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暑病
暑天病熱名暑證,腹痛吐瀉冒暑病;頭痛身熱躁不寧,身如針刺傷暑應;寒熱自汗出不止,咳嗽倦怠為中暑(脈虛身熱為暑證)。動而得之病屬陽,加味香薷湯可止,香蕾麥(冬)(五)味茯(苓)甘(草)陳(皮),(厚)樸(扁)豆木瓜次第尋,黃連燈心(生)姜(大)棗服。
氣虛(人)參(白)術共(黃)耆靈,寒熱柴(胡)(黃)芩為要藥,嘔吐藿(香)半(夏)法為精,瀉合澤(瀉)豬(苓)真妙訣(去麥味)渴用知(母)(花)粉藥如神,綿綿腹痛傷冰冷,乾薑滑石法從心(去連、麥、味),小水不利或短赤,澤瀉山梔並滑石,搐搦加羌(活)號暑風,胸滿(枳)實檳(榔)消食積,自汗不止用參耆,水瀉(白)術(木)通澤(瀉)有益,頭痛川芎並石膏,痰悶瓜蔞及枳實(以上陽證治法)。若居涼館善風涼,頭痛惡寒頭項強,身形拘急熱無汗,靜而得之陰寒傷(此因暑致病)。
白話文:
夏天生病發熱叫做暑證,肚子痛、拉肚子、中暑都是暑病。頭痛、發燒、煩躁不安,身體好像被針扎一樣是傷暑;發冷發熱、一直出汗,咳嗽、疲倦是中暑(脈搏虛弱、發燒也是暑證)。因為活動而得的病屬於陽證,加味香薷湯可以治療,藥方有香薷、麥冬、茯苓、甘草、陳皮、厚樸、扁豆、木瓜、黃連、燈心、生薑、大棗。
如果氣虛,可以用人參、白術、黃芪、靈芝;如果發冷發熱,柴胡、黃芩是主要藥物;如果嘔吐,藿香、半夏是精華;如果拉肚子,澤瀉、豬苓是妙方;如果口渴,知母、花粉效果神奇;如果肚子一直痛,可能是傷寒,用乾薑、滑石治療(去掉黃連、麥冬);如果小便不利或尿赤,用澤瀉、山梔、滑石;如果抽搐,加羌活治療暑風;如果胸悶,用枳實、檳榔消食積;如果一直出汗,用人參、黃芪;如果拉肚子,白術、木通、澤瀉有幫助;如果頭痛,用川芎、石膏;如果痰多胸悶,用瓜蔞、枳實(以上是陽證的治療方法)。
如果住在涼爽的地方,經常吹風,頭痛怕冷、頭頸僵硬、身體拘緊、發燒不出汗,是靜止狀態下引起的陰寒傷(這是暑氣引起的疾病)。
宜服羌活並蒼朮,厚朴乾葛及藿香,紫蘇等分姜三片,水煎熱服號升陽(湯名),兼食神麯滑石妙,內傷冰冷用炮姜。
示吉曰:夏至一陰生,人內寒而外熱。若過食冰冷及連薷益元寒涼之劑,遂至寒積於中而成內傷寒證。凡吐瀉而腹痛無休歇,脈來遲緩者是也,治宜理中湯合平胃散溫之,寒甚加附子,如誤投香薷飲則危矣。
白話文:
適合服用羌活和蒼朮,厚朴、乾葛與藿香,紫蘇各等份加上三片薑,用水煎煮後熱服,這就是「號升陽」(湯名)。同時食用神麯與滑石效果更佳。對於內傷導致的冰冷症狀,可以使用炮姜治療。
告訴你:夏至節氣開始,人的身體會內部寒冷,外表看似熱烈。如果過度食用冰冷食物或添加連香薷等寒涼藥物,會導致寒氣積聚在體內,形成內傷寒症狀。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持續的嘔吐、腹痛,脈搏遲緩。治療上,可以用理中湯配合平胃散進行溫暖調理,如果寒氣特別重,可以加入附子。但如果錯誤地使用連香薷飲料,情況可能會變得危險。
2. 注夏
溫熱蒸人夏日長,氣虛體弱熱因傷,胸中氣促四肢倦,心煩食少不如常,好臥口乾或泄瀉,治用清暑益氣湯。黃耆升麻與蒼朮(各一錢),(人)參(白)術陳(皮)(神)曲澤瀉(黃)柏(酒炒),麥冬青皮及當歸,乾葛三分(各三分)(五)味九粒,甘草水煎引薑棗,盜汗還加浮小麥,便赤滑石並山梔,渴甚天花(粉)烏梅食(去蒼朮),頭痛川芎石膏好,嗽加(石)膏杏(仁)升(麻)蒼(術)出,木香砂仁胸不寬,瀉加肉蔻茯苓的(去麥、歸)。
白話文:
炎炎夏日,暑熱蒸人,容易讓人感到體虛乏力,熱邪傷人。症狀包括胸悶氣促、四肢無力、心煩意亂、食慾不振、嗜睡口乾或腹瀉。此時可以用清暑益氣湯來調理。
