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四(亨集) (1)
卷四(亨集) (1)
1. 卷四(亨集)
2. 嘔吐(十九)
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嘔吐俱屬於胃,治法當分上中下三焦。
上焦在胃上口,吐者皆從於氣。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作痛,治當降氣和中,用和中桔梗湯。
中焦在中脘,吐者皆從於積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用毒藥去其積,木香檳榔行其氣,用保和丸。
下焦在臍下,吐者皆從於寒。其脈沉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通其秘塞,溫其寒氣,令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溫劑如吳萸、乾薑、肉果、砂仁之類。
外有胃熱、胃寒、胃虛、痰氣之不同。胃熱吐者,得食即吐,脈數或緊,口苦舌乾,煩躁,由於火氣上炎,二陳加姜炒芩連。胃寒吐者,脈弦而遲,逆冷不食,大小便自利,二陳加丁香、砂仁、生薑。胃虛吐者,久病氣虛,胃虛衰弱,脈微,聞穀食即嘔噦,六君子加藿香、厚朴。痰氣吐者,清痰留飲鬱滯上中二焦,二陳加竹瀝、薑汁、枳實。
嘔吐通用大、小半夏茯苓湯。傷寒凡見嘔噦,切不可用承氣湯,以逆之故也。
有聲無物謂之噦,少陽主之也,以少陽多氣少血之經也;有物無聲謂之吐,太陽主之也,以太陽多血少氣之經也;有聲有物謂之嘔,陽明主之也,以陽明多氣多血之經也。
《脈經》曰: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跌陽脈浮者,胃氣虛,寒氣在上,暖氣在下,二氣相爭,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寬緩即瘥。
脈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則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時朝吐,變為反胃。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故吐。
白話文:
[嘔吐(十九)]
有聲音伴隨食物嘔吐出來稱爲“嘔”,僅有食物排出而無聲音則稱爲“吐”。嘔吐都與胃部相關,治療方法應區分上、中、下三焦。
上焦位於胃的上口,嘔吐多因氣機上逆引起。脈象表現爲浮而洪大,症狀爲進食後立即嘔吐,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燥結硬,氣往上衝至胸部引起疼痛。治療應以降氣和中爲主,可使用和中桔梗湯。
中焦位於中脘,嘔吐常因積食與氣滯所致,二者相合形成積滯並引發疼痛。脈象爲浮而長,症狀可能先是疼痛然後嘔吐,或者先嘔吐後疼痛。治療方法是用藥物去除積滯,木香檳榔幫助行氣,使用保和丸。
下焦位於臍下,嘔吐通常由寒邪所致。脈象沉而遲緩,症狀爲早晨吃的食物到晚上才吐,晚上吃的食物到早上才吐,小便清澈,大便祕結不通。治療應疏通祕結,溫化寒氣,使大便逐漸通暢,再結合中焦藥物調理,可用吳茱萸、乾薑、肉豆蔻、砂仁等溫熱藥劑。
此外,胃熱、胃寒、胃虛、痰氣引起的嘔吐各有不同。胃熱引起的嘔吐,進食後立即嘔吐,脈數或緊,口苦舌幹,煩躁,由於火氣上炎,可使用二陳湯加姜炒黃芩、黃連。胃寒引起的嘔吐,脈象弦而遲緩,畏寒不思飲食,大小便自行排出,可在二陳湯基礎上加丁香、砂仁、生薑。胃虛引起的嘔吐,長期患病氣虛,胃部虛弱,脈微弱,聞到穀物食物就噯氣,可使用六君子湯加藿香、厚朴。痰氣引起的嘔吐,痰溼阻滯於上中兩焦,可在二陳湯基礎上加竹瀝、薑汁、枳實。
對於嘔吐,普遍可使用大、小半夏茯苓湯。傷寒出現嘔吐時,切忌使用承氣湯,以免病情加重。
有聲音無物排出稱爲噯氣,這由少陽經主導,因爲少陽經多氣少血;有物無聲音排出稱爲吐,由太陽經主導,因爲太陽經多血少氣;有聲音伴隨物排出稱爲嘔,由陽明經主導,因爲陽明經氣血充沛。
《脈經》記載:嘔吐且脈弱,小便又過多,身體有輕微發熱,出現四肢厥冷,治療難度大。
