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首 (9)

1. 煎藥法

李時珍曰:今之小小湯劑,每一兩用水二甌為準,多則加少則減之。如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洗淨封固,令小心者看守,須識火候,不可太過不及。火用木炭、蘆葦為佳,其水須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湯等各依方。

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下硝黃再煎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又有陰寒煩躁及暑月伏陰在內者,皆水中沉冷服。

白話文:

李時珍曰:

現在的湯劑,每兩藥材一般用兩甌水(約等於現代的兩碗)為標準,藥材多就用水多,藥材少就用水少。如果藥材多而水少,藥材的味道就煮不出來;如果藥材少而水多,又會把藥材的藥力煎耗掉。

凡是煎藥,都要忌諱用銅鐵器皿,最好用銀器或瓦罐,洗乾淨後封好,並由小心的人看守。煎藥時要識別火候,不可過火也不可火候不足。用木炭或蘆葦燒火最好,水要使用新汲取的甘甜水,流水、井水、沸湯等則需根據藥方而定。

如果要服用發汗藥,必須用旺火煎煮,熱服;攻下藥也要用旺火煎煮至熟透,硝黃則再煎煮後溫服;補中藥則宜用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也宜用旺火急煎服。此外,對於陰寒煩躁或暑月伏陰在體內的病人,則要將藥物在水中浸泡冷服。

2. 貴賤少長異治

宗奭曰:人有貴賤少長,病當別論。病有新久虛實,理當別藥。蓋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心不同,臟腑亦異。欲以一藥通治眾人之病,其可得乎!

張仲景曰: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且如貴豪之家,形樂志苦者也,衣食足則形樂而外實,思慮多則志苦而內虛,故病生於脈,與貧下異,當因人而治。後世醫者,委此不行,所失甚矣。

又凡人少、長、老,其氣血有盛、壯、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衰火乎?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曰服餌之藥,於壯老之時,皆須別處,決不可忽。

白話文:

宗奭說:人有貴賤、年齡大小的不同,生病的情況應該分別討論。疾病的成因有新舊、虛實之分,治療方法當然也需要相對應的藥物。因為人心就像人的面貌一樣,各不相同;心的差異導致了五臟六腑的不同。想要用一種藥物來治療所有人的疾病,這是不可能的!

張仲景指出:地勢的高低不同,物質的性質、強弱也會有所變化,因此黃帝提出了四方之問,岐伯則提到了四種治療的方法。例如,貴族豪門家的人,外表看似愉悅但心中苦楚,穿著吃喝充足時,外表看起來很健康,但思考問題太多時,心中就會感到空虛,所以他們的疾病可能發生在脈絡上,與貧窮的人不同,應該根據個人情況進行治療。然而,後世的醫生忽略了這一點,犯下了大錯。

此外,一般來說,人的年齡、氣血有年輕、壯年、衰老三個階段,所以岐伯說:年輕的火氣旺盛,壯年的火氣開始衰弱。因為年輕的火氣可以生氣,壯年的火氣會耗散氣力,更何況是衰弱的火氣呢?因此,治療方法也應該分為三個等級,對於年幼的人,應該使用滋補的藥物,在壯年和老年人時,都必須要特別處理,絕不能忽略。

3. 病在上而求諸下

示吉曰:凡病頭痛、目痛、耳紅、腮腫、咽喉腫痛一切上焦等症,除清涼發散正治外,更有三法:大便結、脈沉實者,用酒煮大黃三錢加入湯中微下之,名釜底抽薪之法;大便如常、脈無力,用牛膝、車前引下之,名引火歸原之法;如大便泄瀉、脈沉、足冷者,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車前、肉桂,足冷甚者,加熟附子,是冷極於下而迫其浮火上升也,名導龍入海之法。若不知此,不免頭痛醫頭之誚也。

白話文:

示吉曰:凡病頭痛、目痛、耳紅、腮腫、咽喉腫痛一切上焦等症,除清涼發散正治外,更有三法:

大便結、脈沉實者,用酒煮大黃三錢加入湯中微下之,名釜底抽薪之法; (如果患者大便不通、脈象沉而有力,就用酒煮大黃三錢加入湯藥中,慢慢服用,稱為釜底抽薪之法。)

大便如常、脈無力,用牛膝、車前引下之,名引火歸原之法; (如果患者大便正常、脈象虛弱无力,就用牛膝、車前引導藥力向下,稱為引火歸原之法。)