清暑益氣湯的藥材包括:
- 黃耆、升麻、蒼朮各一錢
- 人參、白術、陳皮、神曲、澤瀉各三錢
- 黃柏(酒炒)、麥冬、青皮、當歸各三錢
- 乾葛三分
- 甘草水煎引,加入生薑和大棗。
若有盜汗症狀,可加浮小麥;若便赤,可加滑石和山梔子;若口渴嚴重,可加天花粉和烏梅(去蒼朮);若頭痛,可加川芎和石膏;若咳嗽,可加石膏、杏仁、升麻、蒼朮;若胸悶,可加木香和砂仁;若腹瀉,可加肉蔻和茯苓(去麥冬、當歸)。
3. 濕
東南之地恆多濕,居民感受病非一,或行涉水雨露蒸,或過飲冷因而得,小便短赤身體重,骨肉痠麻行不疾,漸加浮腫及身黃,燥土滲濕湯可識。茯苓香附半(夏)陳皮,厚朴澤(瀉)豬(苓)蒼白朮,引用砂仁並薑棗,臨服半匙鹽可入。外濕寒熱身腫痛,羌(活)防(風)木通加有益;內濕胸滿兼嘔吐,喘脹腹膨用枳實,黃連山楂炒卜子,溺閉木通車前力,濕熱發黃仗茵陳,山梔車前兼滑石。
白話文:
東南地區常年潮濕,居民容易患上各種疾病,有的因為涉水、淋雨、露水蒸氣而得病,有的因為過度飲用冰涼的東西而得病。症狀表現為小便短少、顏色發紅、身體沉重、骨骼肌肉酸麻、行動遲緩,逐漸加重出現浮腫和皮膚發黃。這時可以用燥土滲濕湯來治療。
**燥土滲濕湯:**茯苓、香附、半夏、陳皮、厚朴、澤瀉、豬苓、蒼朮,加入砂仁、生薑、大棗,服用時加入半匙鹽。
如果外感濕寒,出現發熱、身體腫痛,可以用羌活、防風、木通等藥物治療。
如果內濕導致胸悶、嘔吐、喘脹、腹脹,可以用枳實、黃連、山楂、炒卜子等藥物治療。
如果小便閉塞,可以用木通、車前等藥物治療。
如果濕熱導致皮膚發黃,可以用茵陳、山梔、車前、滑石等藥物治療。
示吉曰:治濕大法,在表在上者開鬼門,用麻黃、防風輩微汗是也;在裡在下者潔淨府,用五苓輩利小便是也。丹溪云濕得燥則豁然而收,用蒼朮是也。濕從風散,用羌獨活類是也;濕久則生熱,用黃連、山梔是也。從此而變通之,諒能活人,但麻黃只可用二三分,蓋汗多恐生變症耳。
白話文:
示吉說:治療濕氣,若濕氣在上表,則要開鬼門,使用麻黃、防風等藥物,微微出汗即可;若濕氣在裡在下,則要潔淨府,使用五苓散等藥物,利小便即可。
丹溪先生說,濕氣遇燥則會迅速消退,用蒼朮即可。濕氣隨風散發,可以用羌活、獨活等藥物。濕氣久留則會化熱,用黃連、山梔等藥物即可。
從此可以推演變化,相信能救活病人。但麻黃只能用二三分,因為汗出過多恐生變症。
4. 火
相火命門君火心,二火一水不相均(惟腎屬水,《經》所謂一水不勝二火)。五臟氣升皆是火(氣有餘便是火),妄動須知爍至陰(《經》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也)。古人調治非一法,一一從頭說與君。
心火亢極陽強病,人壯氣實咸令進,癲狂便閉用(樸)硝(大)黃(大承氣湯:朴硝、大黃、枳實、厚朴,水煎服),大便如常芩連應(黃連解毒湯:黃芩、黃連、黃柏、山梔、烏梅,水煎服,治火熱錯語,呻吟不眠,煩躁脈數,乾嘔)。實火可瀉從上方,隨經調治須臾定。
白話文:
心火、命門火、君火,三者皆屬火性,而腎屬水,水火失衡,水不能制火。五臟之氣上升皆屬火性,若妄動則易傷陰。古人治病的方法很多,我會一一為你講解。
心火亢盛,陽氣過於旺盛,病人體壯氣盛,宜用硝黃瀉火,大便通暢後可服用芩連清熱解毒。火熱過盛可從上焦瀉火,根據經絡調理,很快就能痊癒。
飲食勞倦身發熱,元氣不足內傷證,補中益氣味甘溫,陽虛之火功偏勝(補中益氣湯: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甘草、升麻、柴胡、生薑、大棗,水煎服)。相火熾盛以乘陰,朝涼暮熱血虛成,陰中之火甘寒降,知柏四物法通靈(四物湯:當歸、生地、芍藥、川芎,加黃柏、知母二味,鹽酒炒)。
白話文:
