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首 (16)

1. 草部一百三十九種

百部微寒,肺熱咳逆,傳屍骨蒸,殺蟲有力(酒洗用)。

百合味甘,安心定膽,止嗽消浮,癰疽可啖。

款花甘溫,理肺消痰,肺癰喘咳,定悸除煩。

兜鈴苦寒,肺熱久嗽,定喘消痰,能熏痔漏(根名青木香,下氣甚速,兼治小腸氣)。

青黛性寒,開鬱清火,驚癇疳痢,發斑俱可。

甘菊味甘,除熱祛風,頭眩目赤,收淚有功(酒洗曬乾用)。

薏苡味甘,專除濕痹,筋節拘攣,肺癰肺痿(去殼,淨炒用)。

丹皮苦寒,止血通經,和傷清熱,無汗骨蒸(酒洗用)。

菟絲甘平,夢遺滑精,腰疼膝冷,補髓益陰(水淘淨用,白酒、糯米泔同入砂罐內煮爛,成餅曬乾,入諸藥用)。

茴香性溫,能除疝氣,腎臟虛寒,調中暖胃(鹽湯浸炒)。

砂仁性溫,養胃進食,止吐安胎,通經破滯(炒為末)。

白蔻辛溫,能卻瘴翳,益氣調元,止嘔開胃(去殼,炒為末用)

肉蔻苦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麵裹煨熟,研碎用)。

草蔻辛熱,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遂(搗末用)。

草果味溫,消肉除脹,截瘧逐痰,解瘟闢瘴(搗末用)。

菖蒲辛溫,開心通竅,去痹除濕,清聲至妙。

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逆,回陽功有(厥冷回陽用生;引諸藥行經用麵裹火煨,去皮臍切四片,用童便浸透燒乾;若入補益丸中,切六片,先用甘草、防風同煮三四滾,去皮臍,甘、防再用,童便煮一日,曬乾方無毒也)。

天雄大熱,壯陽補火,陰寒止痛,面風亦可(制同附子)。

烏頭性熱,溫經去風,手足拘攣,回陽兼用(制同附子)。

射干味苦,咽喉腫痛,咳逆上氣,消痰有中。

旋覆鹹甘,祛風開結,脅滿稠痰,水濕能絕。

大戟苦寒,消水利便,腫脹癥堅,其功瞑眩(反甘草)。

商陸酸寒,赤白各異,赤者消腫,白利水氣。

葶藶性寒,利水消腫,痰咳癥瘕,治喘肺癰(隔紙炒用)。

牽牛性寒,利水消腫,蟲脹痃癖,散滯除壅(妊娠忌服,黑者屬水力速,白者屬金效遲,研爛取頭末用)。

萆薢甘苦,風寒濕痹,腰背冷疼,添精益氣。

木通辛甘,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乳閉難產,淋濁皆治。

通草味甘,善治膀胱,消癰散腫,能通乳房。

燈草味淡,清心定驚,除熱利水,夜啼如神。

石斛味甘,卻驚定志,壯骨補虛,冷閉可恃(去根酒洗,一法蜜炙)。

石韋苦甘,清熱利水,癃閉五淋,癰疽可委(拭去毛,羊脂炒焦黃用)。

白蒺藜苦,療瘡瘙癢,白癜頭瘡,翳除目朗(搗,去刺用)。

青葙苦寒,治風熱濕,明目堅筋,殺蟲有力。

木賊味甘,益肝退翳,能止月經,積聚更奇。

茅根甘寒,止血治淋,利水和傷,除熱通經(搗汁用)。

仙茅辛溫,腰足攣痹,壯陽補血,勞傷莫離(烏豆湯中浸一夜,酒拌蒸用)。

白話文:

草部一百三十九種

百部,藥性微寒,能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氣逆,以及傳染病引起的骨蒸潮熱,有很強的殺蟲效果(需用酒洗過)。

