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一(元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元集) (2)

1. 中風方

小續命湯,治中腑,外有六經之形症。中風自汗者,不可重發汗。此藥不可輕用。

麻黃,人參,黃芩,白芍,附子,防己,桂枝,川芎(各七分),防風(一錢),杏仁,甘草(各五分)

六經加減法:太陽中風者,無汗惡寒加麻黃、防風、杏仁一倍,名麻黃續命湯;太陽中風,有汗惡風加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加甘草、石膏、知母一倍,名白虎續命湯;陽明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加桂枝、黃芩、葛根一倍,名葛根續命湯;太陰中風,無汗身涼加附子、乾薑、甘草一倍,名附子續命湯;少陰中風,有汗不熱加桂枝、附子、甘草一倍,名桂附續命湯;少陰、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

白話文:

小續命湯主要用於治療內臟和外在六經病症。中風患者如果自汗,不可再次發汗,此藥也不可輕易使用。藥方由麻黃、人參、黃芩、白芍、附子、防己、桂枝、川芎(各七分)、防風(一錢)、杏仁、甘草(各五分)組成。根據六經病症不同,可以加減藥物,例如太陽中風無汗惡寒加麻黃、防風、杏仁一倍,稱為麻黃續命湯;太陽中風有汗惡風加桂枝、芍藥、杏仁,稱為桂枝續命湯;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加甘草、石膏、知母一倍,稱為白虎續命湯;陽明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加桂枝、黃芩、葛根一倍,稱為葛根續命湯;太陰中風無汗身涼加附子、乾薑、甘草一倍,稱為附子續命湯;少陰中風有汗不熱加桂枝、附子、甘草一倍,稱為桂附續命湯;少陰、厥陰中風伴有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者,宜用羌活、連翹以及續命湯主治。

三化湯,治邪氣內實,二便阻隔。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微利為度。

防風通聖散,治中風,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及諸風等症。

防風,川芎,川歸,白芍(炒),大黃(蒸),芒硝,連翹,薄荷,麻黃(各四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白朮(二分),荊芥穗(三分),梔子(二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一錢),姜(三片),煎溫服。

白話文:

三化湯用來治療邪氣積聚在體內,導致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藥方由厚朴、大黃、枳實、羌活等份組成,以微利為原則。防風通聖散用來治療中風、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以及各種風症。藥方由防風、川芎、川歸、白芍(炒)、大黃(蒸)、芒硝、連翹、薄荷、麻黃(各四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白朮(二分)、荊芥穗(三分)、梔子(二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一錢)、姜(三片)組成,煎煮溫服。

十全大補湯

人參,黃耆,甘草,白茯苓,熟地,川歸,白朮,白芍,川芎(各等分),肉桂(二分),姜(三片),棗三枚,煎服。

大秦艽湯,治中經,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秦艽,甘草(炙),白朮(炒),白芍(炒),川芎(洗),川歸(洗,各一錢),羌活,防風,黃芩(炒,各五分),白芷,生地,熟地(各五分),石膏(生一錢),白茯苓(一錢),獨活(一錢),春夏加知母八分,天陰加生薑,心下痞滿加枳實一錢。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由人參、黃耆、甘草、白茯苓、熟地、川歸、白朮、白芍、川芎(各等分)、肉桂(二分)、姜(三片)、棗三枚組成,煎煮服用。

大秦艽湯則用於治療中經病,症狀表現為外無六經症狀,內無大小便阻隔,血虛無力導致筋脈失養,手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此湯方旨在補血,以達到滋養筋脈的目的。

藥材包括秦艽、甘草(炙)、白朮(炒)、白芍(炒)、川芎(洗)、川歸(洗,各一錢)、羌活、防風、黃芩(炒,各五分)、白芷、生地、熟地(各五分)、石膏(生一錢)、白茯苓(一錢)、獨活(一錢)。此外,春夏季節可加知母八分,陰雨天可加生薑,心下痞滿可加枳實一錢。

二陳湯,理一身之氣,療一身之痰。欲下行加引下藥,防己、黃柏、木通;欲上行加引上藥,柴胡、升麻、防風。

陳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半夏(二分),姜(三片),煎,溫服。

六君子湯,益氣、補脾、和中。

人參,白朮(各一錢),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各五分),加姜三片,煎服。

白話文:

