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一 (8)
卷之一 (8)
1. 痞滿
從來痞滿無痛塊,胸滿虛悶難通泰,皆由土弱失運行,濕熱食痰多作怪。半補半瀉是奇方,白朮茯苓為主賽,枳實厚朴及甘(草)陳(皮),木香香附砂仁在,蘇梗檳榔炒卜子,引用(生)姜(大)棗功難載,脈遲加入炮乾薑,脈數黃連(薑汁炒)方有賴,傷酒須添葛(根)(白)蔻澤(瀉),(山)楂曲麥芽治食積,小便不利加澤(瀉)(木)通,大便結時將軍入,按痞痛甚用大黃,脈來無力(人)參(黃)耆益。
示吉按:仲景云:「滿而不痛為痞,滿而痛為結」。結責之實,實為積滯有餘,則宜下宜消;痞責之虛,虛為中氣不足,則宜和宜補。據此虛實兩分,又何必袞同消補。但人有脾氣素虛,現停積滯補之,則積滯未消,邪得補而愈甚,消之則脾氣未健,土受傷而愈虛。不得不從易老講一補一瀉之法矣。
許學士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斯言信然。
白話文:
[病症: 胃腸脹滿]
從古至今,胃腸脹滿並無明顯的痛點或硬塊,只是感到胸脅滿悶,呼吸不暢,這都是因為脾胃功能減弱,無法正常運轉,導致濕熱、食物殘渣和痰液在體內積聚所引起的。有一種治療方法,既補又瀉,非常有效,主要藥材為白朮和茯苓,再輔以枳實、厚朴、甘草、陳皮、木香、香附和砂仁,還有蘇梗、檳榔、炒卜子,加上薑和大棗作為引導,效果顯著。如果脈搏緩慢,可加入炮製過的乾薑,若脈搏快速,則應使用薑汁炒製的黃連,這樣治療才會有效。酒精過量引起的情況,需添加葛根、白豆蔻和澤瀉;山楂、麥芽和神麴能幫助消化食物積滯;小便不通順時,可以增加澤瀉和木通;便祕時,可用大黃。若胃腸脹滿且疼痛嚴重,可使用大黃;若脈搏乏力,可使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
根據醫學家張仲景的說法,「只有脹滿而無疼痛的是痞證,脹滿伴有疼痛的是結證。」結證是由於實証,即體內有過多的積滯,應採用瀉下的方法來消除;痞證是由於虛証,即中氣不足,應採取調和與補益的方法。根據虛實兩種情況分別處理,不必混為一談。
然而,有些人脾氣素來虛弱,如果直接使用補藥,積滯未被消除,反而因補藥使病情加重;如果使用瀉下藥物,脾氣尚未強壯,脾胃受損會更加虛弱。因此,必須採用易老提出的補瀉兼施的治療原則。
許學士曾說:「邪氣聚集的地方,正氣必然虛弱。邪氣停留不去,疾病就會實化。」這句話確實如此。
2. 嘔吐
乾嘔有聲吐有物,聲物俱有嘔之則,吐輕嘔重乾嘔凶,嘔乃漸出吐頓出。不嘔不吐為噁心,總是胃虛不能食,有寒有熱亦有痰,有因停水因食積,或因氣滯或氣虛,加減平胃病自息。半夏陳皮共藿香,厚朴香附及蒼朮,枳殼桔梗引(木)通砂(仁)(炒為末),一匙薑汁臨服入。
煩渴欲飲脈來數,黃連竹茹山梔落(去蒼朮);吐水冷涎脈沉遲,炮姜肉桂吳萸作;嘔吐痰沫脈滑時,南星白茯云術索;水停心下汩汩聲,茯苓澤瀉豬苓藥;飽悶作酸惡食氣,右關緊盛傷食例,神麯麥芽並檳榔,草果山楂肉傷利(面傷加卜子);久病之後不納食,脈來無力又微細,(人)參(黃)耆白朮並茯苓,枳(殼)桔(梗)厚朴三味去;胸膈抑鬱善噫氣,忿怒憂愁不快意,檳榔卜子大腹皮,升散升麻防風具;傷酒乾葛澤(瀉)(白)蔻佳;傷風紫蘇乾葛易。
白話文:
[嘔吐]
乾嘔有聲音,吐則有物質出來,聲音和物體都出現是嘔吐的徵兆。單純乾嘔沒有物質吐出情況較嚴重,而直接吐出物質的情況相對輕微。乾嘔代表病情較爲嚴重。嘔吐的物質是逐漸出來的,而吐則是突然全部出來。
不幹嘔也不吐,但感覺噁心,這通常是胃部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的表現。可能是因爲胃部過寒、過熱,或是有痰溼。也可能是因爲體內水分停滯、食物積滯,或者是氣滯、氣虛等原因導致。通過調理胃氣,病症自然會緩解。
在治療上,常用到的藥物包括半夏、陳皮、藿香、厚朴、香附、蒼朮、枳殼、桔梗、木通、砂仁等,服用時可加入一匙薑汁。
