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5)

1. 外科賦

初起皮肉未破,其實也固然,一毫熱藥不敢用;潰後膿血出多,其虛也固宜,一毫冷藥何敢投。寒冷克伐過,故有反善為惡之弊,保元托裡常服,致補虛回陽之功。瀉實補虛得宜,次序投方自效。初起之後,七日之前,內治之法有三:托裡、疏通、和榮衛。

《機要》云:治瘡大要,須明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

毒邪在內則痛深,脈必沉實,外症發熱,煩躁,大便秘,瘡腫木悶,不焮赤,宜用寒劑,疏通臟腑。

毒邪在膚則痛淺,脈必浮數,外症焮腫作痛,二便調和,或惡寒發熱,拘急頭痛,恐邪氣外極而凶行,故先托裡散之。

毒邪在經絡中,外無焮惡之氣,內亦二便調和,食如常,口知味,不惡風寒,只於熱燥。其脈不浮不沉,知邪在經絡中也,宜調和榮衛。

外治之法不一,藥圍湯漬艾火攻。

示吉曰:凡瘡初起,不發寒熱,便高腫紅痛,癤也,其毒最輕。外用神應丹,四面圍之,中空一頭,或頭上點白降丹,一點即得消散;不消,或服神化丹,或神仙活命飲即愈。

若瘡初起,即發寒熱,癰疽也,其毒重,不論陰陽二證,俱用艾火灸之。

瘡腫初生,古人用藥湯淋射。蓋氣血凝滯,則為癰腫,得熱則腠理通,經絡暢,誠至理也。其法以藥煎濃湯,瘡在四肢者,則塌漬之;在腰腹者,則淋之;下部者,則浴漬之,仍以淨布蘸水,塌其患處,水涼再換。

寒熱頭痛脈浮數,托裡散邪發其表。

《經》云:「汗之則瘡已」。東垣云:瘡熱奮然高起,結硬而痛,色赫赤微帶黯色,其邪在血脈之上,皮膚之間,急發其汗,則毒隨汗散矣。宜荊防敗毒散,冬月萬靈丹。脈虛者,四妙湯、內托復煎湯。

示吉按:仲景云:「瘡家,雖身疼體痛,不可發汗,汗之則發痓。此為瘡家復傷寒者說也。若瘡初起,七日之內,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瘡高腫,身無汗,二便如常,脈來浮緊浮數,表證居多,非汗不愈。若汗藥誤投之,於已潰之後,或表邪俱去之時,其禍亦不只發痓而已也。

煩熱便閉脈沉實,疏通臟腑絕其源。

張潔古云:有里者下之。陳實功云:大便秘燥,通利相宜。陳文治云:脈沉實,發熱煩躁,外不焮腫赤痛,乃邪氣深伏在裡,宜先疏通,宜衛生湯;熱結甚者,內疏黃連湯。

示吉曰:據東垣之意,瘡瘍面赤,雖伏火熱鬱,不得攻裡。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以去之。雖大便數日不見,亦宜多攻其表,發散陽氣,少加潤燥藥以潤之。薛立齋云: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如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若此則大黃之難用也明矣。而丹溪又云:大黃治癰症之要藥,豈諸名家亦相矛盾乎?蓋癰疽初起,有六經表證者,大便如常者,脈浮緊浮數者,邪氣在表,斷不可下。

白話文:

外科賦

剛開始皮膚肌肉還沒破的時候,其實它還很堅固,一點點熱性的藥都不敢用;等到潰爛後膿血流出很多,這時身體虛弱是正常的,一點點寒涼的藥怎麼敢用呢。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來克制,反而會使病情由好轉壞,所以要經常服用保元托裡等溫補藥,來達到補虛回陽的功效。瀉去實邪、補養虛弱,要適當處理,按順序投藥,自然會有效。在剛開始發病後七天之內,內治的方法有三種:托裡、疏通、調和榮衛。

