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一 (6)
卷之一 (6)
1. 瘧
寒熱往來名曰瘧,正氣與邪相擊搏,風寒暑濕食與痰,亦有陰虛兼氣弱。陽分日發邪氣輕,陰分深兮應間作。在氣(分)早臨血晏臨,於陽為熱寒為陰,並則寒熱離則止(暑風邪氣與榮衛並行則病作,離則病止),榮衛邪氣並相爭。邪不勝正移時早(為輕),正不勝邪移晚行(病重)。
治法要分有無汗,無汗散邪藥為君,有汗正氣藥為主,更看新久再評論。新者宜瀉宜發散,久者補氣及滋陰。無痰無食不成瘧,初起清脾飲最靈。草果柴胡並厚朴,陳皮半夏及黃芩,茯苓白朮青皮(醋)炒,甘草生薑並用檳,陰陽水煎露一夜,清晨溫服效如神。
自汗去半(夏)加知(母)(黑)豆,無汗加蒼(術)乾葛精,多熱(黃)芩知(母)加倍用,多寒薄桂定須增,頭痛羌(活)(川)芎(白)芷要藥,煩渴不眠葛粉親,夏月香薷並扁豆,冬天無汗麻黃尋(寒甚加桂枝,自汗去麻黃,加桂枝、芍藥)。此治新瘧有餘證,若還虛久再酌斟。
日久自汗精神倦,六脈微細更無神,氣短懶言不思食,夜間盜汗又來勤。人參黃耆用補氣,歸芍鱉甲(醋炙)好滋陰,除出果檳及厚朴,棗姜為引定功成。若欲截兮藥如何?實是常山檳(榔)最多,青皮烏梅真妙藥,丁香少許酒煎過(或井河水各半煎,或酒水各半煎),夜裡露時清晨飲,是日絕食去沉疴。
瘧母恆居左脅間(瘧後脅下生塊名瘧母),令人多汗脅疼連,藥宜消導何為好?鱉甲(三)稜蓬(術)(香)附四般,醋煮停勻加海粉,青(皮)桃(仁)(神)曲(麥)芽與紅(花)藍,為末糊丸日三服,病常漸去不為難。
白話文:
【瘧疾】
瘧疾的特點是寒熱交替出現,這是因爲體內的正氣與入侵的邪氣在相互爭鬥的結果。導致瘧疾的原因可能包括風、寒、暑、溼、飲食不當和痰溼,也有因陰虛或者氣虛所引起的。如果邪氣在陽分,疾病會在白天發作且症狀較輕;如果在陰分,則會間歇性發作,病情更爲嚴重。在氣分時病症早期會出現,在血分則病症晚期纔會顯現。當暑、風邪氣與體內的營衛之氣相沖突時,疾病就會發作;一旦邪氣與營衛之氣分離,病症就會停止。如果邪氣不能勝過正氣,疾病會很快緩解;反之,如果正氣無法勝過邪氣,病情將會加重。
治療方法需根據患者是否出汗來區分。無汗的患者應以散邪藥物爲主,有汗的患者則以扶正藥物爲主。還需根據病情的新舊程度進行調整。對於新病,適合使用瀉下和發散的藥物;而對於久病,應使用補氣和滋陰的藥物。沒有痰和食物積滯,就不會形成瘧疾。初期治療,清脾飲是最有效的。其成分包括草果、柴胡、厚朴、陳皮、半夏、黃芩、茯苓、白朮、青皮、甘草、生薑和檳榔,用陰陽水煎煮,露置一夜,清晨溫服,效果神奇。
對於自汗的患者,應去掉半夏,加入知母和黑豆;無汗的患者,則應加入蒼朮和幹葛。發熱嚴重的,黃芩和知母的劑量要加倍;怕冷嚴重的,應增加薄荷和肉桂。頭痛的患者,羌活、川芎和白芷是必需的藥物;煩躁、口渴、失眠的患者,葛根粉可以提供幫助。夏季,香薷和扁豆是適宜的藥物;冬季無汗的患者,則可以考慮使用麻黃(若寒氣過重可加桂枝,自汗的患者要去掉麻黃,加入桂枝和白芍)。這些方法適用於新發的瘧疾,若爲久病體虛者,需酌情調整。
