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三(亨集)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三(亨集) (17)

1. 痢證(十八)

大孔病者,熱流於下也;暴病身熱,脈大無汗,元氣未衰也,當清之。久病身冷,脈微有汗,元氣已衰也,當溫之。清用芩、連、梔、柏選用之,加四物並行氣藥;溫用薑、桂、苓、朮、當歸等,虛甚者加人參、附子酌而用之。暴病當下,如虛弱不堪重劑,宜用五苓祛其火暴之性,或木香檳榔丸、香連丸,少加大黃丸,隨其虛實而用之。

脫肛亦分久暴。暴者,芩連四物加升提藥;久而氣虛者,宜八物加粟殼、訶子數分。其外法用陳壁土加酸石榴皮、明礬少許,濃煎湯,先薰後洗,再用川五倍略炒,研為細末敷肛上,托而上之,一日二三次無妨。

久痢不愈,當觀氣虛、血虛,並內有流連之熱,或有穢血之停,審而辨之。氣虛四君子,少加歸、芍等;血虛四物,少加參、朮、粟殼、訶子等。審無熱加肉豆蔻,其流連之熱,用二八丹;血穢用四物,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不可一途而治。又久痢發熱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溫藥、升藥。

始痢宜下,久痢宜補。至於傷寒二陽合病皆下痢,其治又不同。太陽陽明合病,自下痢者,宜發汗;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宜和解;陽明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宜攻裡。

《脈經》云: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又曰:腸澼筋攣,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

白話文:

痢疾(十八)

大便像水一樣,表示熱邪往下流動;突然發病,身體發熱,脈搏有力卻沒有汗,這是因為元氣還沒衰弱,應該用清熱藥。久病體寒,脈搏微弱且有汗,這是因為元氣已經衰弱,應該用溫補藥。清熱藥可以使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等,選擇適合的藥物,再搭配四物湯和理氣藥;溫補藥可以使用生薑、桂枝、茯苓、白朮、當歸等,如果虛弱得很嚴重,可以加入人參、附子酌量使用。

如果是突然發病的痢疾,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身體虛弱承受不了強烈的瀉藥,可以用五苓散來去除火氣的暴烈之性,或是木香檳榔丸、香連丸,可以稍微加一點大黃丸,要根據虛實情況來使用。

脫肛也分新病和舊病。新病的脫肛,可以用黃芩、黃連搭配四物湯,再加上升提氣機的藥物;舊病且氣虛的脫肛,可以用八珍湯再加少量粟殼、訶子。外治法可以用陳年老牆土加上酸石榴皮、少許明礬,一起濃煎成湯,先用熱氣薰,再用藥湯洗,然後再用略炒過的川五倍子研成細末敷在肛門上,用手將肛門往上托回去,一天可以做二三次。

長期的痢疾一直不好,要觀察是氣虛、血虛,還是體內有殘留的熱,或是停滯的瘀血,要詳細辨別。如果是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稍微加一點當歸、芍藥等;如果是血虛,可以用四物湯,稍微加一點人參、白朮、粟殼、訶子等。如果沒有熱象,可以加肉豆蔻。如果體內有殘留的熱,可以用二八丹;如果有瘀血,可以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不能用單一的方法治療。另外,久痢發燒不止,這是屬於陰虛,用寒涼藥的時候必須搭配溫補藥和升提藥。

剛開始得痢疾應該用瀉下藥,長期的痢疾則應該用補益藥。至於傷寒病,如果出現太陽和陽明兩種病合併,導致腹瀉,治療方法又不一樣。如果是太陽和陽明兩種病合併,引起的腹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如果是太陽和少陽兩種病合併,引起的腹瀉,應該用和解的方法;如果是陽明和少陽兩種病合併,引起的腹瀉,應該用攻下的方法。

《脈經》說:痢疾下膿血,脈搏沉而小,而且病程遷延不癒的,是屬於可以治好的;如果脈搏洪大而頻數,而且身體發熱,就是不好的。又說:痢疾引起筋脈攣縮,脈搏細小而安靜,是屬於可以治好的;如果脈搏浮大而緊,就是不好的。

2. 痢證方

赤白痢通用常效方

黃連,黃芩,歸尾,陳皮,山楂,神麯,白芍,穀芽,木香,檳榔

三日內用大黃、芒硝下之。然亦有虛而不可下者,宜酌用之。

白痢方

蒼朮,白朮,茯苓,陳皮,甘草,黃芩,枳殼,神麯

各等分。痛甚加檳榔七分、木香三分,氣行則痛止。

赤痢方

黃連,黃柏,地榆,丹皮,赤芍,歸尾,生地,甘草

痛甚加檳榔五分、陳皮八分。

下痢口渴不止,小便不利方。

滑石,梔子,甘草,生地,車前,麥冬,黃柏,知母,澤瀉,燈心(各三分),水煎服

治痢者虛弱,調血清氣,常用效方。

人參,當歸,白芍,扁豆,陳皮(各七分),白朮,茯苓(各八分),甘草,黃連,石蓮肉,神麯(各五分),黃柏(三分)

治久痢打呃,發熱脈大,。丹溪云:久痢發熱,屬陰虛。血藥中加升藥,此藥服過而驗者。久痢必用黃柏,以痢屬腎故也。

當歸,白朮(各八分),川芎,茯苓,人參(各七分),白芍(一錢),黃連,柴胡,升麻,知母(各五分),生地,黃柏(各四分),甘草(三分)

水煎,一服即效,熱退呃止。

治痢五六日打呃方,痢疾發呃,由木挾相火,直衝清道。

茯苓,白芍,柿蒂(各七分),人參(四分),白朮(五分),歸尾,陳皮(各五分),甘草,黃連,黃柏,蓮心,青皮,箬穗(各三分)