《醫學機要》說:治療瘡瘍的重點,必須明白托裡、疏通、調和榮衛這三種方法。

如果毒邪在身體內部,那麼疼痛會很深,脈象一定沉實,外在症狀會發熱、煩躁、大便不通暢,瘡腫會木木的、不紅腫,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疏通內臟。

如果毒邪在皮膚表面,那麼疼痛會比較淺,脈象會浮數,外在症狀會紅腫疼痛,大小便正常,或者會感到怕冷發熱,身體拘緊頭痛,這是因為邪氣往外發散,有可能會變得嚴重,所以要先用托裡法來驅散它。

如果毒邪在經絡之中,外在沒有紅腫發熱的氣象,內在大小便也正常,飲食如常,知道食物的味道,不覺得怕風怕冷,只是覺得身體發熱乾燥。脈象不浮不沉,這表示邪氣在經絡之中,應該調和榮衛。

外治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用藥物敷蓋、用藥水洗泡、用艾草燒灼。

示吉說:一般來說,瘡瘍剛開始發作時,如果沒有發冷發熱,只是高腫紅痛,那只是癤子,毒性最輕。外用神應丹,在瘡腫周圍塗抹,中間留空,或者在頭上點一點白降丹,一點點就可以消散;如果不能消散,可以服用神化丹,或者神仙活命飲就會痊癒。

如果瘡瘍剛開始發作時,就發冷發熱,那是癰疽,毒性很重,不論是陰證陽證,都要用艾火灸烤。

瘡腫剛發作時,古人會用藥湯淋灑。這是因為氣血凝結阻滯,就會形成癰腫,用熱水淋浴後,皮膚毛孔就會暢通,經絡也會舒暢,這是很正確的道理。方法是用藥煎成濃湯,瘡在四肢的,就用藥湯浸泡;在腰腹部的,就用藥湯淋灑;在下部的,就用藥湯洗浴,並用乾淨的布蘸水,敷在患處,水涼了就更換。

如果發冷發熱、頭痛、脈象浮數,要用托裡散來驅散邪氣,使它從體表發散出去。

《黃帝內經》說:「發汗就會讓瘡癒合」。李東垣說:瘡熱得高腫隆起,結成硬塊而且疼痛,顏色鮮紅帶一點暗色,邪氣在血脈之上,皮膚之間,要趕快發汗,毒素就會隨著汗液散發出去。應該使用荊防敗毒散,冬天使用萬靈丹。如果脈虛弱,可以使用四妙湯、內托復煎湯。

示吉按:張仲景說:「瘡瘍患者,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抽搐。」這是針對瘡瘍患者又感染風寒的情況而言。如果瘡瘍剛開始發作,七天之內,怕冷發熱,頭痛身痛,瘡腫得很高,身上沒有汗,大小便正常,脈象浮緊或浮數,表證比較多,不發汗不會好。如果誤用發汗的藥物,在瘡瘍已經潰爛之後,或者表邪已經去除的時候,造成的禍患不僅僅是抽搐而已。

如果煩躁發熱、大便不通暢、脈象沉實,要疏通內臟,斷絕病源。

張潔古說:有裡證的就要通便。陳實功說:大便乾燥秘結,要通便和潤腸相結合。陳文治說:脈象沉實,發熱煩躁,外表不紅腫疼痛,是邪氣深藏在內部,應該先疏通內臟,可以用衛生湯;熱結很嚴重的,可以用內疏黃連湯。

示吉說:根據李東垣的意思,瘡瘍面色紅赤,雖然是伏火鬱熱,也不可以攻瀉裡部。因為是陽氣鬱悶,邪氣在經絡中,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去除。即使大便幾天沒通,也應該多用發散表邪的方法,發散陽氣,少用潤燥的藥物來滋潤。薛立齋說:腫瘍內外都壅塞,應該以托裡表散為主,如果用大黃,難道不是太輕率了嗎!這樣看來,大黃是很難使用的。而朱丹溪又說:大黃是治療癰症的重要藥物,難道各位名家的說法也有矛盾嗎?其實,癰疽剛發作時,如果有六經表證的,大便正常的,脈象浮緊或浮數的,邪氣在表,絕對不可以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