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內傷

飲食勞倦是內傷,或因飢飽過行房;風寒傷人名外感,辨明調治病無妨。人迎緊盛手背熱,寒熱邪作無間歇,惡寒無汗鼻不通,此是外感君須別;內傷之症氣口洪,手心有熱微惡風,寒熱間作不知味,更兼氣弱語言慵。內傷惡寒得暖解,外感近火寒仍攻;外感內傷相挾者,脈症並見須辨通;內傷不足急補之,外感有餘瀉不同,或先補養或先散,先後之間無苟從。

(治內傷法)補中益氣用(黃)耆(人)參,(當)歸(白)術升(麻)柴(胡)甘(草)與陳(皮),引加薑棗水煎服,氣和微汗最為精。救腎水虧酒炒(黃)柏,入心養血紅(花)三分,升麻柴胡自汗去,夜間不睡加棗仁(炒為末,亦去升柴),川芎蔓荊頭痛用,口乾乾葛藥為靈。

巔頂痛時(細)辛藁本,怔忡驚悸棗茯神(甚者再加遠志肉、柏子仁、菖蒲),食加(神)曲(麥)芽(山)楂枳實,瀉添澤瀉(白)芍茯苓,黃連枳實除胸悶,有痰前(胡)半(夏)茯(苓)為君,防己木瓜除腳弱,龍骨牡蠣(煅為末)治遺精,防(風)羌(活)(白)芷(川)芎身熱用(兼風寒頭痛者加),虛火知母(黃)柏元參(火炎上者用),黃芩黃連清內熱,菊花熟地醫眼疼。

白話文:

「飲食過度或是勞累,乃至房事過度,這些都是導致身體內部受傷的原因。而風寒侵襲身體則被稱為外感,只要能分辨清楚,調理治療便無大礙。如果人迎穴處緊繃且手背發熱,這是寒熱邪氣在體內作祟的徵兆,且這種狀況會持續不斷。若是感覺惡寒、沒有汗出、鼻子不通,這就是外感的症狀,你必須要區分清楚。而內傷的症狀通常表現為氣口洪大,手心有熱感,稍微有些畏風,且寒熱交錯出現,食慾不振,同時伴隨著語音微弱,氣力不足。內傷引起的惡寒,只要得到溫暖就能緩解,但外感即使靠近火源,仍然感到寒冷。若是外感和內傷同時存在,那麼必須同時觀察脈象和症狀,以進行辨證施治。對於內傷,應當及時補充體力;而外感,則需要清除病邪。治療順序可能先補後散,也可能先散後補,關鍵在於根據病情具體情況來決定。

在治療內傷方面,我們通常使用補中益氣湯,主要成分包括黃耆、人參、當歸、白朮、升麻、柴胡、甘草和陳皮,煮湯服用,可以促進氣血和諧,微微出汗是最理想的反應。若腎臟水液虧損,可用黃柏泡酒服用;若要滋養心臟血液,可加入少量紅花;若自汗不止,則去掉升麻和柴胡;若夜間難以入睡,可以添加炒製的酸棗仁。對於頭痛,我們會使用細辛和藁本;對於心悸,則使用大棗和茯神;對於消化不良,我們會加入神曲、麥芽、山楂和枳實;對於腹瀉,我們會添加澤瀉、白芍和茯苓;對於胸悶,我們會使用黃連和枳實;對於有痰的患者,我們會使用前胡、半夏和茯苓;對於腳部乏力,我們會使用防己和木瓜;對於遺精,我們會使用龍骨和牡蠣。對於風寒引起的身熱,我們會使用防風、羌活、白芷和川芎;對於虛火,我們會使用知母、黃柏和元參;對於內熱,我們會使用黃芩和黃連;對於眼睛疼痛,我們會使用菊花和熟地。」

2. 傷食

後天之本屬脾胃,納化飲食滋榮衛(胃主納,飲食不下為胃病;脾主化,飲食不消為脾病)。養生妙法節飲食,脾胃受傷飲食倍。胸腹飽悶並作酸,噯氣惡食腹痛累,或吐瀉時下泄屁,種種皆因傷食例。甚則發熱與頭痛,惟身不痛傷寒異(有傷食類傷寒條在傷寒科),左關平和右關緊,香砂平胃功有濟。

