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四(亨集) (2)
卷四(亨集) (2)
1. 膈噎證(二十)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以大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不通。下既不通,則反而上行,此膈噎之病所由起也。
先哲論膈噎、反胃,大率由於血液俱耗。胃脘枯槁,分上、中、下三焦。或咽喉窒塞,水飲可下,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門;或食稍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其槁在賁門。此上焦之噎也,名之曰噎。其或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膈也,名之曰膈。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闌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也,名之曰反胃。
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原其得病之由,有氣虛、有血虛、有痰、有七情拂鬱,及大怒肝火沖逆而成者。
氣虛,脈緩而無力,四君子;血虛,脈緩而無力,四物並加行痰順氣潤燥之劑;痰者,寸關脈必沉而滑,或伏而大,二陳加竹瀝、薑汁;拂鬱惱怒氣結滯者,寸關脈沉而澀或緊,宜用開導之,前和中桔梗、七氣湯進之。所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此由胃能容受,脾不能傳送,或下竅不通,逆而上行故也。
宜潤腸丸,通利大便。大法通用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羊乳,薄滋味,不可聽方士概用香燥熱藥。丹溪專以牛羊乳潤燥養血為主,竹瀝、童便、薑汁為佐,有至理存焉。醫案宜玩。
膈有五:憂、恚、氣、寒、熱;
噎有五:氣、憂、勞、食、思。
糞如羊屎者不治,年高者不治,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沫大出者不治。
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於反胃,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反胃。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脈澀而小者,血不足;脈大而弱者,氣不足。
白話文:
《內經》提到:「三陽結,我們稱之為膈。」這是因為大小腸、膀胱因熱氣而凝結。小腸熱結,會導致血脈乾燥;大腸熱結,會導致排便困難;膀胱熱結,會使津液枯竭。當這三陽都凝結時,身體的前後運作就會受阻。下面既然無法運作,那麼就反向往上行,這就是膈噎病的來源。
古賢者討論膈噎、反胃的病症,大多認為是由於血液消耗過度。胃部萎縮,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焦。有的人咽喉堵塞,只能喝水,無法吞嚥食物,這表示問題出在吸門;有的人在吃下食物後,胃部會立即感到疼痛,不久後又吐出來,這表示問題出在賁門。這是上焦的噎症,我們稱之為噎。有的人在吞下食物後,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再吐出來,這表示問題出在幽門,這是中焦的膈症,我們稱之為膈。有的人在早上吃的食物晚上才吐出,晚上吃的食物早上才吐出,這表示問題出在闌門,即大小腸之間,這是下焦的膈症,我們稱之為反胃。
雖然名稱不同,但這些病症都是同一個根源。探討其病因,可能是氣虛、血虛、痰多、情緒抑鬱,或是大怒導致肝火上升。
如果是氣虛,脈搏會緩慢且無力,可用四君子湯;如果是血虛,脈搏同樣會緩慢且無力,可用四物湯並加上行痰順氣潤燥的藥物;如果是痰多,寸關脈必定會深沉且滑,或是隱伏而大,可用二陳湯加上竹瀝、薑汁;如果是情緒抑鬱、惱怒氣結滯,寸關脈會深沉且澀或緊,宜用開導法,使用和中桔梗、七氣湯。
所謂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因為胃部能接受食物,但脾臟無法傳送,或是下竅不通,食物逆流而上所致。
應使用潤腸丸,以通暢大便。一般而言,可以使用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羊乳,避免食用辛辣食物,不可輕易使用香燥熱藥。丹溪專門以牛羊乳滋潤養血為主,竹瀝、童便、薑汁為輔,其中蘊含深奧的道理,值得醫生深思。
膈症有五種:憂慮、憤怒、氣滯、寒冷、熱氣;
噎症也有五種:氣滯、憂慮、勞累、過飽、思慮過度。
如果大便像羊屎一樣硬,無法治療;年紀大的人,無法治療;如果氣血皆虛,口中會不斷分泌唾沫,如果唾沫大量分泌,無法治療。
如果寸口脈緊而芤,緊代表寒涼,芤代表虛弱,虛弱和寒涼互相作用,脈搏會變得陰結而遲緩。這樣的人會有噎症。如果關上脈數,這樣的人會有嘔吐。如果脈象弦,代表虛弱,胃氣不足,會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反胃現象,寒氣在上,醫生卻使用下法,使脈象變得弦,因此被稱為虛。如果趺陽脈浮而澀,浮代表虛弱,澀代表脾臟受損,脾臟受損則消化能力減弱,會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反胃現象,宿穀無法消化,被稱為反胃。如果脈象緊而澀,病情很難治療。
如果脈象澀而細小,代表血液不足;如果脈象大而弱,代表氣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