跌陽脈浮大表示胃氣虛,寒氣在上,暖氣在下,二氣相爭,只出不進,患者就會嘔吐不能進食,如果驚恐則可能死亡,如果脈象寬緩則病情會好轉。
脈象陽部緊陰部數,患者進食後就會嘔吐;陽部浮而數也表示嘔吐。寸口脈緊而芤,緊表示寒,芤表示虛,虛寒相搏,脈象表現爲陰結,患者會出現吞嚥困難;關上脈數,患者會出現嘔吐。
脈象弦表示虛,胃氣不足,早晨吃的食物晚上吐,晚上吃的食物早晨吐,變爲反胃。寒氣在上,醫生反而用下法,現在脈象反而呈弦狀,這種情況稱爲虛。
寸口脈微而數,微表示無氣,無氣則營虛,營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寒冷,所以出現嘔吐。
3. 嘔吐方
和中桔梗湯,治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和中。
桔梗,白朮(各一錢五分),陳皮,枳實,茯苓,半夏曲,厚朴
上水煎,熟去渣,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
木香散
木香,檳榔
等分為末,前湯調服。
保和湯(見內傷)
二陳湯,六君子湯(俱見中風)
茯苓半夏湯,治脾胃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當先實其脾土。
白朮,茯苓,半夏,神麯(各一錢),橘紅,天麻(各七分),麥芽(一錢二分)
加姜五片,水煎熱服。
藿香安胃散,治胃氣虛弱,不能飲食,時時嘔吐、噁心。
藿香,人參,陳皮(各一錢),丁香(五分)
藿香平胃散,治內傷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止。
藿香,厚朴,陳皮(各一錢),砂仁,神麯(各七分),炙甘草(三分),蒼朮(一錢二分)
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胃苓湯(見泄瀉),治脾胃傷冷嘔吐。
加味二陳湯,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令人嘔吐。本方加黃連、生薑各等分。
又方,通用治嘔吐。
陳皮,半夏,茯苓,藿香,砂仁,川連(姜炒),檳榔,枳殼,丁香
氣弱加白朮,暑加扁豆,久吐胃虛加人參,寒加吳萸少許。
白話文:
【嘔吐方】
- 和中桔梗湯:用於治療上焦氣熱上衝,飯後突然嘔吐,脈象浮而洪大,應先調和中焦。
藥物包含桔梗,白朮(各一錢五分),陳皮,枳實,茯苓,半夏曲,厚朴。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煮熟後去渣,取清汁,再加入二錢的木香散調勻服用。
-
木香散:由木香和檳榔等分研磨成粉末,用前面的湯劑調服。
-
保和湯:詳情見內傷部分。
-
二陳湯和六君子湯:兩者都可在中風部分找到。
-
茯苓半夏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身體沉重且有痰,噁心欲吐,應先充實脾土。
藥物包括白朮,茯苓,半夏,神曲(各一錢),橘紅,天麻(各七分),麥芽(一錢二分)。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 藿香安胃散:用於治療胃氣虛弱,無法正常飲食,時常嘔吐、噁心。
藥物包括藿香,人參,陳皮(各一錢),丁香(五分)。
- 藿香平胃散:用於治療內傷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止。
藥物包括藿香,厚朴,陳皮(各一錢),砂仁,神曲(各七分),炙甘草(三分),蒼朮(一錢二分)。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紅棗,煎煮後服用。
-
胃苓湯:在腹瀉部分可以看到,用於治療脾胃受寒嘔吐。
-
加味二陳湯:用於治療胃中有熱,膈上有痰,導致的嘔吐。原方基礎上增加黃連、生薑等分。
-
另一方:適用於各種嘔吐症狀。
藥物包括陳皮,半夏,茯苓,藿香,砂仁,川連(姜炒),檳榔,枳殼,丁香。若氣虛可添加白朮,若暑熱可加扁豆,若長期嘔吐胃虛可加人參,若寒症可少量添加吳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