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1. 卷一(元集)
2. 中風、真中、類中論
中風者,體氣先虛,必有風邪真中,然後見有暴僕、暴喑、口眼歪斜、手足不舉、言語蹇澀,甚者人事不省等症。若無風邪,必無此等證候。又云無真中、類中之分。斯言也,尤見理未真之過也。按中風者,體氣先虛而後風邪中之者理也。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予嘗見有人心火暴盛,痰涎壅塞,無毫髮風邪雜於其中,而前證悉見,隨用清熱養血,化痰順氣之劑而愈者。即東垣所謂「本氣自病」,河間所謂「將息失宜,心火暴盛」,丹溪所謂「濕熱相生」。此三者類乎中風,而實非中風也。一用風藥,禍不旋踵,安得不指出此證?使後學知之。
此類中之說所由起也。但此證當另列一條,而不雜於中風之條。如昔人謂四證似傷寒,而不列於傷寒之列,則明白而易知矣。若老人謂無類中皆真中,恐使後人臨證不明,反增人病,辨之奚容已乎?其言標本緩急之論,輕重攻補之宜,則至善而不可沒,大有功於後學也。
白話文:
中風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身體原本就處於虛弱狀態,之後才被風邪侵襲,才會出現突然倒地、突然啞音、面部與眼睛歪斜、四肢無法活動、語言不清,嚴重時甚至失去意識等症狀。如果沒有風邪的影響,就不會出現這些症狀。然而,有些人認為並無真中與類中之分,這種觀點顯然對病理的理解還不夠深入。
根據中風的情況,身體虛弱是風邪得以侵入的前提,這正應驗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
我曾經見到有人心臟火氣旺盛,痰多堵塞,其中並無風邪的成分,卻呈現出上述所有症狀,使用清熱養血、化痰順氣的藥物治療後,病情得到了改善。這就是東垣所說的「本氣自病」,河間所說的「調養失當,心火暴盛」,以及丹溪所說的「濕熱相生」。這三種情況雖然類似中風,實際上並不是中風。一旦誤用祛風藥物,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必須指出這種情況,讓後學能有所認識。
類中的概念由此而來。但是,這種情況應該另外列出一項,而不是混雜在中風的條目中。就像古人認為有四種症狀看似傷寒,卻不將其列在傷寒的範疇內,這樣才能讓事情更清晰易懂。如果說老年人的中風都是真中,沒有類中的存在,恐怕會讓後人在診斷時產生混淆,反而加重病人的病情,對於這種情況的辯解怎能停止呢?
他對於病情的根源、急緩、輕重、攻補的理論,提供了極為完善的指導,對於後學有著重要的貢獻,這是不能抹滅的。
3. 中風證(一)
天地間惟風無所不入。人受之者,輕則為感,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凡中風之證,卒然暈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聲,或口眼歪斜,手足癱瘓,或半身不遂,舌強不語。風邪既盛,氣必上壅,痰隨氣上,停留壅塞,昏亂卒倒,皆痰為之也。五臟雖皆有風,而犯肝經為多。
蓋肝主筋屬木,風易入之,肝受風則筋緩不榮,所以有歪斜、不遂、癱瘓、舌強等症。
治之之法,初得之,即當開痰理氣。《經》云:善治風者,順氣理風。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及其久也,即當養血活血。若不先順氣,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羌活、天麻輩,吾未見其能治也。
中風有真中、類中。真中有中腑、中臟、中經之不同。中腑者,多著四肢,故面如土色,有表證,脈浮而惡風寒,四肢拘急不仁,現六經形證,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側,皆中腑也。中臟者,多滯九竅,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大小便秘,皆中臟也。
治法:中腑者,加減小續命湯發其表,調以通聖辛涼之劑;中臟者,三化湯通其滯,調以十全大補、四物之劑;臟腑兼見者,藥必兼用,先表而後通之也。
其或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但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邪中於經也。又當從乎中治,宜大秦艽湯補血養筋,或二陳湯加清熱養血藥。
