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首 (24)

1. 㕮咀丸散合宜法

李杲曰: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㕮咀者,古制也。古無鐵刃,以口㕮細煎汁飲之,則易升易散而行經絡也。凡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以生薑,補元氣以大棗,發散風寒以蔥白,去膈上痰以蜜。細末者,不循經絡,只去胃中及臟腑之積;氣味厚者,白湯調;氣味薄者,煎之和滓服。

去下部之病,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麵糊取其遲化,直至中下二焦,或酒或醋取其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濕者,丸以薑汁稀糊,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藥不傷脾胃也。

白話文:

李杲說:「湯劑,能強力去除疾病,用於治療重大疾病。散劑,能迅速作用,用於應對急需治療的疾病。丸劑,療效較慢,適用於需要慢慢調理的病情。古時的'㕮咀'方式,是古代的製藥方法。當時沒有金屬刀具,是以嘴咬碎草藥,熬煮成汁飲用,這樣能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並在經絡中運行。治療位於身體上部的疾病時,會添加酒來煎煮,利用酒的性質去除濕氣;生薑可以補充元氣;蔥白能幫助散發風寒;蜂蜜有助於清除膈上的痰。

粉末狀的藥物,不會循著經絡運行,只能清除胃部和臟腑的積滯;對於味道濃厚的藥物,可以用清水調服;味道較淡的,則需要煎煮後連同藥渣一起服用。

治療下部的疾病,所使用的丸劑形狀會特別大且光滑圓潤;治療中焦(腹部)疾病的丸劑,大小居中;治療上焦(胸腔)疾病的丸劑,則是最小的。使用稠厚的小麥麵糊做為黏合劑,可使藥丸不易溶化,讓藥效直達中焦和下焦,或者使用酒或醋,以達到收斂和散發的作用。若藥方中有半夏、南星等成分,想要去除濕氣,則可用薑汁做為黏合劑,因為薑汁能使藥丸容易溶化;用水浸泡一夜的炊餅,或滴水丸,也能使藥丸更易溶化。使用煉蜜做為黏合劑的丸劑,能使藥物在經絡中緩慢運行;而蠟丸則因其難以溶化,效果會逐漸顯現,或是用於含有毒性的藥物,以免傷害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