吃太多、勞累過度導致身體發熱,元氣不足,內傷明顯,需要補中益氣、溫補陽氣。如果陽虛之火過盛,會導致相火熾盛而侵犯陰氣,表現為早上涼爽、晚上發熱,並且血虛,需要用甘寒藥物來降火。可以用知柏四物湯來治療,加入黃柏和知母,鹽酒炒藥材。
腎水受傷陰虛病,面紅耳熱浮火盛,左尺洪數無根火,柏龜六味治如神(六味地黃丸:地黃、山藥、茱萸肉、茯苓、丹皮、澤瀉,蜜丸,淡鹽湯送下,加黃柏、龜板空心服。以上補虛火法)。
胃虛過食生冷傷,抑遏陽氣脾中央,火鬱之證升散之,升陽散火最為良(升陽散火湯治五心煩熱,胃脘時疼,四肢乏力,肌熱筋痹,或骨髓中熱,用升麻、葛根、羌獨活、白芍、人參各五分,炙甘草、生甘草,柴胡各三分,防風二分半,水煎服,忌寒涼物。去獨活及生甘草加蔥即火鬱湯)。
白話文:
腎水損傷,陰虛引起病症,會出現臉紅耳熱、浮現火旺的症狀,左尺脈象洪大而數,這是無根之火,可以用柏子仁和龜板入藥,配合六味地黃丸(由地黃、山藥、茱萸肉、茯苓、丹皮、澤瀉組成,蜜制後做成丸狀,用淡鹽水送服,若加用黃柏、龜板則需於空腹時服用)來治療。
胃虛弱,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陽氣被抑制,脾臟中央受傷。火氣積聚的症狀應當使用升散的方法來治療,使用升陽散火湯(主要成分包括升麻、葛根、羌獨活、白芍、人參,以及炙甘草、生甘草、柴胡、防風等,煎水服用,避免食用寒涼食物)來改善五心煩熱、胃部時常疼痛、四肢乏力、肌肉熱、筋絡阻滯,或是骨髓中的熱感等症狀。如果去掉羌獨活及生甘草,加上蔥則成為火鬱湯。
命門火衰陽脫病,面赤煩躁虛火盛,足冷脈沉陰極躁,回陽救急醫中聖(回陽救急湯見傷寒科)。陰虛發熱火旺甚,脈數無力屬心腎;內傷發熱乃陽虛,脈大無力脾肺分;氣從左起肝之火,陰火還從臍下生;腳下熱來侵腹者,斯人虛極藥難平(熱從腳起先用附子末,津調貼腳心中湧泉穴,引火下行,後服四物降火之劑)。
示吉按:《積熱論》曰:治火之法始而涼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則因熱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是徒知治熱以寒,而不知熱之不衰由乎真水之不足也。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經》曰:寒之而熱者取之陰。陰,腎水也,求其屬也。此獨為積熱者說。愚意治火,除人壯氣實者、便秘者、火微者,從正治外,俱當遵此為則。
蓋火非水不降,未有腎水足而心火熾者也。益坎勝離湯實為火證之總司,湯見勞瘵。
白話文:
命門火衰,陽氣外脫,患者面紅髮熱,煩躁不安,虛火旺盛,腳冷脈沉,陰氣極盛,急需回陽救急。陰虛發熱,火勢旺盛,脈搏快速無力,屬於心腎虛損;內傷發熱,陽氣虛弱,脈搏有力但虛弱,屬於脾肺虛損。氣從肝臟而起,導致肝火旺盛,陰火則從臍下而生。腳底發熱,蔓延至腹部,患者虛弱至極,藥物難以奏效。應先用附子末,配合津液調和,貼敷腳心湧泉穴,引火下行,之後再服用四物湯等降火藥物。
古籍記載,治療火證應先用涼和之法,其次用寒涼之法,若寒涼之法不奏效,則應順應火勢,但若順應火勢也不奏效,則醫術便無能為力了。只知道用寒涼之法治療熱證,卻不知道熱證久治不愈,是因為真水不足。應當滋補腎水,以制約陽氣,古籍記載「寒之而熱者取之陰」,陰指腎水,應當著力於此。這段話只針對積熱病症而言,我認為治療火證,除了人體壯實、便秘、火勢微弱者之外,都應當遵循這個原則。
因為火不依水而不能下降,腎水充足的情況下,心火是不會熾盛的。益坎勝離湯,是治療火證的總方,適用於勞瘵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