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外科賦
足少陽(膽經)繞耳之旁,胃通於乳,足厥陰司乳之頭。跨馬囊癰肝家之部,喉癰、臍發任脈之司。
先明部分者,如毒見於背、見於腦,中屬督脈,旁屬足太陽經也。見於鬢,屬手足少陽經;見於眉,屬手足太陽少陽經;見於頤、見於髭,屬手足陽明經;見於腮頷,屬手陽明經;見於顴,屬手太陽經;見於穿襠,屬督衝任三經;見於腿外跗,屬足三陽;內跗屬足三陰;見於臂,從手背赤肉屬手三陽;從手心白肉,屬手三陰;見於乳內,屬陽明,外屬少陽,頭屬厥陰。逐部推求,治療自驗,用藥引經。
如太陽用防風、羌活,陽明白芷、升麻,少陽用柴胡,太陰用白芍、升麻,少陰只宜獨活,厥陰用青皮、柴胡,佐之以桂,庶藥力直攻患處也。
經絡已清,引經之法有驗,惡證須識,費人之謗不生。脫疽、井疽及腎疽、天疽、銳毒、醫之何濟?對心、雙發及對口、蓮子蜂窠,急治乃安。
陳毓仁訣曰:發於心上出心經,五臟乖張事可明(名曰井疽,最重)。脾家積毒生背脊(發於肩下脊上屬脾,厚味發熱積毒所致。高腫鮮明,根不過肩者順),心經火毒對心臨(背上對心而發,形截督脈,又名毒剗君位,最易傷人),兩肩左右雙生髮,肺肝積毒不虛稱(左搭手屬肝,右搭手屬肺,俱生左右肩,骨以動之處為可治),蓮子蜂窠防毒陷(孔似蜂窠,實如蓮子,二發多生於背,與心相近,與脊中平。
輕者形長高腫,或偏半背;重者形斜平塌,兩脅俱傷),腰間腎俞發難生(生於兩腰內陷肉之間,或生兩腰中間椎上,毒從腎來,欲火消陰,十五日前後必死。若瘡形紅活,高腫為膿,急以人參養榮湯合地黃丸療救之),督脈經虛從項發,俗名對口治宜精(生於項後而對前口,故名對口。但有偏正之不同,正者屬督脈,易於起發治反易;偏者屬太陽經,瘡多平塌治反難。
俗以正為重,偏為輕,庸說也)。何明耳後多生髮,天疽銳毒病非輕(左天疽,右銳毒,生耳後一寸三分陷中,是積鬱所致,毒從肝肺來,形多堅硬頭多,隱伏未潰先黑,臭穢易生,元氣易敗,多致不救)。又有脫疽生手足,或生口面命難存(此症如粟漸大,其色如得漸黑漸開漸大,黑如烏羽,不知痛癢,熱臭難聞。小兒多從積熱積毒,大人多因服石燥熱。
古人雖有割截之法,予見三人俱至七八日而死)。
示吉曰:諸症皆因瘡勢之浩大,積毒之最深,地分之險惡,故特拈出。然瘡之足以傷生者,不只於此也。背上有九處:人髮際為玉枕(又名古本)一也,頸項節二也,第三椎為崇骨三也,第四椎為玉藏四也,肺俞五也,脾肝俞六也,腎俞七也,後心對鳩尾(鳩尾即心蓋骨)八也,鳩尾骨穴,凡九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走向在耳朵旁邊,胃經的脈絡與乳房相通,足厥陰肝經主宰乳頭。跨馬癰這種長在陰囊的瘡瘍屬於肝經的部位,喉嚨長癰或肚臍發病則與任脈有關。
