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6)

1. 外科賦

若表證不現,大便燥結,口渴引飲,脈浮、沉實、沉數、瘡頭堅硬不起,若不用大黃將何以宣通臟腑邪?初虞世云:癰疽初作,須以大黃等藥急轉利之,勿以困苦為念,此亦一偏之說。不辨表裡,胡為可訓!

總之,真知其實而瀉利,真知其虛而補益。浮露而淺者,則外消;藏伏而深者,則內托,庶無弊也。

外無風寒之病形,內無便溺之阻塞,腹中和,舌知味,病在經絡,先和榮衛。

通用神仙活命飲、當歸黃耆湯、四妙湯。

火攻之法宜施早。

凡瘡初起,不論陰陽,俱用艾火灸之,是開門逐賊法也。其法先以濕紙覆瘡上,立視其紙先干處,乃瘡結頭處也。用獨蒜頭切片如三錢厚,貼瘡頭上,以艾在蒜片上灸之。每三壯一易蒜片。不痛者,灸令知痛;痛者,灸令不痛為度。如瘡大者,以蒜搗爛鋪瘡上,亦鋪艾蒜上灸之。

一二日初發時,灸可立愈;三四日,十愈六七;若過七日之關,膿將成而不可灸矣。古人蠐螬蟲去兩頭,隔艾灸法;豆豉為末,唾津作餅灸法;取淨土水和作餅灸法;秘方用南星、半夏為末,薑汁調成餅灸法。其灸法俱與蒜灸同,各隨其便也。

示吉曰:考之方書,頭上瘡,面疔毒,腎俞發,俱禁艾火,以頭為純陽之位生,瘡則熱亢極,面疔為陽毒,腎俞發為亢陽爍陰,灸之恐以火濟火也。此言甚善。然又見此症,因灸後而愈者。如元好問:「腦疽東垣灸之百壯而愈」。陳文治曰:「疔毒藥力不能速到,非艾火不解。

」此又當酌量,艾之大小,壯之多少而行矣。然灸之不穩,不如再行他法。病人元氣素虛,肢體倦怠,精神昏憒,瘡形平塌,脈來微散空虛,及素畏艾火者,俱不可灸。灸之恐生昏暈,且無真氣抵當火力,有損無益,亦陳實功之至言也。凡遇此症,急用白降丹點頭上,拔其毒氣,內用四妙湯托之。

藥圍之方隨症投。

示吉曰:瘡之外見雖同,而毒之內因各異。有因微熱外攻而發於皮膚之上,高腫熱痛,俗所謂熱癤者,用大黃、朴硝為末,調醋敷可也;有因氣血不和,留滯發於肌膚之間,堅硬疼痛者,宜用辛散攻托之品,如神應丹是也;有因氣鬱痰生,發於頸項皮膚之間,腫硬白色,不甚疼痛,用南星、半夏為末,薑汁調敷可也(星半為末,薑汁和為餅,隔艾灸尤妙);有因陽極而發,高焮疼痛,書所謂癰者,宜用清涼之品,抑陽散是也(花粉三兩,薑黃、白芷、赤芍各一兩,為末,茶湯調搽患處);有因陰極而發,平腫不紅,書所謂疽者,宜溫熱之品,抑陰散是也(用草烏、白芷、赤芍、南星各二兩,肉桂五錢,為末,蔥湯調塗,熱酒調敷亦可);有因潰後氣血虛而漫腫者,宜用收澀之品,鐵桶膏是也(詳後)。種種不同,俗以一二種藥概治,諸病其能愈乎?丹溪云:敷貼之藥,只可應酬輕小熱症耳。

白話文:

如果表面症狀不明顯,卻有大便乾燥、口渴想喝水、脈象浮或沉實、沉數,且瘡頭堅硬不突出,如果不用大黃來疏通臟腑的邪氣,那該怎麼辦呢?以前有人說,癰疽剛發作時,要趕緊用大黃等藥物來通利大便,不要顧慮身體的痛苦,這也是偏頗的說法。不分辨是表證還是裡證,怎麼能作為準則呢!