二陳湯可以調理全身的氣,治療全身的痰。想要往下行,可以加入引導藥物,例如防己、黃柏、木通;想要往上行,可以加入引導藥物,例如柴胡、升麻、防風。

陳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半夏二分,薑三片,煎煮後溫服。

六君子湯可以益氣、補脾、和中。

人參、白朮各一錢,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各五分,加薑三片,煎煮後服用。

涼膈散,治胸膈與六經熱。

連翹(一錢),梔子,薄荷,黃芩,大黃,芒硝(各五分),甘草(一錢),熱退即止。

東垣加減涼膈法:減芒硝、大黃,加桔梗、淡竹葉各五分,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與六經熱。以其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行於身之表,胸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重症用前方,輕用後方。

導痰湯,開痰導氣。

半夏(二錢),陳皮,甘草,南星,茯苓,枳殼(各一錢),加姜三片,如久嗽肺燥熱者,去半夏,加五味九粒、杏仁泥五分。

白話文:

涼膈散用於治療胸膈和六經的熱症。方劑包含連翹、梔子、薄荷、黃芩、大黃、芒硝、甘草。熱退即止。東垣另有加減涼膈法,減去芒硝、大黃,加入桔梗、淡竹葉,用於治療胸膈和六經的熱症。因為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胸膈,三焦之氣同相火遊行於身表,胸與六經屬高位,此藥浮載,亦屬高位之劑,故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熱。重症用涼膈散,輕症用加減涼膈法。

導痰湯用於開痰導氣。方劑包含半夏、陳皮、甘草、南星、茯苓、枳殼,加姜三片。久嗽肺燥熱者,去半夏,加五味九粒、杏仁泥。

四物湯,補血要藥。

當歸(二錢),川芎,白芍,生地(各一錢五分),水煎溫服。

四君子湯,補氣要藥。

人參(一錢五分),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炙,八分),水煎溫服。

八物湯,以上二方相合為用。

稀涎散,治中風暴僕,痰涎壅盛,口眼喎斜,隔塞不通等證。

好白明礬(一兩半,生半枯用),豬牙皂角(四條,去黑皮炙黃色)

白話文:

【四物湯】,是補血的要藥。

當歸(二錢),川芎,白芍,生地(各一錢五分),用水煎煮後溫服。

【四君子湯】,是補氣的要藥。

人參(一錢五分),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炙,八分),用水煎煮後溫服。

【八物湯】,是將上述兩個方子合併使用。

【稀涎散】,用於治療突然中風導致的四肢無力、口眼歪斜、呼吸困難、喉嚨堵塞等症狀。

好白明礬(一兩半,生半枯後使用),豬牙皁角(四條,去除黑色表皮後炙至黃色)。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以吐為度。少通,續進他藥。

瓜蒂散(一名獨聖散),治中風,膈實痰盛;諸癇,痰飲壅溢等症。

甜瓜蒂(一兩,炒黃色,瓜熟蒂落者為佳。)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或一錢,量人虛實用之,以酸虀汁調下,以吐為度。吐罷宜降火利氣,安神定志藥。

通頂散,治中風中氣,昏憒不省人事,口噤不能開,急用吹鼻即蘇。

藜蘆,生甘草,川芎,人參(各一錢),細辛(一錢),石膏(五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溫水調和服下,以吐出為止。若效果不佳,可再服用其他藥物。

瓜蒂散,又名獨聖散,用於治療中風、膈實痰盛、各種癲癇、痰飲壅塞等症。

甜瓜蒂一兩,炒至黃色,以成熟瓜蒂掉落的為佳。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或一錢,根據患者體質調整用量,用酸虀汁調和服下,以吐出為止。吐完之後,宜服用降火利氣、安神定志的藥物。

通頂散,用於治療中風中氣、昏迷不省人事、口緊閉合無法張開,急需用藥吹入鼻孔使病人清醒。

藜蘆、生甘草、川芎、人參各一錢,細辛一錢,石膏五錢。

上為細末,以一字吹入鼻中,就提起頭髮,有嚏者,肺氣未絕,可治。

改容膏,治中風口眼喎斜。

蓖麻子(一兩),真冰片(五分)