中腑者,易治,宜汗亦不可過汗,損其衛氣;中臟者,難治,宜下亦不可過下,損其榮氣;中經者,有汗下之戒,只宜養血通氣。
類中亦有不同,河間主火,東垣主氣,丹溪主熱與痰。僵仆卒倒,此氣虛也,治宜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痰涎壅盛,偏枯口噤,筋急拘攣,筋反縱,脈數,此火也。治法:在表宜防風通聖散,在上涼膈散。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此痰證也,治宜二陳、導痰等湯。
大抵真中者少,類中者多。外感內傷當辨輕重。重於外感者,先驅風邪而後補中氣,治以散風藥為君,而以補損藥為臣使;重於內傷者,先補中氣而後驅風邪,治以滋補藥為君,而以散邪藥為臣使。其心火暴盛,痰涎壅塞,無毫髮風邪而喎斜不遂等證悉具者,治宜清熱化痰,養血順氣。
一用風藥,禍不旋踵。半身不遂,大率多痰,中左屬瘀血、血虛,宜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中右屬痰與氣虛,宜二陳合四君子加竹瀝、薑汁。氣血兩虛而挾痰者,八物湯加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
初中卒倒,不省人事,急掐人中,提頭頂發;口噤不能進藥,急以生半夏為末,吹入鼻中,或以皂角、細辛為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無嚏者肺絕死。
痰涎壅盛,口眼喎斜,舌強不語,皆當用吐法,一吐不愈,再吐。輕者用瓜蒂末一錢,重者用稀涎散加黎蘆五分,入麝香少許,以鵝翎探吐。惟年老虛弱者不可吐,氣虛卒倒者不可吐。凡中經雖有痰涎,猶能進湯水者,先進蘇合香丸通竅,隨進順氣散。凡小便不利者,不可利小便,熱退自利。諸中或已蘇或未蘇,忽然吐出紅紫血者,不治。
白話文:
[中風病症(一)]
天地間只有風是無孔不入的。人一旦受到風邪,輕微的會感到不適,嚴重的會受傷,更嚴重的就是中風了。中風的主要症狀通常為突然暈厥,失去意識,或是痰液大量堆積,喉嚨發出聲音,或是面部和眼睛歪斜,手腳無力,或是半身不遂,說話困難。風邪一旦旺盛,氣血就會上衝,痰隨氣血上升,停留在身體內造成阻塞,使人混亂、突然倒地,這都是痰造成的。雖然五臟都可能有風邪,但最常影響的是肝經。
因為肝臟主掌筋骨,屬於木性,風邪容易入侵,一旦肝臟受到風邪,筋骨就會鬆弛,無法正常運作,因此會出現歪斜、半身不遂、癱瘓、舌頭僵硬等症狀。
治療方法,一開始應先化痰理氣。經典中提到,善於治療風邪的人,會順應氣血來理順風邪。氣血順暢,痰自然會消除,然後再慢慢處理風邪;若病情拖久了,就該養血活血。如果不先順應氣血,就直接使用烏頭、附子等藥物,又不活血,只是單純使用防風、羌活、天麻等藥物,這樣的效果我不認為會好。
中風分為真中風和類中風。真中風又可分為中腑、中臟、中經三種情況。中腑的症狀大多出現在四肢,所以臉色蒼白,有表症,脈搏浮動且怕風寒,四肢緊繃無力,表現出六經的病徵,可能隻影響身體的一側,或是前側、後側,這都屬於中腑的情況。中臟的症狀大多出現在九竅,所以可能會口齒不清、鼻子堵塞、耳朵聽不到、視線模糊,大小便不通,這都屬於中臟的情況。
治療方法:中腑的情況,可以使用加減小續命湯來調節外表的症狀,搭配通聖辛涼的藥物;中臟的情況,可以用三化湯來通暢,搭配十全大補湯或四物湯;如果同時有臟腑的症狀,治療時必須兼顧,先調節外表的症狀,再處理內部的問題。
如果外表沒有六經的病徵,內部沒有排泄的障礙,只是四肢不能活動,嘴巴不能說話,這就是邪氣侵入經絡。這種情況應該從中醫的角度來治療,可以使用大秦艽湯來補血養筋,或是二陳湯加上清熱養血的藥物。
中腑的病情較易治療,應該出汗,但也不能過度出汗,以免損傷衛氣;中臟的病情較難治療,應該排便,但也不能過度排便,以免損傷營氣;中經的病情不宜出汗或排便,只適合養血通氣。
類中風也有不同的情況,劉完素認為主要是火,李杲認為主要是氣,朱震亨認為主要是熱和痰。突然倒下,這是氣虛,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竹瀝和薑汁。痰液大量堆積,身體一側無力,口齒不清,肌肉緊繃,脈搏快,這是火氣旺。治療方法:在表面使用防風通聖散,在上方使用涼膈散。面部和眼睛歪斜,半身不遂,痰液多,無法說話,這是痰的症狀,可以使用二陳湯或導痰湯。