百合,味道甘甜,能使心神安定,穩定情緒,止咳、消除水腫,對癰疽等瘡瘍有食療作用。

款冬花,味道甘甜溫和,能調理肺部,消除痰液,對於肺部癰腫、喘咳、心悸煩躁有療效。

兜鈴,藥性苦寒,能治療肺熱引起的久咳,平喘、消痰,還可以用於薰洗治療痔瘡(根部叫青木香,能迅速下氣,兼治小腸疝氣)。

青黛,藥性寒涼,能疏解鬱悶、清瀉火氣,對驚癇、疳痢,以及發疹等疾病有療效。

甘菊,味道甘甜,能驅除熱邪、祛散風邪,對於頭暈目眩、眼睛紅腫,以及流淚等症狀有療效(需用酒洗過,曬乾)。

薏苡仁,味道甘甜,專門去除濕痺,對於筋骨關節彎曲攣縮、肺部癰腫和肺部萎縮等疾病有療效(需去殼,淨炒)。

丹皮,藥性苦寒,能止血、通經,調和傷痛,清除虛熱,對於無汗的骨蒸潮熱有療效(需用酒洗過)。

菟絲子,味道甘平,能治療遺精滑洩、腰痛膝冷,有補腎精、滋陰的效果(需用水淘洗乾淨,與白酒、糯米泔水一起放入砂罐煮爛,製成餅曬乾後使用)。

茴香,藥性溫和,能治療疝氣,對於腎臟虛寒,以及調和腸胃、溫暖脾胃有療效(需用鹽水浸泡後炒製)。

砂仁,藥性溫和,能滋養脾胃、促進食慾,止吐、安胎,通經絡、消除積滯(需炒製成粉末)。

白豆蔻,味道辛辣溫和,能去除瘴氣,益氣、調和元氣,止嘔、開胃(需去除外殼,炒製成粉末使用)。

肉豆蔻,味道苦澀溫和,對於脾胃虛寒、腹瀉不止等症狀有快速療效(需用麵包裹煨熟,研成碎末使用)。

草豆蔻,味道辛辣溫熱,能治療寒邪侵犯脾胃引起的疼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需搗成末使用)。

草果,味道溫和,能消除肉積、腹脹,截斷瘧疾,驅除痰液,解除瘟疫、避免瘴氣(需搗成末使用)。

菖蒲,味道辛辣溫和,能使心竅通暢,去除痹症、祛除濕氣,還能使聲音清晰。

附子,藥性辛辣溫熱,其藥性走竄不定,能治療四肢厥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用於治療厥冷需用生附子;引導藥力走經絡需用麵包裹後在火中煨熟,去除皮臍切成四片,用童便浸透後燒乾;若加入補益藥丸中,需切成六片,先用甘草、防風同煮三四滾,去除皮臍,甘草、防風再用,用童便煮一日,曬乾,這樣才能消除毒性)。

天雄,藥性大熱,能壯陽補火,治療陰寒性疼痛,對於面部中風也有療效(炮製方法同附子)。

烏頭,藥性溫熱,能溫通經絡、祛除風邪,對於手足拘攣、回陽救逆也有療效(炮製方法同附子)。

射干,味道苦澀,能治療咽喉腫痛、咳嗽氣逆,有消痰的作用。

旋覆花,味道鹹甘,能祛散風邪、疏通瘀結,對於胸脅脹滿、痰液粘稠、水濕停滯等症狀有療效。

大戟,藥性苦寒,能消除水腫、通利小便,對於腫脹堅硬的腫塊有療效,但藥效較強,可能會有瞑眩反應(忌與甘草同用)。

商陸,味道酸寒,有赤白之分,紅色商陸能消腫,白色商陸能利水。

葶藶子,藥性寒涼,能利水消腫,治療痰咳、瘕痞,對喘症和肺部癰腫有療效(需隔紙炒製)。

牽牛子,藥性寒涼,能利水消腫,治療蟲積腹脹、痃癖,散滯除壅(孕婦禁用,黑牽牛子藥性速效,白牽牛子藥性緩慢,需研爛取頭末使用)。

萆薢,味道甘苦,能治療風寒濕痹、腰背冷痛,有添精益氣的功效。

木通,味道辛甘,能治療小腸熱閉,通利竅道、疏通經絡,最能導滯,對於乳汁不通、難產、淋濁等症狀都有療效。

通草,味道甘甜,擅長治療膀胱疾病,能消癰散腫,還能疏通乳房。

燈心草,味道淡薄,能清心定驚,除熱利水,對於小兒夜啼有特效。

石斛,味道甘甜,能鎮定心神、安定情緒,強壯筋骨、補益虛損,對於寒性閉塞有療效(需去除根部,用酒洗過,或用蜜炙)。

石韋,味道苦甘,能清熱利水,對於小便不通、五淋,以及癰疽等症狀有療效(需擦去絨毛,用羊脂炒至焦黃)。

白蒺藜,味道苦澀,能治療瘡瘍瘙癢、白癜風、頭瘡,還能去除眼翳、使視力清晰(需搗碎,去除刺)。

青葙子,味道苦寒,能治療風熱濕症,明目強筋,有殺蟲效果。

木賊,味道甘甜,能益肝退翳,能止月經,對於積聚等症狀有奇效。

茅根,味道甘寒,能止血治淋,利水和傷,清除熱邪、疏通經絡(需搗汁使用)。

仙茅,味道辛溫,能治療腰足攣痹,壯陽補血,對於勞傷有療效(需用烏豆湯浸泡一夜,再用酒拌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