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6)

1.

古人因形定名,分為九痔(牛奶、雞心、蓮花、雞肝、翻花、蜂窩、穿腸、鼠奶、外痔),然不外醉飽入房,厚味發熱,負重致遠,以致濕熱風燥流注肛門為腫為瘡也。治法以涼血為主(用槐角、槐花、生地),佐以和血生血(用川芎、當歸、桃仁),行氣寬腸(用枳殼),清熱(芩、連、山梔)行濕(黃柏、防己、澤瀉),潤燥(麻仁、大黃)疏風(秦艽、荊芥),下陷者升之(防風、升麻),氣弱者補之(人參、黃耆),氣不順者和之(木香、檳榔)。其外治法,須分內外。

痔生肛門之外,痛甚者清之、洗之,頭大根小者線結之,頭大根大者枯之;痔生於肛門之內,有喚痔等法,次序而行,庶獲效也。

良方治痔主方,諸痔初發,服一二貼即愈。

當歸,生地,枳殼,連翹,槐角(黑牛膽制,五味為上多用),升麻,黃芩,黃柏,黃連,陳皮,荊芥穗(六味為中稍減),防風,地榆(為下少用)

上芩連柏冬月用五分,夏用一錢五分,春秋用七分,水二盅煎,空心服。大便燥結加酒蒸大黃三錢,炒麻仁末錢半。

提肛散,治久痔氣虛,肛門下墜,及脫肛便血,脾胃虛弱等證。

川芎,歸身,白朮,人參,黃耆,陳皮,甘草(各一錢),升麻,柴胡,條芩,黃連,白芷(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渣再煎。

熊膽散,治痔瘡堅硬作痛,脫肛腫泛不收。

用大冰片一分,熊膽二分,為末。先將大田螺一個,用尖刀挑起螺蓋,入藥在內,平放片時,待螺化出漿水,用雞翎掃痔上,勤勤用之,立愈。

洗痔黃硝湯,痔瘡腫痛。

用大黃二兩,用水十二碗,煎至八碗,再入朴硝一兩,略滾,傾桶內熏洗之。

一用枳殼二兩,荔枝草四兩,河水煎湯,先熏後洗。

藥線方,治諸痔、癭瘤,凡根蒂小而頭面大者,用此線系其患根,自效。

用芫花五錢,壁錢二錢,白色細扣線三錢,將水一碗,同浸小磁罐內,慢火煮水乾為度,取線陰乾。凡遇前患,用線一根,患大者二根,雙扣繫於根蒂,兩頭留線,日漸緊之,其患自然冰冷、紫黑、枯落、後用長肉藥收口(秘方用蜘網四邊粗絲合成線結患根上)。

枯痔方,凡痔瘡泛出,即用此藥塗之,痔自乾黑枯落。欲用此方,四邊好肉上先用護痔散護好。

明礬(四兩),白砒(四錢),輕粉(三錢),硃砂(三錢)

先將礬入銅勺內煅滾,次入砒末攪勻,以礬枯為度;去火毒片時,次入輕砂,再研極細,磁瓶收貯;每日辰、午、申三時,以溫湯洗淨,痔上唾津調塗,七八日其痔自然枯盡,方上生肌藥。

護痔散,白及、大黃、苦參、綠豆粉、寒水石、黃柏各等分,為細末,熟水調塗四邊好肉上,方上枯痔藥。

白話文:

[痔瘡]

古人根據形狀命名,分爲九種痔瘡(牛奶痔、雞心痔、蓮花痔、雞肝痔、翻花痔、蜂窩痔、穿腸痔、鼠奶痔、外痔),但歸根結底,是由於飽飲後立即進行性行爲、過度食用刺激性食物導致體內發熱、負重勞力或長途跋涉,使得溼熱風燥流入肛門,形成腫脹和瘡痛。治療方法主要以涼血爲主(使用槐角、槐花、生地),輔以和血生血(使用川芎、當歸、桃仁),行氣寬腸(使用枳殼),清熱(黃芩、黃連、山梔)、行溼(黃柏、防己、澤瀉),潤燥(麻仁、大黃)疏風(秦艽、荊芥),對於下陷的情況,使用升提法(防風、升麻),氣弱則補氣(人參、黃芪),氣不順則調和(木香、檳榔)。至於外部治療,則需區分內痔與外痔。

若痔瘡長於肛門外,疼痛劇烈的,應清熱、清洗,對頭大根小的,可使用線結法,對頭大根大的,應使用枯萎法;痔瘡位於肛門內,有喚痔等方法,依序施行,纔能有效。

以下是幾種藥方:

  1. 良方治痔:各種痔瘡初期發作時服用一二劑即可痊癒。藥方包括當歸、生地、枳殼、連翹、槐角(黑牛膽制,五味爲上多用)、升麻、黃芩、黃柏、黃連、陳皮、荊芥穗(六味爲中稍減)、防風、地榆(爲下少用)。上芩連柏冬月用五分,夏用一錢五分,春秋用七分,用水二盅煎,空腹服用。大便乾燥結塊,可加酒蒸大黃三錢,炒麻仁末錢半。

  2. 提肛散:用於治療長期痔瘡氣虛,肛門下墜,以及脫肛出血,脾胃虛弱等症狀。

  3. 熊膽散:治療痔瘡堅硬疼痛,脫肛腫脹不收。

  4. 洗痔黃硝湯:用於痔瘡腫痛。

  5. 藥線方:治療各種痔瘡、癭瘤,對於根蒂小而頭部大的情況,用此線繫於患處根部,自見效果。

  6. 枯痔方:對於痔瘡泛出,直接塗抹此藥,痔瘡會自然幹黑枯落。

  7. 護痔散:白及、大黃、苦參、綠豆粉、寒水石、黃柏各等分,製成細末,用溫水調塗於周圍健康皮膚,然後使用枯痔藥。

  8. 喚痔散:用於肛門內腸頭上的痔瘡,外面看不見,痛苦不堪。用此藥可使痔瘡從肛門內脫出,以便清潔並上藥。

  9. 貼頂昇陽散:用於將肛門內的痔瘡收入腸內。內服槐角丸。

以上藥方應遵醫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