基本上真中風的情況比較少,類中風的情況比較多。對於外感和內傷,要分辨輕重。如果是外感較重,應該先驅除風邪,然後補充中氣,治療時以散風藥為主,補損藥為輔;如果是內傷較重,應該先補充中氣,然後驅除風邪,治療時以滋補藥為主,散邪藥為輔。如果心火旺盛,痰液壅塞,沒有絲毫風邪,卻有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應該清熱化痰,養血順氣。
一旦使用風藥,後果不堪設想。半身不遂的情況,大多是由於痰多,左側中風可能是瘀血和血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右側中風可能是痰和氣虛,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四君子湯、竹瀝、薑汁。如果氣血兩虛,且夾帶痰,可以使用八物湯加上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
剛開始中風突然倒下,失去意識,應該立即掐人中穴,提起頭頂的頭髮;如果嘴巴緊閉無法吃藥,應該立即將生半夏磨成粉末,吹入鼻子,或使用皁角、細辛磨成粉末,吹入鼻子。如果有打噴嚏,表示還有救;如果沒有打噴嚏,表示肺部已經停止工作,無法救治。
痰液大量堆積,面部和眼睛歪斜,舌頭僵硬,無法說話,這些情況都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如果一次不見效,可以再嘗試一次。輕微的情況可以使用瓜蒂末一錢,嚴重的情況可以使用稀涎散加上黎蘆五分,加入少量麝香,用鵝毛插入喉嚨催吐。但是年老體弱的人不可以催吐,氣虛突然倒下的情況不可以催吐。對於中經的情況,即使有痰液,只要還能喝水,應該先使用蘇合香丸來通竅,然後再使用順氣散。對於小便不順的情況,不可以使用利尿劑,等熱退了自然會改善。對於各種中風的情況,不管是已經恢復還是還沒恢復,如果突然吐出紅紫色的血液,就無法救治了。
4. 中風不治症
口開(心絕)手撒(脾絕),遺尿(腎絕)眼合(肝絕),吐沫直視,鼻如鼾睡(肺絕),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綴如珠,皆不治症(若謂症中止見一症者,猶或可治)。脈遲浮者吉,急疾者凶;寸脈有尺脈無者當吐,不吐者死;尺脈盛寸脈無者當下,不下者死。
《脈經》曰: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氣實相搏,入於臟則死,入於腑則愈。此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臟死;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而復自愈。
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數,或微而虛,寸口或浮而緩,或緩而遲,皆為中風之症。大法浮遲者吉,急疾者凶。又曰:脈浮而遲者易治,大數而急者不治。
白話文:
標題翻譯為:[中風無法救治的症狀]
內容翻譯為:
如果嘴張開(心臟功能喪失)、手撒開(脾臟功能喪失)、大小便失禁(腎臟功能喪失)、眼睛閉合(肝臟功能喪失)、流口水且目光呆滯、呼吸像打鼾(肺部功能喪失)、肌肉萎縮筋骨疼痛、頭髮豎立、搖頭晃腦、面部泛紅如化妝、汗水如珠般滴落,這些都是中風無法救治的症狀(但如果只出現上述一種症狀,還是有可能治療)。
脈搏遲緩且浮動是好的跡象,快速且急促則是凶兆;如果手腕內側脈搏有跳動但手腕外側沒有,應該要嘔吐,如果不嘔吐就會死亡;如果手腕外側脈搏強烈但內側沒有,應該要瀉下,不瀉下也會死亡。
根據《脈經》記載:脈搏微弱且頻率高,通常是中風所致。手腕內側脈搏深沉且大且滑順,深沉代表實證,滑順代表氣血,氣血與實證交錯,進入臟器會導致死亡,進入腑則可以痊癒。這是突然昏厥的情況。如果病人失去意識,嘴脣發青身體冰冷,代表進入臟器會死亡;如果身體溫暖且自然出汗,代表進入腑,可以自行康復。
脈搏在陽面浮動且滑順,在陰面濕潤且虛弱,或者浮動且滑順,或者深沉且滑順,或者微弱且頻率高,或者微弱且虛弱,手腕內側脈搏可能浮動且緩慢,或者緩慢且遲緩,這些都是中風的症狀。通常脈搏浮動且遲緩是好跡象,快速且急促則是凶兆。再者:脈搏浮動且遲緩較容易治療,強大且頻率高且急促則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