蒼朮陳皮厚朴甘(草)(平胃散只此四味),香附砂仁(木)香理氣,川芎枳實並藿香,術姜煎服食須忌。消肉(山)楂(草)果消面卜(子),消糯米食酒藥(神)曲,飯食神麯與麥芽,生冷瓜果姜青(皮)逐(一加糯米),索粉傷時加杏仁,西瓜多吃食鹽促,魚傷橄欖(川)椒紫蘇,稻草將來消牛肉,麝香能消蔬果積,(干)葛(烏)梅白蔻酒傷人,枳殼桔梗除胸滿,挾氣烏(藥)檳(榔)寒姜益,傷飲須合四苓湯(飲,茶湯涼水之類。

四苓:茯苓、澤瀉、豬苓、白朮),嘔吐臨服加薑汁,白朮茯苓治脾虛,泄瀉車前(白)蔻白朮(以上消導之法)。上部有脈下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卒,指物探吐是良方,否則爪蒂散有力(瓜蒂、赤小豆為末,溫水調下一錢,吐之)。

食積鬱久成濕熱,(黃)芩(黃)連大黃不可缺,再入白朮並澤瀉,去藿(香)砂仁蒼朮訣;胃中停滯生冷物,心腹急痛人暴卒,大黃乾薑巴豆肉,等分為末名備急,蜜丸豆大服三丸,或吐或瀉痛自息(以上下食積法)。

按:丹溪曰: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初得之宜溫散溫利,稍久則成郁,郁久則成熱,熱久則生火。若仍用溫藥,寧不助火添病乎?宜用辛涼以發表,辛寒以理中,邪易伏而病易退也。至東垣則有輕則損其谷,重則逐其滯之論。蓋少壯新病宜推逐急去為美,如老人久病又宜導化漸去為佳也。二公之旨,真消導法中口訣,故特拈出。

白話文:

[食物過量]

人體後天的根本在於脾胃,它們負責吸收和轉化食物以滋養全身(胃負責接收食物,如果無法吞嚥食物就是胃的問題;脾負責消化,如果食物無法消化就是脾的問題)。養生的妙法之一就是控制飲食,脾胃受傷時飲食需求反而會加倍。胸部和腹部感到飽脹和悶痛,甚至反酸,打嗝,厭食,腹痛,或是偶爾的嘔吐、腹瀉、放屁,這些都是因為食物攝取過量所導致的症狀。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燒和頭痛,但不會像傷風感冒那樣全身疼痛(有類似傷風感冒的傷食症狀,在傷風科中有詳細說明),左關脈象平穩,右關脈象緊張,使用香砂平胃散可以有所幫助。

平胃散主要由蒼朮、陳皮、厚朴、甘草組成,再加入香附、砂仁、木香以順暢氣機,川芎、枳實和藿香,與白朮、生薑一起煎服,期間要避免特定的食物。山楂可消解肉類,神麯能幫助消化米麪類食物,麥芽能幫助消化飯食,生冷瓜果可用生薑和青皮幫助消化(若加上糯米效果更佳),索粉傷時可加杏仁,吃太多西瓜可以用食鹽,魚類過量可用橄欖、花椒和紫蘇,稻草能幫助消化牛肉,麝香能消除蔬果的積滯,乾葛、烏梅和白蔻可能對酒精造成的傷害有影響,枳殼和桔梗可以緩解胸脹,若伴有氣鬱,可使用烏藥、檳榔和生薑。

若飲食過量,可考慮四苓湯(茯苓、澤瀉、豬苓、白朮),嘔吐時可加入薑汁,白朮和茯苓可以治療脾虛,車前子和白朮可以治療腹瀉。

如果上半身有脈搏,下半身卻沒有脈搏,這個人應該嘔吐但卻沒有,用手指刺激喉嚨引發嘔吐是一個好方法,如果不奏效,可以使用爪蒂散(瓜蒂和赤小豆研磨成粉末,溫水調服一錢,可引發嘔吐)。

