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首 (12)

1. 脈象主病二十九法

示吉曰:脈因熱而數,因數為促;因寒而緩,因緩為結。蓋促結者,寒熱之變也。滑氏曰:有氣、血、痰、飲、食五者,若有一留滯其間,脈亦為之間斷,非必死脈也,故張長沙亦作病脈。予近診血氣素虛之人,及有年者,脈來不數不緩,但數動一止,或五六動一止,後亦無妨。

蓋其榮衛固不足以充前導,而氣血飲食痰易於留滯也,若兼數兼緩則病上更病,退則生,加則死矣。蓋可忽哉?!

代脈(長夏脈,但代無胃曰死,曰代為戊己惡脈,右關忌見)

代,更代也,動而中止,良久復動,動而又止,如前復起曰代,為一臟無氣,而他臟為之代至也,六脈皆然,主呼吸危云之候,然亦有暴病而致是脈者。主霍亂吐瀉,主心腹急痛,主便膿血,主心中驚悸,主積痰、停水,主中風卒僕、主瘀血、飲食停滯,以致元氣不續。寸代(左)怔忡、言語謇塞,(右)氣塞痰壅;關代(左)胸脅急痛,(右)暴痛、吐瀉;尺代亡陽失血,陰疝上衝。

伏脈(《經》曰: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伏、浮中沉皆不見也,附於骨上,重手推筋取之乃得,為陰陽潛伏,關隔閉塞之候。主寒、主痛、主水、主霍亂、主疝瘕、主飲食不消、主榮衛氣閉而厥逆。伏結為積聚。寸伏(左)沉憂失志,(右)氣滯痰積;關伏(左)血冷脅腰痛,(右)吐瀉暴作,中脘積塊;尺伏腎寒火虛,疝瘕痼冷。

動脈

動,狀如大豆,厥厥動搖,尋之有,舉之無,不往不來,不離其處,為陰陽相搏之候(《正理論》)。主痛、主驚、主崩脫、主泄痢、主虛勞體痛。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婦人手少陰脈動者,妊子也(《內經》)寸動(左)心驚汗出,(右)自汗、痰喘;關動(左)寒熱、口苦,(右)食積停滯;尺動骨蒸、虛脫、崩帶、溺赤。

白話文:

脈象表現吉利的徵兆是:脈搏因為熱而變得 দ্রুত快, দ্রুত快的脈搏會變成促脈;脈搏因為寒而變得 slow慢, slow慢的脈搏會變成結脈。促脈和結脈,是寒熱變化所導致的。滑氏說:氣、血、痰、飲、食這五種物質,如果有一種滯留在體內,脈搏也會出現間歇,這不一定是死亡的脈象,所以張仲景也將其歸為病脈。我最近診斷一些氣血虛弱的人,或是年紀大的人,他們的脈搏不快也不慢,但是脈搏跳動幾下會停頓一下,或是五六下停頓一下,之後也沒有什麼問題。

這是因為他們的榮衛之氣不足以順利引導氣血運行,而氣、血、飲食、痰等容易滯留。如果脈象同時出現 দ্রুত快又 slow慢,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如果病情減輕就會好轉,如果加重就會死亡。這怎麼可以忽視呢?

代脈(屬於長夏的脈象,但是如果代脈沒有胃氣就代表死亡,也說代脈是戊己日不好的脈象,右關脈忌諱出現代脈)

代,是更替的意思,脈搏跳動後停止,過一會兒又跳動,跳動後又停止,像之前一樣再次跳動,就稱為代脈,代表一個臟腑的氣虛弱,而由其他臟腑代替跳動,六脈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代脈主呼吸危急的徵兆,但也有些是突然發病導致的。代脈主要代表霍亂、嘔吐、腹瀉,心腹劇痛,大便帶膿血,心中驚悸,積痰、停水,中風昏倒、瘀血、飲食停滯,導致元氣不能接續。寸脈出現代脈(左手)代表心悸、言語不清,(右手)代表氣塞、痰多壅滯;關脈出現代脈(左手)代表胸脅劇痛,(右手)代表突發劇痛、嘔吐、腹瀉;尺脈出現代脈代表陽氣衰亡、失血、陰疝上衝。

伏脈(《黃帝內經》說:按壓到骨頭,脈氣微弱的,代表腰背疼痛,身體有麻木)

伏脈是指在浮、中、沉三個層次都摸不到脈搏,脈象貼近骨頭,需要用重力按壓筋骨才能摸到,代表陰陽之氣潛藏、關閉阻塞的情況。主要代表寒症、疼痛、水腫、霍亂、疝氣、腫塊、飲食不消化、榮衛之氣閉塞導致的厥逆。伏脈伴隨結脈代表體內有積聚的腫塊。寸脈出現伏脈(左手)代表憂鬱失志,(右手)代表氣滯、痰積;關脈出現伏脈(左手)代表血冷、脅腰疼痛,(右手)代表突發的嘔吐腹瀉,中脘有積塊;尺脈出現伏脈代表腎寒、火虛,疝氣、久冷的疾病。

動脈

動脈,形狀像豆子一樣,跳動搖晃,按下去能摸到,輕輕一碰又摸不到,不來也不去,不離開那個部位,代表陰陽之氣互相搏鬥的情況(《正理論》)。主要代表疼痛、驚恐、崩漏、腹瀉、虛勞引起的身體疼痛。陽氣發動會出汗,陰氣發動會發熱。婦女手少陰脈出現動脈,是懷孕的徵兆(《黃帝內經》)。寸脈出現動脈(左手)代表心悸出汗,(右手)代表自汗、痰多喘氣;關脈出現動脈(左手)代表寒熱、口苦,(右手)代表食物積滯;尺脈出現動脈代表骨蒸潮熱、虛脫、崩漏、白帶過多、小便赤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