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1)
1. 腫瘍主治法
萬靈丹,治癰疽疔毒,對口發頤,一切瘡症初起,惡寒發熱,高焮腫赤,疼痛,脈來浮緩、浮緊。用此辛溫發表以散之,並治風濕、風溫、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風及中風癱瘓,氣血凝滯之症。
蒼朮(八兩),全蠍,石斛,天麻,當歸,甘草(炙),川芎,羌活,荊芥,防風,麻黃,北細辛,川烏(湯泡去皮),草烏(湯泡去皮尖),何首烏(各一兩),明雄黃(六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用硃砂六錢研細為衣,磁罐收貯。老弱而病勢緩者,每服一丸;少壯而病勢急者,每服二丸。服法:用連須大蔥白九支,煎湯一茶盅,將藥乘熱化開,通口服盡,被蓋出汗為度。如服後汗遲,再用蔥白湯催之,後必汗如淋洗,漸漸退下所蓋衣被,汗自收而病如失矣。
若瘡已成膿者,即得高腫潰膿;若治諸疾無表證者,只用熱酒化服。
內托復煎湯,治瘡焮腫赤痛,根盤不深,寒熱形證在表,大便如常或泄瀉,脈浮數無力,恐邪外盛而內侵,此方主之。
黃耆,防風,地骨皮(各二錢),蒼朮(三錢),芍藥,黃芩,白朮,茯苓,人參,甘草,當歸(各一錢),防己,肉桂(各五分)
水三盅,煎至盅半,不拘時服。
四妙湯,治一切瘡瘍腫痛,微惡寒,時內熱,口中無味,大便如常,皆氣血內虛之故。此方益氣和血,解毒托裡之神方也。潰後用之,排膿去瘀,生肌長肉,逐餘毒,通經絡尤驗。
黃耆(五錢),當歸(八錢二分),金銀花(五錢),甘草(一錢八分)
上銼一大劑,酒水各半煎服。寒熱脈浮,加防風、柴胡;腫瘍痛甚,加乳香、沒藥;腫處堅塊白色,加半夏、南星、土貝母;泄瀉,加蒼白朮;嘔噁心,加陳皮、半夏、蒼朮;惡寒,加桂皮;若膿成不潰,加防風,穿山甲;潰後膿少,膿多不斂,加牛皮膠五錢;飲食不思、不化,加白朮、陳皮;虛甚,加人參;肉赤口渴,脈數,加人參、麥冬、五味子;熱甚,加黃連、山梔;肉白、肉紫,手足冷,脈微細無力,或嘔,加人參、白朮、陳皮、肉桂、炮姜;寒甚,加熟附子。
內疏黃連湯,治癰疽、發背、對口、腿癰等症初起,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結,小便如淋,煩躁飲冷,心煩口苦,六脈沉實有力。此毒邪深伏在裡也,用此疏通臟腑,使毒邪不得傳變經絡。
黃連,黃芩,山梔,當歸,薄荷,木香,白芍,檳榔,桔梗,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大黃(二錢)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此方代黃連解毒湯、清涼飲、破棺丹等劑,苦寒攻下之品也。若病者大便如常,惟見煩躁作渴,飲冷譫語,脈洪數,此方徑去大黃與之可也。如不應,反加狂言、自汗、大渴,再加石膏、知母、竹葉、粳米。倘本病投之本方不應,倍大黃;如大便仍不通,反加狂言、大渴,非用芒硝不可。師古人方,不若師古人意,全在司命者之變通也。
白話文:
[腫瘍主治法]
萬靈丹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癰、疽、疔等毒瘡,包括長在嘴角和下巴的瘡,以及各種瘡症剛開始發作時,出現怕冷發熱、紅腫熱痛,脈象呈現浮緩或浮緊的情況。這種情況要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治療。這個藥方也能治療風濕病、風溫病、濕痰、流注(皮下腫塊)、附骨陰疽(骨頭附近的慢性膿腫)、鶴膝風(膝關節腫痛)以及中風癱瘓、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狀。