食物積滯久了會形成濕熱,黃芩、黃連和大黃是必備的,再加上白朮和澤瀉,去掉藿香、砂仁和蒼朮。胃中停留的生冷食物導致心腹劇烈疼痛,大黃、乾薑、巴豆和肉桂等分研磨成末,名為備急散,用蜜製成豆大的丸子,服用三粒,可能會嘔吐或腹瀉,但疼痛會消失。

丹溪先生曾說,如果知道自己受到了寒氣或吃了寒冷的食物,剛開始的時候應該使用溫暖的藥物來散寒和通利,但如果時間長了,就會形成鬱結,鬱結久了就會變成熱,熱久了就會生火。如果仍然使用溫熱的藥物,豈不是會加重病情嗎?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發汗,使用辛寒的藥物來調理中焦,這樣病邪就容易被抑制,疾病也就容易痊癒。東垣先生則有輕微的病情應減少食物攝入,嚴重的病情應迅速排除積滯的理論。對於年輕力壯的新病患者,應該快速地排除病原,對於老年人或長期患病的人,應該緩慢地引導和化解。兩位先生的理論,真是消導法中的金科玉律,因此特別提出來。

3. 調理脾胃

至哉坤元調脾胃,萬物資生無病累;胃陽納受是所司,脾陰消化精神遂。飲食自倍脾胃傷,潔古枳朮丸為最。白朮八兩將土炒,四兩枳實(麩皮炒)為末子,荷葉包米煨飯丸,一補一瀉方真好。半夏陳皮消痰用,理氣香(附)砂(仁)不可少。元氣素弱脾不磨,食多腹內即不和,加入木香炒陳曲,白芍人參亦用多。

素有痰火鬱胸膈,咽酸噯氣並酒積,炒(山)梔(黃)連(白)芍(川)芎陳皮,砂仁木香茯苓入,胃強脾弱人好食,食後反飽難消克,黃連山梔甚石膏,人參白芍甘草及。

按:王節齋曰:凡治諸病,若見胸膈飽悶,或噫氣咽酸,腹痛泄瀉,惡食少食等症,便問曾問飲食?審明傷積,即先調理脾胃,消導飲食,然後用本病之藥,或於本病藥內佐以消導。若不審此,藥雖對症而無效也。蓋藥先入於胃,脾胃自傷不能運化藥味以成功耳。同志者審之。

白話文:

[調理脾胃]

坤元至高無上,能調理脾胃,使萬物得到滋養,免於疾病的困擾。胃部的陽氣負責接受食物,脾臟的陰氣則負責消化,這樣身體才能得到足夠的精神與活力。過量飲食會傷害脾胃,而潔古枳朮丸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具體製作方法為:取八兩白朮,以土炒熟,四兩枳實以麩皮炒熟,研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的米飯做成藥丸,這種一補一瀉的方式確實有效。半夏和陳皮可用來消除痰液,而香附和砂仁則對於調理氣血不可或缺。

如果體質本來就虛弱,脾胃運化能力不佳,吃太多東西就會導致腹部不適,可加入木香、炒陳曲、白芍和人參來調理。

對於常有痰火鬱結在胸口,吞嚥時感覺酸澀、打嗝、胃中有積食的人,可用炒山梔、黃連、白芍、川芎、陳皮、砂仁、木香和茯苓來調理。對於胃強脾弱,容易餓但吃後又不易消化的人,則需使用黃連、山梔、石膏、人參、白芍和甘草來治療。

王節齋指出:在治療各種疾病時,若病人出現胸悶、打嗝、吞嚥時有酸澀感、腹痛、腹瀉、食慾不佳等症狀,應先詢問其飲食情況。確認是否因飲食過量導致,再先調理脾胃,幫助消化,之後再根據病情使用其他藥物,或者在其他藥物中加入有助於消化的成分。如果不先調理脾胃,即使藥物對症,也難以發揮效果。因為藥物首先進入胃部,如果脾胃已受損,無法有效運化藥物,自然無法達到療效。請各位同行謹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