首先要了解病發的部位,例如毒瘡長在背部或頭部,中間屬於督脈,旁邊則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長在鬢角,屬於手足少陽經;長在眉毛,屬於手足太陽和少陽經;長在下巴或鬍鬚,屬於手足陽明經;長在腮幫子,屬於手陽明經;長在顴骨,屬於手太陽經;長在會陰部,屬於督、衝、任三經;長在大腿外側和腳背,屬於足三陽經;長在腳內側,屬於足三陰經;長在手臂,從手背的紅肉部分,屬於手三陽經;從手心的白肉部分,屬於手三陰經;長在乳房裡面,屬於陽明經,外側屬於少陽經,乳頭屬於厥陰經。仔細推究病發的部位,治療起來自然有效驗,用藥時要考慮引經藥。
例如,太陽經的病用防風、羌活,陽明經的病用白芷、升麻,少陽經的病用柴胡,太陰經的病用白芍、升麻,少陰經的病只宜用獨活,厥陰經的病用青皮、柴胡,並佐以桂枝,這樣才能讓藥力直接攻擊病灶。
當經絡已經疏通,引經的方法有效驗時,一些惡性的病症就應該認識,以免被誤認為是庸醫。脫疽、井疽、腎疽、天疽、銳毒等疾病,要如何治療才能有效?對心癰、雙發癰、對口癰、蓮子蜂窠癰,必須及早治療才能平安。
陳毓仁的口訣說:長在心上的瘡屬於心經的病,顯示五臟失調,病情嚴重(稱為井疽,最為危險)。脾臟積毒會長在背脊(長在肩下脊椎上,屬於脾經,通常是飲食肥膩、積熱導致的毒瘡,腫脹明顯,根部不超過肩膀的,容易治療),心經有火毒會長在心臟相對的背部(背上對應心臟的部位長瘡,形狀像攔腰截斷,又稱毒剗君位,最容易傷人),兩肩左右都長瘡,說明肺和肝積毒(左肩屬於肝,右肩屬於肺,都長在左右肩,病灶在骨頭能活動的地方較容易治療),蓮子蜂窩癰要預防毒邪內陷(瘡的孔洞像蜂窩,內部像蓮子,多長在背部,靠近心臟和脊椎。
輕微的形狀狹長高腫,或只在背部的一半;嚴重的形狀傾斜扁平,兩側脅肋都受損)。腰間腎俞穴的瘡比較難治療(長在兩腰內凹陷的肉之間,或長在兩腰中間的脊椎上,毒邪來自腎臟,導致陰虛火旺,十五天左右就會死亡。如果瘡的形狀紅潤活躍,腫脹化膿,應立即用人參養榮湯合地黃丸來搶救),督脈虛弱導致從脖子後面長瘡,俗稱對口瘡,治療要精細(長在脖子後面,與嘴巴相對,所以稱為對口瘡。但有正對和偏向的不同,正對屬於督脈,容易起發,治療反而容易;偏向屬於太陽經,瘡多扁平,治療反而困難。
俗話說正對的嚴重,偏向的輕微,是錯誤的說法)。長在耳朵後面,多半是天疽或銳毒,病情非常嚴重(左邊稱為天疽,右邊稱為銳毒,長在耳朵後面一寸三分的凹陷處,是積鬱導致的,毒邪來自肝肺,形狀多堅硬,頭部多,潛伏未潰就先變黑,發出惡臭,容易耗損元氣,多數無法治癒)。還有脫疽生在手足,或長在口部、臉部,性命難保(這種病症如小米般逐漸長大,顏色逐漸變黑,逐漸破潰,像烏鴉的羽毛,不知疼痛和癢,散發熱臭味。小兒多因積熱積毒所致,大人多因服用石藥燥熱引起。
古人雖然有截肢的方法,但我見過的三個人都在七八天內死亡)。
我提醒大家,這些病症都是因為瘡勢太大、毒邪積累太深、發病部位太凶險,所以特別拿出來講。然而,足以致命的瘡瘍,不止這些。背部有九個重點:頭部髮際是玉枕穴(又名古本)第一處,頸椎第二處,第三椎是崇骨穴第三處,第四椎是玉藏穴第四處,肺俞穴第五處,脾俞、肝俞穴第六處,腎俞穴第七處,後心對應鳩尾穴(鳩尾即心蓋骨)第八處,鳩尾骨穴是第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