藥方組成:蒼朮(八兩),全蠍,石斛,天麻,當歸,炙甘草,川芎,羌活,荊芥,防風,麻黃,北細辛,川烏(用湯浸泡後去皮),草烏(用湯浸泡後去皮尖),何首烏(各一兩),明雄黃(六錢)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每丸重一錢。然後用六錢的硃砂研成細末,裹在藥丸外面,放入磁罐中保存。對於體質虛弱、病情較輕緩的病人,每次服用一丸;對於體質強壯、病情較急的病人,每次服用二丸。服用方法:用帶根的大蔥白九根,煎煮成一茶盅的湯,將藥丸趁熱化開,一口氣喝完,然後蓋上被子發汗。如果服藥後出汗較慢,再用蔥白湯催汗,之後就會大量出汗,像淋浴一樣。慢慢地減去身上的被子,等汗自己收住,病就好了。
如果瘡已經化膿,就會促使腫脹部位潰破流膿。如果治療其他疾病,沒有發熱怕冷的表證,可以用熱酒送服藥丸。
內托復煎湯
這個藥方治療瘡腫紅腫疼痛,但瘡根不深,有發冷發熱等表證,大便正常或腹瀉,脈象呈現浮數無力,可能是邪氣太盛要侵入體內。這個藥方能扶正祛邪。
藥方組成:黃耆,防風,地骨皮(各二錢),蒼朮(三錢),芍藥,黃芩,白朮,茯苓,人參,甘草,當歸(各一錢),防己,肉桂(各五分)
煎煮方法:用水三盅,煎至一盅半,不拘時間服用。
四妙湯
這個藥方治療各種瘡瘍腫痛,有輕微怕冷,時而發熱,口中無味,大便正常,這些都是氣血內虛引起的。這個藥方可以補益氣血,解毒托裡,效果非常好。瘡瘍潰破後使用,可以幫助排出膿液、去除瘀血,促進肌肉生長,消除殘餘毒素,疏通經絡,效果更加顯著。
藥方組成:黃耆(五錢),當歸(八錢二分),金銀花(五錢),甘草(一錢八分)
煎煮方法: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後,用酒和水各一半煎煮服用。如果出現怕冷發熱、脈象浮的症狀,加入防風、柴胡;如果腫痛劇烈,加入乳香、沒藥;如果腫塊堅硬呈白色,加入半夏、南星、土貝母;如果腹瀉,加入蒼朮、白朮;如果噁心嘔吐,加入陳皮、半夏、蒼朮;如果怕冷,加入桂皮;如果膿液形成但無法潰破,加入防風、穿山甲;如果潰破後膿液少,或者膿液多不易癒合,加入牛皮膠五錢;如果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加入白朮、陳皮;如果身體極度虛弱,加入人參;如果皮膚紅腫口渴,脈搏跳動快,加入人參、麥冬、五味子;如果發熱嚴重,加入黃連、山梔;如果肌肉蒼白或紫黑,手腳冰冷,脈象微弱無力,或出現嘔吐,加入人參、白朮、陳皮、肉桂、炮姜;如果怕冷嚴重,加入熟附子。
內疏黃連湯
這個藥方治療癰疽、發背、對口、腿癰等疾病的初期,出現腫脹堅硬發熱、嘔吐、大便秘結、小便淋漓不暢、煩躁口渴,脈象沉實有力,這是毒邪深藏在體內的情況,要用這個方子疏通臟腑,使毒邪無法傳播到經絡。
藥方組成:黃連,黃芩,山梔,當歸,薄荷,木香,白芍,檳榔,桔梗,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大黃(二錢)
煎煮方法: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飯前服用。
這個藥方可以替代黃連解毒湯、清涼飲、破棺丹等苦寒攻下的藥方。如果病人大便正常,只有煩躁口渴、胡言亂語、脈象洪數的症狀,可以去掉藥方中的大黃。如果沒有效果,反而出現胡言亂語、自汗、極度口渴,可以再加入石膏、知母、竹葉、粳米。如果使用本藥方沒有效果,可以加倍大黃的用量;如果大便仍然不通,反而胡言亂語、極度口渴,必須要用芒硝。學習古人的藥方,不如學習古人運用藥方的思維,關鍵在於醫師的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