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八(貞集) (4)
卷八(貞集) (4)
1. 崩漏證(六十三)
婦人崩中,由臟腑損傷,衝任二脈氣血兩虛而然。《經》曰:衝脈者,經脈之海。任脈者,任於前。王冰曰:任脈通,衝脈盛,月事以時下者是也。故二脈平和,外循經絡,內榮臟腑,何崩漏之有?若勞動過極,七情六慾,內傷臟腑,則衝任之脈虛,不能約束經血,忽然暴下,若山崩然,故曰崩中。
其證有虛、有熱,虛則滲下,熱則流通,又有虛熱相兼者。急則治其標,用白芷煎湯調百草霜,或棕櫚灰、五靈脂半生半炒,俱酒調下二三錢。緩則治其本,氣虛者,補中益氣加熟地、蒲黃、香附;若飲食少者,宜參苓白朮散,健脾有驗。血虛者,四物加阿膠、蒲黃、參、術;有熱者,通用炒芩連、黃柏、炒黑山梔、生地、地榆;脫血過甚者,用地榆、棕櫚灰、蒲黃、乾薑、山梔、香附、五靈脂,兼涼兼止。藥味必炒黑者,以黑勝紅故也。
東垣治崩中,專主於寒,亦不可云無,須審脈候,沉遲微細,方可選用乾薑、茴香、良薑、桂、附之類,或久病得此更宜,所謂久病非熱是也。東垣論崩漏不止有三證:一證因脾胃虛損,下陷於腎,與相火合,濕熱下迫,遂漏不止;一證因先富後貧,心事不足,則鬱悶損脾,飲食少進,血液不生,經自漏矣;一證因悲哀太甚,先損於肺,而心胞絡之脈無所營,亦絕於內,故火動而數溲血也。詳《蘭室秘藏》。
白話文:
關於女性的大量出血問題,這通常是由於臟腑受到損傷,導致衝脈和任脈兩條重要脈絡的氣血雙雙虛弱所引起的。根據古籍記載,衝脈是所有經脈的海洋,而任脈則是負責前方的脈絡。如果這兩條脈絡和平和諧,那麼它們在外可以順暢地沿著經絡運行,在內則能滋養臟腑,哪會有什麼崩漏的問題呢?然而,如果勞累過度,或受到各種情緒及慾望的內在傷害,就會使得衝脈和任脈虛弱,無法有效地控制血液,因此突然間大量出血,就像山崩一樣,所以被稱為「崩中」。
這種病症可能由於虛弱,也可能由於過熱,虛弱會導致滲透性出血,過熱則會讓血液流動加速,當然也有虛弱和過熱同時存在的狀況。在緊急情況下,我們應先治療表面症狀,使用白芷煎湯調和百草霜,或者棕櫚灰、五靈脂半生半炒,再用酒調和服用二至三錢。而在病情穩定後,我們則應從根本上治療,如果氣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並加入熟地、蒲黃、香附等;如果飲食量少,則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健脾效果很好。如果是血虛,則可使用四物湯加上阿膠、蒲黃、人參、白朮;如果伴有發熱,則一般會使用炒黃芩、炒黃連、炒黑山梔、生地、地榆等。對於失血過多的情況,可以使用地榆、棕櫚灰、蒲黃、乾薑、山梔、香附、五靈脂,這些藥物具有冷靜和止血的雙重作用。之所以選擇炒至黑色的藥材,是因為黑色在中醫理論中對應的是腎,與紅色的血相對,可以達到收斂止血的效果。
李東垣在治療崩中的問題上,特別強調了寒的因素,這並不是說沒有道理,但必須通過診脈來確定,只有當脈象呈現出沉、遲、微、細的情況,才適合選擇乾薑、茴香、良薑、肉桂、附子等溫熱的藥物,或者對於長期患病的患者來說,這可能是更適合的選擇,因為長期的疾病往往不是由於熱造成的。李東垣認為崩漏不止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因為脾胃虛弱,向下影響到腎臟,與相火結合,導致濕熱下瀉,於是出血不止;另一種是因為從富有轉變為貧困,心裡的期望落空,導致心情鬱悶,損傷脾臟,進食減少,血液無法生成,於是出血不止;第三種是因為過度的悲傷,首先損傷肺部,然後心包絡的脈絡失去營養,從而斷裂,於是出現頻繁的尿血。詳細的解釋可以在《蘭室祕藏》中找到。
2. 崩漏方
崩漏多因氣所使而下,。
香附,歸身,白芍,熟地,白朮,棕灰(各一錢),川芎,黃耆,蒲黃,地榆,人參(各五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
補中益氣湯(見內傷),治氣虛崩下。
本方加熟地、蒲黃、香附。
參苓白朮散(見內傷),治崩而飲食少進。
四物湯(見中風),治血虛崩下。
本方加阿膠、蒲黃、人參、白朮。
涼血地黃湯,治女人血崩由於腎水陰虛,不能鎮守胞絡相火,故血走而崩漏。
黃芩,荊芥,蔓荊子,黃柏,知母,藁本,細辛,川芎(各二分),黃連,羌活,柴胡,升麻,防風(各三分),生地,當歸(各五分),甘草(三分),紅花(少許)
棕櫚灰散
棕櫚燒灰存性(五錢),乾薑灰(二錢,冬月用),烏梅,地榆灰(各三錢)(一方無地榆)