對於長期自汗、精神疲倦、脈象微細無力的患者,表現出氣短、懶言、食慾不振、夜間盜汗等症狀,人參、黃芪可用於補氣,當歸、白芍、鱉甲(醋炙)則能滋陰。此時,應去掉草果、檳榔和厚朴,以棗、姜爲引導藥,定能見效。想要迅速控制瘧疾,常用的藥物是常山和檳榔,配合青皮、烏梅、少許丁香,用酒煎煮(或用井水、河水各半煎煮,或用酒、水各半煎煮),夜晚晾置,清晨服用,當天應禁食,以去除體內頑疾。
瘧疾後期,病竈常位於左側脅下(稱爲瘧母),引起多汗、脅部疼痛。此時,宜用鱉甲、三棱、蓬術、香附等藥物,醋煮均勻後加入海藻粉,再配合青皮、桃仁、神曲、麥芽、紅花、藍花等藥材製成丸劑,每日三次服用,病情會逐漸好轉,不會太難治癒。
2. 霍亂
霍亂之症起倉卒,外有外感內有積,胃中停蓄難運消,吐瀉交作腹痛極。上焦但吐而不利,下焦但瀉無吐逆,中焦吐瀉兩相兼,偏陽多熱偏陰寒。吐利得盡陰陽順,其間死者終稀焉。治用加減正氣散,藿香紫蘇陳皮全,厚朴茯苓並半夏,桔梗腹皮蒼朮先,白芷甘草砂仁末,生薑大棗水來煎。
紅花木瓜轉筋用,山楂(麥)芽(神)曲傷食兼,腹痛須加炒芍藥,寒痛加(炮)姜(肉)桂似仙,枳實青皮心下痞,柴胡乾葛寒熱纏,小便不利澤(瀉)豬(苓)效,中暑發熱(黃)連(香)薷傳。轉筋入腹痛欲死,蓼湯熏洗病可止;《千金方》有外治法,男挽其陰女牽乳;手足厥冷脈將絕,鹽納臍中艾炷接,火灸人醒後酌方,細看陰陽及寒熱。
又有一種乾霍亂,腹痛欲死病勢悍,不吐不瀉㽲腸痧,鹽水吐之神妙案(《三因》吐法用鹽二兩放刀上炷赤,將井河水各一斤和勻,用鹽淬入水內,頻飲探吐之後用藥調理)。但得吐瀉病無妨,熱湯米湯不可按(誤食熱米湯則死)。外治曲池刺青筋,委中出血亦有干。
示吉按:古人之論霍亂,多責於暑,故此疾多生於夏秋,即冬月有之亦原伏暑而然。是以脈雖虛小,手足微冷,不可輕用薑桂熱藥,況霍亂之脈沉伏者多,理宜正氣散合香薷飲之類治之。此言一出,活人不少。但夏月之病,寒熱不同,投治大異。苟不具婆人審問,鮮有不夭人者,何則?假如病人的系日中勞役,動而得之,其為熱也無疑。若雖從日中得之,於時又多食冰水冷物,或從冷水中浴來,是又冷熱兼雜矣。
倘不從日中勞役,暑氣高徵,肉食與冷寒齊進,冷館兼大扇清涼,陽氣退藏,陰寒填塞,不用桂附,何以活人?故先哲升陽湯、冷香飲子,非無故而發也。
白話文:
【霍亂】 霍亂這病來得突然,是由於外受風寒,內有食物積滯。胃裡的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導致嘔吐與腹瀉同時發生,腹部劇烈疼痛。上焦(指胃部)只會嘔吐而無腹瀉,下焦(指腸道)只會腹瀉而無嘔吐,中焦(指脾胃)則嘔吐與腹瀉同時出現。病情偏向熱性的人多,偏向寒性的人少。如果嘔吐與腹瀉到一定程度,身體的陰陽就會恢復平衡,其中死亡的案例相對較少。
