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0)
1. 腫瘍主治法
腫瘍治法,先分表裡。外周之邪表病也,在證則惡風惡寒,拘急發熱,二便如常,在脈則浮緊、浮數、浮洪,在瘡則高焮紅腫而痛淺;內因之邪里病也,在證則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在脈則沉數、沉實,在瘡則堅硬平腫,不赤而痛深。以此二證,分認明白。
如看病人純是表證,用荊防敗毒散汗散之;如表而兼寒兼濕兼痰者,用萬靈丹;如表而兼虛,少食泄瀉,脈來浮而無力,用內托復煎散;如表邪輕,里證少,脈來虛,用四妙湯。此毒邪在表之治法也。
如看病人純是里證,用內疏黃連湯。不應,加朴硝;如只是熱燥,大便如常,去大黃;如兼見大渴大汗,合白虎湯。此毒邪在裡之治法也。
若不惡風寒,二便如常,表裡之證俱不見,用當歸黃耆湯,此調和榮衛之法也。若惡風寒,二便秘,表裡之證互見,用衛生湯,此通解表裡之法也。如表裡之證雖見而微,蓋因氣血不和,兼痰兼郁,壅遏為瘡,用神仙活命飲,此疏通經絡之法也。如偶爾跌僕,因而腫硬,積久欲潰,用瓜蔞托裡湯,此破瘀和傷解毒之法也。
如口渴便結,寒熱無汗,郁久熱深,表裡上下俱病,用復生散,此驅逐三焦內外熱邪之法也。若瘡腫外甚,恐毒邪內攻,用蠟礬丸,此護心護膜之法也。如表裡之證俱無,瘡頭不高不紅,不腫不痛,平塌僵頑,病人昏怠,脈來沉遲微細,用回陽三建湯,此溫補奪命之法也。
外此則隨時令之寒溫,察地分之順逆,分經絡之虛實。身重脈緩濕勝者,除濕;身熱脈大心躁時腫乍來乍去者,清熱;諸病眩暈,動搖脈弦者,去風;氣澀氣滯,乾燥無津脈澀者,瀉氣補血。其大要始終調理脾胃為主。若脾胃不傷,臟腑各有所稟。氣血凝結者,得藥自散;膿瘀已成者,得藥自潰;肌肉欲死者,得藥自生;死肉已脫者,得藥自斂。若專攻於瘡,脾胃一虛,變證蜂起,而不可為矣。
昔東垣翁,治表不云發汗,而曰托裡;治里不云攻下,而曰疏通;求經絡不曰疏通,而曰和榮衛。蓋欲保全元氣為主,而不專攻於瘡也。今之醫者以速愈為高,汗下峻攻,溫毒漫治,毒或速散,不知元氣傷而天年夭矣。予集諸方,攻補兼備,但用者有一可補之機則補之,有必不可不攻之勢則攻之,庶幾得古人好生之意也。
荊防敗毒散,治癰疽發背、乳癰等症初起,頭痛發熱,惡寒焮腫,高赤疼痛,脈浮緊、浮數,邪在表也。服者汗散。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甘草,金銀花,生薑
水二盅,煎八分。瘡在下,空心服;瘡在上,食後服;瘡在臂,加桂枝少許;瘡在腿膝,加木瓜。熱服取汗,用陳酒過口。
瘡發太陽經,倍羌活、防風;陽明經,加白芷、升麻;少陽經,倍柴胡;太陰經,加芍藥、升麻;少陰經,倍獨活;厥陰經,加青皮、柴胡,皆以肉桂佐之。
白話文:
腫瘍主治法
治療腫瘍,首先要區分表裡。外邪引起的表證,症狀表現為惡風惡寒、肌肉拘緊發熱,大小便正常;脈象浮緊、浮數、浮洪;患處紅腫高突,疼痛較淺。內因引起的裡證,症狀表現為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澀痛;脈象沉數、沉實;患處腫塊堅硬平坦,不紅,疼痛較深。要根據這兩種證候,明確區分。
