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11)
卷之首 (11)
1. 治病須求其本
夫治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臟腑在內為本,十二經絡在外為標,而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又各有標本焉。以病論之,先受為本,後傳為標。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否則邪氣滋甚,其病益蓄。縱先生輕病,後生重病,亦先治其輕後治其重,則邪氣乃伏。
有中滿及病大小便不利,則無問先後標本,必先治滿及大小便,為其急也。故曰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此東垣之法也。然脹滿,便閉亦有標本之分,故先喘後脹病在肺,喘為本而脹為標,治宜清金降氣;先脹後喘病在脾,脹為本而喘為標,治宜實脾利水。血分之症,先經水斷絕而後浮腫,腫為標而血為本,先治血後治腫;先腫而後經絕,腫為本而血為標,先治水。此皆先哲之陳案,同志者可旁通也。
貝葉齋僧永譽,初患疥,自以水銀、蘄艾熏之,遂喘急、胸滿,漸至遍身浮腫,一醫投之五皮飲不效,復以椒目、大黃等投之,喘愈急而腫愈甚。延予視之,予曰:「疥在皮膚,肺氣熱也。復以火熏,火毒傷肺,遂失降下之令,氣道塞,水道閉,喘急、溺澀、浮腫之所由來矣。
今復推蕩,陰血又傷,若非童真難免於死矣。」遂以麥冬、黃芩、山梔、桑皮、花粉、滑石、木通、燈草與之,服四劑而諸症皆愈。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我們必須瞭解疾病的表象和根本。從人體的角度來看,外部的表現是表象,內部的運作則是根本;陽性是表象,陰性是根本。因此,六腑屬於陽性,是表象;五臟屬於陰性,是根本。臟腑在內部,是根本;十二經絡在外面,是表象。然而,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各自又有表象和根本之分。
從病情的角度來看,最先受到影響的是根本,後來擴散開來的是表象。所以,各種疾病都應該先治根本,再處理表象。如果不這樣做,病邪會更加嚴重,病情也會更惡化。就算開始是輕微的病狀,後來發展成嚴重的病況,也應先處理輕微的,再處理嚴重的,這樣病邪才能被控制住。
如果患者有腹部脹滿,或是大小便不順暢的問題,無論先後,都必須優先處理這些問題,因為它們是最緊急的。這就是所謂的“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但即使是脹滿和便祕,也有根本和表象之分。例如,如果先出現喘息,然後纔出現脹滿,那麼病情在肺部,喘息是根本,脹滿是表象,治療上應該清熱降氣。反之,如果先出現脹滿,然後纔出現喘息,那麼病情在脾臟,脹滿是根本,喘息是表象,治療上應該健脾利水。
一位名叫永譽的和尚,最初得了疥癬,他自己用水銀和蘄艾燻蒸治療,結果導致呼吸急促,胸部脹滿,全身浮腫。一個醫生給他服用五皮飲,但沒有效果。之後,又給他服用了花椒和大黃,結果他的呼吸更急促,浮腫更嚴重。我檢查了他的病情,我說:“疥癬是皮膚的問題,是由肺氣過熱引起的。再用火燻,火毒傷害了肺部,使得肺部失去了正常的下降功能,氣道堵塞,水道關閉,這就是他呼吸急促,小便困難,全身浮腫的原因。
現在再進一步推進治療,又傷害了陰血,如果不是年輕力壯的人,恐怕難以活命。”於是,我讓他服用麥冬、黃芩、山梔、桑皮、花粉、滑石、木通、燈草,服用了四劑後,所有的病症都得到了改善。
2. 制方定見
北直梁敬州客楓江,年六十餘,病濁已三年,淡滲、寒涼、溫補之品投之俱不效。求治於予,予診之,六脈俱微,惟左寸帶數。予曰:「此因心火不降,以致脾胃之氣不升,白濁之物因而下滲耳,法當養心升補,若用本病藥無益也。」遂制方用丹參、茯神、遠志、棗仁、山萸、山藥、黃耆、白朮、升麻、柴胡、甘草、陳皮、薑、棗煎服,服三劑,其濁倍至。彼懷慍曰:「抑何故也?」予問:「其體中健否?」彼曰:「如故」。
