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中風
(人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肌肉微掣,即為中風先兆)
西北地寒風浩蕩,或中腑兮或中臟,或中血脈或中經,善行數變難名狀,卒倒(外症)仆地不知人,痰塞喉間命欲喪。東南地濕類中風,證候相同治須當。腑中風邪著四肢,惡寒拘急脈浮遲;中臟唇緩滯九竅,鼻塞便閉不語時。若中血脈口眼歪,又有中經亦要知,六經無症溺調和,口不能言肢不持。
古人曾作真風治,三家妙論亦須思,東垣(人名)大率主氣虛,河間(人名)腎虛兼火治,丹溪(人名)主濕內生痰,總是類中分明注。治之先用開關法,皂(牙皂去皮弦二兩)(細)辛半(夏)藜(蘆)(各三錢)俱為末,再加麝香吹鼻中,有嚏則生無難活,醒後投之三合湯,茯(苓)陳(皮)甘(草)半(夏)應相當,(南)星(瓜)蔞(當)歸桔(梗)(黃)芩(黃)連(白)術,竹瀝薑汁(一匙)共一湯。
白話文:
人如果感覺大拇指、食指麻木無知覺,或者肌肉輕微抽搐,這就是中風的先兆。西北地區寒風凜冽,容易導致內臟、血脈、經絡受損,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症狀,甚至突然昏倒失去意識,痰阻塞喉嚨,危及生命。東南地區潮濕,也容易引起類似中風的症狀,治療方法相同。如果風邪侵襲四肢,則會出現惡寒、身體拘緊、脈象浮而緩慢;如果侵襲內臟,則會出現嘴唇緩慢、九竅不通、鼻塞、大小便失禁、不能說話;如果侵襲血脈,則會出現口眼歪斜;如果侵襲經絡,則會出現六經症狀消失、大小便失調、不能說話、四肢無力。古人曾經總結出治療中風的方法,有不同的醫家提出自己的見解,比如東垣認為主要由於氣虛,河間認為腎虛兼火,丹溪認為濕氣內生導致痰濁,總之,中風的類型和治療方法都有明確的區別。治療中風首先要採取開關的方法,用皂角、辛夷、藜蘆等藥物製成粉末,再加入麝香吹入鼻中,能引發打噴嚏,有助於恢復意識。醒來後可以服用三合湯,裡面包含茯苓、陳皮、甘草、半夏、南星、瓜蔞、當歸、桔梗、黃芩、黃連、白術、竹瀝、薑汁等藥材。
左癱屬血右(瘓)屬氣,血虛加(白)芍(川)芎生地(四物恐泥痰,用薑汁炒),瘀血桃仁與紅花(瘀血證小便利,大便黑,或腹中塊痛),氣虛(人)參(黃)耆也同劑,盜汗遺尿亦如之,小便不利不可利,殭蠶全蠍閉塞加,鉤藤善治牙關閉。肥人烏附(少許)以引經(烏頭、附子童便煮用),氣實人參亦要忌(右寸有力去參,恐補住痰涎於經絡)。
風盛自汗身體痛,防風羌活並薄桂;頭目不利或頭痛,(川)芎(白)芷蔓荊(細)辛(荊)芥穗;無汗身疼加(白)芷羌(活),(川)芎防(風)蒼朮秦艽配;心血虧欠神恍惚,茯苓遠志菖蒲入;或心動搖驚悸者,酸棗(仁)竹茹辰砂益;風痰熾盛須膽星,防(風)枳(實)牙皂瓜蔞仁;食傷(神)曲(麥)芽山楂(枳)實,便秘還須三花行(大便結用三化湯,厚朴、大黃、枳實、羌活等分,每服一兩,微利之)。
白話文:
左邊半身癱瘓屬於血虛,右邊半身癱瘓屬於氣虛。血虛可以用白芍、川芎、生地黃等藥物治療,但要注意如果痰濕較重,要用薑汁炒藥。瘀血可以用桃仁、紅花等藥物治療,如果出現大便黑、腹中疼痛等症狀,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藥。氣虛可以用人參、黃芪等藥物治療。盜汗、遺尿等症狀也可以用以上藥物治療。如果小便不利,可以加用殭蠶、全蠍等藥物。鉤藤可以治療牙關緊閉。肥胖者可以加用烏頭、附子,但劑量要少,用童便煮藥。氣實者則忌用人參,如果右寸脈有力,就要去掉人參,以免加重痰涎。
風盛自汗、身體疼痛可以用防風、羌活、桂枝等藥物治療。頭目不利或頭痛可以用川芎、白芷、蔓荊子、細辛、荊芥穗等藥物治療。無汗身疼可以用白芷、羌活、川芎、防風、蒼朮、秦艽等藥物治療。心血虧欠、神志恍惚可以用茯苓、遠志、菖蒲等藥物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可以用酸棗仁、竹茹、辰砂等藥物治療。風痰熾盛可以用膽星、防風、枳實、牙皂、瓜蔞仁等藥物治療。食積可以用神曲、麥芽、山楂、枳實等藥物治療。便秘可以用三花湯治療,也可以用厚朴、大黃、枳實、羌活等藥物治療。
示吉曰:東南類中風者多,故從火痰氣而治實有神驗。若果系風邪外中六經,形症具者原宜先服小續命湯解表;便秘者,三化湯通滯之後方用本湯調理更為切當。至於治口眼歪斜方法,固多不如瀉頰車、地倉二穴,歪左針右,歪右針左,病可立愈。
白話文:
古人認為東南地區中風患者較多,因此用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但如果確診為風邪侵犯六經,症狀明確者,應先服用小續命湯解表;便秘者,則需先用三化湯通便後,再服用本方調理效果更佳。至於治療口眼歪斜,最好的方法是瀉頰車、地倉穴,歪左針右,歪右針左,病症可立即痊癒。