如果病人純屬表證,就用荊防敗毒散發汗解表;如果表證兼有寒、濕、痰,就用萬靈丹;如果表證兼有虛證,出現少食、腹瀉,脈象浮弱无力,就用內托復煎散;如果表邪較輕,裡證較少,脈象虛弱,就用四妙湯。這些是治療外邪在表的方法。
如果病人純屬裡證,就用內疏黃連湯。若效果不佳,就加朴硝;如果只是燥熱,大便正常,就去除大黃;如果兼見口渴、大汗,就加用白虎湯。這些是治療外邪在裡的方法。
如果病人不惡風寒,大小便正常,既無表證也無裡證,就用當歸黃耆湯,這是調和營衛氣血的方法。如果病人惡風寒,大小便異常,表裡證候兼見,就用衛生湯,這是通解表裡的方法。如果表裡證候雖然存在但較輕微,可能是由於氣血不和,兼有痰飲、氣鬱,阻塞經絡而致瘡瘍,就用神仙活命飲,這是疏通經絡的方法。如果因跌打損傷導致腫硬,久而將潰,就用瓜蔞托裡湯,這是破瘀消腫解毒的方法。
如果病人口渴、便秘,寒熱交替無汗,鬱久化熱,表裡上下皆病,就用復生散,這是驅除三焦內外熱邪的方法。如果瘡腫外在表現嚴重,擔心毒邪內侵,就用蠟礬丸,這是保護心臟和臟腑的方法。如果既無表證也無裡證,瘡瘍不高不紅,不腫不痛,平坦僵硬,病人昏倦,脈象沉遲微細,就用回陽三建湯,這是溫補元氣救治危急的方法。
此外,還要根據季節寒溫、地域差異,辨別經絡虛實。身體沉重、脈象緩弱、濕邪盛者,需除濕;身體發熱、脈象洪大、心煩,腫脹時有時無者,需清熱;各種疾病伴有眩暈、脈象弦數者,需祛風;氣機阻滯、乾燥無津、脈象澀滯者,需瀉氣補血。總之,治療腫瘍要以調理脾胃為主。如果脾胃不損,臟腑功能正常,氣血凝滯者,藥物自能使其散開;膿瘀已成者,藥物自能使其潰破;肌肉將壞死者,藥物自能使其再生;壞死組織已脫落者,藥物自能使其癒合。如果單純攻治瘡瘍,而忽略脾胃,則容易導致病情變化,難以治療。
古代名醫東垣先生,治療表證不單純依靠發汗,而是注重托裡;治療裡證不單純依靠攻下,而是注重疏通;治療經絡阻滯不單純依靠疏通,而是注重調和營衛。這是因為他重視保護元氣,而不單純攻治瘡瘍。現代一些醫生追求快速治癒,濫用發汗、攻下、峻猛之法,雖然腫毒可能很快消散,卻不知元氣已受損傷,最終導致壽命縮短。我收集整理了這些方劑,攻補兼施,使用時若有可補之機則補之,有必不可不攻之勢則攻之,希望能夠體現古人救死扶傷的精神。
荊防敗毒散,用於治療癰疽、發背、乳癰等疾病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熱,惡寒,紅腫高突疼痛,脈象浮緊、浮數,邪氣在表。服用後可發汗解表。
組成: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甘草、金銀花、生薑
用法:水煎服,取汗。瘡瘍在下肢,空腹服用;瘡瘍在上肢,飯後服用;瘡瘍在手臂,加桂枝少許;瘡瘍在腿膝,加木瓜。熱服取汗,並用陳酒漱口。
如果瘡瘍發生在太陽經,羌活、防風的劑量加倍;陽明經,加白芷、升麻;少陽經,柴胡的劑量加倍;太陰經,加芍藥、升麻;少陰經,獨活的劑量加倍;厥陰經,加青皮、柴胡,並用肉桂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