治療上,可以使用加減正氣散,成分包括藿香、紫蘇、陳皮、厚朴、茯苓、半夏、桔梗、腹皮、蒼朮、白芷、甘草、砂仁末,以及生薑和大棗,用水煎煮。
對於轉筋(肌肉抽搐)的狀況,可以使用紅花和木瓜。對於因過度飲食而導致的病情,可以使用山楂、麥芽、神曲。如果腹痛,需要加入炒過的芍藥;如果是因為寒冷而產生的腹痛,可以加入炮製過的薑和肉桂。如果心下感到痞悶,可以使用枳實和青皮。對於寒熱交錯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和乾葛。如果小便不通暢,可以使用澤瀉或豬苓。對於中暑發熱,可以使用黃連和香薷。轉筋進入腹部,痛到快要死掉,可以用蓼湯燻洗,病情就能得到緩解。
根據《千金方》,還有一種外治法,男性患者要拉住自己的生殖器,女性患者則要拉住自己的乳房。如果手腳冰冷,脈搏快要停止,可以在肚臍裡放入鹽,然後在上面點燃艾炷,進行火灸,等到人醒過來再酌情開藥,仔細判斷陰陽和寒熱的狀況。
另外一種乾霍亂,腹痛到快要死掉,但是既不嘔吐也不腹瀉,這是腸痧(一種急性腹痛),可以用鹽水催吐,效果神奇。
如果能夠嘔吐或腹瀉,病情就不會太嚴重。但是不能喝熱湯或米湯,否則可能會致命。在外治方面,可以針刺曲池穴(手肘處)的青筋,或者在委中穴(膝蓋後方)放血。
古人討論霍亂,大多認為是由於暑熱引起的,因此這種病多在夏季或秋季發生,即使冬天有這種病,也是由於夏季留下的隱患。因此,即使脈搏虛弱,手腳微冷,也不能輕易使用薑、桂等熱性藥物,況且霍亂的脈象多數是沉伏的,應該使用正氣散和香薷飲等方劑來治療。這個觀點一出,救活了不少人。
但是夏季的疾病,寒熱情況不同,治療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如果不仔細詢問病人的情況,很容易導致病人早逝。例如,如果病人是在烈日下勞動,那麼病情肯定是熱性的。但如果雖然在烈日下勞動,但是又大量飲用冰水或冷飲,或者從冷水中洗澡出來,那麼病情就是寒熱交錯的。
如果病人不是在烈日下勞動,而是大量食用冷食或寒性食物,或者在空調房間裡吹大風,那麼陽氣就會退縮,陰寒就會填滿體內,如果不使用肉桂和附子等溫熱藥物,怎麼能救人一命呢?所以,先賢的升陽湯和冷香飲子,不是沒有道理的。
3. 泄瀉
(水穀為瀉)
泄瀉之原有六節,虛濕寒痰食與熱,五泄之名《內經》傳(溏、泄、利、滑、洞五泄),三虛之旨先賢說(飲食傷脾,脾虛不能運化;色欲傷腎,腎虛不能用藏;忿怒傷肝,肝虛木來剋土)。健脾利水是主方,燥濕升提不可缺,或用風藥或溫補,或因虛滑宜收澀,總用健脾滲濕方。
二術(伏龍肝炒)車前茯苓訣,厚朴豬苓與木通,澤瀉陳(皮)甘(草)木香列,煨姜三片少許鹽。酒積白蔻葛根截;濕泄泄水腹不痛,小便不利腸鳴動(倍二術加桂枝少許);食泄腹痛泄後減,噫酸臭腐食不用(加山楂、香附、枳實、砂仁、神麯、麥芽,後重加檳榔);寒泄脈遲穀不化,腹痛悠悠無休罷(加炮薑、肉蔻);火瀉腸鳴下黃赤,一陣痛來瀉可怖,肛門焦痛脈數急,(黃)芩(黃)連(薑汁炒)山梔真好許(去蒼朮);虛泄虛滿不思食,水穀食時完不化,脈來沉細久不痊,人參山藥砂仁掛。