總而言之,真正了解實證就應該瀉利,真正了解虛證就應該補益。病邪浮淺在外面的,就用外治法消除;病邪藏伏在深層的,就用內托法來透發,這樣才不會有弊病。

身體表面沒有感受風寒的病症,體內也沒有大小便的阻塞,腹中平和,舌頭可以嘗出味道,如果病在經絡,就先調理榮衛。

可以通用神仙活命飲、當歸黃耆湯、四妙湯。

火攻的方法應該及早使用。

凡是瘡瘍剛開始發作,不論是陰證還是陽證,都可以用艾灸來治療,這就像打開門來驅逐盜賊一樣。方法是先用濕紙覆蓋在瘡上,觀察濕紙哪裡先乾,那就是瘡頭結痂的地方。用獨頭蒜切成約三錢厚的薄片,貼在瘡頭上,再用艾草在蒜片上灸。每灸三壯就更換一次蒜片。灸到不痛的要灸到感覺痛,灸到痛的要灸到不痛為度。如果瘡比較大,可以把蒜搗爛敷在瘡上,再把艾草敷在蒜泥上灸。

一兩天剛發病的時候,艾灸可以馬上治好;三四天的時候,十個病人可以好六七個;如果超過七天,膿快要形成,就不能再用艾灸了。古人有將蠐螬蟲去掉兩頭,隔著艾草來灸的方法;也有把豆豉磨成粉,用唾液做成餅來灸的方法;還有用乾淨的泥土和水做成餅來灸的方法;秘方則是用南星、半夏磨成粉,用薑汁調成餅來灸的方法。這些灸法都和蒜灸一樣,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有位名叫示吉的人說:查閱醫書,頭上的瘡、面部的疔毒、腎俞穴發瘡,都禁止使用艾灸,因為頭部是純陽之位,生瘡代表熱邪亢盛,面部疔毒屬於陽毒,腎俞穴發瘡是亢陽灼傷陰液,用艾灸恐怕會火上加油。這話很有道理。但是,我也見過這些病因為艾灸而痊癒的。例如,元好問的腦疽,東垣用艾灸百壯就治好了。陳文治也說:「疔毒用藥無法快速到達病灶,非用艾灸不能解除。」這又需要仔細斟酌,根據艾炷的大小、艾灸的壯數來施行。然而,如果艾灸效果不穩定,不如改用其他方法。如果病人本身元氣虛弱、肢體倦怠、精神昏沉、瘡形平塌、脈象微弱鬆散空虛,以及原本就害怕艾灸的人,都不可以使用艾灸。艾灸恐怕會引起昏厥,而且沒有足夠的真氣來抵抗艾灸的火力,反而有害無益,這也是陳實功的金玉良言。凡是遇到這種情況,要趕緊用白降丹點在瘡頭,拔出毒氣,內服四妙湯來扶正托毒。

外敷藥物的配方要根據病情來選用。

示吉又說:瘡的外在表現雖然相同,但是毒邪的內在原因卻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為輕微的熱邪侵犯皮膚表面而發,出現紅腫熱痛,俗稱熱癤,可以用大黃、朴硝磨成粉,用醋調敷;有的是因為氣血不和,阻滯在肌肉之間而發,出現堅硬疼痛,應該用辛散攻托的藥物,例如神應丹;有的是因為氣鬱生痰,發在頸部皮膚之間,腫硬呈白色,不是很痛,可以用南星、半夏磨成粉,用薑汁調敷(南星、半夏磨粉,用薑汁和成餅,隔著艾草灸效果更好);有的是因為陽熱太盛而發,出現紅腫疼痛,醫書上稱為癰,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例如抑陽散(花粉三兩,薑黃、白芷、赤芍各一兩,磨成粉,用茶湯調敷患處);有的是因為陰寒太盛而發,平腫不紅,醫書上稱為疽,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例如抑陰散(用草烏、白芷、赤芍、南星各二兩,肉桂五錢,磨成粉,用蔥湯調敷,也可以用熱酒調敷);有的是因為潰破後氣血虛弱而出現漫腫,應該用收斂固澀的藥物,例如鐵桶膏(詳細配方見後)。種種情況不同,如果用一兩種藥物來概括治療,各種病怎麼可能治好呢?朱丹溪說:外敷的藥物,只可以用來應付輕微的熱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