2. 傷風
頭痛發熱鼻不通,惡風自汗號傷風,脈來浮緩兼無力,參蘇飲服自然松。人參紫蘇及枳殼,桔梗乾葛前衚衕,陳皮茯苓甘(草)半夏,木香少許棗姜攻。(以下加減)咳嗽去參加桑(皮)杏(仁)(去皮尖,打碎),內有痰熱黃芩進,痰唾如膠金沸草,胸滿痰多(瓜)蔞貝(母)順,冬月自汗桂枝添,若還無汗麻黃令,傷食厚朴(神)曲麥芽,中酒白蔻烏梅信,頭痛羌(活)(川)芎不可無,氣喘杏(仁)蘇(子)亦莫剩。
白話文:
患者出現頭痛、發燒、鼻塞,怕風、自汗,像是傷風感冒的症狀,脈象浮緩無力。可以服用參蘇飲,其藥材包括人參、紫蘇、枳殼、桔梗、乾葛、陳皮、茯苓、甘草、半夏、木香,並添加少許大棗和生薑來增强藥效。
以下可以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減:
- 若有咳嗽,可以加入桑皮、杏仁(去皮尖,打碎)
- 若有痰熱,可以加入黃芩
- 若痰液粘稠如膠,可以加入金沸草
- 若胸悶痰多,可以加入瓜蔞貝母
- 若冬季自汗,可以加入桂枝
- 若沒有汗,可以加入麻黃
- 若傷食,可以加入厚朴、神曲、麥芽
- 若飲酒過度,可以加入白蔻、烏梅
- 若頭痛,羌活、川芎不可少
- 若氣喘,杏仁、蘇子亦不可少。
示吉曰:人之易於傷風者,其故有二,一因元氣虛乏,氣不衛外,風乘虛入,治宜參耆益氣而佐以散邪;一因素有鬱熱在內,毛竅常開,邪風易入,治宜芩連清火而佐以疏風。此皆氣虛、鬱熱為本,風為標也,治本則標自愈。
白話文:
示吉曰:
人容易受風寒的原因有兩個:
一、元氣虛乏,氣不衛外,風乘虛入。 這表示身體元氣不足,無法抵禦外邪,風寒趁虛而入。治療應該用人蔘、黃耆補益元氣,並佐以散寒解邪的藥物。
二、素有鬱熱在內,毛竅常開,邪風易入。 這表示體內有鬱熱,毛孔常開,容易讓風寒入侵。治療應該用黃芩、黃連清熱瀉火,並佐以疏散風寒的藥物。
此皆氣虛、鬱熱為本,風為標也,治本則標自愈。 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氣虛、鬱熱為根本原因,風寒只是表象。治療要以補氣、清熱為本,標的風寒自然會消除。
3. 中寒
中寒傷寒殊非一(傷寒科在後),傷則漸深中直入,初起怖冷四肢寒,無熱不渴身戰慄,脈來無力又沉遲。加味理中湯有益,(人)參(白)術甘草並乾薑,加桂陳皮功妙極,寒甚附子及吳萸(鹽炒附,童便煮),茯苓半夏吐有力,生薑煎就須冷服(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無脈豬膽(一匙)麝香(半分)吃,泄瀉不止加(黃)耆升(麻),薑汁三匙嘔吐入,舌卷囊縮指甲青,脈絕蒸臍不可忽。
白話文:
中寒與傷寒的區別與治療
中寒與傷寒雖然名稱相似,但卻是不同的病症。傷寒病症在後文會詳細闡述。
傷寒的病症會逐漸加重,深入體內。初期會出現怕冷、四肢冰冷、沒有發熱、不口渴、身體發抖、脈象無力且沉緩的症狀。
治療方面,可以使用加味理中湯。方劑組成包括人參、白術、甘草、乾薑、桂皮、陳皮,其中加桂皮和陳皮的效果特別好。如果寒症嚴重,可以加入附子、吳茱萸(鹽炒附子,童便煮)。
輔助治療方面,可以服用茯苓、半夏,幫助吐出痰液。可以用生薑煎水,並冷服,這可以達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功效。
如果出現無脈,可以服用豬膽汁(一匙)和麝香(半分)。
如果出現腹瀉不止,可以加入黃耆和升麻。
如果出現嘔吐不止,可以加入薑汁三匙。
如果出現舌頭捲縮、指甲發青、脈搏消失、腹部脹滿,務必立即採取措施,不可延誤。
蒸臍法:用麝香、半夏、皂夾末一匙,填實臍中,後用生薑片貼於臍上,放大艾火於薑片灸二七壯,灸關元、氣海各二七壯,熱通於中,逼寒出外,手足溫暖則生。一用硫黃、麝香末填臍中,放蔥餅於臍上,以熨斗盛火於蔥餅上熨之,如餅爛再換一枚。蔥餅,用蔥頭一握,切去葉留白根約寸許,連敷四五餅應用。
白話文:
蒸臍法:
方法一:
- 將麝香、半夏、皂莢末各取一匙,混合後填滿肚臍。
- 在肚臍上貼一片生薑片,用艾條灸薑片27壯。
- 接著再灸關元穴、氣海穴各27壯。
- 熱力通達內部,將寒氣逼出體外,手腳溫暖即可。
方法二:
- 將硫黃、麝香末混合後填滿肚臍。
- 將蔥頭一握,切去葉子,留下約一寸長的白色根部,做成蔥餅。
- 將蔥餅放在肚臍上,用熨斗盛火熨燙蔥餅。
- 待蔥餅爛掉後換另一枚新的蔥餅繼續熨燙。
- 一共使用四到五枚蔥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