共搗為膏。寒月加乾薑、附子(各一錢)。如喎在左,以此膏敷其右;在右,以此膏敷其左。今日敷之,明日即改正。或以蜣螂、冰片搗敷,或以鱔血同冰片敷之皆良。

蘇合香丸,治初中風,喉中痰塞,水飲難通。用此丸以開竅,但可救一時之急,不宜多服。

白話文:

上藥研磨成細粉,取一粒吹入鼻中,隨即提起頭發,若感到打噴嚏,表示肺氣未盡,可以治療。

「改容膏」,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

使用蓖麻子(一兩)和真冰片(五分)混合搗成膏狀。寒冷月份時,可加入乾薑、附子(各一錢)。若口眼歪斜在左側,則將此膏塗在右側;反之,則塗在左側。每日塗一次,次日即見改善。亦可用蜣螂、冰片搗成膏塗抹,或將鱔魚的血與冰片混合後塗抹,效果也很好。

「蘇合香丸」,用於治療初期中風,喉部有痰阻塞,難以吞嚥飲食。服用此丸可以開闢氣道,僅能應急,不適合經常服用。

沉香,青木香,烏犀角,香附子,丁香,硃砂,訶黎勒,白檀香,麝香,蓽茇,龍腦,白朮,安息香,蘇合油(各二兩),薰陸香(一兩)

共為細末,蘇合油調為丸。

藿香正氣散,治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

白話文:

沉香、青木香、烏犀角、香附子、丁香、硃砂、訶黎勒、白檀香、麝香、蓽茇、龍腦、白朮、安息香,各取二兩,薰陸香取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蘇合油調和成丸狀。

此方名為藿香正氣散,可用於治療因時節變化導致的各種不正之氣,例如發熱、怕冷等症狀。

大腹皮,茯苓,白朮,紫蘇(各一錢),陳皮,桔梗,白芷,厚朴,半夏曲(各八分),藿香(一錢),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烏藥順氣散,治中風、中氣,遍身麻痹,語言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

麻黃,陳皮,烏藥(各一錢),枳殼(炒,一錢),甘草(炙),白芷,桔梗(各一兩),川芎(洗,五分),白殭蠶(炒,五分),乾薑(炒黑,五分),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白話文:

大腹皮、茯苓、白術、紫蘇(各三克)、陳皮、桔梗、白芷、厚朴、半夏曲(各1.3克)、藿香(四.5克)、甘草(2.5克)、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烏藥順氣散,用於治療中風、中氣,導致全身麻木,說話困難,臉部歪斜,喉嚨中呼吸急促伴有痰。

麻黃、陳皮、烏藥(各三克)、枳殼(炒,三克)、甘草(炙)、白芷、桔梗(各三十克)、川芎(洗,一克)、白殭蠶(炒,一克)、乾薑(炒黑,一克)、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八味順氣散,治中風,正氣虛,痰涎壅盛。

白朮,茯苓,青皮,陳皮,白芷,烏藥,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姜(三片),水煎溫服

治類中清熱順氣湯

當歸,黃連,黃芩,知母,赤茯,陳皮(各七分),枳殼(五分),半夏,貝母(各一錢),香附,烏藥(各七分),甘草(四分),白附子(八分),膽星(七分),姜(三片),煎服。如痰涎壅盛,加殭蠶、全蠍(各一錢)。

白話文:

八味順氣散

功效: 治療中風,正氣虛弱,痰涎壅盛。

藥方:

  • 白朮、茯苓、青皮、陳皮、白芷、烏藥、人參(各一錢)
  • 甘草(五分)
  • 生姜(三片)

用法: 水煎溫服。

清熱順氣湯

功效: 治療類似中風的症狀。

藥方:

  • 當歸、黃連、黃芩、知母、赤茯、陳皮(各七分)
  • 枳殼(五分)
  • 半夏、貝母(各一錢)
  • 香附、烏藥(各七分)
  • 甘草(四分)
  • 白附子(八分)
  • 膽星(七分)
  • 生姜(三片)

用法: 煎服。

加减: 如痰涎壅盛,可加殭蠶、全蠍(各一錢)。

註解:

  • 以上藥方以錢、分為計量單位,一錢約等於3.75公克,一分約等於0.375公克。
  • 此方僅供參考,使用前請諮詢中醫師。

又驗方

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甘草,膽星,殭蠶,片苓,羌活,白芷,防風,卜子,黑枳實,姜(三片),煎服。痰涎壅盛,及大便不通者,用薑湯入皂角少許同煎,下礞石滾痰丸;氣虛脈數者,加參、術各五分。

