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七(貞集) (10)
卷七(貞集) (10)
1. 夢遺精滑證(五十七)
因夢交而精出者,謂之夢遺;不因夢而精自泄者,謂之精滑。皆由於腎虛,相火妄動。久則有虛有火,或亦有寒。丹溪專主於濕熱是也。然有數者不同,有熱則流通者;有中氣虛損而下漏者;有思想無窮,所願未遂者;有用心過度,心不攝腎,以致精妄出者;有房勞太過,水枯火盛,滑泄不禁者;有脾胃虛弱,致開闔失常者;有遠行勞倦,內傷氣血,虛而不能固守者;有久無色欲,精滿思色者;有怒傷肝,動相火者;有下焦虛寒,精自出者。
有熱則流通者,治法用知柏、青黛、蛤粉為丸;氣虛者舉之,補中益氣加補腎降火藥;思想、用心二證,宜分治之,早進補腎澀精丸,晚服天王補心丹、安神丸,使心腎交而水火既濟也;房勞用滋陰補腎,知柏、熟地、枸杞、五味及人參固本丸、補腎丸、大造丸;脾胃虛弱用參苓白朮散、二仙丹;遠行勞倦用補氣血藥為君,加蓮鬚、芡實、山藥;大怒傷肝,用知柏、歸芍制肝伐火;虛寒用菟絲子、鎖陽、巴戟、山萸、杜仲、故紙、柏子仁、角膠,少加知柏、天冬為嚮導;久曠不須治,人虛亦用補澀藥可也。
兩尺脈洪數,必便濁失精。
心脈短小,因心虛所致,必遺精便濁。
白話文:
當精液因作春夢而排出,我們稱之為「夢遺」;若是並非因為春夢,精液自行溢出,則稱之為「精滑」。這兩種情況通常都是因為腎臟虛弱,導致體內的相火無端興起。長時間下來,病患可能會出現虛弱和上火的症狀,甚至有些病例會轉為體寒。丹溪學派認為主要病因是濕熱,但實際上存在著不同的情況。
有的患者是因為體內過熱導致精液流動;有的是因為中氣不足,導致下體洩漏;有的是思緒繁多,願望未能實現;有的是思考過度,心神無法控制腎臟,導致精液無端流出;有的是性生活過度,導致水分耗盡,火氣旺盛,精液無法控制地滑出;有的是脾胃虛弱,導致身體機能失調;有的是長途跋涉或勞累過度,導致體內氣血受損,虛弱到無法守住精液;有的是長時間沒有性慾,精滿則思色;有的是生氣傷肝,引發相火;有的是下焦虛寒,導致精液自行流出。
對於體內過熱導致精液流動的情況,治療方法是使用知柏、青黛、蛤粉製成藥丸;對於氣虛者,應使用補中益氣藥物,同時加入補腎降火的藥材;對於思緒繁多和思考過度的情況,應分別治療,早上服用補腎澀精丸,晚上服用天王補心丹和安神丸,讓心腎交匯,水火平衡;對於性生活過度的情況,應使用滋陰補腎的藥物,如知柏、熟地、枸杞、五味以及人參固本丸、補腎丸、大造丸;脾胃虛弱的情況,應使用參苓白朮散和二仙丹;對於長途跋涉或勞累過度的情況,應使用補氣血的藥物,並加入蓮鬚、芡實、山藥;對於生氣傷肝的情況,應使用知柏、歸芍來抑制肝火;對於虛寒的情況,應使用菟絲子、鎖陽、巴戟、山萸、杜仲、故紙、柏子仁、角膠,並少量添加知柏、天冬作為導引;對於長時間沒有性慾的情況,一般無需特別治療,但若人體虛弱,也可以使用補澀藥物。
如果兩腳的脈搏顯得洪大且快速,必然會出現尿濁和失精的症狀。
如果心臟的脈搏顯得短小,通常是因為心臟虛弱所致,也會出現遺精和尿濁的情況。
2. 夢遺精滑方
補中益氣(見內傷),治氣虛。
天王補心丹(見火證)
安神丸(見火證)
以上二方治思慮。
人參固本丸(見虛損)
補腎丸(見哮喘)
大造丸(見痿)
以上三方治房勞。
參苓白朮散(見內傷)
二仙丹(見赤白濁),內加牛膝、杜仲更妙。
以上二方治脾虛。
治夢遺丸方,作湯服亦可。
川歸,知母,熟地,山萸,蓮鬚,杜仲,枸杞(各一兩二錢),白芍,黃柏,牡蠣,山藥,芡實(各一兩)
蜜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
清心蓮子飲(見三消),治心熱腎虛。
治濁驗方
赤茯,車前(各一錢),白朮,蒼朮,豬苓,澤瀉,知母,黃柏,木通(各八分),滑石(錢半),甘草(三分)
加燈心五十節。
又方,久加升提藥。
半夏,陳皮,赤茯,甘草梢,蒼朮,滑石,黃柏,豬苓,澤瀉,車前
加燈心五十節,姜三片。
以上二方治白濁。
又方,治赤濁。
黃柏,知母,山梔,歸尾,丹皮,赤茯,澤瀉,車前,陳皮,甘草梢
加燈心五十節。
附:小便頻數不禁方
用川椒炒去汗,為末醋丸。燒酒下七分,二次即愈。不可多服,用多又恐秘澀。
白話文:
[夢遺精滑治療方法]
對於中氣不足的狀況,我們可以使用「補中益氣」的方法來治療,這是針對氣虛的情況。
「天王補心丹」和「安神丸」則是用於因心火旺盛所導致的問題。
上述兩種療法主要用於處理過度思考造成的困擾。
「人參固本丸」適用於虛弱疲憊的情況。
「補腎丸」適用於治療哮喘相關的病症。
「大造丸」則用於治療萎縮無力的症狀。
上述三種療法主要是針對性生活過度導致的問題。
「參苓白朮散」和「二仙丹」加上牛膝、杜仲,適用於脾臟虛弱的情況。
上述兩種療法主要用於脾虛的治療。