加味香連丸

黃連(十兩),木香(二兩),檳榔,枳殼,陳皮(各一兩)

上黃連用吳萸熬,酒拌浸透再炒褐黃色,木香不見火,共前藥為末,醋糊為丸梧子大,每下二錢。

戴人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廣朮,枳殼,黃柏,黃連,大黃(各一兩),醜末,香附(各二兩)

上水為丸,每下五六十丸。

立效丹,痢疾初發,服之立效。

黃連,檳榔(各五錢),木香,巴豆(各五分),江右豆豉(一兩)

研末水丸,硃砂為衣,強人下十五丸,弱人下十丸。

納臍膏

用田螺搗爛,加麝香少許,納臍中,引火下行。

立效散

黃連(四兩,吳萸炒),陳枳殼(三兩,麩炒)

上為末,治痢初起空心下二錢。

倉連煎,治噤口痢。

赤用黃連七錢,倉米三錢;白用倉米七錢,黃連三錢;赤白相兼,連米各五錢。

茶煎

赤用茶四錢,姜二錢;白用姜四錢,茶三錢。

四物湯加槐花黃連御米殼等分,治下痢純血。

又方,治血痢。

苦參炒焦為末,滴水丸梧子大,米湯下五六十丸。

大補丸,治血痢。

黃柏一兩,蜜炙老黃色,為末。空心溫米湯下三錢。

又方,治濕熱痢不瘥。

黃連,烏梅肉(各四兩)

為末蜜丸梧子大,米湯下三十丸。

又方

白芍,黃柏(各五錢)

為丸,治同前。

噤口痢

石蓮肉曬乾為末,每服二錢,陳倉米飲調下;便覺思食,仍以日照東方陳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略煎,清湯送下以助之。

白話文:

痢證方

赤白痢通用常效方:

黃連、黃芩、龜尾、陳皮、山楂、神麴、白芍、穀芽、木香、檳榔。三日內服用大黃、芒硝瀉下。但若體虛不宜瀉下者,應酌情使用。

白痢方:

蒼朮、白朮、茯苓、陳皮、甘草、黃芩、枳殼、神麴,各等分。疼痛嚴重者,加檳榔七分、木香三分,氣機通暢則疼痛自止。

赤痢方:

黃連、黃柏、地榆、丹皮、赤芍、龜尾、生地、甘草。疼痛嚴重者,加檳榔五分、陳皮八分。

下痢口渴不止,小便不利方:

滑石、梔子、甘草、生地、車前子、麥冬、黃柏、知母、澤瀉、燈心草(各三分),水煎服。

治痢者虛弱,調血清氣,常用效方:

人參、當歸、白芍、扁豆、陳皮(各七分)、白朮、茯苓(各八分)、甘草、黃連、石蓮肉、神麴(各五分)、黃柏(三分)。

治久痢打呃,發熱脈大: 丹溪(指朱丹溪)說:久痢發熱,屬陰虛。在血藥中加入升麻,此方驗證有效。久痢必用黃柏,因為痢疾屬腎臟病變。

當歸、白朮(各八分)、川芎、茯苓、人參(各七分)、白芍(一錢)、黃連、柴胡、升麻、知母(各五分)、生地、黃柏(各四分)、甘草(三分)。水煎,一服即見效,發熱退下,呃逆停止。

治痢五六日打呃方: 痢疾發呃,是因肝木挾少陽相火,直衝清竅所致。

茯苓、白芍、柿蒂(各七分)、人參(四分)、白朮(五分)、龜尾、陳皮(各五分)、甘草、黃連、黃柏、蓮子心、青皮、箬葉(各三分)。

加味香連丸:

黃連(十兩)、木香(二兩)、檳榔、枳殼、陳皮(各一兩)。黃連用吳茱萸水煎熬,用酒拌勻浸透後再炒至褐黃色,木香不用火炒,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錢。

戴人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廣朮、枳殼、黃柏、黃連、大黃(各一兩)、草烏(各二兩)、香附(各二兩)。用水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五六十丸。

立效丹: 痢疾初發,服用此方可立即見效。

黃連、檳榔(各五錢)、木香、巴豆(各五分)、江右豆豉(一兩)。研磨成粉末做成水丸,用硃砂包裹。體質強壯者每次服用十五丸,體質虛弱者每次服用十丸。

納臍膏:

將田螺搗爛,加入少量麝香,放置在肚臍中,引導藥力向下運行。

立效散:

黃連(四兩,用吳茱萸同炒)、陳皮枳殼(三兩,用麩皮炒)。研磨成粉末,痢疾初起時空腹服用二錢。

倉連煎: 治噤口痢(指因病痛而張不開嘴巴的痢疾)。

赤痢:用黃連七錢,米三錢;白痢:用米七錢,黃連三錢;赤白痢兼發:黃連和米各五錢。

茶煎:

赤痢:用茶四錢,生薑二錢;白痢:用生薑四錢,茶三錢。

四物湯加槐花黃連御米殼等分: 治下痢純血。

又方: 治血痢。

苦參炒焦研磨成粉末,製成梧子大小的水丸,用米湯送服五六十丸。

大補丸: 治血痢。

黃柏一兩,用蜂蜜炙炒至深黃色,研磨成粉末。空腹用溫米湯送服三錢。

又方: 治濕熱痢久治不愈。

黃連、烏梅肉(各四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用米湯送服三十丸。

又方:

白芍、黃柏(各五錢)。製成丸藥,治療方法同前。

噤口痢:

石蓮肉曬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湯送服;如果開始想吃東西了,再用曬乾的東方牆壁上的泥土炒製的陳皮粉末,用生薑、大棗略微煎煮,用清湯送服,以輔助治療。