又驗方,治風痰壅縶舌本,不能言語者。

殭蠶(三錢),膽星(五分),姜(三片),水煎服

烏梅擦牙關方,治病人中風,初起筋急,口噤不開,便以鐵物開之。恐傷其齒,用梅肉擦其牙關,使其痠軟,則易開矣。此酸先入筋之故也。

白話文:

又一驗方: 陳皮,半夏(以薑汁炒),茯苓,甘草,膽星,殭蠶,片苓,羌活,白芷,防風,卜子,黑枳實,薑(三片),煎煮後服用。如果痰涎過多,或者大便不通暢,可以使用薑湯加入少量皁角一同煎煮,再服用礞石滾痰丸;若脈象浮數且氣虛,可加入五分的人參和白術。

又一驗方,專治風痰阻塞舌頭根部,導致無法說話的症狀。 使用殭蠶(三錢),膽星(五分),薑(三片),加水煎煮後服用。

烏梅擦牙關方,適用於中風患者初期,出現筋肉緊繃,口不能開合的情況。為了避免傷害牙齒,可以使用烏梅肉擦拭牙關,使其感到酸軟,這樣比較容易開啟。這是因為酸性物質能首先進入筋絡的原理。

牽正散,中風,口眼喎斜,無他證者。

白附子,白殭蠶,全蠍,三味生用為末,每服酒調下二錢。

星香湯,治中風,體肥痰盛,口不渴者。

膽星(八錢),木香(一錢,生用),二味以水煎服。

省風湯,治中風,口眼喎斜,痰涎壅盛者。

防風(一錢),半夏(薑製,一錢),全蠍(二錢),膽星,甘草(炙),生白附,生川烏,木香(不見火,各五分),以水煎服。

瀉青丸,治中風發熱,不能安眠者。

白話文:

牽正散用於中風導致口眼歪斜,沒有其他症狀者。白附子、白殭蠶、全蠍三味藥生用研末,每次服用二錢,酒調服。

星香湯用於中風,體型肥胖痰多,口不渴者。膽星八錢、木香一錢(生用),二味藥用水煎服。

省風湯用於中風,口眼歪斜,痰涎壅盛者。防風一錢,半夏(薑製)一錢,全蠍二錢,膽星、甘草(炙)、生白附、生川烏、木香(不見火)各五分,用水煎服。

瀉青丸用於中風發熱,無法安眠者。

龍膽草,川芎,梔子(炒),當歸(酒洗),大黃(酒蒸),羌活,防風(各等分),以水為丸。

蠲痹湯,治中風表虛,手足頑痹者。

黃耆(炙),防風,羌活,赤芍,薑黃(炒),當歸(洗,各二錢五分),甘草(炙,五分),以水煎服。

愈風丸,治諸風。

防風,麻黃,薄荷,殭蠶,大黃,芒硝,黃連,黃柏,山梔,連翹,當歸,白芍,熟地,川芎(各五錢),羌活,獨活,細辛,白芷,天麻,首烏,桔梗,菊花,白朮(各一兩),荊芥(二錢五分),滑石,甘草(各二兩)

白話文:

龍膽草、川芎、梔子(炒)、當歸(酒洗)、大黃(酒蒸)、羌活、防風(各等分),用清水製成丸藥,名為蠲痹湯,可治中風表虛、手足頑痹。

黃耆(炙)、防風、羌活、赤芍、薑黃(炒)、當歸(洗,各二錢五分)、甘草(炙,五分),用水煎服,名為愈風丸,可治各種風症。

防風、麻黃、薄荷、殭蠶、大黃、芒硝、黃連、黃柏、山梔、連翹、當歸、白芍、熟地、川芎(各五錢)、羌活、獨活、細辛、白芷、天麻、首烏、桔梗、菊花、白朮(各一兩)、荊芥(二錢五分)、滑石、甘草(各二兩),可製成丸藥,亦可治風症。

