃耆等補藥為輔藥,並沒有固定的方劑,這是希望學習者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加減用藥。
4. 癇痓
卒時暈倒口流涎,身軟口噤咬牙關,聲類畜叫名癇痓,五臟五癇病自煩,總因痰火塞心竅(作畜聲者,譬之笛孔開閉不同而音各異,不必分羊豬等症),祛癇二陳(湯名)功不凡。(白)茯半(夏)甘(草)陳(皮)犀角屑,黃連枳實沉香截,膽星遠志及菖蒲,竹瀝薑汁臨服設,辰砂為末好鎮心,開關牙皂鉤藤絕。
示吉曰:癇與痓相似,但癇則身軟時醒,痓則身強直反張如弓,發不時醒為異。仲景曰:「身熱足冷,頸項強急,惡寒,時頸熱,面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症也。方具傷寒科中。至於雜症成痓,變症也。大抵屬痰屬血虛。血虛參歸養榮湯,見痿症,加羌活、防風、黃耆、桂枝;痰用瓜蔞桂枝湯,瓜蔞、芍藥、甘草、桂枝、水姜煎服。痓症多用桂者,以痓為肝病,肝木主筋,桂能緩筋而伐肝,所謂木得桂而柔也。
白話文:
病人突然昏倒,口流口水,身體無力,嘴巴緊閉,牙關緊咬,發出像動物般的叫聲,這是癲癇或痓病,都是五臟受到影響導致的,主要原因是痰火阻塞心竅。動物叫聲的差異,就像笛子孔洞開閉不同而發出不同聲音,不必分羊叫、豬叫等等。治療癲癇可以用二陳湯,效果很好。藥方如下:茯苓、半夏、甘草、陳皮、犀角屑、黃連、枳實、沉香、膽星、遠志、菖蒲,加上竹瀝和薑汁服用。辰砂研磨成粉末可以鎮心,開關牙可以用皂角和鉤藤。
癲癇和痓病很相似,但癲癇發作時身體無力,但會清醒;痓病發作時身體僵直,反張如弓,且不會清醒。張仲景說:「身體發熱,腳冰冷,頸項僵硬,怕冷,偶爾頸部發熱,臉紅,頭獨自搖晃,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反張,這就是痓病,方劑在傷寒科中。至於其他病症演變成痓病,就是變症。基本上屬於痰證或血虛。血虛可以用參歸養榮湯,如果出現痿症,再加入羌活、防風、黃耆、桂枝;痰證可以用瓜蔞桂枝湯,瓜蔞、芍藥、甘草、桂枝、水姜煎服。痓病治療多用桂枝,因為痓病屬於肝病,肝主筋,桂枝可以緩解筋脈,抑制肝氣,所謂木得桂而柔也。
若陰證成痓難治,回陽救急湯加桂枝白朮,方在傷寒科。
白話文:
如果陰症變成痙攣就難治療了,可以使用【回陽救急湯】加上桂枝和白朮,這個方子在傷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