上末,空心烏梅湯調下二錢,久患三服愈。
治赤白崩方,兼治赤白帶。
當歸,熟地,蘄艾(各五錢),白芷,川芎,甘草(各二錢),人參(一錢)
共合為一劑,水四大盅煎至三盅,入雞蛋三枚在內煮,服下藥。
驗方
人參,黃耆,白朮,阿膠,條芩,香附,升麻,荊芥,加入四物。
白話文:
【崩漏方】
崩漏的情況大多是由於氣血不調,導致血氣向下流失。
以下是一些治療崩漏的處方:
-
使用香附、歸身、白芍、熟地、白朮、棕灰(各約3克)、川芎、黃耆、蒲黃、地榆、人參(各約1.5克)、升麻(約0.6克)、柴胡(約0.9克)等中藥材來調理。
-
補中益氣湯(詳細配方請參考內傷篇),主要治療氣血虛弱導致的崩漏。
在此基礎上添加熟地、蒲黃、香附等成分。
-
參苓白朮散(詳細配方請參考內傷篇),適用於崩漏且食慾不振的情況。
-
四物湯(詳細配方請參考中風篇),主要針對血氣不足引起的崩漏。
在此基礎上添加阿膠、蒲黃、人參、白朮等成分。
- 涼血地黃湯,適用於腎臟功能不足,無法抑制子宮內部的熱量,導致血氣流失的女性崩漏情況。
使用黃芩、荊芥、蔓荊子、黃柏、知母、藁本、細辛、川芎(各約0.6克)、黃連、羌活、柴胡、升麻、防風(各約0.9克)、生地、當歸(各約1.5克)、甘草(約0.9克)、紅花(少許)等藥材。
- 棕櫚灰散
將棕櫚燒成灰並保存其活性成分(約15克),乾薑灰(約6克,冬季使用)、烏梅、地榆灰(各約9克)等藥材混合。空腹時,用烏梅湯調和2克的藥粉服用,長期服用三次後可痊癒。
- 治療赤白崩方,同時也能治療赤白帶。
使用當歸、熟地、蘄艾(各約15克)、白芷、川芎、甘草(各約6克)、人參(約3克)等藥材,加四大杯水煎煮至剩三大杯,然後加入三個雞蛋煮熟後服用。
- 驗方
使用人參、黃耆、白朮、阿膠、條芩、香附、升麻、荊芥,再加入四物湯的配方。
3. 帶下證(六十四)
帶下者,由濕熱流注於帶脈而下濁液,故曰帶下。赤屬血分,自小腸來,濕熱居多,治宜芩、連、梔子、二妙散、丹皮、歸、芍、生地。白屬氣分,自大腸來,濕痰居多,治宜二陳加南星、川芎、香附、薏苡、瓦壟子、海石、蛤粉、蒼白朮、滑石。又肥人多痰,瘦人多熱,用藥與上彷彿。
丹溪云:同是胃中濕熱積痰,流下滲入胞胎,宜斷厚味,煎炒為主。有氣虛脫者,補中益氣、調中益氣、溫補兼升舉之法;血虛者,四物、二妙加阿膠、貝母、香附。
東垣治帶下,專主於寒,用乾薑、良薑、木香、附子、玄參、肉桂、烏藥之類。愚謂屬濕熱與痰居多,屬寒者少,在臨證而精察之,不可執一。
婦人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則為腸鳴腹滿,緊則為腹中痛,數則為陰中癢,癢則生瘡,弦則陰戶掣痛。婦人帶下,脈浮惡寒,漏下者不治。婦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婦人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生,大緊實數者死。
白話文:
[帶下症(六十四)]
帶下症的產生,是由於濕熱之氣影響了帶脈,導致下部出現混濁的分泌物,因此稱之為帶下。如果分泌物呈現紅色,通常是由小腸而來,這多半與濕熱有關,治療時可考慮使用黃芩、黃連、梔子、二妙散、牡丹皮、當歸、白芍、生地等藥物。
若是分泌物呈白色,則多由大腸而來,濕痰較多,治療時可以考慮二陳湯加上南星、川芎、香附、薏苡仁、瓦壟子、海石、蛤粉、蒼朮、白朮、滑石等藥物。另外,體型較胖的人常伴有多痰的問題,體型較瘦的人則常見濕熱,用藥原則大致相同。
丹溪認為,無論如何都是由於胃中的濕熱和積痰所導致,應避免食用油膩的食物,且應以煎炒食物為主。對於氣虛脫的情況,可使用補中益氣、調中益氣、溫補兼升舉的方法;若為血虛,可用四物湯、二妙散加上阿膠、貝母、香附。
東垣在治療帶下症時,主要著重於寒涼,常用乾薑、高良薑、木香、附子、玄參、肉桂、烏藥等藥物。然而,我認為帶下症多半與濕熱和痰相關,寒涼的情況較少,應在臨牀診療時仔細辨別,不可固守一法。
婦女的帶下症,是身體極度衰弱的表現,脈象浮動表示腸鳴和腹脹,脈象緊繃表示腹痛,脈象快速表示私處瘙癢,瘙癢嚴重可能生瘡,脈象弦硬表示私處疼痛。婦女帶下症,脈象浮動且畏寒,持續漏下的情況無法治癒。婦女漏下赤白相間的血液,每日出血量多達數升,脈象急促的人會死亡,脈象緩慢的人有生存機會。婦女漏下赤白相間的血液,脈象微弱且滑順表示尚有生存機會,脈象強烈、緊繃、快速則表示死亡的風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