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小兒科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小兒科卷之四 (1)

1. 汗症

小兒汗症原須治,氣虛自汗日間至,血虛盜汗睡中來,總屬虛弱分明志,黑豆(三錢)浮麥(一錢)及烏梅(一個),煎湯服時汗亦住。

一方用蜜炙黃耆、生地各一錢五分,牡蠣煅為末二錢,水煎服。

一用五倍子為末,津調塗臍內。俱治汗出不止。

白話文:

對於小孩的汗症是需要治療的,如果是因為氣虛而出汗,這通常在白天就會出現;若是因血虛而出汗,則多在睡覺時發生。這些情況都顯示了身體處於虛弱的狀態。

有一個藥方是使用黑豆三錢、浮麥一錢以及烏梅一個,煮成湯後服用,可以止住出汗的情況。

另一個藥方是使用蜜炙黃耆和生地各一錢五分,加上煅牡蠣研磨成的粉末兩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還有一個方法是使用五倍子研磨成粉,用口水調勻後塗抹在肚臘上。以上的方法都可以用來治療持續出汗不止的問題。

2. 諸失血

小兒失血非一病,鼻中出血衄血認,吐咯嗽血從口來,總是上焦火熱證(宜化毒丹,便結者用小牛黃丸),小便尿血為溺血,大便出血下血甚。初生小兒是胎熱(用化毒丹,一用生地汁入蜜少許,和勻溫服,或用甘露飲),能食小兒多積病(用沉香末子,或用蒸餅快活丸,大便秘腹痛,用小牛黃丸),隨症調治是良工,再參方法醫方應。

治吐血衄血,一用白芍為末,磨犀角汁調服。一用側柏葉、藕節,曬乾等分為末,每服五分,藕汁和蜜,調白湯送下。一用黃芩為末,蜜丸,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鹽湯化下。一用吳茱萸為末,津調塗腳心湧泉穴。一用山梔炒黑為末,吹鼻中,或用藕汁調服五分,燈心湯送下。

治小兒初生下血,溺血,及牙宣口臭,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名甘露飲。用熟地、生地、天冬、麥冬(去心)、枳殼、茵陳、酒炒黃芩、石斛、甘草、枇杷葉(蜜炙)各等分,水煎飲。溺血加石蓮肉、燈心、竹葉。一用蒲黃、頭髮灰等分為末,生地汁或藕汁、乳汁調下一錢。

白話文:

【各種出血情況】

小孩子的出血狀況有很多種,不只是一種疾病。比如鼻子出血,我們稱之為鼻衄;從嘴巴吐出的血,可能是因為咳嗽或是嘔吐所致,這通常代表上身有火熱的症狀(可用化毒丹治療,若伴有便祕,可使用小牛黃丸)。如果血是從小便排出來,那叫做尿血;而大便出血則稱為下血。新生兒出血,多因胎熱引起(可用化毒丹,或者用地黃汁加入少量蜂蜜混合溫服,亦可選擇甘露飲)。學齡前兒童出血,常與體內積累的問題有關(可用沉香粉,或者蒸餅快活丸,若伴有便祕和腹痛,則用小牛黃丸)。醫生需根據不同症狀對症下藥,配合適當療法,纔能有效治療。

【止吐血、鼻衄的方法】

一種方式是用白芍研磨成粉末,以犀角汁調和服用。另一種是用曬乾的側柏葉和藕節,等量混合後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分,用藕汁和蜂蜜調和,再以開水送服。還有一種是以黃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龍眼,每次服用一粒,以鹽水融化後服用。另有一種方式是以吳茱萸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塗抹在腳底湧泉穴。最後一種方式是用炒黑的山梔子研磨成粉末,吹入鼻中,或用藕汁調和五分量服用,再以燈心湯送服。

【治療新生兒出血、尿血等】

針對新生兒出血、尿血,以及牙齦出血、口臭、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有一種藥方名為甘露飲。配方包括熟地、生地、天冬、麥冬(去心)、枳殼、茵陳、酒炒黃芩、石斛、甘草、枇杷葉(蜜炙)各等份,用水煎煮後飲用。若為尿血,則添加石蓮肉、燈心、竹葉。另一種方式是以蒲黃、頭髮灰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用地黃汁、藕汁、乳汁調和後服用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