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3)
卷之五 (3)
1. 外科賦
正面六處:喉骨為垂骨一也,胸為神舍二也,心鳩尾三也,兩乳穴四也,臍中為神闕五也,臍下二寸為腸屈間六也。共十五處,俱忌生癰。外腦髭鬢頤迎香瞳子髎之間者,俱地分之所忌。然種種地分,背脈絡所會,內系腑臟,若病者調攝得宜,醫者補瀉無失,亦可起死回生。
苟不知此,將息失宜,治不對症,雖發於不死之地分,吾知其不免矣。
看病之深淺,分毒之臟腑。大而高起屬乎陽,癰也,六腑所發;平而內發屬乎陰,疽也,五臟所生。疽重而癰輕。最輕者,初起無寒無熱,是熱癤之浮於膚上。
凡瘡初起,不發寒熱,高腫於皮膚之間,淺而小,最大不過一二寸者曰癤。六腑積熱發於肌膚之間,高腫而痛,如碗如盆曰癰。五臟積熱,攻注肌膚,初發如粟,或如豆許,與肉俱平而不高腫,或作赤色,時作癢痛曰疽。
陽善而陰惡,所慮者,其證半陰半陽,須司命之決於胸中,初起焮痛,頂如尖字,惡寒發熱陽可知,二七之期膿漸至。
《訣》曰:癰疽須分陰陽證,純陽初起必焮疼,微惡寒時身又熱,頂如尖字高突形,腫似彎弓根緊束(高腫氣足,根緊束血足也),二七之期膿漸侵(陽瘡以十四日為關,一七焮痛,二七膿成),二便如常口有味,腫消膿潰復精神,痛隨膿減生新肉(新肉紅色榴子者吉),腐皮將斂白星星,此屬純陽誠是善,隨時調治自功成。
初起僵頑,形如粟米,無熱不渴陰為逆,一七之後倦怠生。
《訣》曰:純陰之證症何如?初如粟米人不知,疙瘩僵頑不紅腫,無疼少熱不焮時,七日之後身倦怠,瘡根平大實難支(氣虛不能起發,則瘡頭平而不高;血虛不能束根,則瘡根漫腫而漸大)。頂不高尖根不活,色無光采腐膿遲,陷軟無膿空結聚,精神昏憒氣難舒,飲食少減身戰慄,瘡形紫色藥無施,舌強痰喘純陰證,總有靈丹不治之。
半陰半陽,死生難卜。脈數無力,形似半昏半爽半平高,食難消運,症見微寒微熱微赤腫,投方應病,方得陰轉為陽,腐去生新,亦可回生起死。
《訣》曰:陰陽相半死生交,善惡相兼細辨昭。微熱微寒微赤腫,半昏半爽半平高,脈來雖數多無力,飲食雖餐難運消,腫而不潰因脾弱,潰而不斂為膿饒,大便多溏小便數,上身有汗下身焦。五善雖兼有,七惡未全逃,口渴喜茶腸腹痛,面浮厭飲足心高,心煩不穩睡,神亂怕音焦,投方應病方為妙,陰轉為陽漸可調。
外症已審,脈法宜明,氣血沉澀,脈來緊,身有痛處,即發瘡疽之兆,身應發熱,脈浮數,人反惡寒,即為瘡疽之萌。
仲景曰:脈數不時見,則生惡瘡。又曰:肺脈俱數,即生瘡。
初起實大洪大為病進,已潰者為邪未退而留連;潰後沉實沉伏為餘毒,初起者主邪氣深伏而難痊。潰後脈芤澀遲緩,脈證相應無妨也,若短細則將變症(此六脈總不宜於初起)。初起脈浮大洪數,邪正相搏有餘也,若促結則非吉也(此六脈總不宜於潰後)。浮大浮數瘡必高腫,宜發表而忌攻利之方(高腫者,毒在表,《經》所謂「汗之則瘡已也」。誤下之,則誅伐無過反傷元氣)。
白話文:
身體正面有六個地方容易長瘡:喉嚨的喉骨也叫垂骨,這裡算一個;胸部是神氣聚集的地方,算第二個;心臟下方的鳩尾穴算第三個;兩邊乳房的穴位算第四個;肚臍正中是神闕穴,算第五個;肚臍下方兩寸是腸道彎曲的地方,算第六個。這十五個地方都忌諱長癰。另外像是腦後的髮際線、鬢角、下巴、迎香穴、瞳子髎穴這些地方,都是屬於身體的禁忌部位。然而這些禁忌部位的皮膚,實際上是背部經脈交會之處,內部連結著臟腑。如果生病的人能夠好好調養身體,醫生也能夠正確地使用補瀉之法,即使是嚴重的疾病,也有可能起死回生。
如果不懂得這些道理,調養身體出了問題,治療又沒對症下藥,即使瘡長在不是致命的部位,我也知道病人難逃一死。
看病時要診斷病情的深淺,分辨毒素是在哪個臟腑。瘡的形狀又大又高,屬於陽性的病,是癰,多由六腑的熱毒引起;如果瘡是平的,而且長在內部,就屬於陰性的病,是疽,多由五臟的熱毒引起。疽比癰更嚴重。最輕微的,就是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只是皮膚表面出現的熱癤。