痰泄泄痰浮水面(泄下沉者是積,浮者是痰),或多或少脈滑善,半夏南星法必添,吐出痰涎人更便。六證從容審問明,更分新久醫方驗,新者宜瀉宜消食,久者升提溫補益,泄久下陷用升提,升麻柴胡更有力,虛甚人參(白)芍山藥,虛寒炮姜肉果吃,腎虛送下四神丸(故紙酒浸炒四兩,吳萸炮炒一兩,肉果麵裹煨二兩,五味子二兩,為末,生薑半斤,同大棗一百枚煮爛,取棗肉為丸,每服一錢五分,鹽湯送下)。
防風羌活兼風入,暑月(香)薷滑(石)扁豆尋,冬天炮姜誠有得,虛泄久泄更有方,一匙黃土(炒為末)臨服食。
白話文:
[腹瀉]
腹瀉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六種:虛弱、濕氣、寒冷、痰濕、飲食不當與熱性。在古籍《內經》中記載了五種腹瀉類型:溏瀉、一般腹瀉、痢疾、滑瀉、洞瀉。而過去的醫學家們則提出了「三虛」的概念:飲食傷害脾胃,導致脾臟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過度性行為損傷腎臟,使腎臟虛弱失去儲存功能;情緒波動傷及肝臟,使肝臟虛弱,影響脾胃運作。
治療腹瀉的主要方法是強健脾胃並利尿。此外,去濕、升提也是必要的。或者使用風藥、溫補藥物,或者因虛弱滑瀉而使用收澀藥物。總之,主要會使用健脾利濕的藥方。
常用藥材包括:炒過的白朮、車前子、茯苓、厚朴、豬苓、木通、澤瀉、陳皮、甘草、木香、煨姜三片和少量鹽。酒醉引起的腹瀉可用白蔻、葛根。濕氣導致的腹瀉,腹部無疼痛感,小便不順暢,腸道響聲明顯,這時可增加白朮和桂枝的份量。飲食引起的腹瀉,腹部疼痛,排便後症狀緩解,噁心、嘔吐、食物腐臭,這時需加入山楂、香附、枳實、砂仁、神麯、麥芽,嚴重時可再加檳榔。寒涼導致的腹瀉,脈搏慢,食物無法消化,持續腹部疼痛,這時可加入炮薑、肉蔻。熱性導致的腹瀉,腸鳴,排泄物黃紅色,劇烈疼痛,肛門灼熱,脈搏急促,這時需使用黃芩、黃連、山梔。虛弱導致的腹瀉,腹部脹滿,食慾不振,食物無法消化,脈搏細弱,久久未能康復,這時需使用人參、山藥、砂仁。
痰濕導致的腹瀉,痰濕浮在表面,脈象滑潤,這時需使用半夏、南星。詢問病患詳細病情,瞭解是新發還是舊疾,新發病適用瀉藥或助消化藥物,舊疾則需使用升提、溫補藥物。長期腹瀉且有下陷感,需使用升提藥物,如升麻、柴胡。嚴重虛弱的人需使用人參、白芍、山藥。虛寒體質者需使用炮薑、肉果。腎虛者可服用四神丸。
若風邪入侵,需使用防風、羌活。夏季可使用香薷、滑石、扁豆。冬季可使用炮薑。虛弱且長期腹瀉者,可服用一匙炒過的黃土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