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2. 外科賦

瘡瘍外症,歷代推詳。膏粱八風變病,本於《內經》;表裡三因治法,分乎先哲。

《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云:「諸癰腫筋攣骨痛者,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又云:「諸痛癢瘡,皆屬心火。」三因詳後。

火氣微甚,河間推痛癢之原。

河間曰:人近火者,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或癢痛如針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或疑瘡瘍皆屬火熱,而反腐出膿水者,何也?猶穀肉果菜熱極,則腐爛而為汙水,火熱過極,反兼水化也。

氣血少多,丹溪分經絡之異。

丹溪云:瘡之要害處、近虛處、怯薄處,前哲已論及之。惟分經之言。未之曾聞何則。諸經唯少陽厥陰經之瘍,理宜預防,以其氣多血少也。其血本少,肌肉難長;少陽更有相火,遽用驅毒之劑以伐陰血,禍不旋踵。訣曰:多血多氣君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包絡,膀胱小腸肝無異。記此則知氣血多少之異矣。

《外科精要》五善七惡自明,《此事難知》九死地分宜識。《聖濟錄》名色固詳,朱李書論方斯驗,竇氏之徒擅針經之妙,毓仁之輩補思邈之方,熟味群言,勾述玄奧,欲明大旨,先分平病之人,要識安危,宜究陰陽之證。

示吉按:啟玄子曰:經脈一周於身,凡長一十六丈二尺計,人之息,共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平人一息脈行六寸,漏水下百刻,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正《難經》所謂一日一夜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共五十度周於身也。丹溪曰: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得寒則行遲而不及。

予按:行速,熱也,多兼實,陽證之所由生,若兼虛,後必陷為陰;行遲,寒也,多兼虛,陰證之所由生,若兼實,後必退為陽。陰陽二證詳後。

內因之故,厚味熏蒸發熱,更兼七情內攻;外因之原,風寒暑濕傷人,亦為乘虛襲體;飢飽勞役失節,是名不內外因更有;冷熱不均,而至金石燒煉常服,是因藥毒內傷;外有痰鬱兼發而來。三因既明,部位宜審。督脈通乎背脊,背側二行太陽是其本經。

背分五行,中間系奇經督脈之道,兩旁四行,乃足太陽膀胱經之部分。

任脈行乎腹中,臍側兩旁,三陰是其所屬。

腹分七行,奇經任脈從前陰起,由臍中上咽喉至承漿而止。臍旁第一行,一寸足少陰腎經之部;第二行一寸,足陽明胃經之部;第三行一寸,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之部。乳根屬足陽明胃,乳旁乃手三陰經所起。

足少陽(膽經)循脅肋行身之側,足陽明(胃經)由乳中行身之前,頭為諸陽之會,面為三陽之交。手背為陽,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面;手心為陰,手之三陰從胸走至手;足之外跗為陽,足之三陽從足走至頭;足之內跗為陰,足之三陰從足走至腹。唇為脾竅,舌乃心苗,目集五臟之精華,鼻通肺家之呼吸,腎竅於耳。

白話文:

外科賦

歷代醫家對瘡瘍外症的研究已相當詳盡。《內經》中論述了膏粱厚味導致的疾病,以及表裡三因的治療方法,後世醫家也對此進行了闡發。

《內經》記載:「膏粱厚味過度,足以生髮大疔。」又說:「癰腫、筋攣、骨痛,皆是寒邪入侵、外感六淫所致。」還說:「諸痛癢瘡,都與心火有關。」三因的詳細解釋在後文。

河間學派闡述了痛癢的根本原因與火氣的關係。

河間先生認為:靠近火的人,微熱則發癢,熱度加劇則疼痛,靠近火源更甚則灼傷成瘡,這些都是火熱之邪的表現。有些癢痛像針輕輕刺一樣,如同飛濺的火星灼燒的感覺。有人疑惑,既然瘡瘍都屬火熱,為何又會腐爛流膿呢?這就像穀物、肉類、果蔬受熱過度,就會腐爛變質,產生污水一樣;火熱過度,也會轉化成水濕。

朱丹溪則從氣血盛衰的角度,區分了經絡的差異。

朱丹溪說:瘡瘍的要害部位、虛弱部位、薄弱部位,前輩醫家已有所論述,但尚未詳細論及經絡的區別。只有少陽與厥陰經的瘡瘍,理應預防,因為這兩條經絡氣多血少。血本來就少,肌肉難以再生;少陽經又具有相火,如果急於使用驅毒的藥物來攻伐陰血,禍患很快就會到來。訣竅是:氣血充盈,應牢記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氣多血少,則有六條經絡:三焦經、膽經、腎經、心經、脾經、肺經;血多氣少,則為心包絡經、膀胱經、小腸經、肝經。記住這些,就能理解氣血盛衰的不同了。

《外科精要》中關於五善七惡的論述已很清楚,《此事難知》中關於九死地(指病情危急的部位)的論述也應當了解。《聖濟錄》中對瘡瘍的命名和描述相當詳盡,朱丹溪和李杲的著作中治療方法也得到了驗證,竇氏等醫家擅長針灸,毓仁等醫家繼承了孫思邈的方劑。我們要仔細研讀這些醫家的論述,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要闡明其大旨,首先要區分正常的體質,掌握病情安危,必須要了解陰陽證候。

示吉按:啟玄子說:經脈遍佈全身,總長十六丈二尺。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萬三千五百次,正常人呼吸一次,脈搏行進六寸,每天(百刻)氣血運行八百一十丈,這與《難經》中所說的「一日一夜,榮衛之氣運行五十度」相符。朱丹溪說:氣血運行速度,受熱則加速,受寒則減慢。

我的看法是:運行加速,是熱證,多兼實證,是陽證的成因;如果兼有虛證,後期會轉化為陰證;運行減慢,是寒證,多兼虛證,是陰證的成因;如果兼有實證,後期會轉化為陽證。陰陽二證的詳細解釋在後文。

內因是飲食厚味、薰蒸發熱、七情內傷;外因是風寒暑濕等邪氣入侵;飢飽勞役失節,這是既非內因也非外因的因素;冷熱失調,服用金石藥物過度,這是藥物毒性內傷;外有痰瘀阻塞,也是誘發因素。三因既明,還需審察病位。督脈貫穿脊背,背部的兩側,太陽經是其本經。

背部分為五行,中間是督脈,兩旁四行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一部分。

任脈運行於腹部,臍側兩旁為三陰經所屬。

腹部分為七行,奇經任脈從陰部開始,沿著臍中上行,到達咽喉,止於承漿穴。臍旁第一行,是足少陰腎經;第二行,是足陽明胃經;第三行,是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乳根屬足陽明胃經,乳旁是手三陰經的起始部位。

足少陽膽經沿著脅肋行走;足陽明胃經從乳中行於身體前面;頭部是諸陽經的會合之處;面部是三陽經交會之處。手背屬陽,手三陽經從手走到面部;手掌屬陰,手三陰經從胸走到手部;足的外踝屬陽,足三陽經從足走到頭部;足的內踝屬陰,足三陰經從足走到腹部。嘴唇是脾的竅位,舌頭是心的苗裔,眼睛聚集五臟的精華,鼻子通連肺部的呼吸,耳朵是腎的竅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