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13)
卷之首 (13)
1. 七絕脈法
一曰雀啄,連連搏指,忽然止絕,少頃復來,如雀啄食,肝絕也。一曰魚翔,本不動而末強搖,似有似無,如魚之翔,心絕也。一曰屋漏,如屋殘漏下,半時一滴,胃絕也。一曰解索,指下散亂,乍數乍疏,如索之解,脾絕也。一曰蝦游,浮於指下,始則冉冉不動,少焉而去,久之忽然一躍,進退難尋,如蝦之遊,大腸絕也。一曰釜沸,浮於指下,有出無入,無復止數,如釜湯沸,肺絕也。
一曰彈石,沉於筋間,劈劈急硬,如指彈石,腎絕也。凡此七脈一見,皆主胃氣消亡,臟元已竭,死無時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學中的七種極度危險的脈象,我們稱為「七絕脈」。這些脈象的出現,象徵著相關臟器功能的衰竭,並預示著生命危在旦夕。
第一種脈象稱為「雀啄」,其特徵是脈搏斷斷續續,時而頻繁地跳動,時而又突然停止,短暫後又恢復,就像小鳥啄食一樣,這種脈象顯示肝臟功能已經衰竭。
第二種脈象名為「魚翔」,這種脈象原本穩定,但末端卻突然強烈地搖晃,脈象忽有忽無,就像魚兒在水中游弋,顯示心臟功能已近終結。
第三種脈象被稱為「屋漏」,其脈象就像老舊房屋漏水一樣,時隔很久纔有一滴,顯示胃部功能已經殆盡。
第四種脈象叫做「解索」,脈象散亂無章,時快時慢,就像繩索在緩慢解開,這表示脾臟功能已經耗盡。
第五種脈象被命名為「蝦遊」,這種脈象在手指下輕柔流動,起初幾乎靜止不動,隨後漸漸移動,接著突然一躍,其進退難以捉摸,像極了蝦子在水中游動,代表大腸功能已經衰竭。
第六種脈象稱為「釜沸」,其脈象浮現於手指下,只出不進,毫無規律,就像鍋中沸騰的水,表示肺部功能已經衰弱至極。
最後一種脈象叫做「彈石」,這種脈象深深地埋藏在筋骨之間,脈搏急促且堅硬,就像手指彈擊石頭一般,顯示腎臟功能已經瀕臨終結。
當這七種脈象之一出現時,都意味著胃氣已消耗殆盡,臟腑元氣已經枯竭,隨時可能面臨死亡。
2. 藥性炮製歌
3. 草部一百三十九種
人參味甘,功專入肺,止渴生津,大補元氣,更能養血,肺熱乃忌(細皮光潤者佳,去蘆切片用。肺中實熱,右寸洪大有力勿用,反藜蘆)。
黃耆甘溫,力專補氣,收汗固表,內傷有濟,專托潰瘍,生肌大利(綿綿箭乾者佳,托瘡生用,補氣蜜炙,一用鹽水炒,表邪實而無汗者勿用。托裡得防風而效速)。
甘草甘平,健脾強胃,調和諸藥,解毒功最,蜜炙溫中,生用火退(梢去小便澀痛,節主癰疽腫痛,俱生用,身蜜炙溫補。若痞滿嘔吐者,勿用。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
當歸甘辛,補血歸經,扶虛益損,退熱滋陰(頭止血上行,身養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酒浸洗淨用,體肥痰盛薑汁妙,恐泥膈也。風邪初旺者,脾虛泄瀉者,濕痰浮腫者,勿用)。
川芎辛溫,生血調經,能止頭痛,開鬱上行(小者開鬱,不宜單服、久服,酒浸用)。
山藥甘溫,健脾補腎,補陰固精,瀉痢能定,消腫長肉,筋骨強盛(人乳拌蒸,喜麥門冬,惡甘遂,單食多食,亦能滯氣)。
白朮苦甘,健脾強胃,除濕利水,痰痞皆退(大者為云術,力大氣濁;小者為臺術,力小氣清。土炒微黃用之,入滋陰藥中再用酒拌蒸,佐黃芩則安胎,君枳實則消痞,傷寒動氣勿用)。
蒼朮甘辛,健脾平胃,燥濕寬中,鬱結開遂(米泔水浸一宿,去黑皮切片炒用,並能發汗定瘧祛瘴疫。土燥火炎,乾咳聲嘶,陰虛便結者,勿用)。
白芍酸寒,能收能補,平肝養血,腹痛自可,瀉痢崩漏,安胎不苦(伐肝生用,止痛炒用,和血補血酒炒,斂血止血醋炒,新產婦人勿用,恐酸寒伐生生氣也。反藜蘆)。
赤芍酸寒,除熱清目,破血通經,癰腫宜服(產後勿用)。
生地微寒,專治血熱,骨蒸煩勞,止吐衄血(忌見鐵器,酒淨用,畏萊菔及子,血虛寒者勿用,肥人多痰薑汁浸炒用)。
熟地微溫,滋腎補血,封填骨髓,勞傷易絕,烏須黑髮,耳目清徹(用生地酒浸蒸熟曬乾,再浸蒸,如此九次;一法用好酒在砂罐內煮一夜,其色如漆則熟矣。忌畏同生地,多痰薑汁拌炒)。