如大便泄瀉、脈沉、足冷者,宜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車前、肉桂,足冷甚者,加熟附子,是冷極於下而迫其浮火上升也,名導龍入海之法。 (如果患者大便稀溏、脈象沉、雙腳冰冷,就用六味地黃丸再加上牛膝、車前、肉桂,如果雙腳冰冷嚴重,還要加熟附子。這是因為寒氣極度下沉,迫使上焦的熱氣上浮,稱為導龍入海之法。)

若不知此,不免頭痛醫頭之誚也。 (如果不了解這些方法,就會犯下頭痛醫頭的錯誤。)

一同學年二十餘歲,患腮腫。醫以清涼散火之劑不效,一夜舌忽腫塞口,命在須臾,叩門求救。予診其脈微細而數,大便四五日不行矣。微數雖屬虛火,而便結又已屬實。予用百草霜吹舌上,內用酒蒸大黃五錢,肉桂一錢,引火下行,一劑而愈。

一友始於牙痛,既而咽腫,醫投涼藥,而轉甚。予診其脈沉細,大便一日二三次。予曰浮火上升也,其足必冷,察之果然。以《金匱》腎氣料作湯與之,服完即睡覺,來病失矣。

白話文:

一位二十多歲的學生患了腮腺腫脹,醫生用清涼散降火治療,卻無效,一夜之間他的舌頭突然腫脹,堵住了嘴巴,性命垂危,急叩門求救。我診斷他的脈搏微細而數,大便四五天未解。微數雖然屬於虛火,但便秘卻屬於實證。我用百草霜吹在他的舌頭上,內服酒蒸大黃五錢,肉桂一錢,引火下行,一劑便痊癒。

一位友人起初是牙痛,接着咽喉腫脹,醫生給他服用了涼藥,病情反而加重。我診斷他的脈搏沉細,大便一天兩三次。我說這是浮火上炎,他的腳一定冰冷,觀察之後果然如此。我根據《金匱要略》的腎氣料方劑為他熬湯,服完之後就睡着了,病痛消失。

4. 病在下而求諸上

示吉曰:凡治下焦病,用本病藥不愈者,須從上治之。如足痛、足腫、無力虛軟、臁瘡紅腫,用木瓜、米仁、牛膝、防己、黃柏、蒼朮之品不愈者,定是中氣下陷,濕熱下流,用補中益氣升提之。若足軟能食而不能行,名曰痿證,宜清肺熱。如治泄瀉,用實脾利水之劑不效,亦用升提補中益氣去當歸,加蒼朮、炮姜,脈遲再加故紙、肉蔻。如治下痢,日數行,寸口脈滑者,宜吐之。

如治溺血,用涼血利水不效,宜清心蓮子飲,清心復不止,再加升麻、柴胡。如治大便下血,用地榆、側柏、槐花、棕灰、蒲黃、荊芥、血餘、阿膠等件不效者,若兼泄瀉,再診其脈,如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是脾虛不能攝血,宜用六君子加炮姜;若右關沉緊,是飲食傷脾,不能攝血,予制沉香末子甚驗。

白話文:

示吉曰:

凡是治療下焦疾病,使用針對本病的藥物卻沒有效果,就必須從上焦進行治療。

例如,足部疼痛、腫脹、无力虛軟、臁瘡紅腫,使用木瓜、米仁、牛膝、防己、黃柏、蒼朮等藥物沒有效果,一定是中氣下陷,濕熱下流,需使用補中益氣升提的藥物。

如果足部軟弱,能吃卻不能行走,稱為痿證,宜清肺熱。

例如,治療泄瀉,使用健脾利水的藥物無效,也應使用升提補中益氣的藥物,去除當歸,加蒼朮、炮姜,脈遲者再加故紙、肉蔻。

例如,治療下痢,一天多次,寸口脈滑者,宜吐之。

例如,治療溺血,使用涼血利水的藥物無效,宜清心蓮子飲,清心復不止,再加升麻、柴胡。

例如,治療大便下血,使用地榆、側柏、槐花、棕灰、蒲黃、荊芥、血餘、阿膠等藥物無效,若兼泄瀉,再診其脈,如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是脾虛不能攝血,宜用六君子加炮姜;若右關沉緊,是飲食傷脾,不能攝血,予制沉香末子甚驗。

若右寸洪數,大便如常,是實熱在肺,熱主流通,傳於大腸,宜清肺熱,用麥冬、花粉、元參、枯芩、桔梗、五味、枳殼之類。如小便閉,用五苓、車前、瞿麥不效者,須加清肺藥,桑皮、桔梗、元參之類;脈虛、口渴者,用生脈散加燈心、木通之類,《經》云:氣化則能出矣。

若上部脈滑有痰,是痰壅於上,如玉漏之上竅塞而下竅閉也,宜用二陳、四君煎大劑頓服,鵝翎探吐之。

白話文:

如果右寸脉搏洪数,大便正常,说明是实热在肺,热气流通,传到了大肠,应该清肺热,可以用麦冬、花粉、元参、枯芩、桔梗、五味、枳壳等药。如果小便闭塞,用五苓、车前、瞿麦等药无效,就需要加清肺药,如桑皮、桔梗、元参等;脉虚、口渴的,就用生脉散加灯心、木通等药,《经》书上说:气化了才能排泄出来。

如果上部脉搏滑利,伴有痰,说明痰壅滞于上,就像玉漏上窍塞住了,下窍也闭塞了一样,应该用二陈汤、四君汤大剂量顿服,并用鹅翎探吐。

徐萬壽,楓江人,年二十餘歲。七月中,下血不止,遍醫不效。至十月初,屢次昏暈,事急矣。求治於予,予診之,右寸獨得洪數,是必實熱在肺,傳於大腸也,用麥冬、花粉、桔梗、元參、黃芩、山梔、五味、沙參,服數劑而愈。

胡明甫,年五十餘,患臁瘡三載。沿皮瘙癢,微腫,色紫黑,用膏藥蓋之則流水,鞋襪盡濕,去膏藥即又燥烈,癢痛難忍,易醫數人,內外兼治,日甚一日,不得已而求予。予曰:予非瘍醫,然亦識之。此濕熱下流也,人但知燥濕清熱解毒,而不知濕熱之原,從脾家下陷耳,遂用補中益氣湯升舉其氣,更加黃柏清熱,蒼朮燥濕,茯苓、澤瀉利水,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白話文:

徐萬壽,楓江人,二十多歲。七月中旬,便血不止,看遍醫生都沒效。到十月初,多次昏迷,情況危急。他來求我診治,我診脈發現右寸脈洪數,判斷是肺部實熱傳到腸子引起的,便用麥冬、花粉、桔梗、元參、黃芩、山梔、五味子、沙參等藥,服用了幾劑就痊癒了。

胡明甫,五十多歲,患有臁瘡三年。患處沿著皮膚瘙癢,輕微腫脹,顏色紫黑。塗抹膏藥就會流出膿水,鞋襪都被浸濕,去掉膏藥又會乾燥灼熱,癢痛難忍。他看了好幾個醫生,內服外用都治不好,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無奈之下才來找我。我說我不是專門治瘡瘍的醫生,但我也懂。這是濕熱下流引起的,人們只知道用藥物燥濕清熱解毒,卻不知道濕熱的根源在脾臟,是脾氣下降造成的。因此,我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脾氣,再加上黃柏清熱,蒼朮燥濕,茯苓、澤瀉利水,因為單純利水,不治濕氣下陷,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彼求外敷藥,適在山中未便,細思之,燥濕散瘀者,無如陳石灰,清熱者,無如側柏汁,皆山中所有,遂以石灰研末,搗柏汁調勻,稍加火酒為從治之,具試之,明日則瘡干矣,數日而全愈。

吳江吳姓者,巨族也,有子十餘歲,下血已久,百藥不效,乘便過湖乞藥。予以沉香末子數服與之。一月後,遇諸途復索前藥甚急。予曰:「尚未愈乎?」彼曰:「子愈矣,猶子亦病此也。」後服之亦愈。蓋小兒多因食傷脾胃,以致不能攝血也。昔丹溪已言及之,其外泄瀉、溺塞、痿證治驗頗多,然古人已有成案,予又附之,則蛇足矣。

白話文:

那人想在外敷藥,但當時身處山中不便,仔細思考後,認為乾燥濕氣、散瘀血的藥,沒有比陳石灰更好的了;清熱的藥,沒有比側柏汁更有效的了。這些都是山中有現成的,於是便將石灰研成粉末,搗碎側柏汁與之混合,再加入少量火酒作為輔助治療。試用後,第二天傷口便乾燥了,幾日後便痊癒。

吳江吳姓人家,是當地的大戶人家,有個十幾歲的兒子,長期下血,服用過各種藥物都無效,便順路來到湖邊求藥。我給了他一些沉香粉末,讓他服用幾劑。一個月後,我在路上遇到他,他又急着要之前給他的藥。我問他:「還沒好嗎?」他說:「孩子已經好了,現在我自己也得了這種病。」之後他也服用了一些,也好了。孩子下血,大多是因為飲食傷了脾胃,導致無法收攝血液。丹溪先生以前就說過這個道理,並用它來治療外泄、瀉痢、溺塞、痿證等疾病,療效頗多。但這些都是古人已經有的治療方法,我再附加上去,就畫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