上末,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荊芥湯下一丸。

藥酒方,治肢節疼痛,養血祛風去濕。

當歸(酒洗),生地(酒洗;各二兩),川芎(一兩),羌活(八錢),厚黃柏(一兩,酒拌炒),虎骨(一兩五錢,好酒炙透研如米粒),蒼朮(一兩五錢,泔水浸二日,再用竹刀劃去黑皮,切片炒),川萆薢(二兩,洗,打碎),龜板(一兩五錢,酒炙)

白話文:

最後,將蜜丸製成彈珠大小,用金箔包裹,用荊芥湯送服一丸。

這是治療肢節疼痛、養血祛風去濕的藥酒方。

藥材包括:當歸(酒洗),生地(酒洗;各二兩),川芎(一兩),羌活(八錢),厚黃柏(一兩,酒拌炒),虎骨(一兩五錢,好酒炙透研如米粒),蒼朮(一兩五錢,泔水浸二日,再用竹刀劃去黑皮,切片炒),川萆薢(二兩,洗,打碎),龜板(一兩五錢,酒炙)。

上藥制就,共盛入絹袋,用好頭生酒十斤,煮二時取起,入好米燒二斤,過二七再飲。

活絡丹,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者,經絡中有濕、痰、死血,此方主之。

膽星,川烏(炮去皮臍),草烏(炮去皮,各二兩),地龍(去土焙乾),乳香(去油),沒藥(各二兩二錢)

膽星之辛烈,所以燥濕痰;二烏之辛熱,所以散寒濕;地龍,即蚯蚓,濕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類聚」。欲其引星、烏直達濕痰所聚之處,所謂同類相求,亦《內經》佐以所宜之意。風邪注於肢節,久久則血脈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沒藥,以消瘀血。

白話文:

上藥製備完成後,共放入絹袋中,使用十斤的好頭生酒,煮兩小時後取出,加入二斤的優質米燒酒,經過二十七天後再飲用。

活絡丹,適用於中風導致的手腳麻木,且長期未痊癒的情況。這是因為中風導致經絡中有濕氣、痰液和死血積聚,這個方子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計的。

膽星、川烏(炮製去除心腎)、草烏(炮製去除心腎,各二兩),地龍(去土後曬乾),乳香(去除油脂)、沒藥(各二兩二錢)。

膽星的辛烈性質,能夠幫助去除濕氣和痰液;川烏和草烏的辛熱性質,能夠散發寒濕。地龍,也就是蚯蚓,它生長在濕潤的土壤中,使用它的目的是什麼呢?《易經》有雲:「方以類聚」,意指要引導膽星、川烏等藥物直接到濕氣和痰液聚集的地方,就像物以類聚一樣,也是《內經》中提到的搭配適合的藥物原理。風邪進入四肢關節後,時間久了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流通,因此使用乳香和沒藥來消除瘀血。

豨薟丸,病人骨節疼痛,緩弱無力,此方主之。

豨薟草於五月初五、七月七、九月九採取,不拘多少,摘其葉及枝頭,洗去土,曬乾,鋪入甑中,用蜜酒層層勻灑,蒸之復曬,如此九次,不必太燥,但取蒸為度,杵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五十丸。

骨節疼痛,壅疾也,壅則喜通。此物味辛苦而氣寒,九蒸九曬,則苦寒之濁味皆去,而氣輕清矣。《本草》云:輕可以去實。蓋輕清則無竅不入,故能透骨驅風,強健筋骨。若未蒸曬,即蒸不至於九,則濁味猶存,陰體尚在,則不能透骨入里祛風而卻病,此陰陽清濁之義也。

白話文:

豨薟丸適合治療骨節疼痛、身體虛弱無力的患者。製作方法是將豨薟草在五月初五、七月七、九月九採收,只取葉子與枝頭,清洗乾淨後曬乾,再用蜜酒層層灑在蒸籠中蒸煮,反覆蒸曬九次,保持濕潤即可,最後研磨成粉,製成梧子大小的蜜丸。患者空腹時用溫酒或米飲送服五十丸。骨節疼痛是經絡阻塞造成的,阻塞則需要疏通。豨薟草性味辛苦寒涼,經過九蒸九曬,苦寒之味盡去,變得輕清。古書記載,輕者可以去實,因為輕清之氣可以無孔不入,因此可以深入骨骼驅除風寒,強健筋骨。如果沒有經過蒸曬,或者蒸曬次數不到九次,就會殘留苦寒之味,無法深入骨骼祛風止痛,這就是陰陽清濁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