知母味苦,滋陰止渴,自汗骨蒸,煩熱可合(生用瀉胃火,鹽酒炒瀉腎火,忌鐵,去毛)。
貝母微寒,止渴消痰,清心潤肺,開鬱除煩(去心研末用。出四川、陝西者佳,性輕而治上焦之痰;出浙江者名土貝母,性重而燥,惟治皮裡膜外痰塊結腫瘰癧,一切瘡瘍之痰。然肺癰、肺痿及人面瘡,古人俱用者。反烏頭)。
黃芩苦寒,枯瀉肺火,消痰利氣,風熱皆可,條芩安胎,除下焦火,崩淋痛痢,濕熱除苦(除風熱生用,入血分酒炒,治瀉痢薑汁拌炒,治膽熱用豬膽汁拌,曬乾。細實而堅者名條芩)。
黃連苦寒,瀉心除痞,止痢厚腸,濕熱自已,清目除煩,瘡瘍不起(清熱酒炒,治瀉痢薑汁拌炒,開火鬱湯泡,吳茱萸拌炒去萸用,腸紅下血入豬大腸中煮熟用,癰腫疔瘡生用)。
白話文:
草部一百三十九種
人參味甘,能止渴生津,大補元氣,還能養血。但肺熱者忌用。(選皮細、光潤者為佳,去蘆頭切片使用。肺部實熱,寸脈洪大有力者禁用,與藜蘆相克)。
黃耆味甘溫,主要功效是補氣,能收斂汗液,固護肌表,治療內傷有效,尤其能促進潰瘍癒合,生肌長肉。(綿軟、乾燥者為佳,治療瘡瘍時生用,補氣時蜜炙,也可鹽水炒用。表邪實證而無汗者禁用。治療裡證需配合防風,療效更佳)。
甘草味甘平,能健脾胃,調和各種藥物,解毒功效最好,蜜炙後能溫中,生用能清熱。(根梢能治小便澀痛,莖節能治癰疽腫痛,都用生品。蜜炙後溫補。若有痞滿嘔吐症狀者禁用。與甘遂、海藻、大戟、芫花相克)。
當歸味甘辛,能補血,走經絡,能扶正祛邪,退熱滋陰。(藥頭止血上行,藥身養血中守,藥尾破血下行,全草活血而不走竄,用酒浸泡洗淨後使用。肥胖痰盛者用薑汁處理較好,以免阻礙腸胃。風邪初起、脾虛泄瀉、濕痰浮腫者禁用)。
川芎味辛溫,能活血調經,止頭痛,疏通氣血上行。(川芎較小者能疏通氣血,不宜單獨服用或長期服用,用酒浸泡後使用)。
山藥味甘溫,能健脾補腎,補益陰精,能止瀉痢,消腫生肌,強筋健骨。(用人乳拌蒸效果更好,喜與麥門冬同用,惡與甘遂同用,單獨食用或過量食用也可能導致脹氣)。
白朮味苦甘,能健脾胃,除濕利水,治療痰飲、痞塊。(塊大的稱為雲朮,藥力強,氣味濁;塊小的稱為臺朮,藥力弱,氣味清。土炒至微黃色後使用,加入滋陰藥物中使用時,再用酒拌蒸。與黃芩同用能安胎,與枳實同用能消痞。傷寒引起氣機紊亂者禁用)。
蒼朮味甘辛,能健脾胃,燥濕化痰,疏肝理氣。(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去除黑色外皮,切片炒用,還能發汗、治療瘧疾、祛除瘴氣疫氣。若屬燥熱體質,出現乾咳聲嘶、陰虛便秘者禁用)。
白芍味酸寒,能收斂又能補益,能平肝養血,治療腹痛,還能止瀉痢、崩漏,安胎。(疏肝時生用,止痛時炒用,和血補血時酒炒,斂血止血時醋炒。產後婦女禁用,以免寒涼之性損傷元氣。與藜蘆相克)。
赤芍味酸寒,能清熱明目,活血通經,治療癰腫。(產後婦女禁用)。
生地黃味微寒,專門治療血熱,骨蒸勞熱,止吐血鼻血。(忌與鐵器接觸,用酒洗淨後使用,畏萊菔及其種子,血虛寒者禁用,肥胖痰盛者用薑汁浸泡炒用)。
熟地黃味微溫,能滋陰補血,填補精髓,治療勞損,烏髮黑須,明目益耳。(將生地黃用酒浸泡蒸熟曬乾,反覆浸蒸九次;另一方法是用好酒在砂罐中煮一夜,顏色如漆則已熟。忌與生地黃同用,痰盛者用薑汁拌炒)。
知母味苦,能滋陰止渴,治療自汗、骨蒸、煩熱。(生用瀉胃火,鹽酒炒用瀉腎火,忌鐵器,去毛後使用)。
貝母味微寒,能止渴、消痰、清心潤肺,開鬱除煩。(去心研末使用。四川、陝西產者為佳,性輕,治療上焦痰證;浙江產者名土貝母,性重而燥,僅治療皮裡膜外痰塊結腫、瘰癧及一切瘡瘍痰證。但肺癰、肺痿及人面瘡,古人皆有使用。與烏頭相克)。
黃芩味苦寒,能清瀉肺火,消痰利氣,治療風熱,條芩能安胎,除下焦火,治療崩漏、淋痛、痢疾、濕熱。(治療風熱時生用,入血分時酒炒,治療瀉痢時薑汁拌炒,治療膽熱時用豬膽汁拌炒後曬乾。細實堅硬者稱為條芩)。
黃連味苦寒,能瀉心火、除痞塊,止痢、保護腸胃,治療濕熱,清目除煩,防止瘡瘍。(清熱時酒炒,治療瀉痢時薑汁拌炒,開鬱時湯泡,與吳茱萸同用時拌炒後去吳茱萸,腸紅下血時放入豬大腸中煮熟後使用,治療癰腫疔瘡時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