如果患者感到口渴,脈搏快速,可能是熱盛,可用黃連、竹茹、山梔子等清熱藥(去蒼朮)。若吐出的是冷水或唾液,脈象沉遲,可能是寒症,可用炮姜、肉桂、吳茱萸等溫熱藥。若吐出的是痰沫,脈象滑,可用南星、白茯苓、雲術等化痰藥。若胃部有積水,聽到汩汩聲,可用茯苓、澤瀉、豬苓等利水藥。若飽悶、食物反酸,惡食氣,右關緊盛,可能是食傷,可用神曲、麥芽、檳榔、草果、山楂等消食藥(面傷加卜子)。若長期生病後食慾不振,脈象無力且細微,可能是氣虛,可用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等補氣藥,但要去掉枳殼、桔梗、厚朴三味。若胸膈鬱結,善噯氣,忿怒憂愁,心情不暢,可用檳榔、卜子、大腹皮、升麻、防風等行氣藥。若飲酒過度,可用幹葛、澤瀉、白豆蔻等解酒藥。若受風寒,可用紫蘇、幹葛等祛風藥。
請注意,以上內容爲翻譯,並非醫療建議。具體用藥應遵醫囑。
3. 噎膈反胃
噎膈之證多因火,熏蒸津液成痰阻,七情妄動五臟傷,陰血漸槁無生所。咽喉痛塞不能食,病起賁門上焦膈;中膈飲食得水行,食不半日又吐出;下膈飲食如平人,朝食暮吐渾無力。主治加味二陳湯,茯苓半夏甘(草)陳(皮)立,黃連山梔青竹茹,藿香厚朴木通的,桔梗香附共砂仁,臨服一題加薑汁,韭汁童便次第增。
痰泥中焦須竹瀝;合用四物薑汁炒,血虛左脈來微澀;氣虛須合四君湯,右脈芤弱並無力;痰飲寸關脈滑沉,瓜蔞貝母能開膈;脈來數盛是火炎,萸炒黃連倍用的;脈來芤澀是血瘀,桃仁歸尾韭菜汁;寸關沉澀是氣結,沉香木香檳榔入,大便燥結不通行,酒蒸大黃合四物(再加桃杏仁、麻仁炒為末,蘇子、瓜蔞仁之類潤之)。
養血潤燥牛羊乳,寒痰泥膈吳萸覓,脾不磨者(神)曲(麥)芽同,七情鬱結成氣噎,寸關沉澀七氣湯,乾薑黃芩肉桂得,半夏橘紅並熟地,甘草芍藥(各二兩)桔梗吃(三兩),枳實五枚(人)參一兩,氣病投之噎自息。
示吉曰:噎膈,重病也。其原非忿怒抑鬱,即憂愁思慮,其來有漸,始則痞滿,火嘈吞酸,不知治療,既而逢食則噎,尤可少食,久則食下則吐,或粒不下咽。當此之時,三陽熱結,精血枯槁。若欲求愈,須病者安心靜養,行仙家十六字法,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如此行之,再加之以薄滋味,勤藥餌,愈病不難。
仙家云:「屋破修容易,藥枯生不難也。」張雞峰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玄旨。若欲速效而投香燥之劑,其害不可言也。開膈下食方,惟元明粉三錢,硼砂三錢為末,每服三錢,用火酒一杯,薑汁半杯,共入勺內,煎二三滾,取出澄清,用小酒杯徐徐服之。自覺臍下溫熱,即得飲食矣。
然亦為劫劑,服後即投大補,較之香燥稍善也(此方乃毛公威先生所傳)。
白話文:
噎膈這類病症大多由於體內火氣旺盛,火氣燻蒸導致體內津液轉化成痰,阻塞通道。情緒過度波動會傷害五臟,久而久之,體內陰血逐漸枯竭,無法正常生成。病患會感到咽喉疼痛,吞嚥困難,無法進食,此病主要起於賁門和上焦膈部位。在中膈部分,食物和水分可以通過,但不到半天就會吐出;而在下膈部分,雖然飲食如同常人,但到了晚上卻會將早餐全部吐出,顯示出極大的無力感。
治療此症常用的是加味二陳湯,主要成分有茯苓、半夏、甘草、陳皮。此外,還會加入黃連、山梔、青竹茹、藿香、厚朴、木通、桔梗、香附、砂仁等成分。服用時,還會加入薑汁、韭汁、童便等成分以增加療效。
如果痰濕困在中焦,會使用竹瀝。血虛的情況下,會使用四物湯,並以薑汁炒制。氣虛的情況下,會使用四君子湯。若脈象芤弱無力,則表示體內有痰飲,會使用瓜蔞、貝母等開膈。脈象數盛表示火氣旺盛,會加倍使用萸炒黃連。脈象芤澀表示血瘀,會使用桃仁、歸尾、韭汁。脈象沉澀表示氣結,會使用沉香、木香、檳榔。若大便乾燥且排泄不暢,會使用酒蒸大黃配合四物湯,並加入桃仁、杏仁、麻仁、蘇子、瓜蔞仁等成分以潤滑腸道。
對於養血潤燥,會使用牛羊乳。對於寒痰阻膈,會使用吳茱萸。對於脾胃消化不良,會使用神曲、麥芽。對於因情緒鬱結導致的氣噎,會使用七氣湯,並加入乾薑、黃芩、肉桂、半夏、橘紅、熟地、甘草、芍藥、桔梗、枳實、人參等成分。
張雞峯認為,噎膈是心神失調導致的疾病,唯有內觀自養,才能得到治療。他強調,如果想要快速見效而使用香燥的藥物,可能會帶來無法預料的危害。
有一種開膈下食的方子,是使用元明粉和硼砂各三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火酒和半杯薑汁一同煎煮,待澄清後慢慢服用。服用後,會感到肚臍下方有溫熱感,這樣就能進食了。然而,這種方法只是一種緊急處理方式,服用後應立即進行大補,相較於香燥的藥物,這種方法稍微好一些。這個方子是由毛公威先生傳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