「治療夢遺丸方」也可以煮成湯服用。
所需材料有當歸、知母、熟地、山茱萸、蓮鬚、杜仲、枸杞、白芍、黃柏、牡蠣、山藥、芡實等。
將這些材料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時以鹽水送服。
「清心蓮子飲」適用於心臟熱盛、腎虛的情況。
「治療濁病驗方」
所需材料有赤茯苓、車前草、白朮、蒼朮、豬苓、澤瀉、知母、黃柏、木通、滑石、甘草等。
並需加入燈心草50節。
另一種配方,若長期使用可加入提升藥效的成分。
所需材料有半夏、陳皮、赤茯苓、甘草梢、蒼朮、滑石、黃柏、豬苓、澤瀉、車前草等。
並需加入燈心草50節及三片薑。
上述兩種療法主要用於治療白濁的問題。
另一種配方,專門用於治療赤濁。
所需材料有黃柏、知母、山梔、當歸尾、牡丹皮、赤茯苓、澤瀉、車前草、陳皮、甘草梢等。
並需加入燈心草50節。
附加:頻尿且無法控制的治療方法
使用炒至出汗的川椒,研磨成粉末,再以醋製成藥丸。
服用時以燒酒送下7分,服用兩次即可見效。但不宜過量,因為過量可能會導致排泄困難。
3. 淋秘證(五十八)
《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膀胱雖屬水,全藉肺金為生化之原。故《經》又曰:水出高原,蓋以肺金為水之母;肺金清肅,則通調水道而滲營於下。《經》謂「氣化則能出者」。是謂平人令也。若腎水虛竭,臟病傳腑,膀胱熱結,清陽不能上升,則濁陰不下降,而淋秘之患作矣。
淋者,小便淋澀而痛;秘者,小便急滿不通。丹溪謂淋症雖有氣、砂、血、膏、勞五者之殊,皆屬於濕熱,統宜解熱利小便,不可發汗,汗之必便血。
東垣分在氣在血,治法以渴與不渴辨之。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上焦氣分,肺金主之,宜用茯苓、澤瀉、燈心、通草、瞿麥、麥冬、山梔、黃芩以清肺氣。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腎與膀胱主之,宜知柏、熟地、滋陰丸以補腎水。
一云淋秘大要有三:有血虛者,血因火燥,下焦無血,通路枯澀,氣降遲緩,致滲泄之令失常,宜降血降火,四物加知柏、牛膝、甘草梢。有氣虛者,膻中之氣不下,氣海之氣不化,以致溲便不通,治宜四物加參耆,吞滋腎丸。有痰者,痰熱隔滯中焦,阻塞升降,氣不運行,以致淋澀不通,治宜二陳湯探吐。
古人治淋秘率用吐法以提其氣,滑伯仁用朱雀湯,多加枳實,是皆下病上取之義也。通用五苓散、五淋散、清肺飲子、小薊湯,血淋用八正散、滋腎丸。
白話文:
【淋祕證(五十八)】
經典醫書提到:飲食進入胃部後,胃會將食物中的精華轉化並上輸到脾臟,脾臟再將這些精華分散至全身,最終上輸至肺部,肺部負責調整水分的分佈,使多餘的水分能夠下輸至膀胱。膀胱雖然屬於水系器官,但它的功能卻完全依賴於肺部的健康狀態。因此,古書又說:“水由高處來”,意味着肺部是膀胱水分調節的關鍵;如果肺部健康,就能有效地調整水分的分佈並將其滲入下部。這就是正常人的生理規律。然而,如果腎臟功能衰竭,臟器疾病影響到腑部,導致膀胱發炎結熱,清陽無法正常上升,濁陰也無法下降,就會引發淋祕的問題。
淋祕有兩種主要症狀:淋指的是小便時感覺疼痛;祕則是指小便困難甚至無法排出。丹溪認爲,淋症雖有氣、砂、血、膏、勞五種不同,但都與溼熱有關,治療時應以解熱和利尿爲主,不宜使用發汗療法,否則可能引起血尿。
東垣則區分了病症在氣或在血的不同情況,治療方法可以通過患者是否口渴來辨別。口渴且小便困難者,表示熱邪在上焦氣分,肺部爲主要原因,可以使用茯苓、澤瀉、燈心、通草、瞿麥、麥冬、山梔、黃芩等藥材來清肺氣。若無口渴症狀但小便困難,則表示熱邪在下焦血分,腎臟與膀胱爲主要問題,此時應使用知柏、熟地、滋陰丸等藥材來補腎水。
另一種觀點指出,淋祕大致可歸爲三種類型:一是血虛型,由於火旺導致血液乾燥,下焦缺乏血液,導致排泄通道變得乾澀,氣流下降緩慢,造成正常的滲泄功能失調,治療時應考慮降血降火,可在四物湯基礎上添加知柏、牛膝、甘草梢。二是氣虛型,胸中的氣無法下降,氣海的氣無法運行,導致小便無法順利排出,治療時應在四物湯基礎上加入人參和黃芪,並服用滋腎丸。三是痰熱型,痰熱阻滯中焦,影響氣的正常運行,導致小便澀痛不通,治療時應使用二陳湯催吐。
古人治療淋祕多采用吐法,以提升體內的氣,如滑伯仁使用朱雀湯時,通常會大量添加枳實,這都是採取“下病上取”的治療理念。常用的藥物包括五苓散、五淋散、清肺飲子、小薊湯,對於血淋則推薦使用八正散、滋腎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應遵循專業醫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