予曰:「若使所出者盡為津液,體必憊甚。今濁增而體健,知白濁之物積於其中,為藥所迫而出耳,清者既升,濁者自降,再服二劑,所積者盡而病如失矣。」投之果然。由此觀之,若無定見,庶必再換一方,寧能愈乎?此亦可例推。
白話文:
在北方的梁敬州,有一個住在楓江的客人,他已經六十多歲了,得了渾濁尿症已經三年。這期間,他嘗試過淡滲、寒涼、溫補等各種藥物,但效果都不明顯。最後,他來找我治療。經過診斷,我發現他的六脈都顯得微弱,只有左手寸脈稍快。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的心火沒有下降,導致脾胃之氣不能上升,才會出現尿液渾濁的情況。按照治療原則,我們應該要滋養心臟並提升脾胃功能,如果只是針對這個病症本身開藥,效果不會太好。」
於是,我開了一個處方,包含丹參、茯神、遠志、棗仁、山萸、山藥、黃耆、白朮、升麻、柴胡、甘草、陳皮、薑和棗等材料,讓他煎服。吃了三劑後,他的尿液渾濁程度反而加重了。他有些生氣地問我:「這是怎麼回事?」
我問他:「你的身體感覺如何?」他回答說:「和平常一樣。」
我解釋道:「如果排出的都是正常的津液,你的身體一定會感到非常疲倦。現在尿液更渾濁,但你的身體卻依然健康,這說明體內積聚的異常物質正在被藥物驅出。當清潔的津液上升,混濁的物質自然就會下降。再服用兩劑,體內的異常物質就會被完全清除,疾病也會消失。」他照著我的建議做了,結果真的如我所言。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如果醫生沒有堅定的治療信念,很可能會中途改變治療方案,那樣疾病又怎能痊癒呢?這個道理可以應用到其他類似的病例上。
3. 調攝得宜
穹隆盛氏,一子一女,俱十餘歲,病劇延予。視之,予問:「何恙?曾服何藥?」彼曰:「男患胸滿、寒熱,曾服小柴胡加消導藥。女患內熱、乾咳特甚,曾服清火滋陰麥冬、黃芩之品。其方俱在,但服之不愈。」予診之,男得浮弦,女得弦數。予曰:「脈證湯藥甚相合也。
」因何不愈?沉思間忽聞女衣有煙火氣。予視之,「曾臥火箱中乎」?曰:「然」。予即以前方銼藥與之,令其遷臥床上。其子亦以前方與之,令其避風絕食。服藥完,而二人皆愈。其父駭問曰:「方藥相同也,何效之不同若是邪?」予曰:「令郎風食證之輕者也。惟其輕也,不避風、不絕食,宿食未消而新食復傷,舊風未散而新風又襲矣。
若令嬡咳嗽,火熱爍金,而用清火潤肺之品治之甚當,其如外火復逼,一杯水其能救一車薪火乎?此其所以皆不愈也。予因此而加之調攝故愈」。
白話文:
【調整生活適度】
有個名叫穹隆盛的人,他有一子一女,都十多歲了,病情嚴重,於是請我去診治。我看到他們,便問:「你們怎麼了?有吃過什麼藥嗎?」他回答:「兒子胸部脹滿、發冷發熱,曾吃了小柴胡加消導的藥物。女兒內部發熱、乾咳非常厲害,曾吃了清熱滋陰的麥冬、黃芩等藥。開的處方都在這裡,但吃了都沒有好轉。」我為他們診脈,兒子的是浮弦脈,女兒的是弦數脈。我說:「從脈象和症狀來看,開的藥很對症啊。
」那為什麼病情沒有好轉呢?我在深思時,突然聞到女兒的衣服上有煙火味。我問她:「你是不是睡在有火的暖箱裡?」她回答:「是的」。我便把之前的藥方再抓藥給他們,並讓女兒換到牀上休息。對於兒子,我也同樣使用之前開的藥方,讓他遠離風吹,停止進食。吃完藥後,兩人都痊癒了。父親驚訝地問我:「藥方是一樣的,為什麼效果會差這麼多?」我解釋:「你的兒子只是輕微的風食症。因為病情輕微,所以他沒有避風,也沒有禁食,舊的食物還未消化,新的食物又加重了負擔,舊的風寒未散去,新的風寒又來侵襲。
而你的女兒咳嗽,是由於火熱燒灼肺部,使用清熱潤肺的藥物治療是恰當的,但是外部的火熱又緊迫著她,就像一杯水怎能撲滅一車的薪火?這就是他們病情都沒有好轉的原因。我這次加上了調整生活的建議,所以他們才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