凡是瘡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發冷發熱,只是皮膚之間出現高腫的包塊,而且淺而小,最大的不會超過一兩寸,這就叫做癤。六腑的熱毒積聚在皮膚之間,導致高腫且疼痛,形狀像碗或盆,就叫做癰。五臟的熱毒侵襲皮膚,剛開始的時候像小米粒一樣大,或者像豆子一樣,與肌肉平齊,沒有高腫起來,或者呈現紅色,時不時會癢痛,這就叫做疽。
陽性的病容易治療,陰性的病難以治療。最需要注意的是,病情呈現半陰半陽的狀態,這需要醫生仔細判斷。剛開始發作時,會出現紅腫疼痛,頂端像個尖字,會發冷發熱,這是陽性的表現,大約兩週左右會開始化膿。
口訣說:癰疽要區分陰陽證,純陽的病剛開始一定會紅腫疼痛,稍微怕冷的時候身體又會發熱,頂端像個尖字且高聳突出,腫起來像彎弓一樣,根部緊縮(高腫是因為氣足,根部緊縮是因為血足),兩週左右會開始化膿(陽性的瘡以十四天為一個關卡,第一週紅腫疼痛,第二週化膿),大小便正常,嘴巴裡有味道,腫消了,膿排出來,精神就會恢復,疼痛也隨著膿的減少而減輕,長出紅色的新肉(新肉是像石榴籽一樣的紅色,這是好的現象),腐爛的皮膚快要癒合時,會出現點點白色的痕跡,這屬於純陽性的病,是容易治好的,只要及時調理就會痊癒。
剛開始發病時,瘡很僵硬頑固,形狀像小米粒,沒有發熱,也不口渴,這是陰性的病,屬於不好的現象,一週後會感到疲倦。
口訣說:純陰性的病是什麼樣子呢?剛開始像小米粒一樣,不容易被發現,疙瘩僵硬頑固,不紅腫,沒有疼痛,也不會感到紅熱,七天之後身體感到疲倦,瘡的根部平且腫大,很難支撐(氣虛導致瘡頭平而不高;血虛導致瘡根漫腫而且逐漸擴大)。瘡的頂端不高也不尖,根部沒有生機,顏色沒有光澤,腐爛和化膿的速度都很慢,皮膚陷下去而且軟軟的,沒有膿液,只是空洞的腫塊,精神萎靡,呼吸困難,食慾不振,身體發抖,瘡的形狀呈現紫色,用藥也沒什麼效果,舌頭僵硬,痰多喘氣,這屬於純陰性的病,即使有靈丹妙藥也難以治好。
病情呈現半陰半陽,生死難以預測。脈搏虛弱無力,瘡的形狀半昏半醒,有高有平,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症狀是稍微怕冷,稍微發熱,稍微紅腫,如果用藥對症,才有可能使病情由陰轉陽,腐肉脫落,長出新肉,也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口訣說:陰陽相互交織,生死難以預料,好壞參半,需要仔細辨別。稍微發熱,稍微怕冷,稍微紅腫,半昏半醒,有高有平,脈搏雖然快但大多虛弱無力,雖然吃飯但難以消化,腫而不破是因為脾胃虛弱,破了卻難以癒合是因為膿液太多,大便稀溏,小便頻繁,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乾燥,雖然有好的現象,但也有不好的現象,比如口渴想喝水,腸胃腹痛,面部浮腫,討厭喝水,腳底發熱,心煩意亂,睡不安穩,精神錯亂,害怕聽到聲音,如果用藥對症,才能慢慢地使病情由陰轉陽。
外在的病症已經診斷清楚了,脈象也要弄明白。如果脈象沉澀,脈搏感覺緊繃,身體有疼痛的地方,這就是即將長瘡的徵兆。如果身體發熱,脈象浮數,但人反而怕冷,這也是即將長瘡的徵兆。
醫書《傷寒論》中說:脈搏快而且不規律,就會長惡瘡。又說:如果肺脈也快,也會長瘡。
剛開始發病時,脈象洪大有力,代表病情正在發展;已經潰爛的,代表邪氣還沒有消退;潰爛後,脈象沉實沉伏,代表還有餘毒;剛開始發病,脈象沉伏,代表邪氣潛伏很深,難以痊癒。潰爛後,脈象呈芤、澀、遲緩,如果脈象和病症相符合,就沒有問題。如果脈象短細,就表示病情即將惡化(這六種脈象都不適合在剛開始發病時出現)。剛開始發病,脈象浮大洪數,代表正邪在激烈交戰,病情有餘。如果脈象促結,則是不好的現象(這六種脈象都不適合在潰爛後出現)。如果脈象浮大浮數,代表瘡一定會高腫,應該使用發散的方法,忌用攻伐的藥物(高腫的病,代表毒素在體表,《黃帝內經》說「發汗就可以治好瘡」。如果誤用下瀉的藥物,就等於是過度攻伐,反而會傷害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